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感染

腸道病毒感染

腸道病毒感染是指感染腸道病毒所引發的疾病。腸道病毒包括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和腸道病毒68-71型,這類病毒可引發一系列疾病,包括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急性呼吸道感染、腹瀉、病毒性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人是人類腸道病毒的唯一宿主,人-人傳播是主要的傳播方式。兒童是該病毒的主要易感者及傳播媒介。腸道病毒感染臨床表現複雜多樣。腸道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採取對症支持治療。腸道病毒感染絕大多數病例預后良好,但仍有少數病例會出現重症的表現,甚至危及生命或留有嚴重後遺症。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傳染科、呼吸內科、心內科、兒科等。

病因


● 腸道病毒屬於微小RNA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屬,具有很多共同的理化生物學特點。除少數型別外,腸道病毒各型之間一般無交叉免疫。
● 病毒可從咽部或腸道出現局部癥狀,侵入局部淋巴結並進入血液循環導致病毒血症,並能隨血流進入中樞神經系統(CNS)、皮膚黏膜、心臟、呼吸器官以及肝、胰、肌肉等處而引起病變。

癥狀


● 腸道病毒在人類引起的感染,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同型病毒可引起不同的臨床綜合征;而不同型別的腸道病毒又可引起相似的臨床疾病。

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癱瘓性疾病

● 表現為發熱、神志障礙、驚厥、畏光、肢體癱瘓等。

心臟疾病(急性心肌炎和心包炎、心律失常等)

● 表現可輕可重,輕者無自覺癥狀,重者可突發心功能衰竭。

流行性肌痛或稱流行性胸痛

● 表現為發熱(可達39~40℃)和陣發性肌痛。

皰疹性咽峽炎

● 表現為發熱、咽痛、咽部充血,在咽部、上齶、齶垂或扁桃體上可見散在灰白色皰疹。

手足口病

● 典型癥狀表現為低熱、流涕、厭食,手、足、口腔黏膜出現小皰疹,以手、足為多,常位於手背、指間,偶見於上臂、大腿、臀部和軀幹,呈離心分佈。

急性流行性出血型眼結膜炎

● 表現為急性眼結膜炎,也可發生角膜炎,雙眼常同時受累。可有腮腺腫大。

呼吸道系統感染

● 各型腸道病毒所致呼吸系統感染的臨床表現與其他病毒感染引起者的癥狀、體征差別相似,癥狀大多較輕,預后好,但也偶見重症。

出疹性疾病

● 起病常有發熱和上呼吸道癥狀,而後出現皮疹。

嬰兒腹瀉

● 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小兒腹瀉臨床表現與其他病毒性腹瀉癥狀相似。

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

● 大多從母親處經胎盤感染胎兒。

其他

● 腸道病毒尚可侵犯腮腺、胰腺、肝臟、睾丸等器官,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

檢查


血常規

● 主要以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為主,白細胞計數一般不高。此檢查排除是否合併細菌性感染。

病毒分離

● 一般採集咽拭子及糞便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為診斷的金標準。

血清免疫學檢查

● 採集病初及恢復期雙份血清,測定病毒型特異性抗體水平。

分子生物學方法

● 進行病毒基因擴增和氨基酸或核苷酸測序鑒定分子生物學型別。

診斷


● 腸道病毒感染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因健康人群糞便帶腸道病毒者不少,因此診斷必須十分慎重,一般要符合以下標準才能確診。
● 從患者體液或活檢組織、屍檢組織中分離出腸道病毒或用PCR檢測出病毒RNA才具診斷價值,單從咽拭或糞便中分離到腸道病毒不能確診。
● 疾病恢復期(起病後3~4周):血液中抗體較疾病早期有≥4倍增高,則有新近感染的可能,以中和抗體測定最為可靠。
● 臨床出現流行性肌痛、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急性心肌炎、無菌性腦膜炎、急性流行性眼結膜炎等特殊症候群,並從咽拭或糞便中重複分離到同一型腸道病毒。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要與其他非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類似表現的疾病相鑒別,如結核性腦膜炎、急性感染、敗血症、肺炎、單純皰疹口腔炎等。
● 醫生通過詳細詢問病史,體格檢查、病原學等檢查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對腸道病毒感染迄今尚無特效療法,主要為一般治療和對症治療。急性期應卧床休息隔離。

危害


● 腸道病毒感染如果出現腸腔破裂或繼發感染,可引起劇烈的疼痛。

預后


● 腸道病毒感染絕大多數病情較輕,一般都可順利康復。
● 成人患急性心肌炎可發生猝死,個別患者病程遷延或反覆發作,可導致慢性心肌病。
● 新生兒全身感染影響心、肝、腦等重要臟器時,病情危重,預后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很少發生癱瘓,輕癱恢復快,極少留下後遺症。
● 少數3歲以下嬰幼兒EV71感染引起危重型手足口病,病情兇險,病死率高。

預防


● 重視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加強體格鍛煉,均有助於防止本病。
● 孕婦切忌與患者接觸,嬰兒盡量哺母乳,有報道母乳中含抗腸道病毒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