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和時局

學習和時局

《學習和時局》是197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毛澤東。

圖書簡介


《學習和時局》是毛澤東於1944年4月12日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和5月20日在中央黨校第一部關於黨的歷史討論時所作的講演。

作品鑒賞


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
科學認識黨內矛盾和鬥爭。毛澤東在《學習和時局》中指出:“我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反對陳獨秀錯誤路線和李立三錯誤路線的大鬥爭,這些鬥爭是完全應該的。”毛澤東的這一觀點實際上是延續了《矛盾論》的基本認識,“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賴和相互鬥爭,決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動一切事物的發展。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鬥爭。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矛盾的普遍性意味著矛盾不僅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中,還存在於人們的思維領域。我們黨就是在矛盾運動中產生、發展和前進的,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鬥爭,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在某種程度上就會受到削弱。在實踐中,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先進思想與落後思想的矛盾是經常發生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科學認識黨內矛盾和鬥爭問題,是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的重要前提。不承認這種矛盾或者迴避這種矛盾,都不利於黨的團結和統一。
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和鬥爭。毛澤東認為,雖然這些鬥爭是合理的,但是在鬥爭方法上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點:其一,沒有使幹部徹底弄清思想;其二,沒能團結更多的人共同工作。毛澤東指出:“應著重於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同時,“對於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誌之一”。面對黨內存在的矛盾與鬥爭,既要徹底了解我們黨的歷史經驗,避免重犯錯誤,又要團結一切同志,共同工作,運用“團結—批評—團結”的公式。長期以來,“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已經成為我們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唯一途徑,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基本原則。
“對於任何問題應取分析態度,不要否定一切”
對黨的歷史應採取分析態度。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期間,“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實行了長期的統治,使中國革命遭受到嚴重挫折。毛澤東提出要用分析的態度看待這一問題,既要看到那個時期中央領導機關在政治策略、軍事策略、幹部策略的錯誤,又要看到這些同志在反對國民黨、主張土地革命和紅軍鬥爭等基本問題上是和大家一致的。對於黨的六大所確定的路線,也不能一味否定:一方面,它在主要方面和路線上是正確的,“確定了現時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確定了當時形勢是處在兩個革命高潮之間,批判了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發布了十大綱領等”;另一方面,它也是有缺點的,“沒有指出中國革命的極大的長期性和農村根據地在中國革命中的極大的重要性”。1945年4月通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去評判歷史,就是根據毛澤東“不要否定一切”的要求作出的。
對具體工作應採取分析態度。“我們許多同志缺乏分析的頭腦,對於複雜事物,不願作反覆深入的分析研究,而愛作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簡單結論。”毛澤東主張對於任何問題都要採取科學的、分析的態度,既不要絕對肯定也不要絕對否定。客觀地、科學地分析問題,不是憑主觀臆想而是建立在對客觀情況的具體調查了解的基礎之上。可以看出,毛澤東的辯證法思想始終貫穿著實事求是的理念。陳毅讀完《學習和時局》后深刻剖析自己:“我個人說來多年含茹於經驗主義的原野之上,今後多從打開腦筋重新認識自己去著手,由己及人,變更過去及人而不由己的辦法。”當工作已經取得成績、處於進步狀態的時候,要善於發現工作中的不足之處;當事業不斷取得勝利、正在上升發展的時候,要能夠發現面對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以爭取新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停滯不前的理由,否則,爭取新的勝利將成為不可能。
學會“放下包袱”和“開動機器”
1944年正值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關鍵時期,為了爭取新的勝利,毛澤東提倡黨的幹部要去掉盲目性,增強自覺性,學會“放下包袱”和“開動機器”。
“放下包袱”,即解除我們的精神負擔。“有許多的東西,只要我們對它們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覺性,就可能成為我們的包袱,成為我們的負擔。”什麼東西會成為我們的包袱和負擔呢?毛澤東深刻揭示了種種行為表現,比如,犯過錯誤的、工作無成績的、鬥爭歷史短的,都可以使人悲觀喪氣;相反,未犯過錯誤的、工作有成績的、鬥爭歷史長的,都可以使人趾高氣揚。當時,一些同志對即將取得的勝利表現得過於樂觀,甚至出現了驕傲自滿的心態。毛澤東認為這種心態是極其錯誤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因驕傲而導致革命力量遭受巨大損失的教訓,並警告全黨“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毛澤東號召人們放下自己背上的包袱,使自己的精神獲得解放。
“開動機器”,即善於用腦筋思考問題。“心之官則思”,毛澤東說,“腦筋這個機器的作用,是專門思想的”。他把不善於思索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有包袱的”,因為背上了包袱,所以不肯使用腦筋;另一種是“沒有包袱的”,因為不願意多想問題,結果也一事無成。毛澤東指出:“要去掉我們黨內濃厚的盲目性,必須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這就要求不僅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實際相結合,還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與具體的時間、地點、條件相結合,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善於思索、敢想敢幹、多想苦想。1978年,鄧小平在談到用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改造企業時就強調要學習毛澤東開動機器的方法,他說,“大大小小的幹部都要開動機器,不要當懶漢,頭腦僵化”。在毛澤東看來,解除精神負擔和善於運用思想器官,二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既能放下包袱,又懂得開動機器,那便“既是輕裝,又會思索,那我們就會勝利”。放下包袱是前提,包袱沒有放下就去開動機器,必然會束手束腳、僵化禁錮;若只是放下了包袱,卻遲遲不能開動機器,必然會走向彎路、走向歧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唯物辯證法的學習和運用。2013年,他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全面、歷史、辯證看幹部,注重一貫表現和全部工作。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2015年,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上指出:“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事業愈是向縱深發展,社會利益關係愈是複雜多變,就愈加迫切需要廣大黨員領導幹部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勝利。

主要內容


1953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三卷。2011年收入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十一冊。演講涉及三個問題,首先介紹了中央政治局對高級幹部學習黨史中提出的問題給予的五點結論;論述了當前時局的兩個特點和任務;對為了爭取新的勝利,黨的幹部應該怎麼做提出了意見。該演講指出,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於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於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兩個目的。批評了山頭主義傾向,分析了它的根源,指出了其危害和糾正的方法。為了爭取新的勝利,提倡全黨幹部要放下包袱,開動機器。列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大的驕傲的錯誤給革命造成嚴重損失的教訓,告誡全黨要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演講要求全黨同志要克服盲目性,提倡思索,學會分析事物的方法,養成分析的習慣,繼續深入地進行整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