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區

芙蓉區

芙蓉區,隸屬於湖南省長沙市,位於長沙市主城區東部,是長沙市內五區之一,總面積42.8平方千米。

芙蓉區因湖南省有“芙蓉國”的雅稱,且地處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信息中心而得名。芙蓉區是濃縮中國城市發展歷程的代表性城區,聚集了彰顯長沙歷史文化底蘊的相當大一部分精華。馬王堆漢墓、走馬樓簡牘等考古發現聞名中外,寶南街、都正街等歷史街巷縱橫密布,程潛公館、磻石山房等名人故宅保存完好,定王台、化龍池等古迹名址延續至今。

截至2017年末,芙蓉區下轄13個街道,戶籍人口39.1875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01.59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81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9.07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22.44億元。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0.01:13.90:86.09。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芙蓉區位列第32名。

歷史沿革


芙蓉區地域系長沙古城的一部分。長沙地名《戰國策》中已有記載。長沙稱郡始於秦。秦始皇統一中國置三十六郡,其中有長沙郡;吳芮被封為長沙王,傳五代,治湘縣(今長沙);長沙築城始於吳芮。
西漢建長沙國,改湘縣為臨湘。漢景帝元年(前156年),封十子劉發為長沙王,築有思母台,後世稱定王台,遺址尚存。
東漢改長沙國為長沙郡。三國時長沙郡隸屬吳國。西晉置湘州,治臨湘(即長沙),轄長沙等郡。
南朝改臨湘為湘州,隋改湘州為潭州,改臨湘為長沙縣,長沙縣名始於此。
隋大業三年(607年)廢潭州置睫沙郡,唐貞觀時又為潭州。
芙蓉區
芙蓉區
唐玄宗天寶年間又改為長沙郡。
五代時後梁封馬殷為楚王,建楚國,都長沙;改長沙為府,為長沙稱府之始。
宋初復置潭州長沙郡,屬荊湖南路,治所潭州(即長沙)。宋末設善化縣。
元置湖廣行省湖南道宣慰司,領九路三州,長沙屬潭州路(后改天臨路),治所長沙。
明設省,為湖廣布政使司,長沙為府(藩王府)。朱元璋子朱梓為潭王,建潭王府,八傳而亡。東牌樓、端禮街,八角亭、走馬樓、紫荊街一帶均為王府宅院之內。
清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年),置湖南布政使司,湖南為省,長沙遂為省會。長沙屬長寶道,治所長沙,稱府。長沙縣、善化縣隸屬長沙府。省、道、府、縣治所同城。長沙府治設長治路,旁有府正街、府東街;長沙縣署設連升街(今屬西區),善化縣署設雞公坡,旁有縣正街(今屬南區)。
長沙城內以東起落星田、經大觀園、石樂私巷、息機園、萬慶街、萬福街、萬壽街、皇倉街、藩城堤至落棚橋一線為界(大致為今天五一西路)以北屬長沙縣,以南屬善化縣;東區地域跨兩縣,分屬長沙縣下鋪、中鋪和善化縣12鋪、14鋪。楊家山一帶屬善化一都、瓦屋街、姚家巷一帶屬長沙縣明道都。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並縣,善化併入長沙縣,治所在長治路府署舊址。
民國三年(1914年)改長寶道為湘江道,治長沙。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縣設長沙市政廳管理市政。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民政府頒布《市組織法》,舉辦地方自治。同年十月一日,長沙市政府成立。城內分四區。城東為第一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1日,一區區公所成立,為市政府派出機構。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市區擴大,近郊設文藝、會春、金盆、嶽麓四鄉;城內四區改設八鎮。一區劃分為南陽鎮(南陽街片)、端履鎖(八角亭片)。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1月,日軍侵犯湘北,當局實行焦土抗戰;11月12日夜,軍警燒城,市區頓成火海,史稱“文夕大火”。市區一片廢墟,東區房屋80%被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慘重。市政府裁撤,區行政歸長沙縣管轄。同年11月20日,成立長沙市火災臨時救濟委員會,處理善後,恢復城南,城北兩鎮,東區歸入城南鎮。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長沙縣政府呈准將城南、城北兩鎮改為東、南、西、北四鎮;次年,改鎮為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6月,日軍侵佔長沙,成立日偽市政府及“維持會”。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2月成立日偽城東鎮公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長沙光復。
