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惡性腫瘤

耳部惡性腫瘤

耳部惡性腫瘤是指發生於耳部(包括外耳和中耳,內耳較為少見)的惡性佔位性病變。由於解剖部位和病變特點的不同,又分為外耳惡性腫瘤和中耳惡性腫瘤。外耳惡性腫瘤是發生於耳廓及外耳道的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最常見。中耳惡性腫瘤以中耳癌最為常見,病理多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乳頭狀瘤癌變。耳部惡性腫瘤的病因尚不明確。耳部惡性腫瘤的主要危害在於其惡性特點,大部分病變治療困難,容易複發,危及生命。治療效果也與不同腫瘤類型、不同分期等有關,例如基底細胞癌早期徹底切除,效果較好;伴有淋巴結轉移或遠隔臟器轉移者,效果較差。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耳部惡性腫瘤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 過多接受紫外線照射。
● 慢性炎症刺激。
● 環境污染和長期接觸某些致癌物。

癥狀


● 耳部惡性腫瘤分為外耳惡性腫瘤和中耳惡性腫瘤。

外耳惡性腫瘤

● 外耳道的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最常見,其次為基底細胞癌、腺樣囊性癌、橫紋肌肉瘤、惡性黑色素瘤等。
● 鱗癌早期表現為屑狀斑丘疹,有癢感,搔抓易引起出血,逐步發展為硬結,之後表面糜爛、潰爛或形成菜花樣腫物。
● 基底細胞癌多見於老年人,多位於耳後區及耳前區。初期常為灰色小結或稍隆起的皮膚硬斑,可有癢感,硬結逐漸增大,中央潰爛形成潰瘍。
● 外耳道耵聹腺樣囊性癌,生長非常緩慢,就診前病史可長達數年。早期常有間歇性耳痛,晚期可轉為持續性劇痛,並向額部及耳周擴散。腫瘤堵塞外耳道可引起耳鳴、傳導性聽力減退。

中耳惡性腫瘤

● 中耳癌最為常見,病理多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乳頭狀瘤癌變。
● 主要癥狀為耳深部跳痛或刺痛、耳流膿或膿血性分泌物、耳悶、耳鳴、聽力減退、眩暈和面癱等。
● 晚期可出現其他腦神經受累、顱內與遠處轉移癥狀。
● 由於病程長短、病變部位及擴展方向不一,臨床表現有所不同。早期癥狀多不明顯,或被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癥狀所掩蓋。

檢查


● 確診耳部惡性腫瘤需要進行組織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學檢查。
● 體格檢查:可以初步了解病變的部位、嚴重程度。
● 影像學檢查:CT和磁共振成像檢查可以進一步明確病變的部位和性質。
●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確診耳部惡性腫瘤的金標準。

診斷


● 根據患者上述臨床表現和各種檢查所見,尤其是病理活檢,一般都能做出診斷。

體格檢查

● 外耳道惡性腫瘤
● ● 鱗癌檢查可見外耳道局部皮膚糜爛,有肉芽樣組織生長;基底細胞癌局部檢查可見灰色小結或皮膚硬斑、潰爛、潰瘍;外耳道耵聹腺樣囊性癌局部檢查可見外耳道軟骨部腫塊,廣基質硬,外耳道狹窄。
● 中耳惡性腫瘤
● ● 外耳道深部或鼓室內有肉芽或息肉樣新生物,切除后迅速複發或觸之易出血。

影像學檢查

● 可見腫物破壞周圍骨質,具有侵襲性,可以累及周圍神經和組織。

組織病理學檢查

● 可以明確診斷。

分型


● 耳部惡性腫瘤以鱗狀上皮癌最常見,其次是腺癌、囊腺癌和基底細胞癌,黑素瘤少見。
● 鱗癌60%~70%發生於耳廓,20%~30%發生於外耳道,10%發生於中耳和乳突。
● 耳廓的惡性腫瘤絕大多數是基底細胞癌。

分期


● 國際癌症防治聯合會(UICC)尚未作出耳部惡性腫瘤的TNM分期標準。目前大體可以分為如下幾期:
● TI:腫瘤局限於原發部位。
● T2:腫瘤擴散到原發部位以外,如出現面神經麻痹,或CT等發現有骨質破壞的證據,但未超出原發病所在器官的範圍。
● T3:臨床或放射學檢查均發現有向周圍結構擴散的證據,如硬腦膜、顱底、腮腺、顳頜關節等。
● Tx:沒有足夠的資料進行分期,包括患者已在他處就診並接受過治療。

鑒別診斷


● 外耳惡性腫瘤需要與濕疹、外耳道感染、外耳道膽脂瘤等相鑒別。
● 中耳惡性腫瘤需要與慢性中耳炎、中耳膽脂瘤等鑒別,通過病史和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學活檢等,一般可以區別。

治療


外耳惡性腫瘤

● 鱗癌以手術切除為主,視其發生部位及大小,可採用不同的手術方法。放療對於外耳鱗癌效果較差,不宜單獨採用,可與手術治療結合使用。
● 基底細胞癌以手術切除為主,亦可配合放療。腫瘤累及範圍較廣,如侵及軟骨、外耳道或中耳,則需施行廣泛顳骨切除術。
● 外耳道耵聹腺樣囊性癌宜早期手術廣泛切除,并行頸上淋巴結清掃。放療對某些病人可能有幫助,但一般來說該腫瘤對放療敏感性較差。

中耳惡性腫瘤

● 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者,應爭取儘早徹底手術切除並輔以放療。
● 病變局限於中耳者,可行擴大乳突根治術,如腫瘤較廣泛或侵犯鄰近組織時,應行顳骨部分切除或全切術。必要時手術前後可行放療、化療或中醫藥治療。

危害


● 惡性腫瘤,大部分治療困難,容易複發,危及生命。

預后


● 效果與不同腫瘤類型、不同分期等有關,例如基底細胞癌早期徹底切除,效果較好;伴有淋巴結轉移或遠隔臟器轉移者,效果較差。

預防


● 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環境,避免接觸致癌物
● 避免過度照射紫外線。
● 慢性炎症一定要善加控制。

參考文獻


● [1] 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3.
● [2]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 [3] 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