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

中國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宏村,安徽省黟縣宏村鎮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黃山西南麓,村域面積19.11公頃。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

宏村是一座“牛形村落”,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卧山前溪邊的青牛。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民居為牛軀,水圳為牛腸,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河溪上架起的四座橋樑作為牛腿。宏村三面環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狀,基址處于山水環抱的中央。宏村的古建築為徽式建築,粉牆青瓦分列規整,檐角起墊飛翹,整個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體輪廓與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風光和諧統一。宏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餘幢,主要景點有:月沼、南湖、南湖書院、承志堂、宏村水圳、古樹、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

2000年,以宏村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5日,宏村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2012年12月17日,宏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歷史沿革


南湖畫橋
南湖畫橋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宏村始祖汪彥濟因遭火災之患,舉家從黟縣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崗山一帶建十三間房為宅,是為宏村之始。
明洪武八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375—1606年),為宏村發展階段,徽州山區處持續穩定時期,明清時期理學發展,宗族制度日趨完善,大批宗族精英制訂族規族約,穩定了基層鄉村社會。
明洪熙元年至萬曆二十四年(1425—1596年),宏村以“東土道制(龍排廟)、南土水制(紅楊、白果)、北土土製(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觀音亭)為水口布局(風水屏障),營建了樂敘堂、太子廟、正義堂等祠堂、廟宇,宏村逐漸形成民居集落。
明萬曆三十五年至清咸豐五年(1607—1855年),為宏村鼎盛階段,明中葉至清中葉,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宗族精英為家鄉提供公共資源,修祠堂、牌坊、書院、宗族維持鄉村文明。
清康熙元年至宣統三年(1662—1911年),宏村南湖書院,樹人堂、三立堂、樂賢堂、承志堂等大型書院、宅第相繼修建。
清咸豐六年(1855年)至1976年,為宏村衰落階段,建國前受戰爭制約,建國后又運動不斷、大鍋飯現象和三年災害使人們無法吃飽穿暖。
1976—1986年,為宏村恢復階段,改革開放后,經濟得到恢復,農村責任制解決了溫飽問題,私營小企業得到發展,教育逐步走上軌道。
1999年,國家建設部、文物管理局等有關單位組成專家評委會對宏村進行實地考察,全面通過了《宏村保護與發展規劃》。
2014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文物建築消防安全百項工程,安徽省有6處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百項工程,24個傳統村落入選整體保護利用項目。宏村的消防系統建設項目共涉及村中270餘棟建築,實現了對宏村古建築的全覆蓋保護。
2016年,國家文物局批複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函〔2016〕1102號《關於審批宏村古建築群培德堂修繕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宏村位於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地處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7°38′,北緯30°11′,村域面積19.11公頃。

地形地貌

宏村地處皖南山區低山丘陵地帶,黃山余脈,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平均海拔350米。大多處於平坦地帶,靠山腳卻依山勢而上。

氣候

宏村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性氣候,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偏低;雲霧多,濕度大。接近于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溫7.8°C,年平均降雨日數183天,多集中於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為2395毫米。西南風、西北風頻率較大,年平均降雪日數49天。
宏村
宏村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宏村是黟縣優質木材、毛竹、名優茶產地之一。其中木坑村的竹海佔地約6平方千米。野生動物主要有有豹、豺、狼、野豬、野山羊、鹿、獐、麂、短尾猴、狸、豪豬、獺、野兔、穿山甲、松鼠、黃鼬、香靈貓等。

建築特色


建築布局
宏村古建築群
宏村古建築群
宏村平面採用“牛”形布局,雷崗山是“牛頭”,村口的古樹是“牛角”,村中由東而西井然有序、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築是“牛身”,村西溪水上四座橋是“牛腿”,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水圳引西溪河入水口,經九曲十八彎(即“牛腸”)流經全村,最後注入南湖。充分發揮了其生產、生活、排水、消防和改善生態環境等功能,由於水系穿梭於整個村子,村中房屋布局又十分緊湊,宏村有著類似方格網的街巷系統,用花崗石鋪地,穿過家家戶戶的人工水系形成獨特的水街巷空間。在村落中心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為中心,周邊圍以住宅和祠堂,內聚性很強。由水圳、月沼、南湖、水巷和民居“水園”組成的水系網路,構成水景整體空間特色,水的藝術特性在宏村明、清民居建築群中得到了發揮。
建築類型
宏村明、清民居建築群保存基本完好,有書院建築、祠堂建築和眾多的住宅建築及其么家園林,是徽州建築文化的傑出代表。特別是以南湖書院為代表的書院建築,以承志堂為代表的住宅建築,以德義堂、碧園為代表的私家園林,反映了明、清時期徽州儒家文化的昌盛。

