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8條詞條名為團山村的結果 展開

團山村

山東萊蕪高庄鎮轄村

團山村隸屬萊城區高庄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西南10公里,辦事處駐地西南8公里處。地處山區,在團山之陽,太河之陰,北鄰龍王莊,西與西辛庄隔太陽河相望,正南是西辛庄新村,東與趙家峪接壤。

村徠中有一小溪穿過,溪水清澈見底,長年不斷,村東頭溪邊石崖上有一泉飛流直下,是天然自來水,清涼甘甜。耕地690畝,395戶,1130口人。

目錄

正文


據《亓氏譜》記載,明朝正德年間,亓姓由羊庄遷此建村。因址在團山南麓,以山名村團山村。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象山鄉·團山”。據高庄鎮黨組織史記載:1941年5月團山村屬新甫縣野店鄉;1955年10月屬萊蕪縣汶南區魯家鄉;1958年10月屬高庄人民公社;1959年團山併入小庄(西辛庄)大隊(團山、小墳、黑峪為一大隊);1960年4月屬牛泉人民公社;1985年屬高庄鎮魯家管區;現屬高庄街道辦事處魯家管區。
團山北與九條峪相接,西傍筆架山,南接馬嘴山,呈東西向,海拔462.3米,佔地兩平方公里,山頂有圍牆、石屋,系青石山,植刺槐、柏樹。
團山頂似圓形,故名團山。團山村聞名萊蕪,原因有四:
其一,據團山寺碑文記載:團山寺創建於明萬曆十八年,萬曆三十一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年重修。正月十六日有藥王老爺廟會。團山周圍數十村的鄉民前來焚紙、燒香、請願還願,熱鬧非凡。
其二,清朝末年,德國耶穌教傳教士徠,在村西南建教堂1座,由德國神父傳教。村中出了兩名神父,亓秉恆和亓海晨。亓海晨在建國初因病去世,亓秉恆現年78歲,現居台灣,通五國文字,週遊世界,經常回故鄉,探望父老鄉親,並為該村建設捐資十萬元。
其三.該村人多地少,村民在解放前以打石頭、賣石頭、修建壽墳為生,石匠經常到方下、封邱等地集市出售。送石頭的、來運石頭的絡繹不絕,常年不斷。其四,該村盛產黃梨、花椒、柿子。
團山村向來注重文化。解放前就和西辛庄、黑峪合在該村西頭辦一處小學,1939年日寇侵入,被迫停辦。解放初,該村響應黨的號召又辦了速成識字班,許多青壯年學到了文化。1955年又在教堂建小學1處。1970年和西辛庄、黑峪擴建小學合辦團山聯中。1995年6月,亓秉恆捐款3.5萬元建成一流幼兒園1所。
該村共有黨員41名,早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幹部上陣,黨員帶頭,群眾苦幹,奮戰兩年在和尚峪修成兩座塘壩,受益至今。歷次出夫、建橋、繳公糧、集資,總是提前完成任務,年年受到鎮黨委的表揚和獎勵。
團山自古有飲水、走路兩大難題。雖然世世代代不斷努力,卻並未有大的改觀。1996年,村兩委領導急群眾所急,決定解決這兩大難題。這一壯舉得到了全村村民及在外工作人員的積極擁護和大力支持,有力出力,有錢出錢。亓秉恆將自己在外多年的積蓄6.5萬元,亓萬柏、亓明會各貢獻水泥50噸,城區知名人士任維彩及多名在外工作人員捐款數千元,將全村的道路硬化,並打深井一眼,全村村民義務運石、運沙、捐款、捐物。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總投資20餘萬,建水池一個,鋪設管道萬餘米,徹底解決了飲水,走路兩大難題。
除了在家開經銷的,打火燒的、出豆腐的,炸油條的,煮餚肉的,養雞的外,絕大多數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打石頭,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人均收入達3000多元。
團山人不畏強暴,不甘心忍受壓迫和外來侵略,早在解放前就有孟傳矯、亓立乾、亓進利、亓才振、亓永節、亓丙篤、亓慶瑞、張孝賢、許洪友、許洪勝、許洪山、王得功等幾十人參加革命工作。亓永節、亓慶瑞、亓丙篤等光榮犧牲。
亓立乾曾任遼寧省瀋陽市公安局局長(現已去世);
孟傳矯,84歲,曾任吉林省長春市軍分區司令員(現已離休);亓進利,78歲,曾在內蒙古自治區少年犯管教所任政委(現已離休);亓才振,77歲,曾在杭州市公安廳工作,正團級幹部(現已離休);
張孝賢,78歲,曾任安徽省安慶市人武部部長(已故);亓慶祥,77歲,曾任濟南五三研究所科長(已離休);
亓善本,早在1943年就任莒南縣縣大隊長(已故)……
解放后,又有20名青年應徵人伍,保衛祖國,為黨和部隊補充了新的血液。亓萬柏,53歲從蘭州軍區轉業后回萊蕪,現任萊蕪市重工業公司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亓樹清,57歲,轉業后曾任呼和浩特市免渡河鎮副鎮長(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