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PC

整個AIM聯盟平台的一部分

PowerPC(英語: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With Enhanced RISC – Performance Computing,有時簡稱PPC)是一種精簡指令集(RISC)架構的中央處理器(CPU),其基本的設計源自IBM的POWER(Performance Optimized With Enhanced RISC;《IBM Connect電子報》2007年8月號譯為“增強RISC性能優化”)架構。但蘋果電腦自2005年起,將旗下電腦產品轉用Intel CPU。

1990年代,IBM、Apple和Motorola開發PowerPC晶元成功,並製造出基於PowerPC的多處理器計算機。PowerPC架構的特點是可伸縮性好、方便靈活。第一代PowerPC採用0.6微米製程,晶體管達到單晶元300萬個。

簡介


POWER是1991年,Apple、IBM、Motorola組成的AIM聯盟所發展出的微處理器架構。PowerPC是整個AIM平台的一部分,並且是到目前為止唯一的一部分。PowerPC 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早在1990年隨RISC System/6000一起被介紹的IBM POWER架構。該設計是從早期的RISC架構(比如IBM 801)與MIPS架構的處理器得到靈感的。

詳細


PowerPC處理器有廣泛的實現範圍,包括從諸如 Power4 那樣的高端伺服器CPU 到嵌入式CPU市場(任天堂 Gamecube 使用了 PowerPC)。PowerPC 處理器有非常強的嵌入式表現,因為它具有優異的性能、較低的能量損耗以及較低的散熱量。除了像串列和乙太網控制器那樣的集成 I/O,該嵌入式處理器與台式機CPU存在非常顯著的區別。例如,4xx 系列PowerPC 處理器缺乏浮點運算,並且還使用一個受軟體控制的 TLB 進行內存管理,而不是象台式機晶元中那樣採用反轉頁表。
PowerPC 處理器有 32 個(32 位或 64 位)GPR(通用寄存器)以及諸如 PC(程序計數器,也稱為 IAR/指令地址寄存器或 NIP/下一指令指針)、LR(鏈接寄存器)、CR(條件寄存器)等各種其它寄存器。有些 PowerPC CPU 還有 32 個 64 位 FPR(浮點寄存器)。
PowerPC 體系結構是 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體系結構的一個示例。因此:
所有 PowerPC(包括 64 位實現)都使用定長的 32 位指令。
PowerPC處理模型要從內存檢索數據、在寄存器中對它進行操作,然後將它存儲回內存。幾乎沒有指令(除了裝入和存儲)是直接操作內存的。

微處理器


Motorola的基於PowerPC體系結構的嵌入式處理器晶元有MPC505、821、850、860、8240、8245、8260、8560等近幾十種產品,其中MPC860是Power QUICC系列的典型產品,MPC8260是Power QUICC Ⅱ系列的典型產品,MPC8560是Power QUICC Ⅲ系列的典型產品。

