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境鄉
廣東省海豐縣附城鎮下轄鄉
鹿境鄉位於廣東省海豐縣附城鎮,據傳南宋嘉定年間呂青岡、蔡道山、岳婿兩人一日出遊,發現龍津河下遊離海豐縣城五公里處,有一被麗江水包圍的長方形山麓。東南(偏西)走向,長約五公里,寬約三公里,東邊高山長有杜鵑花,每逢春天時節滿山映紅,俗稱“紅花山”。遂決定在此定居,開基之日偶見二鹿嬉戲于山中,頗覺景象迷人,即興命名“鹿境”。
鹿境鄉(俗稱六仔鄉)呂蔡二姓的始祖呂青岡、蔡道山是翁婿,呂蔡始祖系從福建莆田同時遷來廣東海豐鹿境開基,繁衍子孫,建基立業。
呂姓出自姜姓,呂氏太始祖姜伯夷(姜氏神農之後裔,受封呂國,以國為姓)創姓祖姜伯夷是炎帝的後裔,為舜四岳長,佐禹治水有功,於虞、夏之際,封於呂,建立侯爵呂國,稱呂侯。呂國曆夏、商,世有國土,至西周穆王時,呂侯入朝任司寇。周宣王時又稱呂為“甫"。《詩經·大雅,嵩高》有“維岳維神、生甫及申"之句。其中的“甫"指的就是呂侯。呂國在今河南南陽縣西一帶,延續至春秋初期(公元前688年),呂國被楚文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散居韓、魏、齊、魯等地,史稱呂氏正宗。姜伯夷之苗孫姜太公,名呂尚、字子牙,垂釣於渭水之濱,遇文王聘為相,助周有功。被封於齊,成為齊國第一代國君,其子呂伋為齊國第二代國君。其後代呂青世居河東,助劉邦立漢有功,封為陽信候,故有“渭水家聲”、“河東呂氏”之望族。鹿境呂姓始遷祖呂青岡,原籍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后遷居海豐縣鹿境。
蔡姓太始祖蔡叔度(周文王第五子,受封蔡國,以國為姓)之後裔多居河南濟陽,稱為“濟陽蔡氏”。漢魏期間由於戰亂給蔡氏宗族的變遷帶來極大的影響。晉朝末年先祖蔡劍之孫蔡彥禮徙居浙江省錢塘,其子蔡用元、蔡用明在王潮、王審知(閩王)兄弟率眾從河南固始縣入閩之同時,舉家遷居閩之泉州,初居同安,不久由泉州遷居閩省興化郡仙游縣。蔡用元第六代孫蔡襄(北宋名臣?宋端明殿學士)建造泉州洛陽橋,揚名天下,故有以“洛水家聲”為其郡望。其次子之苗孫--鹿境蔡姓始遷祖蔡道山,在南宋年間隨往東莞任職的叔父蔡淳甫(縣令)路經海豐縣時,觀其土厚人稀、山水秀麗,有意來海豐開基創業。宋末(新山家譜記載明初),蔡道山偕同岳父呂青岡舉家從福建莆田縣豬菜街八角井徙遷海豐,起初安扎於堤沖村、道山村、后擇龍津河畔(現海城鎮龍津社區靈爺宮址)。據傳呂青岡、蔡道山深曉堪輿學,認為該處不適合建巢築穴,需另擇地建居。
即興命名“鹿境山”。鹿境山從頭至尾凸出六個山頭,高出水面的土地即為陸。“陸”與“鹿”近音,意為福、祿、樂,福佬話把數字的“六”(陸)讀為“蠟”,先人寓意“蠟仔山”。又聞從“蠟仔”到“鹿境”還與地名的雅稱有關,經探討查得嶺南古為百越屬地,“蠟仔”也是古越語地名、即“山仔”的意思。從馬宮越海遙望之,鹿境山嚴似雞籠,南海船人稱“內雞籠山”亦稱“小金籠山”(馬宮西北側海中的“關攔山”為大金籠山)。在宋朝戰亂時,傳說金龍公主曾在山頂築鹿寨為王,稱該山為“金龍山”(又傳宋端宗把大小金籠山易名為“金龍山”)。鹿境山脈逶迤起伏,狀似鹿,故名“鹿嶺”、“鹿山”、“鹿埜”。明嘉靖《海豐縣誌?山川》載:《隨志》謂“海豐有黑龍山是也”,說明清朝前又稱“黑龍山”。
平地起金峰,山明水秀,依山環水之勝地--鹿境,是海豐縣附城呂蔡兩大姓的搖籃。鹿境呂氏始祖呂青岡之長子呂永山生:漁潛、松石、竹逸、幽蘭、梅軒、仙童(新山與池口六大房);次子呂歸疇生:雲野、雲興、雲隱、雲溪、雲龍、雲峰(新南六大房),住西南邊。鹿境蔡氏始祖蔡道山之長孫蔡石澗生:博士“仁房”、崇阿“信房”;次子蔡石泉生:處士“義房”、學士“禮房”、逸甫“智房”、(新東北五大房),住東北邊,汪厝村住呂蔡兩姓中間,卻新北和新山交界處歸新山管,汪姓是青崗公家童的後代。鹿境地早有雜姓聚居,數百年來陸續遷出,現還有姓謝的謝厝田寮和姓洪的洪厝田寮二村住麗江(渡仔溪)南畔。
