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奴隸到將軍》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王炎執導的戰爭劇情片,由楊在葆、張金玲等主演。
該片講述奴隸出身的羅霄為求生存和復仇參加軍閥部隊后,逐步認識到反動軍隊的黑暗本質,接受革命思想,從一名舊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最終犧牲在戰鬥前線。
該片於1979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1915年,逃亡的彝族奴隸娃子小籮筐被滇軍收留,當了馬夫。在討袁戰爭中,他立下赫赫戰功。10年後被提升為副連長,改名蕭羅。不久,他娶了賣身葬母的女奴隸索瑪為妻。長期的軍閥混戰使他厭倦,1926年他告別妻兒,毅然投身北伐大軍。1927年大革命失敗,蕭羅被國民黨收編,受命率部剿共。在紅軍政委郝軍的啟發教育下,蕭羅率部起義,被委任為紅軍師長,並改名羅霄。
1933年,羅霄因為堅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堅決抵制當時黨內出現的“左”傾路線,而被免職,又當了馬夫。但他毫不動搖,帶著傷痛,跟隨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后在陳毅的領導下,他出任新四軍挺進江北部隊司令員,揮師北上抗日。其百戰百勝,常勝將軍赫赫有名,傳遍中外。
1940年,他與分散了六年之久的三個兒女團聚。後來大兒子羅干參軍,在戰鬥中犧牲。他接著又送小兒子和女兒加入了革命隊伍。
抗戰勝利后,身經百戰的羅霄不幸身患癱瘓,但他身殘志堅,在解放戰爭中,堅持坐 在板車上指揮戰鬥,立下不朽功勛,最後在戰鬥中溘然長逝。
劇照
角色 | 演員 |
---|
羅霄 | 楊在葆 |
索瑪 | 張金玲 |
陳毅 | 馮淳超 |
郝軍 | 施錫來 |
鄭義 | 吳喜千 |
耿大刀 | 邵萬林 |
老李頭 | 徐殿基 |
小馬兵 | 楊同順 |
陳大炮 | 徐才根 |
趙上士 | 單錦文 |
小籮筐 | 鄭星 |
小索瑪 | 馬景霞 |
黃大闊 | 嚴翔 |
蘇長官 | 李緯 |
白副官 | 鄭嘉森 |
倪以臨 | 八姨太 |
葉志康 | 杜參謀長 |
單特 | 奧田 |
凌雲 | 中央社 記者 |
導演 | 王炎 |
副導演(助理) | 楊蘭如 沈佳良 |
編劇 | 梁信 |
攝影 | 沈西林鄭宣 |
配樂 | 葛炎 |
剪輯 | 諸錦順 |
道具 | 薛順奎 |
美術設計 | 韓尚義 |
造型設計 | 楊龍生 |
服裝設計 | 陳先榮 曹穎平 |
視覺特效 | 姜亦素 |
錄音 | 周恆良 |
布景師 | 張阿九 |
角色介紹
羅霄(肖羅、小籮筐)
演員楊在葆
彝族土司的奴隸娃子,為報私仇參加討袁軍。表面上他得到軍閥重用,其實一直受到歧視和監視。他在黑暗中摸索著救國救民的真理,當認識到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后,毅然加入紅軍。他身經百戰,胸襟寬廣,機智倔強,質樸耿直,剛毅不屈,對革命忠心不二,即使受到錯誤處分也無怨無悔。
索瑪
演員張金玲
樸實善良的彝族女奴隸,賣身葬母時與羅霄邂逅、結成夫妻。二人相敬如賓,相互理解。到蘇區后,她接受了革命思想,不但是羅霄的生活伴侶,也成為他的革命同路人,和他一起吃苦,一起戰鬥,把自己和他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
老李頭
演員徐殿基
滇軍的老伙夫,老實忠厚。當他被軍閥遣散后無家可歸時,羅霄將他接到家中視如長輩。在羅霄夫婦隨紅軍長征后,他歷盡艱辛撫養羅家的三個孩子。
郝軍
演員施錫來
共產黨員,老紅軍,羅霄的革命引路人。他在白區偵查時結識了羅霄,引導正獨自摸索救國之路的羅霄認識到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當羅霄起義后,他長期與羅霄搭檔指揮戰鬥。
鄭義
演員吳喜千
