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荊棘鳥的結果 展開

荊棘鳥

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小說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當代作家考琳·麥卡洛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該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爾夫的愛情糾葛為主線,描寫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

拉徠爾夫一心嚮往教會的權力,卻愛上了克利里家的美麗少女梅吉。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拋棄了世俗的愛情,然而內心又極度矛盾和痛苦。以此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餘名成員的悲歡離合也得以展現。該作有澳大利亞的《飄》之譽。

內容簡介


梅吉(Meggie)一家住在紐西蘭,她的父親帕迪(Paddy)替人家剪羊毛為生,可這一年父親失業了,正在一家人發愁的時候,他們接到梅吉的姑母、帕迪的姐姐瑪麗(Mary)從澳大利亞寄來的信。原來,瑪麗年事已高,準備讓他們去繼承遺產。在經過一番顛簸之後,梅吉一家踏上澳洲大陸,來到德羅海達。剛一露面,梅吉就引起了拉爾夫神父的注意,他對這個女孩十分憐愛。
梅吉一家在德羅海達定居下來,他們很快適應並喜愛上了這裡的新生活。他們與拉爾夫神父結下了親密的友誼,隨著梅吉年復一年地長大,她和拉爾夫的感情也逐漸加深,拉爾夫不但是可以信賴的師長,而且也成為可以傾訴的朋友,這一切都被瑪麗那個富有而乖戾的老太婆看在眼裡,恨在心上。
在梅吉17歲時,瑪麗終死去。她在臨死前交給拉爾夫神父一封信,讓他發誓在她去世后但是在被埋葬前拆開,拉爾夫答應了。然而,當他拆開信封時,他驚呆了。原來,梅吉的姑母遠比人們想象的富有得多,她在信中宣稱,她的全部財產達1300萬英鎊,她本來立有遺囑,準備將財產留給梅吉一家。但她改變了主意,她把它們獻給天主教會,並聲稱這是由於拉爾夫神父出色工作的緣故,這筆財產將永遠由拉爾夫管理支配,梅吉一家可以住在德羅海達,但工資由拉爾夫決定給予。
拉爾夫看后心中十分矛盾:如果他將這不為人所知的新遺囑投入火中,梅吉一家就可以繼承全部遺產,但是他就將喪失這個巨大的機會,永遠沒有晉陞的希望;如果他公布這個新遺囑,他必將受到教會的重視並獲得晉陞,但梅吉和她一家的權利就會被剝奪。猶豫再三,最後還是向自己的野心投降了,他公布了遺囑,也離開了德裏海達,離開了梅吉。
梅吉的爸爸帕迪在一次野外轉移羊群時遇到大風暴,閃電引起的大火,迅速地吞噬著早已久旱的草原,也吞噬了梅吉的爸爸和羊群。這時,她的一個哥哥斯圖爾特(簡稱斯圖 stu)也被野豬的獠牙刺死。正在全家哀痛欲絕時,拉爾夫神父趕回來,埋藏了死者之後又匆匆離去。他告訴梅吉雖然自己非常愛她,但他永遠也不可能和她結為夫妻。不久,他升任大主教。