系列


Power QUICC系列微處理器一般有三個功能模塊組成,嵌入式PowerPC核(EMPCC),系統介面單元(SIU)以及通信處理器(CPM)模塊,這三個模塊內部匯流排都是32位。
嵌入式PowerPC核由嵌入式PowerPC核心、指令和數據緩存(Cache)及其各自的存儲器管理單元(MMU)組成,從功能上Power PC核可分為兩個功能模塊:整數模塊和載入/存儲模塊。整數和載入/存儲操作均由具有32位內部數據通道,支持32位整數操作及算術操作的硬體直接執行。PowerPC核中的整數模塊使用32 X 32 bit定點通用寄存器,每時鐘周期可以執行一條整數處理指令。整數模塊中的單元僅在數據隊列中的有效數據被傳輸時才被佔用,這樣使得PowerPC核一直處於低功耗工作模式。
系統介面單元SIU的功能是提供內部匯流排和外部匯流排的介面,該介面單元具有32位微處理器的幾乎所有的通用介面特性,儘管Power PC核內部匯流排為32位,但通過SIU可以將外部匯流排寬度動態地配置成8、16或32位,以兼容數據匯流排寬度為8、 16或32位的外設或存儲器。
SIU單元中的存儲器控制器支持最多與高達8組存儲器的無縫連接,每組的容量從32K位元組到256M位元組可變,數據匯流排寬度可由4個獨立的使能信號控制為8bits,16bits或32bits。支持的存儲器類型包括SRAM、SSRAM、EPOM、Flash ROM、DRAM,SDRAM等。存儲器控制器為每一組存儲器分別提供了可選的0到15個的等待狀態以適應不同速度的存儲器。SIU也支持其它需要雙時鐘訪問的外部SRAM和用突發方式訪問的外部設備。SIU單元還提供其它幾種功能:匯流排監視、假中斷監視、軟體看門狗、定時中斷、複位控制、不佔用內部開銷的片內匯流排仲裁、JTAG1149.1測試口等。
Power QUICC中除集成了PowerPC核,還集成了一個32位的RISC內核。Power PC核主要執行高層代碼,而RISC則處理實際通信的底層通信功能,兩個處理器內核通過高達8K位元組的內部雙口RAM相互配合,共同完成MPC854強大的通信控制和處理功能。CPM以RISC控制器為核心構成,除包括一個RISC控制器外,還包括七個串列DMA(SDMA)通道、兩個串列通信控制器(SCC)、一個通用串列匯流排通道(USB)、兩個串列管理控制器(SMC)、一個I2C介面和一個串列外圍電路(SPI),可以通過靈活的編程方式實現對Ethemet、USB、T1/E1,ATM等的支持以及對UART,HDLC等多種通信協議的支持。
Power QUICCⅡ完全可以看作是Power QUICC的第二代,在靈活性、擴展能力、集成度等方面提供了更高的性能。Power QUICC Ⅱ同樣由嵌入式的PowerPC核和通信處理模塊CPM兩部分集成而來。這種雙處理器器的結構由於CPM承接了嵌入式Power PC核的外圍介面任務,所以較傳統結構更加省電。CPM交替支持三個快速串列通信控制器(FCC),二個多通道控制器(MCC),四個串列通信控制器(SCC),二個串列管理控制器(SMC),一個串列外圍介面電路(SPI)和一個12C介面。嵌入式的Power PC核和通信處理模塊(CPM)的融和,以及Power QUICCⅡ的其他功能、性能縮短了技術人員在網路和通信產品方面的開發周期。
同Power QUICCⅡ相比,Power QUICCⅢ集成度更高、功能更強大、具有更好的性能提升機制。Power QUICCⅢ中的CPM較Power QUICCⅡ產品200MHz的CPM的運行速度提升了66%,達到333MHz,同時保持了與早期產品的向後兼容性。這使得客戶能夠最大範圍的延續其現有的軟體投入、簡化未來的系統升級、又極大的節省開發周期。Power QUICCⅢ通過微代碼具有的可擴展性和增加客戶定製功能的特性,能夠使客戶針對不同應用領域開發出各具特色的產品。這種從Power QUICC Ⅱ開始就有的微代碼復用功能,已經成為簡化和降低升級成本的主要設計考慮。