自先祖從閩省遷徙海豐開基創業至今,鹿境族人呂蔡兩姓和諧生息,人丁興旺,子孫蕃衍。今包括鹿境和出祖的海內外宗親約有二十五萬人(2008年數據),後裔支派立宗分佈四海,匯入中華民族經濟、文化之洪流。
鹿境鄉名勝古迹頗多,有的以形狀肖似而得名,有的以景色壯麗而取勝,有的因傳說而撲朔迷離,不一而足。鹿境周邊河流蜿蜒環繞,就有海豐八景之一的“麗江月色”。山上有“金龍公主”築寨遺址、山間有“聖井古迹”。鄉之西南邊有“御宴潭”、“龍舌埔”、“仙踏石”、“輋港庵”、“太陰娘宮”。鄉之中間有“菩堤古廟”。鄉之東北邊有“古巷”、“抗日烈士陵園”、“先人公媽廟”、“車地樹靈”(蔡氏祖祠)等等。鹿境鄉有史以來是一個風景秀麗、人文薈萃的地方,素有名鄉之稱。
民國時期
1924年:農曆六月十三日、六月廿三日,接連兩次颶風暴雨、洪水成災,鹿境一帶農作物損失嚴重,房屋倒塌。
1937年:農曆九月初一日,刮颶風、中心風力12級以上,暴風挾帶海潮,鹿境大部份地區受海潮淹沒,連續三年不能耕種。因只有閃電無雨,群眾稱此次颶風為“鐵颭風"。
1941年:農曆四月初九日,池口村有25位群眾被日軍抓到村後山坡町頭,用機關槍掃射,慘遭殺戮。隨後,日寇進入鹿南村,抓百多名青壯村民趕到老爺公廟旁邊的山坡上,準備掃射屠殺。幸得此時國民黨黃子才部隊駐在榮港九欄村,發現鹿南山上有日本兵活動,便用迫擊炮向日本兵射擊,炸傷一名日本兵,慌亂之際,救了一批村民。但仍有呂勝倫等12位村民被日寇抓到徑口村路邊活埋。這就是血腥腥的“四·九"慘案。同年,盤踞徑口山的日軍向鹿南半輋村(現新城村)轟擊兩顆炮彈,造成“七屍八命"的慘案。
1943:旱災連續四個月,造成大飢荒,又遇霍亂流行,鹿境民眾餓死,病死者甚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10月11日,海豐宣告解放,鹿境鄉同時慶祝解放。
1950年:全縣行政區域劃分為七區一鎮44鄉,鹿境歸屬第一區新霞港鄉。
1951年:鹿境新東北村為全縣土改運動試點。同年,開展“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八字運動。
1952年:全縣開展土改運動,評定階級成份。鹿境各村派駐土改工作隊,各村成立貧僱農主席團、領導土改工作。
1953年:成立“龍山區"(即十一區),鹿境歸屬龍山區管轄。是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9月2日,強颱風12級以上,降雨量116.9毫米。鹿境內澇成災二天,房屋倒塌,作物損失嚴重。
1954年:新南組織勞力,對麗江下游進行裁灣截流,築壩蓄水的改造工程。經排咸蓄淡,成為“淡水池"。既可灌溉農田,又可供村民飲用。是年,進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5年:鹿境出動勞力,修建“引赤工程",從赤岸經關東、赤山、新江將赤岸溪水引入鹿境,灌溉農田。鹿境各村開始辦初級農業合作社。
1956年:完成從初級農業合作社到高級農業合作社過渡。是年,開展對私營商店、工廠實行“公私合營"改造私營企業為“合作化"。同年,新南村呂以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當年秋,新東北小學開始辦初中班,被縣教育部門命名為“海豐縣第七中學"。