梅吉家新雇了一個叫盧克·奧尼爾(Luke O'Neil)的剪毛工,盧克的相貌竟酷似拉爾夫神父,這使她心煩意亂,卻又不由自主的接近他,想要在盧克的身上重溫拉爾夫所給他的溫暖,最後自以為愛上了盧克。在盧克的追求下梅吉終於嫁給了他,離開了德羅海達。盧克並不愛梅吉,只因為梅吉很有錢,他計劃用梅吉的錢,加上自己苦幹得來的錢買一個牧場。所以婚後不久,他就帶著梅吉到昆土蘭去割甘蔗,而讓梅吉到一戶人家去做管家,並把梅吉所有的錢都存到銀行。
盧克為了掙錢,不與梅吉見面,甚至在她生第一個孩子(女兒朱絲婷Justine)時候,他也拒絕回來看梅吉。而此時拉爾夫卻來到梅吉身邊,他對梅吉的感情始終不渝,這剪不斷的情感時時讓他感到痛苦,他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在梅吉之後也去到麥特勞克島,一起渡過了他們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為了到羅馬去擔任更重要的職務,拉爾夫離開梅吉,而梅吉已經懷上了他的孩子。梅吉因此決定離開盧克,重新回到德羅海達,與母親住在一起。她生下拉爾夫的孩子,取名戴恩(Dane)。
梅吉的母親菲奧娜(Fiona)簡稱菲(Fee)一眼就看出戴恩是拉爾夫的孩子,她很能理解女兒的做法,並且向梅吉坦言她自己當年也愛過一個人,還與他生下了大兒子弗蘭克。事情發生后,她被高貴的家族驅逐出去,才嫁給梅吉的父親帕迪。
梅吉和母親、女兒、兒子、兄弟們在德羅海達生活得很好,女兒朱絲婷和兒子戴恩也已長大,雖然朱絲婷我行我素,似菲一般的冷酷,但是從戴恩身上梅吉看到了拉爾夫的身影。
這時二戰爆發了,拉爾夫也已晉陞為紅衣主教,他在戰爭中運用宗教影響保全了羅馬,受到了人們的讚譽。但在他的內心深處,梅吉一直是她始終的牽掛。
一次拉爾夫回到了德羅海達,聽到了戴恩的姓氏是“奧尼爾”時,以為梅吉又回到了盧克身邊,給他生兒子。梅吉決定不告訴拉爾夫這個兒子是他的孩子。戴恩長大了,卻提出要當教士,這對梅吉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思慮再三,她把戴恩送到羅馬的神學院,讓拉爾夫照顧他。她寫給拉爾夫的信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偷了什麼,就還回來。”拉爾夫和戴恩相處融洽,梅吉沉浸於父子二人的親情當中。但好景不長,戴恩在希臘度假時為救溺水者不幸身亡。
梅吉要求拉爾夫動用他的權利去把戴恩的屍體找回來(戴恩已經被埋在當地),拉爾夫本想拒絕,於是梅吉告訴他,戴恩是他的兒子。拉爾夫這才悲痛萬分,但已於事無補。他在給戴恩做完彌撒后,便在悲傷與悔恨中死去了。
梅吉的女兒朱絲婷長大后當了演員,活躍於澳大利亞和英國成為話劇舞台,最後嫁給了德國的一位內閣大臣。
這一切使梅吉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最後她說:“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誰都不怨恨,我不能對此有片刻的追悔。”