芙蓉區風光
芙蓉區風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月,長沙市政府派員接管日偽城東鎮鎮公所,並成立長沙市政府東區區公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城,長沙和平解放。8月24日,毛賡平受市政府委派:接管城東區區公所;原區長曹嘯生辦理移交,人員、武器、物資、檔案均造冊簽交,原區公所有區長、區隊副各1名,幹事、區丁各四名,保長、保隊副、保丁各9人以及文書、檔案等;自衛大隊直屬中隊移交步槍16枝,機槍2挺,原國民黨在東區統治宣告結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當天,城東區人民區公所誕生;為市政府派出機構,為科級,毛賡平任第一任區長。
1951年9月25日召開城東區首屬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成立城東區人民政府,升為一級政權。
1955年6月1日,區人民政府改為區人民委員會,區名去掉“城“字,改稱東區。
1960年4月,成立天心閣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與區人民委員會台署辦公,轄解放路、府後街、中心點、東大路、長治路及五里牌分社。
1961年9月,撤銷天心閣人民公社,恢復區人民委員會。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區人民委員會遂陷入癱瘓。
1968年9月16日,由人民解放軍支左部隊代表、幹部代表、群眾代表組成三結合領導班子,成立東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5月,區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東區人民政府,同時撤銷東區革命委員會。
1984年4月、1987年3月先後召開區第八屠、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區政府、區法院、區檢察院領導班子。
1996年6月19日,長沙市撤銷東區,成立芙蓉區,轄原東區韭菜園、府後街、五里牌、瀏正街、文藝路、解放路、都正街、朝陽街、人民路9個街道辦事處,原郊區馬王堆(不含五一、火焰、友誼、高橋4個村)、東岸2個鄉和火星鎮、湘湖漁場、國營東屯渡農場。區政府駐韭菜園路62號。行政區域四至範圍:東面以東岸鄉與長沙縣星沙鎮、榔梨鎮鄉界為界;南面以原東區與南區界沿人民路至花橋及瀏陽河為界,與雨花區接壤;西面以黃興路為界;北面以中山路、八一路、迎賓路、湘湖漁場、馬王堆鄉、東岸鄉與綜合農場鄉(場)界為界,與開福區毗鄰。
長沙市芙蓉區
長沙市芙蓉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8年,東屯渡農場、馬王堆鄉改為東屯渡街道、馬王堆街道。
2000年,湘湖漁場改為湘湖街道。
芙蓉區
芙蓉區
2005年底,芙蓉區轄12個街道、1個鄉:文藝路街道、朝陽街街道、韭菜園街道、瀏正街街道、解放路街道、府後街街道、都正街街道、五里牌街道、火星街道、馬王堆街道、東屯渡街道、湘湖街道、東岸鄉。區政府駐韭菜園。
2008年,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湘民行發[2008] 8號):將長沙縣(上“朗”下“木”)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行政區劃調整后,芙蓉區東岸鄉和長沙縣(上“朗”下“木”)梨鎮的行政區域面積、人口、所轄社區居委會個數,相應增加和核減0.178平方千米(267.63畝)、0.19萬人、1個社區居委會,人民政府駐地均不變。
2008年,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湘民行發[2008] 8號):將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
2011年末,在保持街道總數、社區基數、村域界址不變的情況下,芙蓉區撤銷瀏正街街道、都正街街道、解放路街道、府後街街道,合併組建新的定王台街道;將馬王堆街道析置為新馬王堆街道和荷花園街道,並對相鄰的火星街道、東屯渡街道進行適當調整;對湘湖街道、韭菜園街道、五里牌街道現行區劃適當微調;撤銷東岸鄉建制,成立東岸鄉街道辦事處,在改社街道完成後,將東岸鄉街道辦事處拆分為東湖街道、馬坡嶺街道和東岸街道;現有的文藝路街道、朝陽街道保持原區劃不變。
截至2016年末,芙蓉區轄13個街道(湘湖街道、定王台街道、韭菜園街道、文藝路街道、朝陽街街道、五里牌街道、馬王堆街道、荷花園街道、東屯渡街道、火星街道、東岸街道、馬坡嶺街道、東湖街道)和1個正縣級單位(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隆平高科技園)。芙蓉區人民政府駐韭菜園68號。