1957年:5月13日,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為531.9毫米,鹿境地區洪水成災。是年開展反右派鬥爭運動。是年冬,全縣撤區設大鄉。龍山區分為:三新、赤山、聯河、守望四個鄉。三新鄉人民政府設在新北村,當年端午節,鹿境龍舟隊在全縣舉辦的錦標賽中奪得亞軍。
1958年:9月成立海城人民公社、三新鄉(鹿境)歸海城公社管轄。是年,公社組織社員上山砍柴,興建高爐,大鍊鋼鐵。在農業生產中,大搞深翻改土,小棵密植,雙龍搶珠等不切合實際的大增產運動。浮誇風盛行,農業生產受到極大影響。同時又大辦公共食堂,吃飯不用錢,大刮共產風。
1959年:該年中期:鹿境全鄉從海城公社劃歸陶河公社管轄。當年10月動工興建公平水庫,鹿境各村集中主要勞力上水庫參加勞動。
1960年:6月8日和9日,鹿境各村遭受颱風、暴雨,海潮襲擊。
1961年:冬,鹿境從陶河公社劃出,成立三新人民公社。
1962年:鹿境“三新虹吸管"穿過麗江江底,引青年水庫水解決農田的灌溉。是年8月31日—9月3日,遭受颱風、暴雨、海潮襲擊。
1963年:麗江渡仔溪首次架設木橋,結束村民坐渡船過溪的歷史。當年,池口從新山大隊劃出,成立池口大隊。
1964年:開展“小四清"運動。是年7月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5年:4月,三新公社撤銷,歸入海城人民公社管轄。7月,鹿境各大隊開展“四清運動"。是年10月,興建西溪水閘及麗江水閘。是年11月18日,創建《香港呂氏宗親會(有限公司)》。
1966年:5月“四清運動"結束。5月16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六通知》,宣告文化大革命開始。是年9月,新南創辦全縣第一所農業中學“海豐縣新南農業中學"。是年秋,西溪(西閘)橋閘竣工通車通船。
1967年:經縣政府批准,將麗江10孔橋閘,劃出一個專給新南、池口排水、排洪。是年冬,全縣對黃江流域進行裁灣截直改造工程。
1968年:4月,海城公社成立革命委員會,鹿境各大隊也更名“革命委員會"。是年11月,興辦合作醫療。
1970年:貫徹中央文件,開展“一打三反"運動。
1971年:7月,縣政府組織農村支部書記到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參觀學習。是年,池口大隊組織勞力修建一條長100米,高7米,上寬8米的攔河堤道。當年,鹿境各大隊向幹部、群眾傳達中共中央“關於林彪叛黨叛國"文件。
1972年:南方日報發表題為《開門辦學好--海豐縣新南農業中學調查報告》的特寫文章。
1973年:鹿境各大隊開展基本路線教育運動。創建《香港海陸豐蔡氏家族會(有限公司)》。
1974年:鹿境各大隊組織“批林批孔"。是年12月,海城公社劃出北平、新江等七個大隊歸屬城東公社。鹿境仍屬海城公社管轄。
1975年:海城公社與聯安公社共建大液河橋閘,並於當年修建青年水庫排洪裁灣截直工程。鹿境各大隊組織勞力參加工程建設。
1977年:鹿境各大隊組織專業隊,支援“朝面山水電站"建設。是年冬,各大隊平整土地,修機耕路,大搞水利建設。
1978年:貫徹落實中共中央(1978)11號文件,落實政策,平反“冤、假、錯"案。鹿境部份幹部、教師得到平反、恢復工作。
1979年:新南建設一座裝機容量75千瓦的火力發電站,供全大隊照明之用。
1980年:池口、新山、新北、新東在旅港同胞的支持下,都相繼建起了火力發電站,解決群眾的照明。是年,為地主富農分子摘帽,為其子女新定成份。
1981年至1984年冬:接通縣電網,統一使用“一線用電",群眾用電照明得到全面解決。
1982年:鹿境渡仔橋用水泥預製板建成通車。當年10月15日,取消海豐縣革命委員會,復用海豐縣人民政府名稱。公社、大隊也相繼恢復原名。是年7月,開展第三次人口普查工作。