建設背景


地名由來
宏村,古取宏廣發達之意,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
據《弘村汪氏家譜·宋始遷弘村祖彥濟公原序》記載:宋代弘村的始祖汪仁雅,祖籍原為歙縣唐模,在金陵經商因遇一場大火,被迫回老家,途徑黟縣北鄉,暫寓奇墅村。又因奇墅地勢散漫,山洪暴發而易淹,火災發生而難滅,不足長居。到宋紹興年間,奇墅村遭土匪掠劫,同居三百餘戶遭火焚燒,後裔汪彥濟遂遵祖訓,舉家遷至雷崗山下,卜定宅居,始建十三間(后稱十三樓),取弘廣發達之意,名曰弘邨。後到清乾隆年間,皇帝叫弘曆,因避諱而改名為宏村。
選址理念
宏村三面環山,布局基本上保持坐北朝南狀,基址處于山水環抱的中央。宏村東有東邊溪、東山,西有西汐、黟北古道、石鼓山;北有黃山余脈黃堆山、學堂山、雷崗山,南向東西汐匯合,澗田成片,流水直往南流向奇墅湖。中間應為“明堂”,宏村依雷崗傍西汐而聚,地勢高爽,朝向良好,成背山而水之勢,符合精通風水學的先祖之意。
宏村村落基址的選擇過程在宗譜有較詳細的記載:早在汪氏六十一世祖仁雅公居黟縣奇墅村時就留言家人:“陽基形勝應在雷崗之陽,后必福祿綿永”;之後六十六世祖彥濟公“博極群書、精於堪輿”,覺得寄居在奇墅村雖有“漁山溪、獅子峰把水口”,但“此地散漫而無結束,不足以當之”,於是在奇墅村遭火焚后,遵祖遺言在雷崗山腳定居,村落水口定在吉陽山下西溪的蜿蜒之處,當時村落景觀是“枕高崗,面流水,一望無際”,不足之處是:“兩溪不匯西繞南為缺陷,屢欲挽以人力,而苦於無所施”;而在西溪改道后村落基址“北枕雷崗、三面環水、南屏吉陽山”,“很如我公所素期”。
從以上宗譜記錄中,可看出堪輿、形勝、水口——在村落基址的選擇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空間布局
宏村村落格局是以月沼為核心地帶,月沼正北汪氏宗祠、樂敘堂是宗族精神的寄託和依靠,因此月沼周圍成為宏村人流集散最頻繁的空間。村落內的水圳沿線是常用的公共活動和使用空間,因而水圳邊上自然形成了街巷。而東西走向又以前街(正街)為軸線貫穿繁華商業區和東西方向出口,所以說宏村的格局是以月沼為中心,連接前街、後街、上水圳水巷街為主貫穿線,南北走向又有西溪河畔、茶行弄、中山路等街巷,形成網路式的街巷空間格局。
建村智慧
古代宏村人規劃並建造了以水圳、月沼、南湖為主要水系的牛形村落塘渠水利設施。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后,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樑,作為牛腿。這種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
整個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築形態,遵循的是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村落的整體輪廓與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風光和諧統一。
建築特色
宏村的古建築為徽式建築,主要特點為青磚黛瓦馬頭牆。承志堂是其中一幢大型宏偉精美的民居代表作,被譽為“民間故宮”。宏村街坊巷弄縱橫交錯,建築雕刻、室內外裝飾裝修諸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宏村村落整體輪廓清涼明秀,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宏村的建築有著精雕細刻的入口門檻、高聳的馬頭牆、曲折的牆面、不同形狀的石雕漏窗,屋脊的高度基本相差並不大,單屋獨高與眾相異的現象基本不存在,這種中庸觀念維護了傳統村落內井然有序的空間形態,高低錯落有致,房舍鱗次櫛比,微見屋脊坡頂,粉牆青瓦馬頭牆舒朗生動,檐角起墊飛翹,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和韻律美,有的房舍因地基的限制也有靈活變化的布局,隨著塘沿、圳旁、湖畔走向而變化,形成濃郁的自然形態模式。
徽式建築講究房子布滿木雕、磚雕、石雕,馬頭牆是為了防火,天井則是在下雨時起蓄水的作用。宏村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是典型的徽式建築,被譽為“古民居建築博物館”。
宏村
宏村