區劃現狀

截至2017年末,芙蓉區下轄13個街道。芙蓉區政府駐人民東路189號。
2017年芙蓉區行政區劃
行政代碼街道名稱下轄社區(村)
社區
430102001文藝路街道識字里、文藝新村、韭菜園、湘府、喬庄、東廣濟橋、南元宮/
430102002朝陽街街道朝陽、五一東村、向韶、二里牌、人民新村、曙光/
430102003韭菜園街道桐蔭里、八一橋、軍區、湯家嶺、蓉園/
430102008五里牌街道五里牌、火車站、燕山街/
430102009火星街道凌霄、紫薇、月桂、興和、陶家山、 曾家坪/
430102010馬王堆街道灘頭坪、古漢城、馬王堆新橋村、火炬村
430102011東屯渡街道芙蓉、東屯渡、揚帆、嘉雨、白沙灣農科村
430102012湘湖街道南湖、西湖、湘湖、躍進湖、東湖、車站北路/
430102013定王台街道寶南街、瀏正街、藩後街、豐泉古井、 化龍池、黃泥街、走馬樓、馬王街、金沙里/
430102014荷花園街道恆達、荷晏、楊家山、德政園、荷花園、東方新城、東郡/
430102015東岸街道東宜東屯村、望龍村、東岸村、杉木村
430102016馬坡嶺街道錦林新安村、張公嶺村、西龍村
430102017東湖街道龍馬、濱湖、韶光東湖村、合平村、東湖漁場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芙蓉區地處長沙市東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1°53'—114°5'、北緯27°51'—28°40'之間。芙蓉區東面以東湖街道與長沙縣泉塘、榔梨兩街道街界為界;南面以沿人民路至花橋及瀏陽河為界,與雨花區接壤;西面以黃興路為界;北面以中山路、八一路、迎賓路、烈士公園、瀏陽河、馬坡嶺街道與月湖街道街界為界,與開福區毗鄰。總面積為42.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據地質考證,6億年前,長沙芙蓉區還沉睡在一片汪洋大海中。2億年前才結束海浸歷史,顯露出山地、丘崗,開始由滄海變桑田的歷程。後來又經過幾千萬年地質運動,逐漸形成山地環繞、水系豐富的“長沙盆地”(亦稱湘瀏盆地)。長沙市芙蓉區正處在這塊得天獨厚的盆地的中心位置,地勢平緩。長沙市東部由湘江帶來的砂、粘土、礫石等堆積而成。

氣候特徵

芙蓉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內年平均日照約1200小時—1600小時。年日照時數最多的1992年,達到1645.4小時,比1988—2003年平均值高12%左右;年日照時數最少的1994年,僅有1260.4小時,比歷年平均值低14%左右。無霜期年平均約275天,霜期一般出現在11月至次年3月。區域內降水充分。1988—2003年的年平均降水量約1500毫升。夏雨佔全年總降水量的40%—70%。每年有長短不等的梅雨期。雨季一般在3—7月間,特別是6月(農曆五月)份,境內及周邊地區暴雨較多,降水較集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97年,達到1824.3毫米,為1909年以來第五個高值年。比歷年平均值高35.13 %。年降水量最少的是2003年,為1135.8毫米,比歷年平均值低24%。

水文概況

瀏陽河從芙蓉區蜿蜒而過,流經長沙縣,至開福區馬廠以南入湘江,全長234.8千米,流域面積4665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17年末,芙蓉區戶籍人口391875人,其中已婚育齡婦女7022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符合政策生育率99.4%,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53(以女性為100)。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芙蓉區常住人口為642010人。