作品目錄


第一部 1915—1917 梅吉第五部 1938—1953 菲奧娜
第二部 1921—1928 拉爾夫第六部 1954—1965戴恩
第三部 1929—1932 帕迪第七部 1965—1969 朱絲婷 
第四部 1933—1938 盧克

創作背景


麥卡洛曾擔任皇家悉尼北岸醫院臨床神經生理學顧問,作為神經心理學專家,精神與肉體的關係的把握更加深入,理解更為深刻,這有助於她在創作時,選取獨特的視角去捕捉人物的心理秘密。
1977年,麥卡洛調動自己的全部生活積累,創作出版了嘔心瀝血之作《荊棘鳥》。
作者序言
澳大利亞著名作家 考琳·麥卡洛的長篇小說《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灌製成盒帶,是整個80年代最佳暢銷書之一,一直有讀者請求作者為之作續。時至今日,《荊棘鳥》的魅力依然不衰,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小說原作,仍打動著億萬讀者和觀眾的心。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位讀者寫道:“我有幾本時常重溫的書,《荊棘鳥》就是其中之一。竊以為,它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愛情故事之一,堪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比肩。我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美國加州一位讀者寫道:“我無法放下這本書。我零零星星看過電視連續劇,但一直未看過小說。後來在一次野營途中渴望弄點什麼看看,便在營地的一個書攤買了這本書。愛不釋手啊。考琳·麥卡洛神奇的手筆……我已經讀過三次了,它仍然是我最喜愛的。”另一位讀者說:“書是你不能釋手的書,電視劇是你不得不看的電視劇。”黎巴嫩一位觀眾認為:《荊棘鳥》是“迄今寫出的、拍成電影的關於失去的愛的最美麗的故事。”英特網上《燒心問題》欄目主持人則說:“考琳·麥卡洛寫了一部空前偉大的禁愛小說《荊棘鳥》,我們將永遠熱愛她。”
讀者“永遠熱愛”的考琳·麥卡洛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1937年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西部。除了小說,她還寫傳記(如為新南威爾士原州長羅登·卡特勒爵士作傳),寫散文或雜文(如著名的《我為什麼反對安樂死?》),甚至寫音樂劇。而就小說本身來說,她也並非局限於一種類型,既有為她在世界範圍內贏得廣泛讀者的《荊棘鳥》那樣的家世小說,也有使她在學術界獲得崇高聲譽的《羅馬主人》那樣的歷史小說,還有《密薩龍基的淑女們》那樣的言情小說,《第三個千年的綱領》那樣的理念小說……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考琳·麥卡洛的創作領域廣泛及所取得的成就巨大,也許得益於不倦的探索精神和她的經歷。她永不滿足、不斷探索新的領域,嘗試新的文學樣式,同時創作態度十分嚴謹,對每一部作品的題材都進行深入研究,每每數易其稿。她本是一名品學兼優的醫科學生,以理學優等榮譽學位畢業於新南威爾士大學時,已顯露出在神經生理學方面的特長。她後來獲得了兒童健康研究所(倫敦)碩士學位,繼而領導美國紐黑文耶魯醫學院神經學系研究實驗室的技術工作。她是數家神經科學研究所和基金會的贊助人,還擔任皇家悉尼北岸醫院臨床神經生理學顧問。
《荊棘鳥》的長銷不衰證明了它的確是一部富有魅力的小說。這魅力首先來自它的主題: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利里家族傳奇式的家世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迪·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夫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絲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是 梅吉與 拉爾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人認為考琳·麥卡洛“將人生全部的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一本傑出的書里。”她試圖通過克利里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正如小說的結尾所寫的那樣:“鳥兒胸前帶著棘刺,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荊棘鳥》魅力的第二個源泉是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作為一部家世小說,《荊棘鳥》里的人物並不算多,但極富個性。作品里聲息著的是各式各樣的奇妙人物:忠厚溫雅的帕迪,始終以含蓄的方式深愛著“從天上掉下來的”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奧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愛的背叛的陰影;暴烈而備受苦惱折磨的弗蘭克,在監獄里埋葬了出人頭地的夢想;克利里家其他勤勞的兒子們,將別的男人留給女人的精力和熱忱獻給了廣闊無垠的德羅海達土地;溫良內向而又倔強堅強的梅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拉爾夫神父,驕橫張狂、滿腹尖酸的瑪麗·卡森夫人,還有溫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絲婷……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今天看來,作者表現這一個個性格複雜的人物時,使用的雖然大多還是傳統的技巧,但用得嫻熟自如,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迹——精彩的人物對話,細膩的心理描繪,出神入化的動作描摹,恰如其分的外貌勾勒;再就是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之中,或設計衝突,或進行對比、反襯,以此烘托、凸顯其性格、其本質。
小說富有個性的敘事結構也增添了作品的豐富性和表現力。《荊棘鳥》在結構上分為七部,每部以一個主要人物為中心進行敘述,而將這七個部分串在一起的,正是梅吉和拉爾夫神父之間的愛情糾葛;為全書定下基調的,是作為題記得那個凄婉傳說,全書以荊棘鳥那凄婉的歌聲開始,又在那凄婉的歌聲中結束。這種敘事結構具有複線結構的性質,避免了單線結構敘述的單調;而有了那條貫穿始終的主線,和那籠罩全文的基調,又避免了鬆散和凌亂。各部之間相互依存,故事在多個層面上展開,為作者埋伏筆、多側面揭示人物和主題提供了方便,使得故事敘述自然、可信;加之作品中糅雜了言情小說的因素,增添了閱讀的樂趣。難怪一位美國讀者稱,《荊棘鳥》的“愛情事件奇特,且隨著閱讀的展開而改變你。”
——鳳凰傳媒出版集團譯林出版社《荊棘鳥》序 劉鋒作