1983年:開展打擊刑事犯罪活動,大力整頓社會治安秩序。
1984年:1月,海城公社改稱為“海城區公所”。鹿境劃分為“新東北鄉”“鹿山鄉”(含池口)、“新南鄉”。
1985年:9月10日,鹿境所屬學校的教師參加首屆“教師節”慶祝活動。
1986年:6月,原新東北鄉劃分為“新北鄉”和“新東鄉”。是年,太陰娘宮全面大修重光。
1987年:1月,“海城區公所”易名“附城鄉人民政府”,原轄下各鄉改稱“村民委員會”。鹿境劃分為:新南、池口、新山、新北、新東五個“村民委員會”。當年5月21—22日,鹿境遭受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
1988年:3月1日,汕尾建市、轄三縣一區。當年新南集資建自來水廠。同年新建“新山小學”教學樓。10月重修“天后宮”。
1989年:鹿境五個村委會黨支部開展黨建活動。是年正月,新山重修菩堤古廟。重修“文獻堂”。
1990年:1月,鹿境五個“村民委員會”更名為“管理區辦事處”。是年,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
1991年:重建“鹿境河東堂”呂氏祖祠。
1992年:池口村重建二層的“池口小學”教學樓。
1993年:新北、新東、池口管區新建二層的辦公樓。是年新北修建渡仔橋頭至村口的水泥道路。
1994年:9月,原新豐小學劃分為“新北小學”及“新東小學”。“新北小學”另擇校址,新建一座學校。是年,新山集資安裝自來水管,村民飲用自來水。
1995年:9月8日,經縣統戰部批准,縣民政局、縣公安局登記備案,成立“海豐海外聯誼會鹿境分會”。同年新南小學另擇校址,新建三層教學大樓。當年12月,西溪大橋及麗江大橋建成通車。
1996年:新南投資,建設無害化公廁,並對曬穀町進行大修。2月,新山開始修建獅地仔山腳水泥路。
1997年:鹿境呂姓始祖青岡公墓塋進行大修。始祖青岡公墓塋重光大慶,海內外呂姓子孫舉行祭祀大典。同時成立“紀念始祖青岡公理事會”。是年11月18日,新南新建三層辦公大樓。
1998年:鹿境呂、蔡二姓同胞共籌資340萬元。建成從海城至渡仔橋的海河公路(即海城至陶河)。全長4500米。同年新北集資建設三橫三直的水泥村道3600米長。12月,鹿境五個“管理區辦事處”易名為“村民委員會”。
1999年:6月新山村委會新建二層的辦公樓。當年3月動工填基開始修建赤西公路。7月,新南學子呂薦瑞高考成績名列全市榜首,獲汕尾市“高考狀元”稱譽。同年,新南村委會投資30萬元,加固麗江堤圍及建設排洪站。
2000年:2-5月,修建從新東經新北、新山、池口至大凹村前的赤西公路(鹿境路段)。5月,新南學校新建二層樓的圖書館。6-7月,新山集資改建“榕仔腳”至村委辦公樓路段為5米寬的水泥路面,並安裝路燈。10月,新南建成一條經仙石、新二、新一、閖口、新城5個自然村,長1500米,路面寬7米的水泥村道。是年10月,《鹿境蔡氏鄉史族譜》印製出版。11月,新山修建從村委會辦公樓接至赤西公路的水泥道路。鹿境五個村委會全面架接電話線路。同年秋,建《新北村牌樓》一座,中共海豐縣委書記羅校題字。
2001年:新南續建從西閘至雙山仔800米長,寬7米的水泥路道。新東建設路面寬5米,長1450米的水泥村道。新南田寮修建從大凹村至該村的路道。新山山頭社自然村重新修建村內及接赤西路的水泥路面村道。12月6日,輋港庵重建竣工,並舉行重光典禮。是年進行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鹿境鄉供電幹線全面換新整改。是年端午節,全縣龍舟錦標賽中,鹿境龍舟隊奪取亞軍。新北村委會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鎮”光榮稱號。
