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0條詞條名為在雲端的結果 展開
在雲端
2009賈森·雷特曼導演的電影
《在雲端》是由賈森·雷特曼執導,喬治·克魯尼、維拉·法梅加、安娜·肯德里克、傑森·貝特曼和艾米·莫頓等聯袂出演。
電影講述瑞恩•布林厄姆(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飾)供職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一家專為其他公司提供裁員服務的公司,一年有300多天輾轉於全國各地解僱他人,幾乎以機場為家。在一次例行裁員旅行中,瑞恩遇到了商務美女亞歷克斯(維拉•法梅加 Vera Farmiga 飾),二人一見鍾情,卻都滿足於維繫隨意的性伴侶關係。與此同時,瑞恩公司的大學生新人娜塔莉(安娜•肯德里克 Anna Kendrick 飾)得到了公司總裁的青睞,竭力推廣通過網路視頻會議遠程裁員的改革。瑞恩反對變革,卻不得不帶娜塔莉四處實習熟悉業務……
影片於2009年9月5日在特柳賴德電影節率先放映。
劇照
正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瑞恩的新任務竟然是帶領娜塔莉熟悉工作環境,他的飛行之旅終於有了個不那麼和諧的夥伴。但最後因為在一次裁員工作后,一位被裁婦女跳橋自殺使得娜塔莉從新審視自己的工作,同時加上和男友分手的原因,娜塔莉辭職。於此同時瑞恩的推薦信也飛向了娜塔莉所要去的公司。
電影還有另外一條線索,瑞恩在機場邂逅了他夢中情人、同是空中飛人的亞歷克斯(維拉·法梅加飾),他們之間的浪漫關係在機場的一次次偶遇中慢慢展開。以瑞恩的妹妹結婚為他倆故事的一個高潮,瑞恩也在這其中漸漸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漸漸得覺得情愛對一個人的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可惜的是亞歷克斯是一個已經有家庭的婦女。當瑞恩在一次演講中途跑到她家的時候,一切浮出水面。瑞恩對於埃里克斯只是一個婚外的情人罷了。當瑞恩真的得到了白金卡的時候,突然間發現,這東西對於自己並沒有太多的意義。他也需要愛,他也不希望自己孤獨。
演員名 | 角色名 | 配音 | 備註 |
喬治·克魯尼 | 瑞恩·賓漢姆 | 海帆 | |
維拉·法梅加 | 亞歷克斯·戈蘭 | 周帥 | |
安娜·肯德里克 | 娜塔利·基納 | 張琦 | |
傑森·貝特曼 | 克雷格·格雷戈瑞 | 張欣 | |
艾米·莫 | 卡拉·賓漢姆 | 吳迪 | |
梅蘭妮·林斯基 | 朱莉·賓漢姆 | 陳超群 | |
J·K·西蒙斯 | 鮑勃 | ||
山姆·艾里奧特 | 梅納德·芬奇 | 蘇鑫 | |
丹尼·麥克布耐德 | 吉姆·米勒 | 張騰欣 | |
扎克·加利費安納基斯 | 斯蒂夫 | ||
克里斯·勞威爾 | 凱文 | ||
阿德希爾·卡爾安 | 憤怒的IT |
製作人 | 阿里·貝爾 傑弗里·克里福德 泰德·格里芬 |
導演 | 賈森·雷特曼 |
副導演(助理) | 索尼亞·巴拉 史提夫·戴爾 |
編劇 | 賈森·雷特曼 謝爾頓·特納 沃爾特·肯 |
攝影 | 埃里克·斯蒂爾伯格 |
配樂 | 羅菲·肯特 |
剪輯 | 達納·E·格勞伯曼 |
選角導演 | 明迪·馬林 |
藝術指導 | Steve Saklad |
美術設計 | 安得烈·卡恩 |
服裝設計 | 丹尼·葛利克洛 |
視覺特效 | 埃德森·威廉姆斯 |
布景師 | 琳達·薩頓 |
演職員表參考來源
角色介紹
瑞恩
演員喬治·克魯尼
瑞恩是個以替其他公司解僱員工為生的人力資源專家,一年中有300多天都輾轉於各城市機場,對他來講,機場就是家,積累美國航空里程是他最大的樂趣。
埃里克斯
演員維拉·法梅加
是一名商務美女,在機場酒吧與瑞恩相遇,二人做愛之前就是在比較誰的酒店、里程積分卡更多。更諷刺的是上完床這兩人立即面對面各開電腦,調出兩個“空中飛人”今後航線交匯的結點,為下一次炮友會合做計劃。
娜塔莉
演員安娜·肯德里克
一名大學畢業新生,她發明了一種網際網路遠程會議系統,讓裁員變得輕鬆省事,也讓瑞恩的工作顯得毫無必要。
克雷格
演員傑森·貝特曼
是瑞恩的上級主管,負責給瑞恩分配各地的工作。
曲目 | 專輯資料 |
This Land Is Your Land | 劇照 |
Security Ballet | |
Going Home | |
Lost In Detroit | |
Thank You Lord | |
Bust a Move | |
Be Yourself | |
Up In the Air | |
The Snow Before Us | |
Taken At All | |
Angel In the Snow | |
Help Yourself | |
Genova | 發行日期:2009-11-09 |
創作背景
電影是根據作家沃爾特·肯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在沃爾特寫好小說之後,曾想找製片公司將它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而且他還為這個小說編寫了一個劇本。可是沒有製片公司願意出錢拍攝這樣一部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機艙內的影片。但這本既非暢銷小說、也非經典讀物的小說在2002年跳進了導演賈森·雷特曼的視野。賈森·雷特曼極愛這個小說,決定要把它改寫成劇本,還設計了豐富的情節和台詞,深化了劇本的主題,在其中加進了愛情線索。
