月牙

漢語詞語

月牙,漢語詞語,拼音是yuè yá,出自《和林秋日感懷寄張丈御史》,指新月;農曆月初形狀像鉤的月亮。亦作“月芽”。

詞語出處


宋 張澄 《和林秋日感懷寄張丈御史》之二:“別家六見月牙新,萬里風霜老病身。”
月牙
月牙

詳細解釋

亦作“月芽”。
1.新月。指農曆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場》:“幼兒見新月,曰月芽兒。”
清 李光庭 《鄉言解頤·月》:“初生之月,婦女稍知書者曰初三、初四蛾眉月。餘則曰月牙兒。” 
老舍 《櫻海集·月牙兒一》:“是的,我又看見月牙兒了,帶著點寒氣的一鉤兒淺金。”
楊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陰曆初四五的月牙,像條小船彎在西山頭上。”
2.比喻形狀似新月的物體。
楊維楨 《璚花珠月二名姬》詩:“蒲萄酒灩沉櫻顆,翡翠裙翻踏月牙。”此指弓鞋。
元 楊維楨 《題<芭蕉美人圖>》詩:“髻雲淺露月牙彎,獨立西風意自閑。”此指眉。
《陝北民歌選·凍冰》:“七月里葡萄搭起架,八月里西瓜剜月芽。”原註:“陝北 風俗,八月十五日晚上,把西瓜的中腰切成鋸齒形,叫剜月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