三巨頭


1991年七月由蘋果電腦、IBM、摩托羅拉三家公司,聯合發表共組PowerPC聯盟的聲明。聲明中強調聯盟的目標是:
1 IBM與蘋果電腦將致力發展,一套完全以物件導向技術的開放系統軟體標準。
2 IBM與蘋果電腦計劃要合作,進一步整合麥金塔(Macintosh),使其成為主/從結構之環境。
3蘋果電腦將調整未來IBM RS/6000POWER結構,稱為PowerPC之單晶元,以用於未來蘋果電腦的麥金塔個人電腦系統。
4 IBM及蘋果電腦計劃合作,創造一個廣大工業發展的獨立標準軟體環境的證照。
5 通過摩托羅拉將協助聯盟,建立軟硬體結合的標準。
這個意欲打破由英特爾所壟斷個人電腦市場的決定,立刻在華爾街股市引起相當的震蕩。因為聯盟的三大發起公司,英文名稱是APPLE、IBM、MOTOROLA,因此也有人稱做AMI PowerPC聯盟。
就個人電腦的市場佔有率來看,INTEL已佔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市場。軟硬雙雄掌握電腦軟硬體的核心,真是不可一世。PowerPC聯盟要想進行仰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們從硬體結構、系統整合、操作系統進行全面規劃,希望能以RISC的CPU、支援多種操作系統等嶄新技術,重建新的電腦規範。
聯盟的信心來自於,是軟體推動著電腦工業前進,而決定軟體未來的發展,就是物件導向技術。而該電腦工業得以發展無憂的關鍵因素,則是開放標準。而這兩大武器,聯盟都已齊備。
蘋果電腦可說是微電腦的先行者。她以八位的微電腦起家,擄獲了全球玩家的心。尤其是蘋果二號在全球熱賣,讓蘋果電腦成為微電腦的代名詞。而這股微電腦的熱潮,撼動了IBM。原本認為微電腦只不過是玩具的IBM高層,大吃一驚。於是下令所屬研發微電腦技術,極其倉促地推出所謂個人電腦的架構,欲與蘋果電腦爭雄。
後來,蘋果電腦輸掉此役,王氣於一夕之間黯然而收。因此蘋果人長久以來,一直認定IBM是他們可恨的敵人。
然而蘋果電腦在操作界面的優異表現,總令蘋果迷驚艷不已。而與MOTOROLA長久以來的合作默契,也讓蘋果電腦在麥金塔系列的CPU,決定採用摩托羅拉所設計的68x系列,繼續與微軟對抗到底。
後來,蘋果獨力研發RISC晶元及相關的操作系統。由於費用龐大,難以支撐。而MOTOROLA的晶元仍然是CISC。也因此,才有了與IBM合作的契機。
IBM則是挾其威名,用十六位電腦擊退了蘋果小子,而成為個人電腦的系統規格制定者。當初IBM採取開放結構的政策,確實壯大了個人電腦的聲勢,並迅速拓展市場,最終引來各方菁英加入競逐。但由IBM領銜制定的規格,並沒有為IBM帶來多少財富,甚至於連權杖都未能取得。譬如,個人電腦的硬體基本元件CPU,是英特爾的產品。操作系統則由微軟把持至今。而組裝后的個人電腦其全球市佔率首位,早期是康柏,後來則是戴爾