人物介紹


女性形象
菲奧娜
菲奧娜是一隻荊棘鳥,帕吉漢就是她那根最長最尖的荊刺。小說中並沒有正面描寫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只是通過帕迪一次醉酒後對拉爾夫的傾訴及菲奧娜晚年對梅吉的一次坦白告訴給讀者的。菲奧娜與帕吉漢的愛情是短暫的,痛苦的,然而她卻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價。帕吉漢與帕迪是菲奧娜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一個是有愛情卻沒有婚姻,一個是有婚姻卻沒有愛情。可是菲奧娜並不後悔愛上帕吉漢,那一段短暫而深刻的愛情值得她用一生去回味。在她年近七十的時候,她依然滿懷深情的對梅吉說:“我愛那個男人,他是紐西蘭最有名望的政治家。他很英俊,身材高大,有著一頭黑髮和永遠含著笑的眼睛。他具有你父親沒有的一切:文化、口才、魅力。我愛他愛得幾乎發痴了,我知道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愛上別人了……”這也就是菲奧娜愛弗蘭克勝過愛其他任何一個孩子的原因所在。弗蘭克是帕吉漢生命的延續,愛弗蘭克就如同愛帕吉漢一樣。可是,令菲奧娜痛苦的是,弗蘭克與帕迪是那樣的水火不容,就好像是情敵——互相仇視對方。他們無法在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於是當弗蘭克知道了他的身世后,決然的離開了帕迪的家。當他五十歲回來時,帕迪已經不存在了。上蒼對菲奧娜還是仁慈的,儘管剝奪了她愛人的權利,卻給予了她被愛的權利。帕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丈夫,在他的有生之年,帶著自卑與敬仰深深地愛著並不愛他的妻子。菲奧娜的一生確實只愛著一個人——帕吉漢,但在沉默寡言、面無表情的背後,隱藏著菲奧娜對帕迪深深的感激與敬意,畢竟這個男人——帕迪維護著我,給我安穩的家庭,可我從來沒有愛過他:他是溫柔最值得愛的人,可是直到失去他時我才明白這一點:“我愛他,可是我卻再也沒有機會對他說了,我太不幸了……。”
梅吉
小說以梅吉四歲的生日拉開序幕,以她與神父拉爾夫的情感糾葛為主線,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梅吉是小說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隻荊棘鳥,拉爾夫就是她那根最長最尖的荊刺。他們初次見面時,梅吉只有九歲,而拉爾夫已經二十九歲了。然而年齡的懸殊絲毫無礙於他們的相互吸引。當梅吉一家出現在拉爾夫面前時,他似乎沒有注意到自己的長袍施在塵土之中,邁步越過了那些男孩子,蹲下身來,用雙手摟住了梅吉,雙手堅定、柔和,充滿了友愛。“梅格安,這是我只喜歡的名字。”這也許只是很平常的一句讚美的話,這個年僅十歲的小女孩點燃了拉爾夫神父心中熄滅了多年的激情的火焰。當帕迪一家出現在瑪麗·卡森面前時,梅吉用她那雙小小的胳膊摟著剛剛認識的拉爾夫的脖子。她是這樣依賴他。父親和哥哥曾經給予梅吉安全感,這兩個男人是拉爾夫出現之前梅吉的保護神,然而拉爾夫一出現,他們就被梅吉拋在腦後了。在拉爾夫向瑪麗介紹帕迪家的男孩子們的時候,她幾乎沒怎麼聽,她過分地忙於觀察神父和梅吉了。這樣一句輕描淡寫的話卻蘊含了豐富的意義:寡居多年的瑪麗傾心於年輕瀟灑的拉爾夫;
拉爾夫與梅吉的親密舉動引起了瑪麗的嫉妒與焦慮。她知道梅吉的出現意味著她將永遠得不到拉爾夫。由此,瑪麗扮演一個旁白的角色,她告訴讀者,梅吉與拉爾夫的愛情故事開始了。
此後的幾十年中,梅吉由一個不諳塵事的小女孩變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拉爾夫則由風度翩翩的年輕教士變成了羅馬教廷炙手可熱的紅衣大主教。一個擁有了她渴望的家庭和孩子,一個得到了他孜孜以求的教職,然而他們卻失去了最值得珍惜的愛情。菲奧挪是幸運的,嫁給了一個愛她的丈夫,梅吉卻嫁給了一個只愛她的錢的丈夫;弗蘭克在離家幾十年後最終回到菲奧娜身邊,戴恩卻在離開梅吉后永遠的消失了。可憐的梅吉,不僅失去了她的情人,也失去了她的兒子,與拉爾夫所生的兒子。然而梅吉也是幸運的,儘管她不能通過法律與拉爾夫結合,但他倆在感情上從未分開過。