2002年:元旦,鹿境五個村委會開通公共汽車。是年鹿境五個“村民委員會”進行換屆選舉“二委”幹部。9月,開始重建鹿境雙車道水泥結構的渡仔橋。
2003年:新山、池口重修“文獻堂”祖龕,並於農歷七月廿二日列祖升座誌慶。
2004年:鹿境渡仔水泥鋼根橋落成通車。當年端午節,在全縣舉行的龍舟錦標賽,鹿境龍舟隊奪得冠軍。龍舟隊奪冠后,有兩市四縣十八鎮,近百個自然村的宗親及鄰里群眾前來慶賀。鹿境五個村委會及海城靈爺宮、可塘蔡厝圍村六個地方同時演“頭標戲”,燃放煙花兩晚,盛況空前。是年中秋節,《鹿境河東堂呂氏宗譜》正式出版。
2005年:鹿境在渡仔橋頭及西閘路口興建“治安亭”。夜間安排民兵值班執勤,維護社會治安。新南村委會被廣東省授予“廣東省衛生村”光榮稱號。同年池口興建“老爺館”。
2006年:國家宣布免征農業稅。鹿境進行第三次的換屆選舉工作。是年,新山環村水泥路全面貫通。
2007年:新南從西閘路口至新城天后聖母宮前2500米長的水泥村道旁,安裝水泥線桿及路燈,並修建村前大池的欄桿。為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新南設置體育健身器械(包括籃球場、排球場)。1月8日,深圳電視台在鹿境新北小學開機拍攝電視連續劇《好大一片天》。4月,《鹿境呂氏文獻堂族譜》印製出版。10月,《新南村紀事》印製出版。
2008年:8月《華夏呂姓歷代名賢錄》印製出版。
2009年:1月,新南修建從(芳名亭)起經和平村前接大凹村前赤西公路的水泥道路。正月,“文獻堂”部份先賢功名匾重光懸掛。《鹿境風情錄》印製出版。同年重修鹿境蔡氏《濟陽堂》十一月十五日竣工,恢復明代古建築風貌,並舉行重光慶典。
鹿境鄉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熱、水資源豐富。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氣候溫暖,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秋冬春旱,常有發生,夏澇風災,危害較重。氣候溫暖,多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平均最高氣溫26℃左右,年平均最低氣溫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長期約260天左右。雨季始於3月下旬到4月上旬,終於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熱量最多的季節,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節,佔全年總降雨量85%左右。
風景
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0~210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4~48%,光合潛力每1/15公頃約7400kg。“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夏長冬短,春早秋遲"也是主要氣候特點之一。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氣溫14℃左右,10℃低溫日數的多年平均為2.9天,5℃低溫日數的多年平均為0.1~0.3天,極端最低氣溫1℃;而最熱月7月份的平均氣溫29℃左右,35℃高溫日數的多年平均為0.7~1.5天,極端最高氣溫38.8℃,名副其實的冬不冷、夏不熱。據統計,夏季長達183天左右,而冬季只有10天左右。春早秋遲,初春在2月初巳經來臨,而初秋至10月底才姍姍來到。