IBM一向以其強大的研發實力而稱雄業界。他擁有堅強的硬體設計實力,如諸多專利、中大型主機,及RS-6000系列的CPU。就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而言,IBM則有OS/2。可是個人電腦的皇冠竟然落在別人頭上,最後IBM連為人作嫁的系統組裝都輸給了後起之秀。這對藍色巨人而言,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摩托羅拉早期以八位的6502 CPU與蘋果電腦合作愉快。在晶元設計也頗為自詡其功力,不料卻敗在英特爾手下,只得暫時放下個人電腦市場,轉戰無線通訊、數位訊號處理等領域。
做為蘋果電腦唯一的CPU供應商,摩托羅拉不但要設法保住這僅有的市場,還必須求新、求變,設法做到更快、更好、更便宜。進入九十年代,麥金塔系列推出新一代的操作系統,其功能更強大,操作介面更親和。同時也需要硬體提供更強而有力的支援。
IBM與英特爾,摩托羅拉擬扳倒後者的心甚於其他。經過仔細的評估,摩托羅拉認為跟IBM有合作空間,與英特爾則是死敵。
雖然三者過往有許多恩怨,然而,摩托羅拉之於英特爾,蘋果電腦之於微軟,IBM之於英特爾、微軟,他們與INTEL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實可載錄成一冊恩仇錄。事實上,三者結盟是互蒙其利,又極具新聞的聳動性。最後三家公司,終於做出史無前例的決定:合組聯盟。齊力制定工業標準,推動新一代個人電腦的軟硬體結構。
結盟后,三家廠商確實是互蒙其利的。蘋果電腦獲得兩大世界級的廠商,提供CPU技術不斷更新的保證。因為摩托羅拉的68000晶元已後繼乏力,88000晶元也宣告停止,要確保後續新款機型的發展,不是尋求新的奧援,就是加入英特爾陣營。雖然,蘋果對此也表示興趣,曾將麥金塔操作系統改成英特爾的處理器的版本。
而摩托羅拉加入聯盟后,不但可以揮別晶元開發失敗的陰影,獲得傳媒正面的青睞。還能在晶元製造分一杯羹,進一步獲得IBM製程上的技術轉移及晶元開發的強力支援。更重要的是,摩托羅拉能從協助開發晶元的過程,汲取必要的經驗,為自己下一顆晶元鋪路。
IBM則是通過這兩大夥伴,重新進入個人電腦市場。在這個市場里,IBM則享有絕對的發言權。雖然已經擁有OS/2,不過IBM對蘋果電腦的物件導向操作系統還是很感興趣。若這個市場能夠成功,相關工作如晶元製造、硬體生產、系統整合與組裝,也不是IBM一家公司就能吃得下來。因此,IBM也需要摩托羅拉在產能上的奧援。
雖然PowerPC晶元的核心來自IBM的RS-6000,但為了借重摩托羅拉在無線傳輸的晶元設計能力,PowerPC晶元的匯排流採用了摩托羅拉的設計。這麼一來,不但能夠拉攏摩托羅拉,也可確保蘋果電腦在舊款麥金塔努力的成果。
1992年三月,三家公司進駐PowerPC所在基地,位於德州奧斯汀的山丘上,成立了索摩賽特(Somerset)設計中心。因為奧斯汀向來是IBM及摩托羅拉研發處理器的重鎮,因此PowerPC晶元也選在這裡。這個名字來自圓桌武士尋找聖杯的傳奇故事。阿瑟王就是在索摩賽特(英國西南部的一郡)召集圓桌武士,共商尋找聖杯的大計。而這個字也有翻筋斗的意思,頗有孫悟空大鬧天宮的翻轉之意。
由於,該晶元來自IBM的大型電腦技術,基礎工作已經完成。這個計劃的工作人員,只要將處理器技術調整成個人電腦可用,提供速度更快的處理器及原型機就可以了。