經濟人口


人口
2001年以前,宏村總人口呈下降趨勢,遷出人口>遷入人口;從2001年,開始宏村人口開始增長,遷入人口>遷出人口,這與宏村旅遊業發展密切相關。宏村1997-2001年每年流入人口16人,2002一2012年年均流入人口35人,最高峰2011年達67人。2012年,宏村總戶數526戶,總人口1347人。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宏村戶籍人口為1368人,常住人口為1850人,主要民族為漢。
經濟
宏村的旅遊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且在開發初期將資源進行過修繕。南湖、月沼、徽州民居、牛腸小道、古橋、風水塘等資源能夠支撐起宏村的旅遊發展。宏村憑藉其自然文化風光和徽州古建築發展旅遊業,宏村村民也從旅遊業延伸出來的商品零售業和餐飲住宿業中獲利。
1993—2014年,宏村旅遊接待人次由0.71萬人次增加到163.83萬人次,增長了230倍,平均1年將近翻11倍;旅遊門票收入由1993年的3.5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10124.71萬元,增長了2892倍,相當於每年翻了近137倍。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宏村主要產業為旅遊服務業、工藝(竹雕)、運輸,村集體年收入為6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為12038元。

價值意義


評價

中外專家評價宏村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是“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是“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1997年10月,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專程來宏村鎮參觀,他對這裡的古建築和古水系設施等給予極高評價后,並在承志堂內揮筆題詞:“黟縣宏村古建築物是國家的瑰寶”。
2000年初,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理事大河直躬先生在考察宏村鎮后評價:“青山綠水本無價,白牆黑瓦別有情”。他此次受命於世界遺產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宏村的考察報告,稱宏村是人居與自然最完美的結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給出的評價是:宏村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築和裝飾物,以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
2001年5月,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到宏村參觀遊覽,將徽州歷史文化建築醫學等歸納為五個英文字母:CBMDA。(C=Culture,B=Business,M=Medicine,E=Education,A=Archtecture,註:指文化、商業、醫學、教育、建築)。

保護措施


1999年,國家建設部、文物管理局等有關單位組成專家評委會對宏村進行實地考察,全面通過了《宏村保護與發展規劃》。
2001年,宏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了文物建築消防安全百項工程,安徽省有6處文物保護單位被列入百項工程,24個傳統村落入選整體保護利用項目。宏村的消防系統建設項目共涉及村中270餘棟建築,實現了對宏村古建築的全覆蓋保護。
2016年,國家文物局批複安徽省文物局文物保函〔2016〕1102號《關於審批宏村古建築群培德堂修繕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