徠朱絲婷
從她生下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她是一隻另類的荊棘鳥。她並沒有像她的外祖母或母親一樣用一生追求著一段得不到的愛情,她甚至打算不結婚,當梅吉問她是否想結婚時,她顯出一副蔑視的樣子:“根本不可能!哭天抹淚,像叫花子似地度過我的一生嗎?向某個連我一半都不如,卻自以為是的男人低眉俯首嗎?”然而,朱絲婷絕不是個禁慾主義者。正如黑格爾所說:“情慾是人的自然本性,具有原始本能的特性。情慾是能動的,爆動不安的本質上講是不安於現狀的。”朱絲婷不打算結婚並不意味著她打算過一種禁慾的生活。正相反,她的情慾甚至比她的母親,外祖母的情慾更為強烈,更為桀驁不馴。她不打算結婚也並不意味著她放棄了愛情。朱絲婷是一隻荊棘鳥,但是她那根最長最尖的棘刺並不是某個情人,而是她的弟弟戴恩。由於她不是梅吉所期望的孩子,因此她一生下來就受到梅吉的冷落,於是朱絲婷從小就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女孩的獨立與冷傲。她從不親近任何人,甚至是她的母親,直到弟弟戴恩的出現。或許是戀父情結的一種變形,或許是對母親寵愛的反叛,她在戴恩身上,表現出極強的佔有慾與責任感,彷彿戴恩只屬於她一個人,即使是成年之後,她與戴恩之間也始終保持著這種親密的關係。戴恩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性,在她眼中任何男性都黯然失色。這是她叛逆性格的一個重要表現,她鄙視世俗的愛情,戴恩就是她的一切。在她看來,男女歡愛不需要任何感情因素,以至於輕易地甚至是帶些戲諺的失去了她的童貞。“她靈巧、輕快地脫去了衣服,也用不著扭扭扭捏地進入推推拉拉,便爬上了床……”理由是“要是我連男女之間的事都不知道,我怎麼能盼望成為一個好演員呢?”然而正如上帝並不憐憫菲奧娜與梅吉一樣,上帝也無情的剝奪了朱絲婷對戴恩的愛,把戴恩召回了他的身邊。
戴恩的死固然給了朱絲婷沉重的一擊,令她陷入了無限的痛苦與自責,但也正是戴恩的死喚醒了朱絲婷本真的一面,引導她走上了一條健康的情感道路。戴恩是朱絲婷的絕唱,同樣凄婉悲愴,朱絲婷是一隻另類的荊棘鳥,在曲終之後,那個孤傲、冷漠的朱絲婷是命竭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涌動著激情與摯愛的朱絲婷的誕生。朱絲婷終於從戴恩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接受了她生命中另一個重要的男性雷納,在痛苦的懸崖上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男性形象
帕迪
帕迪這個來自愛爾蘭、身無分文的移民,娶了美麗高貴的菲奧娜,這樁門第極不相稱的婚姻從一開始就令人費解。雖然他深深地愛著她,對她溫柔體貼,包容她的冷漠與偏心,但他與菲奧挪之間永遠都是他付出得更多,而且是單邊的無回報的付出。他不計恩怨,全身心地包容菲奧娜,即使在被烈火炙烤、死亡將臨的時候,他不停叫喚的仍是菲奧娜的名字。可菲奧娜對他仍然冷若冰霜,一直等到帕迪死後,她才幡然醒悟。
拉爾夫
拉爾夫是一個內心充滿矛盾的人物形象,愛情與教會、人性與神性的衝突如同一根荊棘橫亘在他的心裡。拉爾夫愛著梅吉,只要她需要,他就會第一時間趕到她的身邊。但他畢竟是一個神父,特殊的身份決定了他與梅吉之間永遠都不會有結果。同時對教會權勢的野心也不允許他這樣做,他的“目的不是一個男人,永遠不是一個男人,而是某種偉大得多的東西,某種超乎僅僅成為一個男人命運的東西”。在愛情與教會這兩個對立面之間,拉爾夫無法告棄任何一個,他想兼得兩者,但事實上他既不做成純粹的男人也做不好教士,因此他註定一生都將在痛苦與折磨中度過。而在教會中,拉爾夫又始終對上帝存在著懷疑,即使成了大主教也不能化解他內心的疑惑。麥特勞克島的歡樂讓他領悟到“生活在人世間去追求神性,這不過是一種幻覺,”他甚至坦陳愛梅吉遠勝過愛上帝,上帝只不過是“一個騙局,一個幽靈,一個小丑。”但對悔吉的愛終究又是短暫的,他無法抗拒上帝對他的律令,那巨大的規定性的誘惑最終還是把他拉回到了上帝身邊,他在羅馬度過了餘生。