聯盟運作


聯盟三巨頭,個個有來頭,因此聯盟採行的是鬆散制聯盟。也就是說,聯盟的目標一致,但彼此並沒有隸屬關係,運作時也難以強製成員遵行。不過聯盟負責制定規格、進行授權與認證等相關工作。
分工方面,摩托羅拉主司晶元設計、製造。蘋果電腦則是負責操作系統,還有組裝及銷售。IBM不愧是信息界的全能選手,他從上游的晶元設計、製造,到中游的系統整合、測試、操作系統,及下游的組裝、銷售,不但能全面參與,向來亦是箇中好手。
當PowerPC聯盟宣布成立時,台灣也立即由工研院電通所主導,成立了『台灣新個人電腦聯盟(TNPC,Taiwan New PC Consortium)』。初期的成員包括大同、神達、大眾、力捷、旭青、聯電等廠商。
IBM與摩托羅拉向與台灣業界交好,為了宣示全力支援,兩家公司聯手在台灣成立『PowerPC技術中心』,以示支持的決心。IBM與摩托羅拉認為,若有台灣電腦廠商支持PowerPC,便很有機會拓展市場,並儘快壓低製造成本。而要使廠商支持,垂手可得的技術資料、即時的技術支援,是消彌障礙的第一步。
不過,由於早期蘋果二號在台灣遭到盜拷的不愉快經驗,加上麥金塔在台灣的市場並不大,蘋果電腦遲遲未選派人員進駐於此中心。使得TNPC的運作,只能以台灣較為熟悉的微軟系統為主。
後來,INTEL更施出『漢賊不兩立』的策略。TNPC運作不暢,原始廠商紛紛退出,只有力捷一家投入製造麥金塔相容機種。
聯盟力推的結構是『共用平台』。這個觀念是希望做到,在同一個硬體結構上,可以同時執行多種操作系統。這與微軟的目的不同,微軟的新技術核心(就是NT命名的由來),則是希望同一個操作系統能夠在不同的硬體上執行。
PowerPC聯盟承諾要做到:
1 CPU採用新一代RISC CPU,揚棄CISC的過時結構。
2 共用平台、開放環境。
3 操作系統采微核心為結構。
4 軟體開發采物件導向。
5應用軟體以文件為導向。
6 以人為本的科技(HCT,Human Centric Technology)。它擬結合現有辨識技術、通訊、家電等。如語音、手寫、視覺等辨識方式,通訊如電視、廣播,甚至是具備智能的信息技術為人服務。
以上這些技術是較新的技術,多半曾在其他平台出現。但很少有哪家的硬體平台,做出如此多的商業承諾。PowerPC聯盟在三巨頭的帶領下,並在諸多協力廠商的支援,提出了這個全新的個人電腦結構。
IBM希望能夠有一個開放的硬體環境,這個環境就是以PowerPC晶元為標準。硬體周邊設備、操作系統、軟體開發、應用軟體,只要與這個標準相容,就可以在不同廠商組裝出來的PowerPC機器上使用。
這個由IBM所公布的標準,包括了處理器、匯排流、存貯器、輸入輸出等。操作系統設計者,只要按照這個硬體規格來設計,操作系統就成順利在符合規格的機器上執行。
而各家廠商只需要花錢購買硬體規格,毋需支付權利金給IBM或聯盟就能生產。這就是第一代的硬體平台,稱做PowerPC參考平台(PREP,Power PC Reference Platform)。而與之相容的操作系統有AⅨ、Windows NT。
不過由於缺乏蘋果電腦的支援,Mac OS並沒有被轉移到PREP,後來連IBM一再宣稱的OS/2也沒能順利移植過來。在缺乏兩大主要操作系統的支援下,PREP只好宣告失敗。
第二代的平台則稱為共用硬體參考平台(CHRP,Common Hardware Reference Platform)。CHRP盡量使用業界的標準元件及開放式的設計,吸引了不少有興趣的廠商投入。而蘋果電腦也宣稱將全力支援這個平台。然而整個的開發時程延宕許久,迄今仍在開發中。
在軟體開發進度嚴重延宕的情形下,三大巨頭只好不斷宣示對CHRP的支持,以杜絕外界紛擾的流言。因為許多廠商擔心這個平台會重蹈PREP的覆轍,這樣一來會令他們的心血全部作廢。CHRP初期以MacOS及WINNT為兩大轉移目標,希望能夠一舉攻下由兩大操作系統主宰的市場。