拍攝過程
為了達到影片導演需要的“遊盪”的效果,劇組在幾個大洲的機場拍攝 影片。航站樓外不同的風景和不同的廣播讓影片的真實性大大加強。為了讓觀眾真假難辨,賈森·雷特曼還特意用大幅廣告招聘普通人來拍攝電影。除了影片里的幾個主角外,其他的演員都是臨時招募來的普通人。還可以在影片里營造一種現場感和即興感,而不是那種精心排練好的走位。
配樂製作
給影片譜寫音樂的是洛夫·肯特,他在電影里使用了大量的鄉村樂、節奏布魯斯和雷鬼音樂,而且還有Crosby,Stills & Nash樂隊的作品,這些已經並不太流行的樂隊的作品,恰好展示了克魯尼扮演的主角是一個有些因循守舊的人。洛夫·肯特也得到導演賈森·雷特曼的認可,雷特曼認為肯特把音樂寫成了影片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是何種情感,都能完整地表達出來了。
幕後花絮
• 雖然在2002年就看上了沃爾特·肯的原著小說,但是導演賈森·雷特曼當時正在製作自己的處女作《感謝你抽煙》。在拍完此片后,他又馬不停蹄地拍攝了《朱諾》。直到2007年,他才重新拾起了《在雲端》的劇本。
• 由於2002年到2008年這段時間裡,全世界的經濟並不景氣,雷特曼特意改掉了影片的基調和主題,以更適應當下的世界。
• 出了幾個主演的明星之外,其他的在電影里出現的配角均不是職業演員。雷特曼是通過戶外廣告找到他們的。在廣告打出來的第二天,雷特曼就接到了4600個人的報名電話。
• 影片在聖路易斯、底特律、奧馬哈、拉斯維加斯和邁阿密的機場拍攝。影片用了50天就拍攝完成。為了拍好一些航拍鏡頭,劇組租來了一個波音747的飛行員為他們駕駛飛機。
• 為防泄露,影片的膠片送往劇院時,片名叫“悉尼”。
劇照
• 艾倫·佩姬和艾米莉·布朗特都曾有意出演娜塔莉。
• 編導於一身的賈森·瑞特曼說,如果不是喬治·克魯尼來扮演瑞安·賓厄姆,那麼他就會以史蒂夫·馬丁為藍本來改寫這個角色。瑞特曼認為這個角色就更加會接近於《迷失東京》里的比爾·默里。
• J·K·西蒙斯扮演的鮑勃,給瑞安看他兩個小孩的照片一段,其實那照片是J·K·西蒙斯真實生活里自己家小孩的照片。
• 娜塔莉在《在雲端》里的每個場景都是穿著西裝。
• 克雷格·格雷戈在他的辦公室里有一個Chicago Bears的頭盔。
• 2010年的奧斯卡上,喬治·克魯尼憑藉飾演的瑞安·賓厄姆這個角色拿到了奧斯卡影帝的提名,但巧的是同樣叫瑞安·賓厄姆的民謠歌手,憑藉演唱《瘋狂的心》主題曲而拿到了奧斯卡,而《瘋狂的心》的男主角傑夫·布里吉斯最終贏得了奧斯卡的影帝。
•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就可以看到瑞安·賓厄姆的公寓冰箱上的美國航空公司的高級點心混合罐。
• 維拉·法梅加在片中的裸體是替身。不過這不代表她不露,在一次採訪里,她說露點問題不大,但她當時剛剛分娩、正在母乳期,這樣露就不太合適。
• 賈森·雷特曼對媒體透露過,他的父親伊萬·瑞特曼寫了“影片里的最佳路線”。不過他沒有透露出具體的段落。
製作公司 |
---|
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
Cold Spring Pictures |
The Montecito Picture Company(美國) |
Rickshaw Productions(美國) |
Right of Way Films |
夢工廠(美國) |
劇照
發行公司 | ||
---|---|---|
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 Paramount Pictures(法國)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阿根廷)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新加坡) |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
Zon Lusomundo Audiovisuais | Finnkino Oy(芬蘭)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希臘) |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瑞典) | 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美國) |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阿根廷) | 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 (德國) | Net5(荷蘭) |
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 | RTL Entertainment(荷蘭) | Eén |
Paramount Pictures | Film1 | BBC One |
Solar Entertainment | Paramount Pictures | Amazon Prime Video |
上映時間 |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
---|---|