經濟


綜述

2017年,芙蓉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01.59億元,增長9.0%。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0.81億元,增長-45.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9.07億元,增長2.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122.44億元,增長10.2%。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0.01:13.90:86.09。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GDP增長-0.01、0.32、8.69%,三次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0.06%、3.54%、96.52%。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芙蓉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6.79億元,增長13.5%,其中非房地產投資434.08億元,增長10.2%。2017年,芙蓉區施工項目851個,建成投產655個。全區172個重點工程項目中可納入統計的有147個,其中有投資發生的項目共101個,佔全部重點項目的68.7%,完成本年投資343.23億元,占本年預計投資的130.3%。
財稅收支
2017年,芙蓉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6.67億元,增長4.9%;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3億元,增長-10.1%。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國稅收入112.80億元,同比增長32.7%;地稅收入6.19億元,同比增長-45.7%;財政部門收入15.84億元,同比增長-7.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53.93億元,同比增長-0.1%。
人民生活
2017年,芙蓉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0185元,增長8.2%。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6472元,經營凈收入6486元,轉移凈收入5856元,財產凈收入11371元。全區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37913元,其中人均食品類消費支出為10185元,衣著類支出2569元,人均居住支出9707元,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2730元,人均醫療保健支出1412元,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3393元,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6850元,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務支出1067元。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2平方米。

第一產業

2017年,芙蓉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48萬元,同比下降43.4%,實現增加值842萬元,同比下降44.2%。水產品產量60噸,蔬菜總產量4117噸。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芙蓉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32.08億元,同比下降1.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0.91億元,同比增長0.7%。全區規模以上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8.45億元,實現利稅總額35.38億元。
建築業
2017年,芙蓉區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29.42億元,增長9.8%,實現增加值63.17億元,增長14.1%。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實現利潤10.15億元,房屋施工面積1161.18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412.8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芙蓉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5.86億元,同比增長9.2%。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94.68億元,同比增長9.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68.18億元,同比增長9.6%;住宿業實現零售額13.07億元,同比增長7.7%;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9.93億元,同比增長7.5%。根據全區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商品銷售情況統計,零售額10億以上的商品類別中累計增速前三位的是:建築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增長37.5%;石油及製品類零售額增長22.7%;飲料類零售額增長16.5%。累計增速后三位的是:金銀珠寶類零售額增長-19%;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增長6.1%;汽車類零售額增長6.4%。2017年,芙蓉區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13個,完成商品成交額446.25億元。億元以下商品交易市場38個,完成商品成交額13.17億元。
對外經濟
2017年,芙蓉區實際利用外資6.87億美元,增長7.85%,實際到位省外境內資金112.56億元,增長17.49%,引進市外境內資金形成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增長14.53%。內、外資項目個數分別為394個、8個,其中重大項目8個。海關進出口額14.13億美元,增長16.44%,其中出口8.2億美元,增長11.1%。
房地產業
芙蓉區
芙蓉區
2017年,芙蓉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52.71億元,同比增長24.2%。商品房銷售面積90.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6%,其中住宅完成銷售面積65.35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7.2%,完成商品房銷售額76.82億元,同比下降20.3%,其中完成住宅銷售額54.1億元,同比下降33.5%。

