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大蠊
世界性衛生害蟲
澳洲大蠊為蟑螂的一種,更需要溫暖的環境,因而它的分佈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四川等省(區)有記載。
全國各地均有分佈,尤以中國南方地區更為常見。
澳洲大蠊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物品的攜帶、運輸而廣為擴散。繁殖力強、適應性強,食性複雜,難以根除。它們污染食物,傳播病菌和寄生蟲,對人類環境和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是重要的世界性衛生害蟲。
該蟑螂比美洲大蠊更需要溫暖的環境,因而它的分佈受到一定的限制。它們在室內的棲生房舍與美洲大蠊近似,兩者有時在廚房等處混居。
它除以含澱粉物品為食外,也喜歡咬食植物。雌蟲長出卵莢后一天即產下。
澳洲大蠊除在熱帶和亞熱帶外,在室外不易生存,在室外,它們常見於剝落的樹皮下以及腐爛的植物內等。
切斷人為攜帶傳播的途徑。保持室內清潔衛生,妥善保藏食品,及時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同時根據其季節活動規律,集中力量,反覆突擊。具體辦法有人工捕殺、誘殺、燙殺、堵塞縫隙等。現在化學試劑品種較多,許多殺蟲劑均可有效殺滅蟑螂。目前,也有利用蟑螂信息素、病毒進行生物防治的辦法。
澳洲大蠊也是大型蟑螂,成蟲體長24—24毫米,通常比美洲大蠊略小。體呈紅褐色。前胸背極與美洲大蠊近似,也有黃色邊緣,但蝶狀斑無中線向後延伸的“小尾”,前緣也無“T”形黃色條紋。前翅前緣基部有一金黃色條紋,這是本種蟑螂的重要鑒別特徵。第一齡若蟲與黑胸大蠊的近似,但前者的中胸有1對淡色點,容易辨認。長大的若蟲深褐色,胸節和腹節兩側有淡色點。卵莢長10—11毫米,寬約5毫米,深褐色,外貌近似美洲大蠊,但含較多的卵,外表有痕迹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