山遠眺圖
鹿境鄉在龍津河下游,環繞鹿境山出大海彎彎曲曲的河段,稱麗江。呂、蔡兩大姓及汪、謝,村民環繞鹿領而居。分投五個行政村民委員會,轄32個自然村。從西南至東北劃分:
村民委員會名稱 | 村民委員會曾用名、別名 | 下轄自然村名稱 |
新南村 | 鹿南、金交椅 | 仙踏石(包括張厝園)、大鄉一、大鄉二、閖口(俗寫簡體字“門+水”)、新城(舊稱:半輋)、和平(舊稱:后畔)、田寮。 |
池口村 | 池口、大凹。 | |
新山村 | 鹿山、大山腳 | 山頭社、大渡頭、甲科、汪厝村、大宮邊、石腳桶、高町、番洞、烏石橋、呂厝田寮、謝厝田寮。 |
新北村 | 鹿北、坑尾 | 大園、舊厝、塘尾、後山仔、園仔、劉社、井仔、田腳厝、渡仔。 |
新東村 | 鹿東、后廊 | 頭前、中巷、后畔、局地仔。 |
2008年統計:鹿境鄉有農業戶數2710戶,12722人,遷出城鎮的人數11906人,旅居港澳台及國外的約有39900人。鹿境和出祖的海內外宗親約有二十五萬人。(各村委農業戶數、人數由海豐附城鎮政府提供)
村落人口(2008年數據) | ||||
---|---|---|---|---|
村委名稱 | 農業戶數 | 人口 | 遷出城鎮人口 | 旅居港、澳、台、國外人口 |
新南 | 1007 | 4761 | 4454 | ≈16000 |
池口 | 324 | 1650 | 1438 | ≈4500 |
新山 | 595 | 2648 | 2508 | ≈7500 |
新北 | 437 | 1865 | 1808 | ≈6400 |
新東 | 347 | 1798 | 1698 | ≈5500 |
麗江月色
每當月圓之夜,站在鹿境山嶺可看到麗江月色之佳景,尤其是秋高氣爽的晚上,碧空無雲,皎潔明月,將清輝傾灑下來,給微波不興的江面上塗了一層光明、淡雅、柔和的月色。岸邊的翠竹綠林都輪廓清晰地倒映在麗江上。微風拂過,水面上會搖曳出層層閃亮的波光,美不勝收。據載:南宋末代皇帝端宗兵敗之後,曾率兵船從陸豐甲子港出發,順東溪往西,爾後到達西溪麗江埔。將士們為麗江月色所迷住,從而激發出他們收服破碎河山的豪情壯志。以前,清澈的麗江水是半咸半淡的,外面的海水從麗江口溯流倒灌,進行滲透,枯水季節的影響範圍更大。因此,麗江就能夠孕育滋生出豐富的浮游生物和有機物質,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恰好是蚝蚌繁殖成長的理想場地。月光如流水一般舒緩地瀉在麗江上,旋即折入水中,照徹江底密密叢叢的貝殼蚝蚌上,使得一些銜珠的老蚝貝,更見璀燦耀眼。與此同時,江底的光芒紛紛返身折射,透出江面。頃刻間,粼粼浪花跳躍著,浮光躍金,好像萬千螢蟲在閃爍流動,與碧天上的星光月色遙相輝映,確實是美不暇接。麗江月色曾經使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流連忘返,浮想聯翩,留下讚美的詩詞。
麗江月色詩讚曰:
橫波素練水晶鄉,萬戶蟾光桂蕊香。何處蘭舟吹短笛,孺歌月下詠滄浪。——明崇禎十二年己卯科舉人黃德燝(海城人)
玉蟾此夜映波間,萬里無塵水自閑。樓外不知人耐坐,一聲秋笛過晚山。——清道光十六年海豐知縣徐旭旦
蕭疏暮靄垂零露,清質臨流樹影低。共聽風篁聲寂寂,還憐江夜色凄凄。
長空眾宿皆為掩,極目飛鳥未定棲。此夕扁舟乘興好,也應絕勝棹剡溪。——清康熙二十二年海豐知縣姚德基(浙江人)
農作物
(一)糧油類
主要有稻穀、番薯、大麥、小麥、黃豆、玉米、花生、芝麻、甘蔗、薏仁、黃麻、紅麻等。
(二)果蔬類