交通運輸


芙蓉區是湖南省省會長沙市的東部窗口,長沙火車站、長沙汽車東站、湖南通信指揮中心等交通、信息樞紐駐於區內,五一大道、芙蓉路等20多條城市主次幹道縱橫交錯,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黃花國際機場毗鄰而居。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芙蓉區新認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6家,新認定(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4家。2017年,芙蓉區專利申請量2788件,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694件;專利授權1049件,其中授權發明專利308件。新開發引進、推廣、轉化科技成果51件,簽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8788萬元。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339.7億元,佔地區總產值比重達29.3%。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芙蓉區擁有區屬普通中學4所、普通小學33所、幼兒園9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8052人,教職工585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38217人,教職工1921人。全區小學生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小學升初中入學率、適齡人口入學率均為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9.13%。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芙蓉區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62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健身設施312處。新建示範性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1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健身設施60處。組織2017年中華龍舟大賽(長沙·芙蓉站)比賽,67支代表隊、1500餘名運動員參賽。參加長沙市第九屆運動會,金牌總數、團體總分雙第一。隆平水稻博物館完成登記備案,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陳列館正式授牌為民革中央黨史教育基地。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芙蓉區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92個,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36個。各類衛生機構編製床位數7969張,實有床位數8724張。衛生技術人員11862人,其中註冊執業醫師3808人、助理醫師181人、護士6500人。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43‰,五歲以下兒童死亡數10人,五歲以下兒童活產數4117人(戶籍人口)、2627人(流動人口),孕產婦死亡人數0人(此數據包含省部級醫院的統計數據)。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芙蓉區擁有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74個。城市低保對象1786戶,共2759人,2017年,芙蓉區共發放低保金1323.5萬元;農村低保對象69戶,共100人,2017年,芙蓉區共發放低保金62.8萬元。全區擁有敬老院1家,床位128張,入住老人58人。區慈善會2017年,芙蓉區接收社會捐贈1400萬元。
截至2017年末,芙蓉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80512人,新增570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年末參保人數89395人。2017年,芙蓉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7356人,新增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99人,新增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924人,基本養老保險發放率達100%。

環境保護

2017年,芙蓉區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100%。全區建成煙塵控制區6個,建成面積42.8平方千米,空氣質量達標率71.8%(PM2.5)。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6個,建成面積28.7平方千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為95%,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重點工業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為99.5%,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為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為90%,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明顯。全區擁有綠地面積906.87萬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479.59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05平方米,全區綠化覆蓋率達44.31%。

安全生產

芙蓉區
芙蓉區
2017年,芙蓉區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起,造成2人死亡,傷1人,直接經濟損失291萬元。其中:建築業事故1起,死亡1人,傷1人,直接經濟損失163萬元;其他行業事故1起,死亡1人,直接經濟損失128萬元。未發生鐵路運輸、水上交通、農業機械等領域事故。全區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02。全區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級別生產安全事故。

歷史文化


芙蓉區是濃縮中國城市發展歷程的代表性城區。長沙是中國唯一一座歷經3000多年發展而城址、城名不變的城市,作為長沙核心的芙蓉區,其變遷史幾乎就是古城長沙的發展史。長沙是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而芙蓉區聚集了彰顯長沙歷史文化底蘊的相當大一部分精華。

古街巷

芙蓉街巷,湘韻濃厚,別具特色,可用“官”、“商”、“文”三字概括。
“官”街
長沙秦朝設郡,漢設侯國,隋唐設府,宋時設州,清朝設省,留下頗多官氣十足的街巷。如定王台,為漢代長沙王——定王劉髮帶回長安之土築“望母台”而得名;馬王街因後人紀念五代時被後唐冊封為楚國王的馬殷而得名;府後街即清代長沙府衙的後街;藩後街即藩台(從二品,相當於省長)衙門的後街;都正街即都司(掌管一省軍事,聽命於兵部,相當於省軍區)所在地;校正街即校場(操練或比武的場地)所在地。東牌樓、司門口、縣府坪、游擊坪(“游擊”為從三品武官)、千總巷(“千總”為正六品武官)等老街名,以及中山路、黃興路、蔡鍔路、韶山路等新街名,無不與官府、官員、歷史名人有關。
“商”街
長沙自古以來商賈雲集、流金淌銀,曾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長沙、無錫、蕪湖、九江)。北宋詩人張祁曾用“長沙十萬戶,游女似京都”來描述昔日長沙的繁華。寶南街因寶南錢局而得名,寶南錢局的鑄幣歷史從康乾盛世至清末,長達兩個多世紀,成為舊時創造財富的聖地和今日湖南金融業的源頭。化龍池、織機街、魚塘街、登隆街、黃泥街等都是昔時繁華的商業街,聚集了德園、楊裕興、甘長順、吳大茂、九如齋、玉樓東、又一村、楊明遠等諸多百年老字號。
“文”街
一批街巷文化底蘊深厚。文運街即清代貢院(古代會試的考場)所在地,化龍池巷仍保存著明嘉靖年間建造的善化學宮殘牆,附近仍有出入是門巷,白果園巷在清末民初形成了長沙最著名的公館群(程潛公館、陳明仁公館、鄭家溉公館、杜心武公館、劉斐公館等),蘇家巷老泉別徑是蘇洵以詩會友的地方,化龍池巷內仍保留著何紹基磻石山房、劉建緒公館等遺存。