但苦難的種子一旦播下終將成長,戴恩是梅吉與上帝鬥爭的勝利果實,也是拉爾夫背叛教會的證據。從開始就註定是錯誤,必定要付出代價——拉爾夫與親生兒子朝夕相處卻不知,直到戴恩死去才明白真相。失子之痛與失愛之悔最終徹底擊垮了拉爾夫,他“哭泣著,在深紅色的地毯上縮成一團,像剛剛流淌出來的鮮血。”讀者彷彿看到了一隻力竭而死的荊棘鳥。
盧克
與拉爾夫內心愛情與野心的爭鬥不同,在盧克和戴恩的情感世界中,愛情顯得異常匱乏。盧克是一個十足的守財奴,金錢至上,他狂熱地幹活,“對實實在在的現金的熱愛遠勝於對這些錢最終會給他買來的東西的熱愛。他關心的既不是土地的擁有權,也不是它的繼承權,而是巴望在他的存摺上,在他的名下,累積起一行行整齊的數目。”他精心謀划將梅吉弄到手,卻僅僅是為了梅吉的一筆數目可觀的存款。盧克全然不顧梅吉的感受.他蠻橫地與她做愛,取走她身上所有的錢,甚至還隨意更改她的名字。他的感情世界是一片荒漠,全部的心思都在錢上,
對他而言,梅吉只是一個斂財的工具。盧克的頭腦中沒有愛情,也不懂什麼是愛情,他宣稱:“愛!什麼是愛?除了女人在想象中的營造之外,根本就沒有這麼回事,就是這樣。”
戴恩
與盧克令人憎惡的性格相反,戴恩是一個溫文爾雅、外貌俊美的少年,但他卻將所有的愛獻給了上帝,面對身邊的女人沒有任何慾望,因為他認為愛她們與愛上帝是無法兩全的,可以說他是拉爾夫神父的理想化身。那麼怎樣表達對上帝的深愛呢?他堅信“只有把一樣東西獻給他,才能夠在他的面前顯示出除他以外,一切在我心中都是不存在的。我只能獻給他能與之相匹配的東西,這就是他要求於我的犧牲。我是他的僕人,他是無與倫比的。我不得不進行抉擇。”戴恩放棄了愛情的可能,接受了教士的聖職,主動地踏上了獻身教會的一條荊棘路。
雷納
雷納是克利里家族第三代子嗣朱絲婷的丈夫。雷納長得矮胖但體魄雄壯而富有魅力。他對朱絲婷忠心耿耿,包容她的胡鬧、調皮和倔強。“他對感情的堅定,只有上帝才能挫敗他,他從不把愛情當作生活中一個籌碼,對於他事業與愛情均處於平等位置。他時刻像朋友、像兄長、像愛人一樣陪伴著朱絲婷,為她排憂解難。他精心呵護著朱絲婷,沒有甜言蜜語,唯把自己的忠誠展現給朱絲婷,等待她對愛情責任的覺醒。他尊重朱絲婷,同時尊重她的感受、她的獨立及她的事業。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荊棘鳥》的主題是愛和命運。它講述的是克利里家族傳奇式的家族史。故事開始於20世紀初葉,結束於半個多世紀以後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帕蒂·克利里應無兒無女的老姐姐貴婦人瑪麗·卡森之召,攜妻子菲奧娜和七個子女從紐西蘭遷居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牧羊場,到帕迪唯一倖存的孫輩、才華橫溢的演員朱斯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確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愛情歸宿,整整講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經歷和情感歷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吉與拉爾夫神父之間那場刻骨銘心的愛情。有人認為考琳·麥卡洛將人生的全部方方面面都濃縮進了這本傑出的書里,她試圖通過克利里家的滄桑和感情歷程揭示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正如小說的結尾所寫的那樣:“鳥兒胸前帶著荊棘,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在那荊棘刺進的一瞬,她沒有意識到死之將臨。她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再也唱不出一個音符。