農作物蔬果
(三)花卉竹木
鹿境鄉的花卉有芍藥、海棠、繡球玉蘭、水仙、木梨、四季香、萬壽竹、菊花、百日紅、杜鵑花、玫瑰、雞冠花、含笑、美人焦、仙人掌、萬年青、大紅花、角花、石榴、鳳仙花、聖誕紅。竹木:松樹(小葉榕)、松柏樹、青竹、桑樹、槐樹、楓樹、柳樹、榕樹、桉樹、苦楝樹、木棉樹、薄題樹、番石榴、檀香樹、白銀樹、洋桃樹、芒果樹、龍眼樹等。
部份中草藥
鹿境鄉民間採集或種植的中草藥有龍膽草、益母草、車前草、荊芥、薄荷、白銀樹、豐蔥、祺艾、芍藥、苦楝皮、韭菜子、枸杞子、何首烏、銀花、蘆根、茅根、榕樹須、蒲公英、桑葉、烏目菜、山滑菜、迷酸仔、蠟里根、節節花、杜盞頭、香附、柑皮、蛇舌草、步地錦、鬼針草、輋藤、雞屢藤、椿根藤、絡石藤、鐵包金、火炭母、千金撥、珍珠菜、萵苣菜、坩殼菜、箭頭菜、水芥菜、靈芝(仙草)、土沉香、吳茱萸、烏稍蛇、五花蛇、蜈蚣、水仙只、蛇蛻、蟬衣、蜂蜜、雞內金、蟋蟀、地龍、鱉甲、龜板等。
家禽
鹿境鄉家庭飼養的家禽:有雞、鴨、鵝、鴿子、鵪鶉、水牛、黃牛、豬、貓、狗、兔等。常見的鳥類:野雞、喜鵲、烏鴉、燕子、麻雀、黃鸝、布穀鳥(杜鵑鳥)、苦雞(秧雞)、白鷺、老鷹、貓頭鷹、啄木鳥、斑鳩、雁鳥、剪尾鳥等。古代近代野獸:華南虎、豹、狼(獅狗)、狐狸(山狗)、獾狗(播狗仔)、刺蝟(河豬)、靈貓(七段仔)、山豬、獼猴、水獺等。
鹿境鄉素來是海豐縣有名的文化之鄉,世代崇尚讀書,教育蔚然成風。早在一百多年前,鹿南(即今新南村委會)就有一所私塾學堂——庭蘭書院,由呂心焯(清代貢生)呂心澄、呂心鏡創建,鹿山(即今新山村委會)高等小學於1912年創辦,校址設在鹿境呂氏河東堂,先後由呂月槎(廩貢生)和呂采人(庠生)父子主持,同時還創辦一所女子學校;地址設在繼述堂,主持人先後有呂月槎、呂煥標。1923年成立鹿山國民小學,地址在文獻堂。(1925年,繼述堂女子學校合併國民小學)。鹿南國民小學建於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是一所1-6年級的完全小學。
新南小學
而鹿境蔡姓(即鹿東、鹿北)原有三個學校(即鹿東、恭壽、篤慶),於1938年合併為濟陽小學校址在蔡氏祖祠濟陽堂。首任校長蔡家邦。由族中以高薪聘請名師執教,學校設備齊全,辦學成績顯著成為全縣有名的完全小學。一九五二年命名為“海豐縣第一小學”(縣重點小學)。一九五六年秋,開始辦初中班——縣命名為“海豐縣第七中學”(次年因食水問題無法解決而撤銷初中班,學生一律轉彭湃中學就讀)。不論解放前還是解放后,由於這間學校教學質量好,辦學成績名藻海邑,所以吸引了不少外鄉、外姓學子(如蔡厝圍、北笏、新山、小嶼、坣頭等鄉村),慕名前來求學。歷年來,學校為上一級學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重視教育工作,鹿境三間小學校招收適齡兒童入學讀書;1952—1958年間,三間小學辦識字夜校,招收不識字的青、壯年農民進夜校讀書識字。由於適齡兒童進校讀書的人數逐年增多。1991年,新山另擇校址,新建兩層樓的校舍,而池口村於1963年從新山大隊劃出,成立池口大隊后,另建池口小學新校舍。1995年,新北村另擇校址,新建新北完全小學校舍,新東完全小學仍在濟陽堂。新南完全小學在1985年進行大規模改建,1995年由於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另擇校址,新建三層樓的校舍,有大小課室24間,另建有兩層樓的圖書館。
新山小學
池口小學