文物古迹

馬王堆漢墓
“北有兵馬俑,南有馬王堆”,馬王堆西漢墓是20世紀驚動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這次發掘不只是讓一個在漆黑地下沉睡了2100多年的美麗女子重見天日,觀察今天的世界,她還讓我們親眼目睹了遙遠的西漢文明。漢代“文景之治”已不是史書上枯燥的描繪,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興旺發達的景象,都通過這位女士和她丈夫、兒子一起帶來的3000多件珍貴文物,形象生動具體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走馬樓簡牘
1996年芙蓉區轄區《平和堂》建設工地走馬摟22號井三國吳簡的出土,又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700多年前三國吳的這個地下“檔案庫”,究竟有些什麼珍貴的資料,又何以要沉隱在這古井之中,引起了國際學術界極大的興趣。2001年海內外知名學者聚會長沙,召開“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關於吳簡的論著竟達15篇之多。
這批三國吳簡大致可分為木簡、木版和竹簡三類。竹簡數量最多,目前已清洗出12萬多枚,還有5萬多枚沾滿泥土的簡牘,保存在博物館倉庫中。這些簡牘按內容可分為券書、司法文書、長沙郡所屬人名民簿、名刺和官刺、帳簿等,涉及三國吳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租稅、戶籍、司法、職官等諸多方面,真實而詳細地記錄了當時人們的現實生活、社會交往、經濟關係等。字數超了《三國志》的總和,是《三國志·吳書》的十數倍。要完整解讀它的內容,至少需要一個世紀的時間。許多內容為《三國志》及其他著述所不載,是研究三國特別是東吳歷史最直接的寶貴資料,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國家文物局宣布三國孫吳紀年簡牘為繼殷墟甲骨、敦煌經卷、居延漢簡、清宮檔案之後的第五次文史資料大發現,譽之為“世紀性成果”。
瀏城橋楚墓群
長沙已發掘的楚墓約有3000座,文物遺存豐富,比較充分地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長沙政治、經濟、文化的客觀情況。這些楚墓除在湘江西岸銀盆嶺、嶽麓山所掘為數不多的戰國晚期楚墓外,主要都在湘江東岸。湘江東岸又以芙蓉區為最多,小吳門、瀏城橋、鳳凰台一線山岡連綿地帶墓葬不少,且由小吳門、瀏陽門向東延伸至五里牌、楊家山一帶均為楚墓密集之區。而目前認定最具歷史文物價值的長沙楚墓即是芙蓉區轄內發掘的瀏城橋一號墓。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
瀏城橋一號墓是已發現長沙楚墓中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且保存完好的一座。該墓位於今建湘南路與瀏正街交界之西北角,為1971年修築人防工程時所發現。墓坑口長8.65米,寬7米,4級台階,墓坑底部長5.84米、寬3.97米,深7米。一槨二棺,隨葬物竟達262件之多。有銅製和陶制禮器,樂器、車馬器,漆木器等,兵器戈、矛、劍、戟、弓、箭、盾牌齊全,且都製作精良,完好無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2件竹笙、3件竹弓和裝有8支禮射恆矢的竹矢箙、兩件“積竹”戈柄和一件“積竹”矛柄。竹乃江南之特產,這些物件的製作只不過就地取材,而其工藝卻都十分考究。可見楚人開發長沙已知因地制宜,創造特色,把當時的竹文化推到了一個斬新的高度。所謂“積竹”,就是削去竹白,留取竹青,膠合成器的竹藝製作工藝,用之於製作兵器因其富有彈性而堅韌難折,性能獨特。這種工藝直到明朝才有人意識到“積竹之矢,其中不靡”而加以總結。

