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損傷

面神經損傷

面神經損傷根據損傷的部位不同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中樞性面神經損傷通常由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腦外傷、炎症等引起。周圍性面神經損傷常見病因為感染性病變,多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的病毒被激活引起,常見的病毒有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EB病毒等。面癱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制,多見於20~40歲人群。面神經損傷的常見癥狀包括表情肌麻痹,不能皺眉、鼓腮,口角下垂、流涎、眼結膜乾燥等。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預后與病因、是否及時治療有關,若能去除病因,預后較好;若治療不及時,會遺留口角歪斜等後遺症。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引起面神經損傷的病因有多種,臨床上根據損害發生部位,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損傷和周圍性面神經損傷兩種。
● 中樞性面神經損傷病變位於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之間的皮質延髓束及大腦皮質,通常由腦血管病、顱內腫瘤、腦外傷、炎症等引起。
● 周圍性面神經損傷發生於面神經核和面神經。常見病因為感染性病變,多由潛伏在面神經節的病毒被激活引起,常見的病毒有單純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EB病毒等。
● 其他原因如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疫反應、腫瘤、創傷性、中毒,如酒精中毒、長期接觸有毒物;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血管機能不全等。

癥狀


● 典型癥狀
● ● 額肌麻痹可致不能皺眉,眉毛較健側低,眼裂變大,額紋變淺或消失。眼輪匝肌麻痹時可引起眼瞼閉合無力,當用力閉眼時眼球向外上方轉動,鞏膜暴露。頰肌癱瘓時引起閉嘴時口角下垂,鼓腮漏氣,鼻唇溝變淺,不能吹口哨,吃飯時食物存於頰部與牙齦之間。面癱恢復期可岀現患側的連帶運動或過度運動。
● 其他癥狀
● ● 顱外段損傷者主要表現為同側表情肌麻痹和角膜反射消失。
● ● 在莖乳孔以上累及鼓室支神經者,可有舌前2/3味覺障礙和患側唾液分泌減少。
● ● 面神經管垂直段更高部位受損可出現聽覺過敏。
● ● 膝狀神經節以前受損可有同側淚液分泌減少或停止、眼結膜乾燥。
● ● 內耳道或橋小腦角段損傷可引起耳聾、眩暈等癥狀。
● ● 腦幹內段損傷常伴隨外展神經麻痹和對側肢體偏癱,稱Millard Gubler綜合征。

檢查


● 確診面神經損傷需行影像學檢查、肌電圖檢查等。
● 影像學檢查
● ● 乳突X線片、岩骨高分辨薄層CT掃描和MRI可發現腫瘤、骨折、血腫、中耳和內耳的結構異常。面神經損傷的情況,骨折線的存在以及骨折線與面神經管的關係。
● 肌電圖
● ● 能在10~14天後反應面神經再生情況。

診斷


● 臨床醫生根據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來診斷面神經損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主要依據面部表情肌癱瘓的臨床表現。
● 神經系統查體提示面神經完全性或部分性受累。
● 肌電圖提示面神經受累。
● 影像學查找面神經損傷的病因。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面部表情肌癱瘓的臨床表現,容易與面神經損傷相混淆,這些疾病包括吉蘭-巴雷綜合征,萊姆病,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繼發性面神經麻痹,后顱窩病變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進行詳細檢查,請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

治療


● 面神經損傷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原則為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炎症水腫及早消退,並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手術治療

● 可以採取的手術方式包括面神經減壓術、面神經探查術和面神經修復術等。

其他治療方法

● 按摩:用手按摩癱瘓面肌。
● 物理療法:常用的有超短波、低中頻電療、激光、藥物導入等。
● 中醫療法:針灸、推拿及中藥治療。
● 護眼:由於長時間不能閉眼、瞬目,使角膜暴露和乾燥,容易導致感染,可戴眼罩防護。
● 神經康復治療:儘早開展面部肌肉康復治療。

危害


● 面神經損傷不僅會造成面癱,引起面部容貌改變,部分患者還會伴有外耳道岀血、腦脊液耳漏等。

預后


● 大部分患者可以在數周或者數月內恢復。
● 約25%的中至重度面神經損傷患者,癥狀不能完全恢復,可遺留口角下垂、流涎等癥狀。
● 兒童、年輕患者預后好,老年患者合併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預后較差。
● 中樞性面癱往往預后較差,常遺留局灶性的神經系統後遺症,嚴重的可以危及生命。

預防


● 注意正常規律作息,杜絕不良嗜好,保持良好的心情,保證充足的睡眠,並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
● 積極治療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