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是法國政壇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第五共和國歷史上出現過3次。在1997年的法國議會選舉中,左翼政黨擊敗了傳統右翼政黨,因此希拉克被迫與左翼總理若斯潘共同治理國家,時間長達5年。5年裡在一些國際峰會上,經常可以看見法國總統和總理成雙成對地出現,兩人分享一個名額。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的產生


目前法國的國家體制是戴高樂在1958年創立的第五共和國體制。這一體制是一種具有法國特色的半總統制半議會制的共和政體,總統有極大的權力。憲法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擁有任命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解散國民議會、舉行公民投票等特權。總統根據議會的政黨議席情況委任多數黨或聯盟多數黨出任總理。自1986年密特朗執政開始,出現了政府和總統來自分屬左翼和右翼兩個不同陣營的情況,被稱為左右共治。
左右共治的必要條件--行政雙頭制
總統和總理分享行政權力是左右共治的必要條件。在行政雙頭制的前提下,如果總統和總理出自不同的政黨聯盟,而總統對選民負責,總理對議會負責,就會造成總統和總理的分歧矛盾衝突激化,難以調解,即左右共治,就是行政雙頭制的特殊情況。可以說,左右共治是行政雙頭制的充分條件。

左右共治的作用及影響


法國2000年一期《觀點》雜誌刊出的民意測驗顯示,有44%的法國人認為,法目前這種“右派總統、左派總理”的“左右共治”格局是最理想的政治選擇。
按照憲法規定的任期,2002年2月至3月法國將舉行立法選舉;同年4月至5月將舉行總統選舉。在法國第五共和國的歷史上,立法選舉只比總統選舉提早數周的情況,只在1958年出現過。因此,如果想保持“左右共治”的話,法國人在總統選舉中直接選擇立法選舉中失敗的一方即可。
法國最後一次的“左右共治”始於1997年6月。當時,希拉克總統為爭取主動、保障右派的利益,在國內沒有危機的正常情況下,使用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宣布解散國民議會,提前一年舉行立法選舉。不想“押錯了寶”,執政的右翼聯盟在選舉中失敗,若斯潘領導的由社會黨、共產黨和綠黨等組成的左翼聯盟上台執政,開始了第三次“左右共治”局面。因此希拉克被迫與左翼總理若斯潘共同治理國家,時間長達5年。5年裡在一些國際峰會上,經常可以看見法國總統和總理成雙成對地出現,兩人分享一個名額,使法國的國際形象受損。另一方面,由於右派的總統和左派的總理在很多問題上存在分歧,政府政策也不得不在左右間搖擺,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下。法國的社會問題也不斷惡化,其中犯罪、失業和非法移民等問題尤其使選民對選舉失去了興趣。
在密特朗總統執政時期,法國曾於1986年至1988年和1993年至1995年兩度出現左派總統右派總理的“左右共治”。一位資深的法新聞界人士稱,前兩次“共治”給人的印象並不是特深刻,也不是特好。第三次“共治”開始時,國內外輿論反應很謹慎,人們都說:“也就是讓左派和右派一塊兒再試試看!”可是將近3年了,法國經濟增長明顯,失業率一降再降,社會矛盾減少,國際地位在提高,足球隊都破天荒地拿了世界冠軍。法國人的自信心似乎又恢復了,人們對“左右共治”表現了前所未有的興趣。連美國總統柯林頓一年多以前訪問巴黎時,對“左右共治”也表示“傾慕”。
在這次根據“配額”原則對近千名18歲以上選民的調查中,有51%的人表示,如果左派贏得立法選舉,他們希望希拉克代表右派參加總統選舉;54%的人表示,如果右派獲勝,他們希望若斯潘代表左派參加總統選舉。
同時,也有不少人(40%)表示對“左右共治”“不感冒”,希望由同一派別的人既當總統又組織政府。不過,一位自稱對大選前的民意測驗從不相信的法國朋友對記者說,別忘了,當年希拉克“解散國民議會、提前舉行選舉”的決策,就是因為選前輿論普遍認為,右翼在投票中會以多數獲勝。可是結果呢?

