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廣義上是關於心理的各種知識,狹義上是指一種抽象的、連貫的、可解釋因果關係的系統。

概念介紹


“心理理論”廣義上是關於 心理的各種知識,狹義上是指一種抽象的、連貫的、可解釋因果關係的系統。狹義上是 兒童對信念和願望等基本心理成分的理解,以及兒童關於這些心理成分與知覺輸入和行為如何相互影響的知識,是個體對他人心理狀態及其與他人行為關係的推理或認知。“心理理論”是兒童關於心理世界的知識,是關於 知覺、情緒、願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聯繫並實施組織建構的一種理論解釋。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兒童是“常識心理學家”。從發展的角度研究兒童的這種心理理論並對此作出解釋,就可以適當地稱之為關於“兒童心理理論的理論”。

概念起源

對“心理理論”的探討源於Premark 和 Woodruff (1978)對“黑猩猩是否擁有心理理論?”這一問題的探究。這裡的“心理理論”就是指推測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這種能力實為一個推理系統,包含了一系列抽象、連貫的因果解釋,使個體能藉助於信念、願望等無法觀測的心理狀態,來解釋和預測行為。概括起來說:心理理論就是指個體憑藉一定的知識系統對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狀態進行推測,並據此對行為做出因果性解釋與預測的能力。

“理論”的來源

1、科學家——建立理論學說——認識和理解眾多事實——預測事物或事物間關係的存在
2、理論具有邏輯特徵(因果聯繫)
3、兒童以相似的方式建立一種“理論”,解釋他人的行為
4、心理理論的發展是一個隨年齡的逐漸增長而日益複雜化和精確化的發展過程
5、這一過程與科學研究中科學理論的形成過程有著極大的相似之處

測量方法


心理理論的測驗方法,主要有故事法、圖片法和視頻法。故事法有多重嵌套錯誤信念測驗、失言任務、白謊、雙重欺騙等。圖片法的代表性測驗是“從眼神中讀心任務”(簡稱眼測驗),通過對眼神的識別反映個體的心理理論水平,眼測驗不僅可以測量成人,而且靈敏度高。視頻法是測試被試識別動態的視頻中人物的心理狀態的能力。

研究範式


1、“區分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實驗任務
2、“理解知覺輸入與心理行為相聯繫”的實驗任務
3、“錯誤信念認知”的實驗任務或者叫“虛無信念”

經典測試


錯誤信念任務
False Belief:錯誤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論的重要指標。要通過有關錯誤信念的測試,兒童需要掌握以下幾點:
1、對事物形成正確觀點(信念);
2、知道信念有正、誤之分;
3、明白正、誤的信念可共存。
測試任務
(1)意外轉移任務:兒童觀看實驗者和一個叫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間里的圖像。實驗者在馬克西面前把一塊巧克力藏在一個盒子下面。然後馬克西離開房間一會兒,當他不在時,實驗者把巧克力移到另一個地方藏起來。問被試兒童巧克力實際在何處,以及當馬克西回來后,他會在什麼地方尋找巧克力。
(2)表徵變化任務:向兒童呈現一個玩具的盒子並問兒童裡面是什麼。兒童一般回答:“玩具” 。然後讓兒童看見向玩具盒裡放一支鉛筆。問兒童,如果現在過來另外一個小朋友,他會認為玩具盒裡裝的是什麼。
測試結果與分析
3歲的兒童不能完成上述兩種任務。他們認為主人公會根據現實世界的狀況行動,不理解主人公會根據他的錯誤信念行動。4歲的兒童能完成。為了正確回答馬克西會在 哪裡找巧克力的問題,兒童必須知道他人有思想和信念,對錯取決於他人現在的知識,他人根據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而不是現實世界的狀況行動。
理解願望到理解信念
2歲:願望心理學。了解願望、知覺、情緒、行為和結果之間的簡單因果關係。
3歲:願望-信念心理學。開始認識信念是心理表徵,既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不同人之間可能不同。但仍用願望而非信念來解釋行為。
4-5歲:信念-願望心理學。具有了心理表徵理論,認識到事實可以用不同方式表徵。
信念:表徵有所不同
相對於某個真實的客體或事件,表徵可能是錯誤的(錯誤信念。但該信念的持有者認為是正確的!)
相對於某種心理狀態,行為可能是與其不一致的(悲哀者的微笑)
相對於某一客體的實質,外表可能是錯誤的(外表-真實的區分)
兩個人的知覺觀點或信念可能是不同的(觀點採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