但是,當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我們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考琳·麥卡洛通過祖孫三代戀愛婚姻的不同境遇的描寫,刻畫了父權由強勢逐漸走向衰落,而女性意識卻一直呈上升趨勢的變化過程。男權的衰弱與女性意識的增強,這兩條主線在不斷變化之中趨於平衡。這樣的演變,體現了作者對於女性主義的思索。顯然,作者揭露了男權的獨斷專行,批判了其壓制女性的一面,宣揚了女性意識的提升。但是,作者並沒有一味衰揚女性主義,完全否定男性群體。雷納展現了男人美好的一面,即使女權意識極強的女性朱絲婷亦為之吸引。兩者彼此愛慕,被彼此征服,互幫互助,形成了和諧的兩性、婚姻關係。由此可見,考琳·麥卡洛冷靜地對待女性主義,形成其獨特視角下的男女兩性關係和父權制核心家庭的大嬗變。
《荊棘鳥》之所以在當代文壇脫穎而出,不僅在於小說中男女主人公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更在於小說中描寫了祖孫三代各具特色及內涵的愛情故事。通過這些故事,作者塑造了三個敢與命運、與社會習俗抗爭的女性。如果說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那麼女人也就是一個不老的話題。沒有哪個愛情故事能獨立於女性而存在。在純粹的男人角度里,即使是最獨特的見解,也往往籠罩著社會規定意識的影子。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三個女性形象,作者為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
從主題學的角度看,菲奧娜、梅吉及朱絲婷的愛情屬於同一母題,即叛逆的女性大膽地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她們的情感經歷也有所不同,而且有所發展。菲奧娜與帕吉漢只有短暫的愛情故事。梅吉比她幸福,她與拉爾夫是一段漫長的愛情長跑,直到拉爾夫永遠地回到上帝身邊才結束;朱絲婷最幸運,在走過了一段短暫的情感道路后,擁有了一個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美滿婚姻。儘管具體道路並不相同,但從整體上看,在她們身上不約而同地體現出了西方女性不同於東方女性的愛情觀。首先,她們都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重視自身的感情。她們不甘心從屬於男性,她們追求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因而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菲奧娜愛上有婦之夫,但她並不是想做他的情人,她要與他結婚,永遠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家庭的聲望不允許她這樣做,於是她只得嫁給一個她未見過面的男人,痛苦一生。梅吉有過之而無不及,她從不掩飾也從未放棄對拉爾夫的愛,即使是在拉爾夫為了實現個人的野心放棄她之後。儘管她也得到了婚姻,可那同樣是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梅吉將痛苦一生。其次,西方女性注重自身人格的獨立。男女平等,首先是人格的平等。在婚姻問題上,是在一定程度上關注了人格的平等。“婚姻是要聯繫兩個完整的獨立個體,不是一個調和,不是一個退路,不是一種逃避,或一項彌補。”菲奧娜是為了家庭,也為了自己的名譽嫁給帕迪的,但她在帕迪面前是與他平等。她是一個忠實的妻子,但絕不是一個女僕。她感激帕迪給了她一個家,但她絕不會一味的屈從。她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及見解。在梅吉與朱絲婷身上,這種人格的獨立就更明顯了。她們的婚姻是自己選擇的,而不是聽命於父母。
藝術特色
語言