法國政局難現“左右共治”


薩科奇
薩科奇
2007年6月10日薩科齊領導的人民運動聯盟在議會選舉首輪告捷表明,左翼所期待的“左右共治”局面不大可能出現。
2007年6月11日,法國《費加羅報》頭版以《薩科齊動力》的醒目標題宣告,在10日法國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現任總統薩科齊領導的人民運動聯盟獲得了“第五共和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成功”。
法國內政部在投票結束12小時后公布的選舉結果顯示,人民運動聯盟和其主要競爭對手社會黨拉開了不小的差距。在法國本土577個選區中,人民運動聯盟獲得了39.4%的支持率,至少有53名出自薩科齊陣營的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以絕對多數獲勝。社會黨人的支持率僅為24.7%。
根據法國三家選舉機構的估測,人民運動聯盟同其政黨聯盟將在6月17日舉行的第二輪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577個國會議席中的383個議席,從而佔據多數席位。
法國相關法律規定,每個選區由選民直接選出1名國民議會議員,任期5年。候選人在第一輪選舉中獲得半數以上選票即可當選,否則,進入第二輪投票。如果其陣營能如願獲得議會的多數席位,薩科奇可順利地推進其改變法國高失業率、經濟增長遲緩現狀的改革大計。
社會黨人上月遭遇連續三屆鎩羽總統選舉之後,把挽回政局失分的希望放在此次國民議會選舉上。然而,等待社會黨的極可能又是一次失敗,而這次失敗不僅在於社會黨人難以得到議會多數,連“保平”的機會都十分渺茫。
在2002屆議會中,社會黨還差強人意地擁有149個席位,第一輪選舉結果公布后,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社會黨不得不調低了此前的預期,只希望獲得28%的投票率,即使加上中左聯盟黨和共產黨的議席,左派獲得的議席,據估測也只能在120席至160席之間徘徊。
其實,社會黨的落敗、人民運動聯盟的勝利,都在人們的預料之中。此輪議會選舉的投票率創下法國40年來最低,僅為62%。據分析,這和連續數月的總統選舉導致的“選舉疲勞”有關,而更深刻的原因則是大多數法國人民心裡早已認定薩科奇領導的中右人民運動聯盟註定會贏得議會選舉。
在多數法國人民看來,既然在總統選舉中,把掌舵法國經濟和改革宏圖的權力賦予了薩科齊,那就不應該在國民議會選舉中再給他設置障礙。因此,在此輪議會選舉中,法國人民關注的焦點已不是薩科齊主導的人民運動聯盟能否獲勝,而是社會黨人如何才不至於輸得太慘。
儘管社會黨在此輪議會選舉后公開宣稱,法國社會“正被壓倒性的多數所鎮壓、被有統治權的政黨所統治、被絕對的權力絕對地支配”,而羅亞爾也喊出了“民主需要你們”的口號來警告法國如若失去制衡將會釀成危機,但是,社會黨人的呼聲顯得孱弱無力。剛被薩科齊任命為環境部長的阿蘭·朱佩淡定地回應了社會黨人的抨擊,“即使選出的是一個人民運動聯盟佔多數席位的議會,也不妨礙我們傾聽來自各方的聲音。”
由人民運動聯盟執政的上屆政府廣為法國人民詬病,但作為該黨領袖的薩科齊競選卻憑藉獲勝后的不錯表現擺脫了上屆政府留下的陰影。
首先,薩科齊出乎意料地超越黨派和性別的界限,他任命的新內閣贏得了超過半數的法國民眾的擁戴,薩科齊在法國人民頭腦中“固執”、“意識形態化”的負面印象得到了相當大的扭轉,使法國人民相信,薩科齊會如其承諾的那樣,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刀闊斧的改革上。
而薩科齊上台後異常繁忙的日程也營造了精力充沛、幹勁十足的個人形象。在正式就任總統當天,薩科齊便火速訪問德國,為深陷困局的歐盟憲法尋找出路。在德國小鎮海利根達姆出席八國集團峰會之時,薩科齊又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就制定新版歐盟憲法的框架問題達成一致。因此,可以說,人民運動聯盟暫時在議會選舉中“輕鬆”獲勝,得益於薩科齊競選勝利后在外交領域的一些加分之舉。
在內政方面,薩科齊的內閣班子的一系列改革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新就任總理的菲永在第一輪議會選舉當日隨即公布了其針對夏秋季的改革日程,包括:大學改革、減少交通部門的罷工、採取新的打擊犯罪的措施、推行勞動力市場自由化的進程以及削減龐大的國家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