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是一種較少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嗜酸細胞性胃腸炎以胃腸道嗜酸粒細胞浸潤、胃腸道水腫增厚為特點。嗜酸細胞性胃腸炎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痙攣性疼痛,伴有噁心、嘔吐、發熱、腹瀉、體重下降和腰背痛等。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嗜酸細胞性胃腸炎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腸梗阻等。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經過積極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

病因


● 病因尚不清楚,少數患者有哮喘、食物過敏或有變應性疾病的家族史。

癥狀


●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主要表現如下:
● 上腹部痙攣性疼痛。
● 噁心、嘔吐。
● 發熱。
● 腹瀉。
● 體重下降。
● 腰背痛。

檢查


● 懷疑患有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時,需要做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血生化等)、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如X線、CT檢查等)、腹腔穿刺等來診斷。
● 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血生化等)
● ● 可了解白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水平。
● 內鏡檢查
● ● 檢查患者消化道有無出血、炎症、潰瘍等情況。
● 影像學檢查(如X線、CT檢查等)
● ● 可觀察胃腸道有無異常情況。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可明確診斷本病。

診斷


● 醫生診斷嗜酸細胞性胃腸炎,主要依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 臨床表現:上腹部痙攣性疼痛,伴有噁心、嘔吐、發熱、腹瀉、體重下降和腰背痛等。
● 實驗室檢查:多數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還可有缺鐵性貧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 內鏡檢查:鏡下可見黏膜皺襞粗大、充血、水腫、潰瘍或結節。
● 影像學檢查:X線鋇劑造影可見黏膜水腫,皺襞增寬,呈結節樣充盈缺損,胃腸壁增厚,腸腔狹窄及梗阻;CT檢查可發現胃腸壁增厚,腸系膜淋巴結腫大或腹水
● 組織病理學檢查:組織學證明胃腸道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或浸潤。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會出現腹痛、體重下降等癥狀,容易與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混淆,這些疾病有胃癌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作出診斷。

治療


●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治療方法有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

一般治療

● 對於確定的或可疑的過敏食物或藥物應立即停止使用。
● 沒有食物和藥物過敏史者,可採取序貫法逐個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諸如牛奶(特別在兒童)、蛋類、肉類、海蝦、麥膠製品以及敏感的藥物。
● 許多患者在從飲食中排除有關致病食物或藥物后,腹部疼痛和腹瀉迅速改善,特別是以黏膜病變為主的患者,效果更明顯。

藥物治療

● 激素對本病有良好療效,多數病例在用藥后1~2周內癥狀即改善,表現為腹部痙攣性疼痛迅速消除,腹瀉減輕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降至正常水平。
● 以腹水為主要表現的漿膜型患者在激素應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
● 個別病例激素治療不能完全消除癥狀,加用硫唑嘌呤常有良好療效。
● 一般應用強的松20-40mg/d,口服,連用7~14天作為一療程。
● 也可應用相當劑量的地塞米松。

手術治療

● 病變局限以肌層浸潤為主的患者,常有幽門梗阻或小腸梗阻,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考慮行胃次全切除或腸段切除或胃腸吻合術。

危害


●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不僅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還可能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會出現上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嘔吐、發熱、腹瀉等癥狀,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若不及時治療,會導致腸梗阻等。

預后


●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經過積極治療后,一般預后較好。

預防


● 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薑等,避免接觸過敏原。
● 適當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和抵抗力。如慢跑、打球等。
● 注意餐具的衛生,生食和熟食應該用不同的刀具和砧板,儲存在冰箱時應該分開擺放。
● 不喝濃茶、濃咖啡等刺激性的飲料,戒煙戒酒。

參考文獻


● [1] 潘國宗。中華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病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5.
● [2] 唐承薇,張澍田。內科學;消化內科分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3] 吳肇漢,秦新裕,丁強。實用外科學:上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