考琳·麥卡洛將《荊棘鳥》的背景置於澳大利亞的德羅海達,通過闡述克利里家族簡單、樸實、談薄的生活態度以及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描繪出了一副田園牧歌似的風景畫。考琳·麥卡洛對德羅海達自然的描繪,以及她的主人公們對大自然生命的熱愛都體現了她的生態思想。這部作品也體理了作者譴責人類中心主義思想,讚美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倡構建文明生態的智慧,深情地表達了作者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憧憬。
《荊棘鳥》語言流暢生動,飽含激情,富有詩意,不時有警言妙語散布其間。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人物形象
作為一部家世小說,《荊棘鳥》里的人物並不算多,但極富個性。作品里生息著的是各式各樣的奇妙人物:忠厚溫雅的帕迪,始終以含蓄的方式深愛著“從天上掉下來”的妻子;外表冷漠的菲奧娜,一生未走出早年遭受愛的背叛的陰影;暴烈而備受苦惱折磨的弗蘭克,在監獄里埋葬了出人頭地的夢想;克利里家其他勤勞的兒子們,將別的男人留給女人的精力和熱忱獻給了廣闊無垠的德羅海達土地;溫良內向而又倔強堅強的梅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拉爾夫神父,驕橫張狂、滿腹尖酸的瑪麗·卡森夫人,還有溫和的戴恩和古怪的朱絲婷……個個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者表現這一個個性格複雜的人物時,使用的雖然大多還是傳統的技巧,但用得嫻熟自如,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迹——精彩的人物對話,細膩的心理描繪,出神入化的動作描摹,恰如其分的外貌勾勒;再就是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之中,或設計衝突,或進行對比、反襯,以此烘托、凸顯其性格、其本質。
《荊棘鳥》共分七部分,分別以主要人物的名字命名,敘述了從1915—1969年間克利里家族三代入的故事。菲奧娜、帕迪是第一代,梅吉、拉爾夫等是第二代,朱絲婷、戴恩是第三代。同是荊棘鳥,他們卻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與人生追求。菲奧娜、梅吉、朱絲婷作為女性,她們的反抗性一代比一代強烈,越來越敢於向萬能的上帝及殘酷的命運抗爭。但另一方面,從帕迪到拉爾夫、盧克至戴恩,在這些男性的身上,他們對正常人性與健康愛情的渴望卻在不斷減弱,愛的能力逐漸退化。

作品影響


《荊棘鳥》自1977年問世以後,不僅走紅美國,與《教父》同為美國十大暢銷書,而且迅速成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先後改編成電影,拍成電視連續劇,灌製成盒帶,是整個20世紀80年代暢銷書之一,一直有讀者請求作者為之作續。

作者簡介


考琳·麥卡洛(Colleen McCullough),1937年6月1日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惠靈頓,澳大利亞當代著名作家。
她曾從事過多種工作——旅遊業、圖書館、教書;後來終於成了一名神經病理學
考琳·麥卡洛
考琳·麥卡洛
家,曾就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她的第一部小說是《蒂姆》,而《 荊棘鳥》(The Thorn Birds)則構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方始動筆。此書一發表,作者便一舉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藝的人,喜歡攝影、音樂、繪畫、服裝裁剪等。她現定居於美國。除 享譽世界的《荊棘鳥》外,考琳·麥卡洛還創作另外十二部 長篇小說,一部傳記,這本書在西方文壇被譽為“繼《飄》之後最成功的家世小說和 愛情傳奇”。《荊棘鳥》被後人稱為澳洲的《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