發展史


1980
IBM 發布了第一台基於RISC(精簡指令集計算機)架構的原型機。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基於IBM 科學家 John Cocke的發明,RISC的理念大大簡化了計算機操作指令,加快系統運行速度,使得計算機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如今,RISC架構已經廣泛應用於眾多工作站和UNⅨ伺服器系統中,並被看作是未來主流的計算架構。
1990
IBM 推出基於RISC系統、運行AⅨ V3的新產品線RS/6000(稱為IBM eServer p系列)。該系統架構被稱為POWER(POWER1),意為增強RISC性能優化(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With Enhanced RISC)架構。
1991
IBM和蘋果、摩托羅拉公司達成一系列合作協議,內容包括:推出支持蘋果 Macintosh個人電腦與IBM網路相連的全新產品;推出面向PC機和低成本工作站的RISC架構PowerPC處理器;形成一個開放的系統環境,保證IBM AⅨ和蘋果Macintosh軟體程序在兩家公司設計的RISC系統中都能運行。此外,開放的系統環境包括其他一些技術協議。
1993
IBM 推出可升級的POWER并行系統,這是第一款採用RS/6000技術,基於微處理器的超級計算機。在該系統中,IBM 首次應用多處理器技術,可將複雜密集的任務進行分解,大大加快了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開創了業界先河。
IBM和摩托羅拉公司推出PowerPC 601處理器,該處理器是與蘋果共同開發的。PowerPC上集成280多萬個晶體管,主頻為50 MHz。
IBM 發布了66 MHz 的POWER2處理器,首先應用於RS/6000系統。
1994
IBM 推出可升級的POWER并行系統 2 (Scalable POWERparallel,SP2)。美國康乃爾理論研究中心配備了SP2超級計算機,運行速度高達1360億次/秒。歐洲粒子物理學實驗室(CERN)採用一款64節點、運行AⅨ系統的IBM SP2,速度位於歐洲前列。
IBM 成功研發出新一代PowerPC 604處理器,其強大的處理性能在批量生產的處理器產品中處於領先地位。IBM 技術人員還推出了業內最快的“無損”數據壓縮晶元,每秒鐘能處理40 MB數據。7月,IBM 交付第一百萬個PowerPC 601處理器。
IBM發布首個基於Power 架構的嵌入式控制器PowerPC 403GA。
1995
PowerPC64位RISC處理器開始應用於IBM AS/400 操作系統中。
8月,蘋果公司推出首款基於Power架構的筆記本電腦 PowerBook 500,它採用IBM的 PowerPC 603e處理器。
1996
IBM 推出全新的32位POWER2超級晶元(P2SC),主頻達135 MHz ,首先應用於RS/6000系統。基於POWER2 架構的P2SC採用了高密度CMOS技術,單個晶元上集成1500萬個晶體管。
1997
IBM“深藍”超級計算機在經過多局較量后,擊敗了國際象棋冠軍Garry Kasparov。“深藍”是一款32節點的IBM RS/6000 SP計算機,處理器採用32位P2SC,運行AⅨ操作系統。在比賽期間,“深藍”的平均運算速度為每秒1億2600萬步。這台超級計算機被安放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國家博物館內。
IBM 為美國國家宇航局提供一款32位的PowerPC微處理器,其運算速度可達每秒3500萬次,主要用於火星探測計劃。經過洛克希德馬丁實驗室改造后,最終形成可抗輻射的RAD 6000晶元,植入火星登陸車Sojourner Rover內部的計算機系統中。
1998
由IBM和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共同研發的“藍色基因”超級計算機問世。這台計算機採用PowerPC 604處理器,主頻高達332 MHz,系統包含176個節點,最高運算速度為每秒3.9萬億次(比一般台式電腦快1.5萬倍),存儲容量超過 2.6 TB (是普通PC機的8萬倍)。“藍色太平洋”一秒鐘內的計算量相當於一個人使用計算器連續計算6萬3千年的總和。
IBM 推出世界上第一組基於銅的微處理器PowerPC 740/750,工作頻率為 400 MHz。由於使用了銅晶元技術,處理性能提高了近1/3。
全新64位POWER3處理器將POWER2 架構(P2SC) 與PowerPC 架構相結合,並對技術應用進行了優化。POWER3 的最高運算速度可達每秒200萬次,比“深藍”所採用的POWER2 超級晶元快出一倍多。
