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型
漢語詞語
體型,漢語詞語,讀音是tǐ xíng,指人體和畜體的類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對人體形狀的總體描述和評定,體型與人體的運動能力和其他機能、對疾病的易染性及其治療的反應有一定的關係,在人類生物學、體質人類學、醫學和運動科學中受到注意。
基本解釋
人體和畜體的類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間的比例。是對人體形狀的總體描述和評定。
《新華半月刊》1957年第8期:“應該淘汰的老殘耕畜和體型小、不適用的耕畜,在現有耕畜中所佔的比例過大,對農民害大利小。”《新民晚報》1991.11.5:“老人們不僅‘體型’有所變化,而且心理也變得勃勃向上。”
體型與人體的運動能力和其他機能、對疾病的易染性及其治療的反應有一定的關係,因此,在人類生物學、體質人類學、醫學和運動科學中受到注意。體型主要由遺傳性決定;而另一方面,包括人體對環境的適應和人的行為在內的後天影響也使體型發生一定範圍內的變化。美國心理學家謝爾登(W. H. Sheldon)制定的人體分類法曾使用體型這個名詞。
體型
如上所述,體型的研究者關於體型的概念往往是不同的。他們從各自關心的角度研究人的體型。比如,少年兒童工作者、醫生、體育運動教練員會從各自特定的眼光看待體型,他們注重的體型往往是與某項機能有關的身體部分的類型。不拘泥於內、中、外胚層型的類型劃分,對體型的研究引伸到生物學上的人體機能類型,產生了人類生物學的一門新分支——機能生物類型學。如果適當地確定與人體某種機能有關的身體類型,系統地收集資料,又有適當的統計方法及對統計結果的具體分析,體型的研究,或推廣地說,機能類型的研究對於特定的職業或其他需要出發選擇或改善人的體型會有指導意義。
謝爾登人體分類法按照人體結構的三種極端類型,將人類劃分為三種,即內胚層體型或圓胖型,中胚層體型或肌肉型,外胚層體型或瘦長型。①內胚層體型是由內胚層發育成的組織佔優勢的一種身體建造類型,全身各部較軟而圓,消化器官肥大,脂肪沉積豐富,故軀幹和大腿特大,而上肢和小腿特細。②中胚層體型是由中胚層發育成的組織佔優勢的一種身體建造類型。其肌肉、骨骼及結締組織頗為發育、體格健壯、結實,有粗壯的外表。③外胚層體型是由外胚層發育成的組織佔優勢的一種身體建造類型。其體形細長,顯得瘦弱,肌肉組織和皮下組織不發達。
體型可以定義為決定一個人的形態結構的三個主要因子的數量關係,這套因子分別是內胚層體型、中胚層體型和外胚層體型。每個人體型的評定都包含這三個體型因子的得分,它們間的關係構成了體型的總評價。一個人的體型可以用三維正交坐標系的一個點代表,也可化為二維平面圖上的坐標點,這就是評定體型常用的體型點陣圖。
具體說,每個人的體型可用三位數字來表示,第一位數為內胚層體型,第二位數為中胚層體型,第三位數為外胚層體型;每一位數又分為1∼7七個級別。由此,極端內胚層體型是711型,極端中胚層體型是171型,極端外胚層體型是117型。分類數級是互相否定的,所以一類的高位數,必然排除其他兩類的高位數;實際上,極端類型(711,171,117)很少或根本不存在,正常體型的人其數值接近於444,為三種極端類型之間的平衡數值。
1.無力型亦稱瘦長型,表現為體高肌瘦、頸細長、肩窄下垂、胸廓扁平、腹上角小於90度。
2.正力型亦稱勻稱型,表現為身體各個部分結構勻稱適中,腹上角90度。左右,見於多數正常成人。
3.超力型亦稱矮胖型,表現為體格粗壯、頸粗短、面紅、肩寬平、胸圍大、腹上角大於90度。
描述體型的指標不外乎身體的形態觀察和人體測量特徵兩個方面,制定體型的標準類型的基本要求是:既要使複雜的人體形狀特徵得到完善的、實質上的反映,又要能夠把幾乎所有的人包括進去。因此,選擇符合這些要求的觀察項目和測量項目就相當費事,有時不得不包括上百個這樣的項目。此外,不同的研究者劃分體型等級有不同的依據和尺度。有的使用身體的縱向比例,有的著眼於軀幹與四肢的比例,有的注意各器官系統的發育情況及其相互比例;有的注重脂肪沉積與肌肉發育的狀況。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再加上實用上的原因,體型儘管已有半個多世紀研究的歷史,至今在全世界並不是應用得很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