地域民俗

花鼓戲流行於原長沙府一帶,是芙蓉區境內廣為傳唱的戲曲種類之一,以農村的山歌、民間的小調及本地花鼓為基礎演變而成。形成時期為清代末葉。長沙花鼓戲在原長沙府地區內分益陽、西湖、寧鄉、醴陵和長沙5個藝術流派。演唱時均以長沙方言為統一的舞台語言;故通稱長沙花鼓戲。其音樂曲調有川調、打鑼腔、牌子、小調4類約200餘支,有傳統劇目336個。以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特色,反映民間生活為主,多以生產勞動、愛情或家庭矛盾為題材,語言生動;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富有濃厚的鄉士氣息。 
1949年後,經整理的傳統戲《劉海砍樵》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並獲獎。50年代《劉海砍樵》唱遍全國。1989年長沙市花鼓戲劇院重新整理改編的《海哥與九妹》赴日本演出,轟動東瀛。還有《小姑賢》、《討學錢》、《訪友》、《喜脈案》以及現代戲《姑嫂忙》、《打銅鑼》、《補鍋》、《中秋之夜》等,其中拍成電影藝術片的有《打銅鑼》、《補鍋》、《喜脈案》等。花鼓戲演員中還湧現出了一批歌唱家如李谷一、張也等。 
長沙芙蓉區花鼓戲
長沙芙蓉區花鼓戲
劉海砍樵
劉海砍樵
鬧花燈、看廟會,一直是老長沙津津樂道的事情,芙蓉區內老街眾多,自春節前開始,就掛滿了數以千計的花燈。這些花燈與街上透著湖湘地方特色的騎樓、飛檐、翹角、欄桿、台基等廊榭亭台,讓人深切感受到純樸的湘風湘情。栩栩如生的面人,晶瑩剔透的轉轉糖,技藝精湛的吹糖師傅嫻熟地挑出一團加熱的糖,輾轉手中,捏成長條,邊吹邊捏,雞冠、雞身、雞尾,一隻惟妙惟肖的生肖雞就這樣一氣“呵”成。作為民俗名食集中的商業街,彙集了數以百計的風味小吃。
坡子街廟會
坡子街廟會
老郎廟會一年要舉行多次,並且形式多樣。一是老郎神誕日舉行隆重、熱鬧的祭祀活動。各劇種的老郎神誕日有所不同,如湘劇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老郎神誕,京劇則以三月十八日為老郎誕日。屆時都要給祖師爺做壽,老郎神泥像的大神龕在大殿正中,神龕前供著壽桃糕團。插蠟燭的拱形架子叫“蠟橋”,香燭點起來,香煙繚繞,燈燭輝煌。二是節日祭神,尤以元宵節的祭祀最為隆重,祭品也最為豐盛。正月十三上燈,戲班舉行燈節祭祖師。每逢農曆初二、十六也要祭祀,稱為“燒牙日”。三是重要演出、外地戲班來長演出和伶人參加社會慶典活動時都得到老郎廟祭祖。
老郎廟會
老郎廟會
湘劇起於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第八子被封為長沙王,他依照金陵王族傳統,在長沙的吉王府內蓄養家班,帶來了弋陽腔,這便是湘劇四大聲腔之高腔的緣起。隨著崑腔、徽調、漢調相繼流傳到長沙,湘劇逐漸形成,它的聲腔系統由高腔、低牌子、崑腔、彈腔組成,所以,湘劇許多曲牌與崑曲是一致的,比如《駐馬聽》、《桂枝香》等。故而,戲劇家田漢稱讚湘劇道:“湘劇在許多地方劇種中比較完整高級。它的好演員、好戲與平劇(即京劇)無多讓,而且有獨到的地方。如動作的樸素、感情的強烈,都是難能可貴之處。” 
湘劇
湘劇