滇軍軍官,羅霄的老上級。窮苦人出身,靠卓越戰功、一身傷疤而被提拔為副團長。他富於正義感,不喝兵血,但不願過問政治。最終由於出身低微、年紀老邁遭遣散,潦倒而死。
耿大刀
演員邵萬林
滇軍下級軍官,和羅霄在槍林彈雨中一起衝鋒陷陣,結下深厚弟兄情誼。他講究江湖義氣,隨羅霄起義當了紅軍后,因為看到羅霄受錯誤路線迫害而憤憤不平,一度產生動搖,想脫離革命,還勸說羅霄急流勇退。後來在羅霄幫助下認識了自己的錯誤。
黃大闊
演員嚴翔
滇軍的參謀長。原來以販買煙土、軍火為職業,後來從日本警官學校畢業,在舊軍隊中以喝兵血、殘殺人民而飛黃騰達。
曲名 | 備註 |
---|
《永遠和你在一起》 | 演唱:張金玲 詞、曲:葛炎 |
《紅軍和受苦人在一起》 | 編詞、作曲:葛炎 |
中國電影《從奴隸到將軍》劇本
● 該片主人公羅霄的原型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軍事家羅炳輝。
● 導演王炎在看到劇本前就已知該片拍攝難度較大,故再三謝絕,但在領導、前輩的敦促下,他最終接受了這個任務。
● 全片有涉及九個省的五十堂景,韓尚義帶領的美工組採用實景,整部電影只搭了10堂景,實景、外景佔了全片的80% 。
● 羅霄結婚和入黨后在馬上唱的彝族酒禮歌,一開始是請專業歌手演唱錄製的,後來發現,經過專業訓練的音色裝飾性過強,情緒與劇中角色有距離,為了增加影片的真實感,作曲和錄音師決定由演員本人配唱,然後在錄音樂時配樂。
● 該片在始興拍外景時,協助拍攝的軍隊接到緊急命令,要馬上回去執行任務,但當時還有180多個鏡頭沒有拍,製片人連忙給解放軍總政治部發電報請求寬限幾天,總政治部同意再給四天時間。攝製組爭分奪秒地在四天內搶拍了剩下的大部分鏡頭。
● 在拍攝記者訪問團採訪日軍俘虜的戲時,由於不了解日本人的生活習俗,王炎專門請教了自己的同行、導演張天賜。1980年,當該片作為中國影展的參展片在日本放映時,一位日本女作家告訴王炎,她的丈夫原是侵華日軍,影片中對日軍戰俘的描寫讓她很感動,所以她領著兒子連看了兩遍。
劇照
創作緣起
寫一個奴隸如何成長為將軍,是編劇梁信腦海中盤旋了二十多年的願望。1959年,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剛籌建時,梁信為搜集素材在裡面呆了幾天幾夜,腦海中全是革命將帥們的事迹,這時他就萌生了描寫一位開國將軍成長經歷的願望。1975年,他觀看了美國影片《巴頓將軍》,該片給了他極大的刺激。他愈發感到關於新中國開國將帥的電影太少了。於是,儘管當時正是“四人幫”橫行之時,他還是頂著壓力,秘密創作了《從奴隸到將軍》的劇本初稿。
1978年,上影廠把《從奴隸到將軍》列為獻禮國慶30周年重點影片。由於這是上影廠在文革結束后第一次拍攝規模宏大的電影,所以,不但製作班底都是廠內的“精兵強將”,根據文化部指示,上影廠還向由北影廠借調導演王炎來執導影片(王炎曾與上影廠合作過《南征北戰》) 。
演員選擇
關於主角羅霄的扮演者,王炎的第一人選就是楊在葆。但是,這個意見招致上影廠上上下下的一致質疑,連楊在葆本人也覺得自己不像個將軍。而王炎認為,羅霄是從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軍人,不是什麼軍校培養出的將軍,所以“不像將軍”正是楊的長處。後來經過兩次拍樣片試戲,楊在葆的表演得到了上影廠領導的首肯。
創作原則
攝製組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儘可能正確而有深度地揭示歷史真實與生活真實”的原則。在籌拍階段,主創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查閱有關資料,邀請專家作專題報告,鑒定服飾道具裝備,到羅活動過的主要地區廣東、廣西、湖南、貴州、江西、蘇等地,參觀革命歷史跡。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糾正了原劇本中一些不符合生活實際的地方。如原劇本描寫了羅霄少年時娶親的喜慶場面以及“初夜權”,如果拍成影像會使影片富有傳奇色彩。但實地走訪彝族地區后,他們發現土司家奴隸娃子成婚不可能舉辦隆重儀式,彝族也沒有所謂“初夜權”的習俗。為了尊重生活真實,梁信刪除了那些描寫。