主要景觀


宏村
宏村
綜述
宏村現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餘幢,主要景點有:月沼、南湖、南湖書院、承志堂、宏村水圳、古樹、樹人堂、明代祠堂、樂敘堂等。
2001年6月25日,宏村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月沼
月沼,又稱月塘,位於宏村中心部位,建於明永樂年間。當時宏村人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並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訂擴大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規劃牛形水系藍圖,引西溪水繞村屋,其牛腸水圳九曲十彎,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月沼池塘,以蓄條內陽水,供防火、飲用等。后經再次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形成了“月沼”。
南湖
南湖位於宏村南端,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宏村將村南百畝良田,鑿深數丈,周圍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樣,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層,上層寬4米。南湖歷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畫橋”可東西划舟。
宏村水圳
宏村水圳,建於明永樂年間,總長1200多米。宏村人的祖先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攔河建石壩,用石塊砌成的數米寬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引水入村。水圳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經月沼,最後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水圳是古代村落的“自來水”,當年汪氏祖先曾立下規矩,每天早上8點之前,“牛腸”里的水為飲用之水,過了8點之後,村民才能在這裡洗滌。水圳是宏村營建智慧的體現,與村民的生活緊密結合。
古樹
宏村村口有兩個古樹,一棵叫楓楊樹,當地叫紅楊樹;一棵叫銀杏樹,當地叫白果樹。北側的紅楊樹高19米,圍6米,需4、5個人才能合抱,樹冠形狀像一把巨傘,把這村口數畝地籠罩在綠蔭之中。南側的白果樹高20米,形如利劍,這棵銀杏有500多年的樹齡,所以大家把這棵銀杏稱為村口“瑰寶”。這兩棵大樹是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風水樹”,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徵。按照這裡過去的風俗,村中老百姓辦喜事,新娘的花轎要繞著紅楊樹轉個大圈,這預示著新人百年好合洪福齊天天;高壽老翁辭世辦喪事,要抬著壽棺繞著白果樹轉個大圈預示示著子孫滿堂,高福高壽。
承志堂
承志堂位於宏村上水圳中段,建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整棟建築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總佔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築。
承志堂位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住宅。全宅有9個天井,大小房間60間,圍繞著九個天井分別布置。136根木柱,大小門窗60個。全屋分內院、外院、前堂、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魚塘廳、廚房、馬廄等。另有保鏢房、男、女佣人房。屋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南湖書院
南湖書院位於南湖北畔。明末,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稱“依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此六院被合併重建為“以文家塾”,即“南湖書院”。南湖書院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書院。
樂敘堂
樂敘堂位於月沼北畔正中,為汪氏宗祠,建於15世紀初。前進門樓基本保持原貌,梁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風格,月梁、叉手、雀替、平盤斗等建築構件雕刻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樂敘堂(汪氏宗祠)與月沼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風荷”。
