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斜視

外斜視

外斜視是指眼位向外偏斜,分為間歇性外斜視、恆定性外斜視。外斜視在嬰幼兒中相對少見,但隨年齡增加患病率逐漸升高。發病無性別差異。外斜視的病因、發病機制還不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發病因素包括解剖因素、機械因素及神經支配因素。可分為間歇性外斜視及恆定性外斜視。間歇性外斜視:患兒強光下喜閉一眼;可有雙眼視功能;眼位偏斜時,偏斜眼可有抑制,保持正常視網膜對應,無或少出現弱視;無明顯屈光不正,眼位偏斜與屈光不正無特殊聯繫。恆定性外斜視:相對少見,常為雙眼交替偏斜,弱視少見;合併屈光參差或單眼斜視時,可出現弱視;5歲前出現眼位偏斜者可有單眼抑制;5歲后發病可有復視;可合併垂直偏斜。以手術治療為主,手術時機應掌握在雙眼視功能受損前。提倡早期手術。對於屈光不正和弱視患者還需戴鏡和行弱視治療。如果單眼矯正視力差者,可能手術后眼位欠穩定,有時需要二次手術。

就診科室


● 眼科

病因


● 外斜視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出生后才形成的。它與眼部解剖、神經支配、調節與屈光、視系統功能發育及家族遺傳有關。後天的因素包括意外、影響眼神經的疾病、眼球肌肉疾病等。

癥狀


● 間歇性外斜視是兒童外斜視最常見的類型。
● 患者可以有眼疲勞、視物模糊、頭痛、復視、不能長時間閱讀和畏光等表現。間歇或恆定外斜視兒童很少有癥狀(剛發病者除外),間歇性外斜視的成人多有癥狀。
● 發病年齡從嬰兒期至4歲,最初看遠或一眼被遮蓋時可有外斜視,常由於疲勞、疾病或精力不集中發生,看近或撤去遮蓋后恢復正位。早期可有暫時性的復視,強光線下常閉合一眼以避免復視。隨著病情進展,斜視發生的次數和持續時間逐漸增加,看近時也出現外斜視。
● 恆定性外斜視:可由間歇性外斜視發展而來,或出生后即有。斜視度通常較大而恆定。發病年齡小者雙眼視覺功能較差。單眼恆定性外斜視的偏斜眼常有嚴重的弱視。

檢查


● 確診外斜視需要進行眼位檢查、眼球運動牽拉試驗、復視檢查、雙眼視功能檢查。

眼位檢查

● 包括角膜映光、交替遮蓋、遮蓋去遮蓋、交替遮蓋加三稜鏡檢查、同視機檢查等,檢查是否有運動受限或斜肌功能異常,對斜視進行定性與確定斜視角。

眼球運動牽拉試驗(包括主動牽拉試驗和被動牽拉試驗)

● 是鑒別麻痹性斜視與限制性斜視的檢查方法。

復視檢查

● 感覺功能的檢查。

雙眼視功能檢查

● Worth四點燈實驗:確定是否存在單眼抑制。
● 立體視檢查:判斷是否存在潛在的立體視功能。

診斷


● 醫生通過臨床表現、眼位檢查、眼球運動檢查和眼科全面檢查診斷外斜視。
● 臨床表現:患者可以有眼疲勞、視物模糊、頭痛、復視、不能長時間閱讀和畏光等表現。
● 眼位檢查:測量眼球在第一眼位和各方位的斜視度。
● 眼球運動檢查:觀察雙眼運動是否對稱,有無運動限制或斜肌功能異常。
● 眼科全面檢查:包括裂隙燈檢查和眼底檢查,明確外斜視病因。

鑒別診斷


● 假性外斜視、先天性動眼神經麻痹、眼球震顫阻滯綜合征也可以有畏光、復視、眼疲勞、視物模糊和頭痛等表現,需要與外斜視相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詢問病史、屈光檢查、角膜映光法和遮蓋去遮蓋法等檢查方法相鑒別。

治療


● 治療外斜視以手術治療為主。
● 矯正屈光不正,確保達到最佳矯正視力。
● 建立雙眼視覺,進行正位式訓練。
● 進行弱視治療,做融合功能訓練,提高輻輳能力。
● 在弱視基本治癒的前提下,儘早手術治療。單眼視力差者,手術后眼位欠穩定,有時尚需二次手術。

危害


● 外斜視影響美觀。
● 外斜視影響單眼和雙眼視功能的發育和恢復。
● 對患者的心理、生理、學習和工作的負面影響較大。

預后


● 外斜視經過治療,預后良好。外斜視治療效果分為美容性治癒和功能性治癒。美容性治癒是雙眼眼位正,未獲得雙眼單視(常見於成年人斜視手術)。功能性治癒是指雙眼正位,並且獲得雙眼單視,有良好的立體視。

預防


● 先天性因素無法預防,家長要定期關注孩子的眼睛發育及變化。
● 做好眼部護理,有基礎疾病者需積極治療。
● 對有斜視家族史的孩子,即使外觀上未發覺到斜視,也應在兩周歲時去眼科就診,檢查有無遠視或散光。
● 兒童每半年至1年應進行視力與屈光檢查,及時矯正屈光不正。
● 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預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