風景名勝


景點

芙蓉區有可供參觀遊覽的景觀景點50多處,最重要的景點是: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
位於長沙市芙蓉區瀏陽河西岸、長瀏公路北側,距市中心約4千米,屬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原屬東屯渡鄉)。原為河灣平地中隆起的一個大土堆,根據馬王堆2號墓中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倉”3顆印章,參考文獻記載確定該墓墓主即為第一代軑侯利蒼,而1, 3號墓分別為利倉的妻、子之墓。
馬王堆漢墓博物館
馬王堆漢墓博物館

特色老街

白果園
位於芙蓉區解放路辦事處境內,名列長沙市僅存的四條老麻石和老長沙八大公溝之列,距黃興路步行商業街不到百米,距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300米。
白果園巷全長230米,寬4米左右,北接蘇家巷,南與人民西路相連,古老的麻石路承載著幾個世紀歷史的風風雨雨。古有關於“七仙女”解救民間旱災的動人傳說,近現代有兩處歷史文物古迹――原《湘江評論》印刷舊址和原民國湖南省長程潛公館舊址。栽種白果、桂花等珍貴樹木,小橋流水,亭榭石凳,各民居院落亦已修復得頗具歷史文化特色。站在白果園巷口,彷彿能看到古代那些獨領風騷的文人墨客搖頭晃腦吟誦詩文、憨態可掬的神情,看到那些威武雄壯的將軍們從此喧嘩而過,橫豎鋪排的麻石路面上,留下的是他們胯下駿馬的嘶鳴和佩劍的寒光,彷彿至今仍在歷史的天空迴響。
白果園
白果園
化龍池巷
地處芙蓉區老城區內,南起大古道巷,北至人民西路(原織機街)與白果園遙相呼之,毗鄰黃興南路步行街,為長沙市僅存的4條古麻石街巷之一,也是長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的13條歷史街巷之一。全長340餘米,寬約4米,北靠人民西路,南接大古道巷,與白果園遙相呼應。街道彎曲,呈不規則S形,頗具特色。該處文物古迹甚多,包括善化縣學宮、何紹基磻石山房、劉建緒公館等。另外,此地還保留了一口具有300多年歷史的甘露井,許多文人學士曾雅集此處,用甘露之水品茗。昔時的化龍池為繁華的商業街道,聞名全市乃至全省的油鞋木屐經銷商鋪大多集中於此,素享“長沙秦淮河”之美譽。

地方特產


特產

湘繡
湘繡
長沙芙蓉區最重要的特產是“長沙三絕”,即湘繡、中國紅瓷 器和菊花石雕。湘繡的起源和發展都在長沙,為四大名綉之一。長沙也建有湘繡博物館以供研究、參觀和銷售。中國紅瓷器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晚唐長沙窯,但包括之後出現的瓷器在內,都沒有純正的紅色。1998年底,尹彥征在長沙才研製出純正的紅瓷器,並在長沙隆平高科技園建立了中國紅陶瓷工藝園。菊花石產於瀏陽大溪河底岩石層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圖案,其雕品為長沙的一大特色。

飲食

芙蓉區作為長沙老城區,其特色本地小吃和湘菜最為流行。臨街小吃店是吃小吃的主要場所,位於馬王堆街道新橋村的沁園夜市一條街是芙蓉區最有名的宵夜場所。
主要的當地湘菜有:瀏陽蒸菜、鄉里臘肉、寧鄉口味蛇、剁辣椒炒肉、黃鴨叫、四方坪土雞、潭州瓦罐、竹香魚、瀏陽火培魚等。主要的當地小吃有:長沙臭豆腐、燈芯糕、口味蝦、口味雞、口味田雞、鴨舌、鴨脖、燉豬腳、蘭花乾子、油豆腐、刮涼粉、長沙米粉、唆螺、麻辣捆雞、香菜涼拌腰花等。

獲得榮譽


2020年8月5日,入選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名單。
2020年9月10日,2020年中國百強區榜單發布,芙蓉區排名第87位。
2020年12月,“2020城市市轄區高質量發展100強(地級城市)”榜單,芙蓉區排名第20位。
2021年8月17日,芙蓉區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排名92位。

現任領導


芙蓉區委書記:周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