樂敘堂整個建築平面呈“凸”字形,面闊24.40米,進深32.70米,脊高10.20米。正廳七開間,中有天井,前有圍廊,門旁有抱鼓石。全飼布柱70根,屬“滿堂柱”建造。正廳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實,呈棱形。明間金柱也為梭形。前檐柱及廊柱均有“柱斗科”,柱頭科之間有"平身科",均為二跳斗拱。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粗大,柱頭科16朵,平身科18朵,轉角鋪作"小拱頭"。曲梁與柱子銜接處均有丁頭拱承托,拱眼如單幅雲。斗拱、梁架、梭柱等鏤刻精細。
德義堂
德義堂是典型徽派庭院式民居,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系二樓三開間建築,廳堂前有十六扇半幢蓮花門,室內外通道,堂前一水塘,內有暗溝與水圳相通,水塘周圍,設四時盆景,院內繁花疏木、綠陰叢叢,可稱“露天花廳”。東側牆上攀著一株皖南彌猴桃藤,院東西二個花園,一明一隱,內植果木繁花,魚缸、水榭、一池碧水邊倚。德義堂為徽派私家園林的典型代表。
敬德堂
敬德堂位於宏村牛腸水圳下游轉彎處,建於清初順治年間(1646年),為H型民居。為三進院落,前有庭院,核心為三間張,前後天井。整幢建築裝飾簡樸,屋柱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了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況和徽州明、清建築的格局。廳堂背向排列,前後廳均有天井,採光性能好,兩側為廂房,南側為前院,北側為廚房,廚房裡還有一個小天井,東側還有一座面西朝東的小偏廳和大花園。
敬德堂正廳東西兩側各有六扇蓮花門,中間攔板上雕刻有蝙蝠,而且都是五隻,稱之為“五蝠奉壽、萬福萬行”之意。東西廂房是主人休息的卧房,廂房窗子鏤空空雕刻銅錢圖案,窗下欄板上雕刻的萬字圖案,意為多財多福。
敬修堂
敬修堂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側西首,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佔地面積286平方米,建築面積452平方米,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個房子坐北朝南,正廳前為庭院。與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門外留有10平方米的空地,俗稱廳坦,是夏日納涼、冬天曬太陽及小憩聚會之處。
樹人堂
樹人堂為清刺授奉政大夫誥贈朝儀大夫汪星聚於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樹人堂也稱民藝收藏館,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孫汪森強的私人收藏館,為弘揚徽州的歷史文化,主人多年來從民間及博物館收集了明清民間時期老作坊機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畫、民俗用品、徽商書信用具、宏村族譜等,再現了當年徽州社會生活的一些側面。
樹人堂全屋宅基呈六邊形,取六合大順之意。正廳偏廳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繪,飛金走彩。廳堂東邊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長流。外門為八字門樓內懸掛坊欄板。
桃園居
桃園居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因房東曾於院內植一稀有品種的桃樹而得名。門樓上的磚雕刻得精細,而且層次比較多青獅獅白象等動物形象生動,尤為獨特的是門樓上部用水磨磚砌一弧形門額,類似室內廳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門額中間鑲嵌一塊大形弧形磚雕,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見的。
桃園居大廳門、窗主圖案為寶鼎、寶瓶,窗戶開口為掛絡式,兩邊窗戶上方各有兩個守窗“童子”,窗欄板上的四隻喜鵲、六隻麒麟猶如活的一般,寓為“四喜六順”,房門上部為“藤結花”,每扇門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為歷史典故,其中東房門裡扇“花心板”上為“羲之戲鵝”,其他典故有待考證,另外兩廂的葡萄掛絡,雙獅雀替均屬珍品,掛絡中的飛馬寓“飛黃騰達”之意。
桃園居四扇門的上半部從上而下為“蝙蝠奉壽”、“八駿馬”和“人間仙境”(或稱“世外桃源”)雕板,大片雕花為“松鼠葡萄”,四扇門的腰板上分別雕有“岳飛刺字”、“王祥求鯉”(又稱“卧冰求魚”)、“季子掛劍”和“孔融讓梨”四個歷史典故,這四個典故又因此表現“忠、孝、節、義”四種意義。
一品更樓
一品更樓
一品更樓
一品更樓位於宏村石碣頭水圳圳首、雷崗山首山腳。這裡本是乾隆時期兩江總督汪日章在宏村的居所,也是宏村西向最古老的明代建築。整棟建築坐北朝南,前後三進,三個天井,呈品字形格局,外有一個長巷弄,呈一字型,故以此得名。