IBM 公布了首個基於Power的嵌入式系統晶元(SoC)內核。不久之後,PowerPC 405內核也將同其他IP相結合,形成嵌入式SoC微處理器和基於Power的特定應用集成電路(ASIC)解決方案。
1999
IBM 研究院投資1億美金開發一種新型的Power架構超級計算機。這種名為“藍色基因”的計算機峰值速度超過1 PetaFLOP,比當時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高出500倍。它將被用來模擬複雜蛋白質的摺疊。
自正式推出銅晶元一年後,IBM 交付了第一百萬個銅技術PowerPC 晶元。
6月,IBM 發布了第一個基於405內核的系統晶元PowerPC 405GP。下半年,IBM 即推出了再下一代嵌入式PowerPC內核。
IBM與任天堂公司共同宣布了一項價值10億美元的技術協議,IBM將為任天堂的下一代家庭遊戲機GAMECUBE提供增強版PowerPC 晶元。新產品性能將超出任何其他家庭遊戲系統,為玩家呈現更佳的圖像效果和更逼真的動作畫面。
2000
IBM 宣布將高速PowerPC處理器與電視機頂盒(STB)組件一起整合到一個“單晶元系統”上,從而在系統性能、價格和設計等方面為機頂盒廠商帶來競爭優勢。該單晶元系統擁有眾多的先進應用,並能幫助三星等公司靈活應對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IBM 將RS/6000更名為IBM eServer p系列。
2001
IBM 新一代超機計算機“ASCI White”在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投入使用,運算速度高達每秒12.3萬億次,主要用於模擬核爆炸試驗。作為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 (NNSA)提高戰略運算能力計劃(ASCI)的組成部分,該系統強大的運算能力可以在不到1分鐘時間內處理地球上每個人發出的一次網際網路操作請求。
在經過5年潛心研發后,IBM推出世界上最強大的UNⅨ伺服器—eServer p690(“Regatta”)。新系統基於先進的POWER4處理器,集成了多項主機技術。由多台p690伺服器連接而成的超級計算機擁有1000多個 POWER4處理器,能夠完成最為複雜的運算任務。
索尼、東芝和IBM宣布合作,共同開發一種用於寬頻設備的高級晶元架構,這款代號為“CELL”的晶元將採用業界最先進的晶元研發和製造技術。應用該產品的設備性能將超過IBM“深藍”超級計算機,並能以更低的功耗實現超高速寬頻上網。
2002
IBM 推出64位PowerPC 970處理器,這款高性能產品可應用於普通台式機、入門級伺服器等多種環境中。64位的PowerPC 970晶元基於POWER4伺服器架構,採用獨特的單指令多數據流(SIMD)單元,擁有超強處理性能。此外,它還採用了“Elastic I/O”內部匯流排結構,這是業界最快的處理器匯流排之一。
IBM 推出速度更快的POWER4+。截至2003年,POWER4+ 已經應用於全部pSeries產品線。
IBM 推出32路eServer iSeries 890伺服器,其處理性能為 i840的兩倍,採用1.3 GHz POWER4處理器,單個晶元上集成了1億7400萬個晶體管。
IBM 推出嵌入式PowerPC 440GP 和PowerPC 440GX處理器,主要運行嵌入式網路和存儲應用。PowerPC 440GX擁有TCP/IP負載加速功能,在全部的5項EEMBC基準測試中得分均高於任何其它的“單晶元系統”處理器。
2003
IBM 宣布一個有關32位嵌入式PowerPC 內核的公開授權計劃。
IBM和蘋果公司聯手推出世界上第一款64位台式機處理器—PowerPC G5,工作頻率達2.0 GHz。蘋果公司稱新的Power Mac G5電腦是“世界上最快的個人電腦”。
IBM 宣布推出劃時代的“Blue Gene/L”原型機。這款超級計算機尺寸僅相當於30英寸彩電大小,它的問世將為科學界和IT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最終版“Blue Gene/L”超級計算機將於2005年誕生,佔地面積相當於半個網球場,總共包含65536個節點(PowerPC)和64個機架,預計其峰值速度將達到360 Tera Flops。
IBM 宣布eServer pSeries 630將採用POWER4+處理器。等到eServer pSeriesp615發布后,POWER4+ 已經應用於全部pSeries產品線。
IBM 推出首款採用64位PowerPC技術的刀片伺服器BladeCenter JS20,擴大了客戶的選擇範圍,提高投資回報率,實現快速經濟的計算性能擴展。
IBM 推出全新的PowerPC 750GX。與 PowerPC 750相比,新產品的二級緩存擴大了一倍,由原先的512KB變為1MB。
2004
