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癰

牙癰

病名。見於《證治準繩》。又名附牙癰、牙蜞風、牙癰風等。指發生於牙齦處的癰腫,以牙齦疼痛、腫脹、溢膿為特徵。由於平素對牙齒保護不當,牙體已被齲蝕,或有裂損,使風熱邪毒得以侵襲,風熱邪毒引動脾胃積熱,循經上沖,風熱與胃火交蒸於牙齦,腐肉成膿。《咽喉脈症通論·牙癰》曰:“此症因勞心過度,或食熱毒等物,鼓動陽明胃火發於牙齦。”相當於西醫的急性根尖膿腫、牙周膿腫。

病因病機


● 多由於平素不注意口腔衛生,對牙齒保護不當,致使牙體被齲蝕,穢毒鬱結於齦肉及牙根,易聚積漸化成膿。由於勞心過度或平素嗜食辛辣厚味,脾胃虛乏而蘊熱,熱毒壅盛於里,積困中焦而化火,火性上炎,火熱循經至牙床而腐肉成膿;或風熱邪毒直侵人體,引動脾胃之積熱,風熱與胃火交蒸,循經上沖於牙齦而成牙癰。

臨床表現


● 1.患牙有浮出或伸長感,疼痛較劇,呈持續跳痛,咀嚼時痛更甚。
● 2.檢查齒齦局限性紅腫,初硬后軟,有潰膿或穿潰出膿,觸叩患牙則痛劇,患牙鬆動,腮頰腫脹,核腫大、壓痛。

檢查


● 1.望診:包括患者神、色、形、態的全身望診,頭面部、五官、頸項軀體、皮膚的局部望診,舌質與舌苔變化的望舌等。
● 2.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
● 3.問診:包括問寒熱、問汗、問疼痛、問飲食口味、問睡眠、問二便等。
● 4.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病人體表某些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

辯證施治


● (一)內治法
● 1.穢毒結聚 證候:牙痛反覆發作,齦肉亦多次受累。每因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時,突發牙齦紅腫,齦袋溢膿,牙齒有浮出感,叩痛。伴有高熱,乏力,頭痛,咽痛,食欲不振。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 治則:清熱解毒、化腫消癰。
● (1)主方:五味消毒飲。方葯:金銀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菊花、防風、白芷、赤芍、當歸尾、甘草。
● (2)中成藥:上清丸(片),口服。牛黃上清丸,口服。
● (3)單方驗方:牙周敗毒飲。方葯:生石膏、黃芩、紫花地丁、生地黃、玄參、大黃。
● 2.風熱邪毒侵襲
● 證候:牙齦浮腫疼痛,如棋子狀,不敢咀嚼,得涼則痛減,流涎黏稠,頜下有臖核觸痛。可伴有發熱或惡寒發熱、口渴。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 治則:疏風清熱、化腫消癰。
● (1)主方:疏風清熱湯。方葯:荊芥、防風、牛蒡子、金銀花、連翹、桑白皮、赤芍、桔梗、天花粉、玄參、浙貝母。
● (2)中成藥:銀翹解毒丸(片、沖劑、液),口服或沖服。
● 3.脾胃火盛 證候:牙齦紅腫較甚,持續性跳痛,有膿液溢出,量較多,或齦緣糜爛易出血,患側面部、口唇、頜下腫脹疼痛,煩渴,口臭,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苔黃厚,脈洪數。
● 治則:清胃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排膿。
● (1)主方:清胃湯(吳謙《醫宗金鑒》)合仙方活命飲(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 方葯:生石膏、黃芩、生地黃、牡丹皮、黃連、升麻、穿山甲(代)、乳香、沒藥、赤芍、金銀花、甘草。
● 若牙癰久治不愈,反覆溢膿,瘡口不收者,宜補氣益血,托里排膿,宜選用托里消毒散。
● (2)中成藥:牛黃解毒丸(片),口服。六神丸,口服,噙化或溫開水送服。
● (3)單方驗方:牙周敗毒飲(徐治鴻經方,見《名醫名方錄》)
● (二)外治法
● 1.牙癰初起,未破潰時,用冰硼散搽牙齦腫脹處,或用六神丸2~3粒,用溫開水溶成糊狀,搽於牙齦腫痛處,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效。
● 2.若已成膿,按齦肉軟處便是癰頭。癰頭可用消毒針頭輕輕刺破,或用消毒刀尖挑破,去除膿血,再搽以冰硼散或金玉丹。
● 3.牙癰已潰,可用珠黃散外敷,以清熱祛腐生肌。
● 4.若牙癰反覆發作或潰后久不收口而成牙瘺者,可用金玉丹製成條狀,插入瘺管中,以解毒排膿生肌。
● 5.若腮頰部腫痛,可外敷金黃散,以消腫止痛。
● 6.針灸選用合谷、頰車、下關等穴,針刺用瀉法,留針10~20分鐘,以疏通經絡、瀉熱消腫止痛。
● 7. 耳穴放血,用三棱針在部穴位及靜脈處進行點刺、切割放血,隨之擠出血液3~5滴,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未愈者次日再治療1次。如癥狀特別嚴重,兩側腫脹及咽下困難者,可同時兩側耳穴放血。

預防護理


● 1.注意口腔清潔衛生,經常漱口,早晚刷牙。
● 2.定期檢查口腔,及早防治齲齒,是預防牙癰的根本方法。
● 3.平時少食辛辣之食物。
● 4.患病時應進食易消化之食品,忌粗硬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 5.牙癰為中老年患者多發,大量應用清熱解毒消癰之葯時需顧護脾胃,以防傷及年老體虛之正本。

飲食調護


● 1.柳根煲豬瘦肉
● 柳根30g,豬瘦肉100~150g,加清水適量煲湯,以食鹽少許調味,飲湯吃肉。
● 2.臭草綠豆糖水
● 鮮臭草30g,綠豆30~50g,清水5碗煎成2碗,加入紅糖適量再煎片刻,即可飲食(臭草可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