文化活動


歷史人物
● 汪思齊
汪思齊,明朝永曆年間人,曾任山西運粟主簿,敕登仕郎,遞修職郎等職。其學識淵博,對建築、水利、地理、堪輿之說精通,為避圳建月沼籌劃運作,為宏村歷史上重要的人物。
● 胡重
胡重,思齊妻,自幼攻讀詩書,為建月沼水利出力不淺,為宏村歷史上的巾幗人物。
● 汪大燮
汪大燮(1860—1929年),黟縣宏村鎮宏村村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舉,援例為內閣中書,升侍讀、戶部郎中。后又考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以明敏謹慎著稱。晚年熱心教育,創辦北京平民大學,任董事長兼校長,並致力於紅十字會等慈善事業。編有《英國憲政叢書》《分類編輯不平等條約》。
● 汪積學
汪積學,明嘉靖名士,由郡癢生讀書國子監,與薑絲莊園羅洪先為同窗至友。
● 汪日章
汪日章,清乾隆舉人,曾任浙江蕭山知縣,工詩善畫,擅長書法、篆刻、並著有《東湖詩文集》。
● 汪文學
汪士通子,少年聰敏,12歲作《松煙緣萼梅賦》,有文集8卷存世。
● 溪岡
溪岡字字純章,號鐵生,清乾嘉年間宏村對河際村人,少年曾在南湖書院讀書,后隨父居杭州,畢生專攻篆刻、書法、以漢文為經,博採眾長,開創浙江篆刻陽剛之勢,與丁敬、黃易、蔣仁被譽為“西泠四家”,為印壇一代傑出大師。
● 汪四七
汪四七(1225—1296年):字從先宋太學士,精於醫學,治病施藥數十年不輟。有年大疫,自製“辟瘟丹”救治病人,當時鄉人稱他為“天醫星群”。
特色文化
● 宗族文化
宏村以漢族為主,原為汪姓聚居之地,本地重視宗族,建有汪氏宗祠,內有汪氏家訓、祖宗牌位、祖宗畫像等,有“天下姓汪本一家”的說法。
● 徽商文化
徽州,古為新安郡,素有“無徽不成商”、“無商不成鎮”、“文獻邦邦”、“商賈之鄉”的美稱。明清時期一府六邑之古徽州(徽州府下屬婺源、祁門、黟縣、休寧、歙縣、績溪六個縣)從商者居多,時人稱之為“徽商”、“徽幫”,在中國經濟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 宏村賽鳥
宏村賽鳥最早可以上溯到清朝,是一項傳統的春節民俗活動。所有參加賽鳥活動的鳥都是雄性畫眉,通過抓鬮劃分比賽場次,參賽的畫眉通過比歌聲、比氣勢和“武”,戰勝對手獲得名次。
非遺項目
徽州三雕是一種地方傳統雕刻藝術,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地方傳統雕刻工藝。
● 木雕
徽州木雕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獸、魚蟲、雲頭、回紋、八寶博古、文字錫聯,以及各種吉祥圖案等。
徽州木雕是根據建築物體的部件需要與可能、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表現手法。木雕在徽派建築上,通常用於架梁、梁托、檐條、樓層攔板、華板、窗后、欄桿等處、雕花撰朵,富麗繁華。木雕的邊框一般又都雕有纏枝圖案、婉轉流動,琳琅滿目。木雕既考慮美觀,又重視實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欄板、檐條,採用浮雕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樑上使用圓雕較多。
宏村有徽州木雕的代表作品有承志堂和“漁樵耕讀”、“百子鬧元宵”、“郭子儀拜壽”、雉山的木雕樓等。
● 石雕
石雕在宏村分佈很廣,屬浮雕與圓雕藝術。徽州石雕題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複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於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緻於古樸大方,沒有清代木雕與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 磚雕
磚雕一般採用經特殊技藝燒制、擲地有聲、色澤純清的青磚為材料,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的部位,鑿出物象的深淺,確定畫面的遠近層次,然後再根據各個部位的輪廓進行精心刻劃,局部“出細”,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一一凸現出來。
2006年,徽州三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種郵票