拍攝過程中,影片的美攝道各部門都遵循著“真實”的原則進行創作。由於舊軍隊留平頭、光頭多,所以化妝師說服演員、特別是在鏡頭一晃而過的群眾演員剃光頭、平頭。
在延安拍羅霄在延河邊晨跑的戲時,為了不露出破綻,總美工師韓尚義除了根據歷史情況改造地形,還動員看熱鬧的人都穿起抗戰時的服飾,帶著當年的用具來體現延安的歷史風貌。他們請延安的革命老人來驗證片中的服裝道具、生活習俗,是否符合歷史真實。連羅霄打的拳也經過考證,採用了舊軍隊常見的“小洪門拳” 。
韓尚義還注意到色彩與劇情的搭配。比如大革命失敗,羅霄在農舍養傷,劇本中描寫院中栽著翠竹紅桃,但是,韓尚義畫了草圖后,發現艷紅的桃花與劇中規定的情境不統一,便在外景中“栽”了白色的梨花,以烘託人物苦悶的心情。
為了增加生活氣息,除了把幾千套新軍裝做舊外,服裝組每次出外景,都帶上墨汁、木炭,在現場對服裝繼續進行加工,還發動協助拍戲的戰士、群眾一起打補丁。演員們則把各自的戲裝掛在宿舍里煙熏火燙,加強效果。
時間 | 獎項 | 備註 | 獲獎人 |
1980年 | 1979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 優秀故事片 | 《從奴隸到將軍》 |
青年優秀創作獎 | 楊在葆、張金玲、馮淳超 |
第一屆文匯電影獎 | 最佳編劇 | 梁信 |
1983年 | 第一屆解放軍文藝獎 | | 《從奴隸到將軍》 |
1995年 | 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 | 優秀編劇獎 | 梁信 |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劇照
影片運用縱貫人物一生的敘述方法,描述了羅霄從奴隸到將軍的傳奇性經歷,總結出羅霄這個具有反抗性的奴隸走上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同時也展現了驚心動魄的歷史變化。
本片以戰爭場面為手段,表現了羅霄運籌帷幄、克敵制勝的謀略,反映出只有在戰鬥中才能充分顯示羅霄的存在價值。編導們力求人物和歷史的真實性,選擇了幾件重點突出的事迹,展現出羅霄思想性格發展的歷程,既塑造出他的鋼鐵意志,也表現出他是有情有義的血肉之軀,擺脫了用人物圖解戰略戰術思想的模式,並具有深刻感人的藝術魅力。
該片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其所塑造的羅霄這一英雄典型,無疑將走進中國電影園地光輝人物形象的行列。這個人物的成就,首先在於真實。電影工作者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忠實地描繪了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性,也如實反映了客觀歷史的制約性。編劇梁信用實際行動批判了“四人幫”顛倒黑白的謬論,用作品答覆了人們的疑難,還歷史以本來豐目,顯示了可貴的勇氣和膽略。編導還衝破了“四人幫”設置的禁區,正確描寫了無產階級的人情美,使羅宵的形象更加豐滿生動,有血有肉。(電影評論人、原《大眾電影》編輯部副主任許南明評)
該片的劇本內容寫得太滿,影片在充分發揮電影藝術表現手段上就比較困難。另一方面,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過於拘謹,不夠豐富。整部影片精雕細刻與大刀闊斧結合不夠,顯得比較平淡,藝術感染力就不夠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翁睦瑞評)
生活本身提供了反映了傳奇英雄人物性格極為豐富的素材,但是由於條條框框框框的影響,該片的創作者們逐漸離開了人物,使本應獨一無二的羅霄卻在影片的後半部中逐漸減弱了獨特的風貌。片中一些重要人物著墨較多卻缺乏個性,導致不能有效地襯托主人公的形象。(原中國電影評論家學會名譽會長梅朵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