IBM宣布開發出一種製造低功耗、高性能微處理器的新方法,首次把絕緣硅(SOI)、應變硅和銅製程三種技術工藝結合在一起。64位PowerPC 970FX成為首款採用新技術生產的處理器產品,並在業內評選中榮獲大獎。
IBM 交付第4000台eServer p690伺服器,該產品基於POWER 架構,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UNⅨ伺服器。
IBM發布“Power Everywhere”戰略,圍繞POWER架構開展一系列合作計劃,並建立POWER技術創新社區。從全球最強大的企業系統、超級計算機到普通遊戲機、嵌入式設備,POWER架構已經廣泛應用於各類產品中。
索尼公司宣布取得IBM Power處理器架構授權。索尼表示,POWER產品豐富的功能和低功耗、高性能的特點將使其成為客戶設備的首選。
IBM 推出業界首款基於Power 架構的刀片伺服器—eServer BladeCenter JS20。
IBM 在全球範圍內建立Power架構中心,為客戶設計POWER系統提供支持。
IBM 推出一項創新的軟體技術,幫助客戶開發先進的Power 架構處理器,並對設計流程進行整合,以實現更快速、更經濟的研發目標。
IBM 正式發布新的eServer i5伺服器,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採用POWER5處理器的伺服器產品。具有劃時代意義的POWER5是IBM有史以來最強大的64位處理器。
IBM推出基於POWER 5處理器的OpenPower 720伺服器,相對於HP和Sun的入門級 UNⅨ和Linux 系統而言,這款Linux專用伺服器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
IBM在其developerWorks 網站上 開闢了Power架構技術專區,為眾多基於POWER平台的晶元設計人員、驗證工程師、嵌入式系統及軟體研發人員提供豐富的技術資源。
IBM 推出基於POWER 架構的TotalStorage DS6000 和 DS8000存儲系統。
IBM 推出三款全新的POWER5伺服器,樹立起高端計算領域的新標準。其中,IBM eServer p5 595、eServer i5 595擁有強大的處理性能和虛擬能力,而32路的IBM eServer p5 590和eServer pSeries p690相比,速度高出45%,價格則降低45%。
在網路設備市場上,Power架構伺服器佔據了三分之二的市場份額。
自2004年4月以來,已有超過1400名研發人員加入了Power 架構團隊。
IBM“Blue Gene/L”超越日本NEC公司的地球模擬器,成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在Linpack基準測試中,IBM“Blue Gene/L”系統的性能達到360Tera Flops,刷新了地球模擬器在2002年創造的35.86Tflop的世界記錄。
在全球排名前10位的超級計算機中,共有5台採用了Power 架構,比第二位高出一倍。
IBM 預發布新的高密度POWER5伺服器系統—IBM eServer p5 575。該產品可以通過簡單的集群方式組成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為未來超級計算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IBM宣布,基於POWER5處理器、運行DB2通用資料庫的IBM eServer伺服器在TPC-C基準測試中突破了每分鐘300萬次的處理極限,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2005
10月,IBM發布System p5產品線,採用基於POWER5處理器的增強版——POWER5+處理器,並提供一系列更優化功能。產品一經推出,就打破15項計算領域的世界紀錄。
新的POWER5+處理器被稱為“片上伺服器”(server on a chip),它包括2個處理器,一個高帶寬系統交換器,一個更大高速緩存和I/O界面。最新的POWER5+有1.5和1.9GHz兩個主頻選擇,最大72MB板上高速緩存,支持邏輯分區技術,可使System p5為用戶提供更強大性能,而佔用面積更小。
發布QCM技術,即四處理器內核模塊。
2006
2月,發布破多項記錄的System p5中端產品,最大限度滿足用戶對產品不同定位的需求。System p5產品所取得的世界記錄已經達到70餘項,其動力主要來自以全新2.2GHz POWER5+處理器為代表的POWER處理器,和顯著提高計算密度的QCM(4內核處理器模塊)處理器封裝技術,後者可使產品在緊湊空間中成倍增加了計算能力。
截止2012年5月 IBM的POWER7計算機已經開始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