2004年,中國國家郵政局發行《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特種郵票1套4枚,其中2枚就是宏村的南湖和月沼,郵票面值均為80分。
傳統技藝
● 彩繪壁畫
宏村傳統彩繪壁畫藝術,是廣泛用於徽州古民居中的傳統繪畫裝飾藝術。由當地民間畫師使用當地產的礦物、植物染料繪製而成。徽州彩繪壁畫是研究徽州繪畫藝術和徽州文化的活化石。
徽州傳統彩繪壁畫主要分佈在古民居中的廳堂天花板、窗扇內外裙板、廂房天花、廂房內壁、閣樓門板以及花廳牆壁、櫥櫃之上。古民居外牆主要分佈在牆頭、門楣、窗楣和大門門板上。色彩以綠色、粉紅、藍色、黑色等為主。彩繪壁畫主要採取“工筆寫意”方式繪就。保留下來的作品以清朝乾隆年間最多,此時恰好是徽商鼎盛時期。
彩繪壁畫表達的內容和題材主要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蘇武牧羊》《文王訪賢》《武王出關》《姜太公釣魚》《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中的歷史故事等。有表現徽州民俗方面的內容,如《漁樵耕讀》《百子鬧元宵》《忠孝節義》《二十孝圖》《春耕》《踩水車》等。有表現花鳥蟲魚等吉祥物,如《祥雲》《彩鳳》《牡丹》《麒麟送子》《蝙蝠》等。繪畫所用之礦物顏料,時隔百年以上,仍色彩艷麗。
● 楹聯匾額
徽州楹聯自明代就以興起,這與徽商的繁榮有著一定的關係。宏村的徽州古民居的門額、廳堂、書房等處正是楹聯匾額出現的地方。
● 竹雕
黟縣盛產翠竹,歷史悠久,宏村竹制工藝品分竹編、竹雕、竹拼三大系列。竹編工藝形成於唐,發展於明清,大多融實用與觀賞於一體,傳統產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禮品,現已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竹編畫和竹編動物等新工藝品;竹雕為徽州傳統“四雕”之一,主要產品有深淺浮雕筆筒等擺件,竹雕楹聯屏風鳳和竹根雕人物等;竹拼系列是用現代藝術手法表現的新型工藝品,有平面人物掛件、立體人物掛件和抽象裝飾件等。
村志族譜
● 汪氏起源
魯成公次子名汪,“封穎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被視為汪氏始祖。
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後,定居於“歙州遂安”,汪氏第36代的道獻移居於“徽州府歙邑”,其後第41代的叔舉又移居“績溪邑登源”,汪氏第44世孫汪華值隋末因保障鄉里有功,於唐初被封為越國公,管轄歙、宣、杭、睦、婺、饒六州,食邑三干戶,汪華即為新安汪氏始祖。
● 族譜
汪氏家族現存的族譜有二類。其一是統宗譜,這從傳說中的始祖開始:依序對主要是由移居而形成的汪氏家族的各個支系作整體的記述。編纂於乾隆年間的《汪氏通宗世譜》就屬此類。其二是分支族譜,以移居於某地的一個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為線索,並追溯其遠祖。
《汪氏通宗世譜》編纂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前後。汪氏44世汪華有九子,世譜記述了他的長於建、次子璨,三子達、四子廣、七子爽、八子俊以及汪華之弟開國公等後裔的分支及移居情況。
關於宏村一支的汪姓家族,在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編纂的《汪氏登源藏稿》中載有這樣一條資料:為修複位於績溪縣登源的汪華之父僧熒的墓,黟縣宏村汪氏族人(包括移徙外地各支脈)曾捐助巨款,其數額僅次於黃陂一支所捐之數。
宏村的族譜屬第二類,為分支族譜,以移居於某地的一個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為線索,並追溯其遠祖。名為《弘村汪氏家譜》。
方言
宏村為黟縣方言區。黟縣方言:共20個聲母、29個韻母,有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五個聲調。其中聲母、聲調多與普通話接近;中古“泥母”和“來母”字區分清楚,沒有n、l混讀現象(“論”字唯一例外);古全濁塞音、塞擦音、擦音多變成清聲母。黟縣方言的韻母與吳語較為接近:《廣韻》咸攝(“甘”、“敢”除外)、深攝、山攝、臻攝三等、曾攝、梗攝的古鼻音尾消失(“陰”、“盲”等少數字例外);鼻音韻尾只有一個,兒化音變收尾等。
黟縣方言中,“到”除作動詞使用外,還可以作介詞“把”、“替”等使用。表示程度,不用副詞“很”,而多用“老”,如“老早(很早)”、“老重(很重)”。表示感覺的程度,黟縣方言用“生”字,作用相當於普通話“很”字,如“生瘦(很瘦)”、“生酸(很酸)”。