美國 | 2009年9月5日(特柳賴德電影節) |
加拿大 | 2009年9月12日(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0月14日(磨坊谷電影節) |
義大利 | 2009年10月17日(羅馬電影節) |
英國 | 2009年10月19日(倫敦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0月26日(美國東部電影展) |
美國 | 2009年10月29日(奧斯汀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1月6日(紐約雅各布伯恩斯電影中心) |
澳大利亞 | 2009年11月13日(玫瑰花蕾電影節) |
美國 | 2009年11月14日(聖路易斯國際電影節) |
挪威 | 2009年11月22日(奧斯陸國際電影節) |
瑞典 | 2009年11月28日(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
波蘭 | 2009年12月4日(攝影電影節) |
加拿大 | 2009年12月4日(多倫多) |
美國 | 2009年12月4日(局部放映) |
加拿大 | 2009年12月11日(局部放映) |
美國 | 2009年12月23日 |
哈薩克、紐西蘭、荷蘭、澳大利亞 | 2010年1月14日 |
土耳其、愛爾蘭、瑞典、挪威、英國 | 2010年1月15日 |
瑞士 | 2010年1月20日(法語區) |
黎巴嫩、秘魯、阿聯酋、阿根廷、葡萄牙、科威特 | 2010年1月21日 |
冰島、厄瓜多、立陶宛、委內瑞拉、烏拉圭、哥倫比亞、義大利、巴西、墨西哥、西班牙、巴拿馬 | 2010年1月22日 |
法國 | 2010年1月27日 |
斯洛伐克、烏克蘭、丹麥、捷克 | 2010年1月28日 |
拉脫維亞、南非、羅馬尼亞、愛沙尼亞、芬蘭 | 2010年1月29日 |
比利時 | 2010年2月3日 |
瑞士 | 2010年2月4日(德語區) |
智利、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德國、以色列、希臘 | 2010年2月4日 |
塞普勒斯、奈及利亞、保加利亞、奧地利 | 2010年2月5日 |
埃及 | 2010年2月10日 |
匈牙利 | 2010年2月18日 |
馬其頓、印度 | 2010年2月19日 |
印度尼西亞 | 2010年2月24日 |
中國香港、泰國、俄羅斯 | 2010年2月25日 |
波蘭 | 2010年2月26日 |
菲律賓 | 2010年3月3日 |
馬來西亞、玻利維亞、新加坡 | 2010年3月4日 |
可能要 | 2010年3月5日 |
韓國 | 2010年3月11日 |
中國台灣 | 2010年3月12日 |
日本 | 2010年3月20日 |
捷克 | 2010年6月14日(藍光和DVD首映) |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2010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提名 | 全體劇組 |
最佳男主角 | 喬治·克魯尼 | |||
最佳女配角 | 維拉·法梅加 | |||
最佳女配角 | 安娜·肯德里克 | |||
最佳導演 | 賈森·雷特曼 | |||
最佳改編劇本 | 賈森·雷特曼、謝爾頓·特納 | |||
2010年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編劇 | 獲獎 | 賈森·雷特曼、謝爾頓·特納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 提名 | 全體劇組 |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喬治·克魯尼 | |||
最佳女配角 | 維拉·法梅加 | |||
最佳女配角 | 安娜·肯德里克 | |||
最佳導演 | 賈森·雷特曼 | |||
註:只列出2個電影大獎的獲獎情況,影片共獲獎85項,提名101項 |
外媒評價
• 喬治·克魯尼在影片里貢獻了他從業以來最犀利,最細緻入微的表演。
• 賈森·雷特曼用這部作品昭示了當代電影的一線希望,他給這個黑暗的影壇帶來了一絲曙光。(《芝加哥太陽報》評)
• 你絕對沒有在銀幕上見過這麼一個迷人、紳士但是又有心機的喬治·克魯尼。
• 這部電影能讓你體驗心碎和大笑的兩級分化的體驗。而這一切都要拜一個擅於設計衝突的編劇、一個善於指導演員的導演和幾個演技出眾的主演所賜。
劇照
國內評價
《在雲端》是一部很樸實很簡單的電影,但這樣的透徹和渾然,這才應該是讓那些以藝術的名義玩弄觀眾的導演感到羞恥的電影,因為這裡有人生活過的痕迹和煙火氣。導演賈森·雷特曼此前最著名的作品是那部技驚四座的《朱諾》,他總是擅長用戲謔的方式直抵觀眾心中最柔軟最不希望暴露在眾人面前的寂寥心緒,讓人在影片面前有一種顧影自憐的愁腸百結。(出自《成都晚報》)
《在雲端》這類文藝小片最終的價值取向,實際上是非常傳統的,只是美國眾多“文藝小片”當中的一部,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一樣值得講述,但影片就能將這樣的故事講得如此引人注目,沒有刺激的追車鏡頭,也不是濫灑狗血式的手絹故事,用流行的說法來講,算作“治癒系”電影。 (出自《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