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人與社會的結果 展開

人與社會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欄目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2005年12月26日將推出新欄目《人與社會》,以大教育的視角,關注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一個故事,一個事件;一段人生,一種感悟。獨特的觀察,獨特的視角,獨具慧眼的分析,發人深省的思考。2010年12月12日CCTV10改版后該欄目已停播。

欄目簡介


《人與社會》欄目視野廣闊:社會責任、道德情操、人文素養、公德意識、職業精神、人格健全、心理素質、親情友情……,是欄目不盡的資源;生與死、愛與恨、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情與理、新與舊……,是欄目關注的焦點。欄目不但有精彩的故事、事件的表述、人物的刻畫、個性的張揚,更有人生的思索、觀點的碰撞、理性的洞悉和思想的延伸。
人與社會
人與社會
《人與社會》以大教育為視角,以當今社會為背景,關注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營造和諧、進步、文明的社會。
《人與社會》欄目以生動的故事和高關注度的事件為切入點,追尋人物的命運,展示豐富的情感。每期節目都有觀眾互動參與,並結合特約觀察員的點評。平實、細膩、親切、感人是欄目的氣質,及時、生動、深刻、實用是欄目的追求。

欄目改版


2008年12月29日,原《人與社會》和《家庭》欄目強強聯手,推出新版《人與社會》欄目。
新版《人與社會》定位:以大教育的視角, 關注國民素質的提高,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弘揚科學文明的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倡導積極向上、健康正確的人生觀。
新版《人與社會》宣傳語:選擇改變人生。
新版《人與社會》看點
看點一:以精彩故事為主幹,懸念迭起,可視性強。新版《人與社會》將繼續保持“以講故事為主幹”的特點,力求故事精彩傳奇、曲折動人,扣人心弦,特別是在在故事的講述和表達方式上,每一期都將精心設計,懸念迭起,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看點二:引入“演播室討論”,延伸故事,深化主題。新版《人與社會》在形態上,以“外拍傳奇故事”和“演播室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在故事的關鍵情節點上設置“發散型”設想和討論,豐富節目信息,變化觀察視角,展開多方討論,進而凸顯故事主人公在紛繁、複雜的矛盾中,或是在衝突、兩難選擇的情景下所表現出的主流價值取向、高尚的道德觀或思想境界,最終體現節目的“大教育”功能。
看點三:獨特的“演播室三方討論”,為強化“演播室討論”的獨特性,擬邀請三方不同角色的嘉賓參加,力求多層次、多角度,使故事的呈現方式發生根本性改變,即故事編排更加講究懸念設計和控制,突齣節目的文化內涵和思想高度。體現十套節目特有的文化內涵和思想含量。
《人與社會》
《人與社會》
A方:主持人,主持人駕馭全篇,採用敘述和短片播放的形式逐步推進故事的發展;引導B、C兩方嘉賓展開討論,控制故事的講述和進程,引導討論方向,強化懸念和矛盾衝突。B方:“現場觀眾”,邀請與節目故事有相同背景或相似經歷的嘉賓作“現場觀眾”,“現場觀眾”在錄像前並不知道故事的情節和結局,而是隨著節目故事的講述,請他在每一個關鍵情節點上談自己的感受或見解,延伸故事外延,豐富節目信息,增強矛盾衝突,展示多元觀點。
C方:專家、學者,邀請具有豐富學識和社會閱歷的知識分子作嘉賓。這類嘉賓的功能是,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針對故事主人公的行為和精神以及“現場觀眾”的觀點進行判斷和點評,旁徵博引,提煉歸納,以提高節目的文化厚重感度和思想的深刻性。

主持人


李曉輝

學習經歷
1994年7月畢業於湖南省藝術學校,被評為優秀畢業生;
1999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獲文學學士學位;
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學歷。
工作經歷
1994年在長沙電視台擔任節目主持人,主持《經濟大觀園》、《歡歌笑語》等節目;
1998年至1999年(大學在校期間)主持過中國教育電視台的《電腦之夜》、《世界經濟快訊》、《職教與社會》等節目;
1999年7月通過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考核,擔任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的節目主持人;
2001年至2005年擔中央電視台《當代教育》欄目主持人。
2005年至今擔任中央電視台《人與社會》 欄目主持人。
現在,同時主持的欄目有《人與社會》、《法治視界》欄目。

勝春

《人與社會》
《人與社會》
主持用名:勝春
出生日期:12月18日
身高:183cm體重:80kg
畢業學校: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
1994-1999年,擔任瀋陽電視台特邀主持人,先後主持過《海外風情》、《歡樂的星期天》、《夢裡情懷》、《世紀歡樂城》等娛樂、綜藝節目。
2000年,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榮士達杯”全國電視主持人大賽;並開始主持中央電視台一套談話節目《當代工人》;現主持中央電視台十套每晚18:30—19:00《當代教育》欄目。曾經主持過的大型節目:2002年中央電視台"五一"特別節目《中國製造》(五一晚20:00一套播出),中央三套五一特別節目,大型文藝晚會《世紀彩虹》以及《綜藝大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