物產美食

特色物產
竹雕、木雕、石雕工藝品,是一種地方傳統雕刻藝術,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地方傳統雕刻工藝。
茶葉:徽茶,是徽州茶葉的簡稱。徽茶是以徽州獨特自然地理環境為基礎形成的傳統茶葉系列,徽茶代表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門紅茶、屯溪綠茶、休寧松蘿、頂谷大方、金山時雨等。
美味美食
干筍:以筍為原料,通過去殼、蒸煮、壓片、烘乾、整形等工藝製取。當地特色美食,引申出多種當地美食,如,筍乾炒肉。
鹵鱖魚:當地特色美食,由安慶、貴池等地起運時,用鹽水腌浸鱖魚(俗稱“臭桂魚”),挑運到此地,已有滷味,經過烹調即鮮美可口。
臘八豆腐:臘月,先把豆腐做成圓形,上部中間凹進盅盅,放進食鹽適量,經太陽爆曬,鹽逐漸滲入,豆腐日漸變黃變硬,即成臘八豆腐。切成薄片食用,鮮美爽口。
醬油豆腐乾:村中家家豆腐店都製作此豆乾,有“切干”、“包干”兩種。
石鴨(棘胸蛙):生長棲息蔭涼深山溝,喜蹲伏溪水邊石頭上,形癩蛤蟆蟆,肉極細嫩,紅燒、清燉,味鮮美可口。
食桃:指的是一種形狀固定的米粿,因為用模具(黟縣方言稱“食桃模”)拍打而成,故曰“打食桃”。用特製木模列印,形似帶葉的桃子,俗稱“食桃”。木模還有刻成“麒麟送子”、“老壽星”、“元寶”等形狀。清明時節,用圓形模印列印小餅,叫“掛錢餅”。立夏節,用嫩艾葉、糯米藤拌米磨粉做,叫“立夏”,意為孩子吃了“不缺夏”。
麻酥糖:為傳統小吃,從南宋流傳至今。它是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製成,其味香甜、質感鬆軟。用一張小紅紙包成長方形,小紅紙上印有店家的招牌。
紅燒桃花鱖:是徽州特產名菜之一。桃花鱖原名石級魚,在桃花盛開時最肥美,故名桃花鱖。此類小魚常在山區清澈的小溪中游曳,顏色與溪中的鵝卵石顏色相仿。
石耳燉土雞:石耳是黃山特有的一種野生菌,和木耳很相似,口感薄、爽滑。
長毛豆腐:就像臭豆腐,聞其臭而品其香,素有“徽州毛豆腐,打個巴掌都不吐”的美譽。
此外,還有爛菜匙(腌菜桿)、干鹽筍、煮豆、蘿蔔丁、腌辣角、辣椒醬、干豆腐乳(以自制為主,市場買為輔),干蕨等,都是宏村村民們喜好的鄉土風味小菜。
徽雕
宏村古建築群徽雕
宏村古建築群徽雕
徽州三雕是古徽州地區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石雕、磚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主要用於民居、祠堂、廟宇、園林等建築的裝飾,以及古典傢具、屏聯、筆筒、果盤等的工藝雕刻。三雕是徽州建築的附加藝術,令徽州傳統建築走向更加絢爛的自我表現時代。而其演進過程中的大量創新,代表了時代的美學傾向,並影響著更廣泛的工藝領域。
徽州三雕承載了儒家思想的傳播、教化功能以及程朱理學的美學主張。古徽州是徽商的發源地,在外打拚多年的徽商,在事業有成以後,回到家鄉修祠堂、建園第,追求建築的氣派、品味、細節及舒適度,推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石雕與木雕。精雕細刻既能彰顯富麗恢弘的格調,又賦予建築及家族吉祥美好的寓意,因而很快流行起來,同時也推動了三雕藝術的精益求精。在徽州三雕名目繁多的主題中,儒家傳統經典是著墨最多的。有“東南鄒魯”之稱的徽州地區,百姓受儒學文化浸淫頗深,視儒家思想為道德準繩。徽州三雕體現“忠孝節義”的題材比比皆是,如“卧冰求鯉”“郭子儀上壽圖”“岳母刺字”“桃園結義”“送郎趕考”“母子圖”等。另外,程朱理學的美學主張,使得徽雕呈現平淡自然的風格,保持了原料的天然質地,與徽州古民居共同構成渾厚質樸的整體色調。
據歙縣《虯川黃氏宗譜》記載,歙縣虯村黃氏、張氏,皆以雕刻著名,自明至清,代守其業,在家族內部,將三雕技藝發展到很高水平。

獲得榮譽


2000年,以宏村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3年,宏村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佳最具魅力名鎮”。
2003年10月,宏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1年5月5日,宏村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授予“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
2012年12月17日,宏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公布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宏村
宏村

旅遊信息


交通
自駕路線:合肥——京台高速公路——合安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岡村路—Y102——宏村。
公交路線:黟縣城乘坐坐開往宏村的公交車,2元/人,15分鐘即可到達。
黃山風景區長途汽車站有班車直達到宏村。
導覽
遊覽路線1:南湖→南湖書院→樂彼堂→水圳→敬德堂→月沼→汪氏宗祠→敬修堂→承志堂→樹人堂→桃源居→村口古樹。
遊覽線路2:入口→古銀杏樹→古紅楊樹→桃園居→德義堂→月沼→敬德堂→遊客中心。
遊覽線路3:入口→月沼→德義堂→桃源居→古紅楊樹→古銀杏樹→南湖書院→遊客中心→出口。
門票信息
104元/人(三天有效),學生證半價(研究生證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