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陽虛

肝陽虛

歷代文獻“論述肝陽虛者甚少”。一般認為,肝為剛臟,體陰用陽;肝陰(血)易損易虛,肝陽(氣)易動易亢,故肝的虛證則僅有肝陰(血)虛一面。肝的陽氣是肝臟升發和疏泄的動力,肝的陰血是肝臟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故近代有醫家提出肝陽虛是指肝臟的陽氣不足而導致陰寒內盛及相火內郁化熱。

簡介


● 英文名稱:Liver Yang Deficiency
● 又稱:肝虛寒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名曰肝虛寒。(《備急千金要方·肝虛實》)

名詞解釋


● 肝之陽氣不足,疏泄與藏血功能低下,並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肝陽虛,是指肝陽氣不足的病理變化。

病機析要

● 生理功能:肝臟體陰而用陽,陰陽和調,剛柔相濟。肝主疏泄,以氣為用,氣屬陽,具有向上升動、向外發散,生機不息之性,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
● 病理變化:脾腎陽虛,化源不足,肝陽生成不足;或感受內外寒邪,傷及肝陽;或久病遷延不愈,耗傷肝陽,可致肝陽氣不足的病理變化。

證候表現

● 肝陽虛則魂不安而神動,神動則驚;肝與膽相表裡,肝虛則膽怯,膽怯則恐,故肝陽虛常表現為驚恐憂鬱不樂。
● 陽氣虛則筋失所養,可出現疲乏、倦怠、不耐勞累的癥狀。
● 陽氣失於疏泄,可出現脅肋痞硬,或隱痛綿綿,腹滿納呆。
● 肝開竅於目,陽氣不足,不能通達於目,視物不明或昏花。
● 肝脈繞陰器,陽氣虛則相火衰,男子則陽痿或囊冷筋縮。
● 女子以肝為先天,肝陽虛則沖任受損,婦女可見漏下,月經不調或少腹冷痛。
● 陽虛舌象表現為淡胖或紫暗胖嫩,苔白潤或滑,脈多弦遲細弱。

常見病症

● 肝陽虛,常可致郁證、腹痛、脅痛、男子陽痿、婦女崩漏等病症。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