1996年,鹿境五所小學,在校學生人數有2124名,達到歷史以來的頂峰。鹿境除五所小學校。1966年,還創辦全縣第一所由大隊辦的農業中學——《海豐縣新南農業中學》,校長由新南黨支部負責人呂春厚兼任,1967年由縣教育局註冊,省教育廳備案,在縣教育局大力支持和重視下,逐年擴建校舍。農業中學設初中班、高中班、農機班、植保班等不同層次的班級,有來自縣內的學生300多名,擁有十多位大專以上資深的專業教師,為我縣培育了一大批拖拉機駕駛員及農業技術骨幹。1971年,華南師範大學講師團到新南農業中學考察,得到他們的好評和肯定,隨後,南方日報發表了《開門辦學好——海豐縣新南農業中學調查報告》的特寫文章。縣教育部門曾兩次在新南農業中學召開全縣教育改革工作現場會。新南農業中學作為職業教育途徑的探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新東小學
鹿境鄉(2008年統計)從事教育工作的中、小學教師約有250人,有的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中學一級教師、小學高級教師。在全縣各所學校,都有呂蔡二姓的教師。高校學子更是不勝枚舉,僅新南村就有256人,其中博士生8人,研究生4人,碩士生15人,學士生79人,本科生75人,大專生90人。
新北小學
蔡素屏:(女)原名哲妹,1897年生於海豐鹿境新北村富商之家。1912年由父母主婚與彭湃結為夫妻,生下三個兒子。1922年彭湃在海陸豐發起農民運動,日夜奔忙。素屏悉心照料其生活和接待農友,並支持彭湃燒毀自家田契以取信農民,還跟彭湃下鄉宣傳,志同道合。1923年1月成立海豐縣總農會,派素屏到赤山鄉開展婦女工作,為了解決農會的活動經費,她不惜把隨嫁的金銀首飾變賣。1924年跟彭湃到廣州,翌年東征勝利后仍回海豐工作。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被選為一區婦女主任、縣婦協第一屆執委。1928年敵軍攻佔縣城、縣委指派素屏負責公平、赤坑、可塘等區的武裝鬥爭,同年9月19日因叛徒告密,素屏在公平鎮平崗鄉被反動民團圍捕,面對敵人的嚴刑酷打,素屏堅貞不屈。9月21日在海城被敵人殺害,時年31歲。
呂楚卿:(女)1898年生於海豐鹿境新南村貧農家庭。二歲時送給舅妗作童養媳。18歲到海城南豐布廠做工,廠里工人多是童養媳,楚卿悉心幫助,稱楚卿為“呂大姐"。1925年布廠成立工會,楚卿當選執委。翌年受聘為華倫布廠技術指導。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楚卿被選為海豐婦女解放協會第二屆執委。1927年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被黨組織派往赤石任婦女主任。1928年紅色政權失敗,楚卿帶領婦女武裝隊伍堅持反“圍剿"。是年10月,楚卿參加中共海陸惠紫特委在黃山峒召開的四縣黨代會,被選為特委婦委,領導四縣婦女的革命活動。1929年3月,海陸惠紫特委和海豐縣委在銀瓶山石洞開會,被敵人發覺包圍,楚卿掩護特委和縣委其他同志脫險,而本人卻被敵人抓獲押至海城監獄,經多次刑訊、腿被打斷、仍堅貞不屈。農曆二月初五,兩個敵人抬著不能行走的呂楚卿上刑場,她在籮筐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慷慨就義,時年31歲。
蔡家俊:(男)1903年生於海豐鹿境新北村農民家庭。1919年(16歲)考進陸安師範學校;1922年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讀陸安師範時,與同學們辦進步刊物、組織學生參加革命活動1924年參加彭湃領導的農運工作。曾任區農軍大隊長,中共海豐縣八區委員會委員。1927年,海豐工農革命軍攻打捷勝城時遭到狙擊。他不顧個人安危躍上捷勝城牆,向抵抗工農革命軍的敵人進行宣傳,以共產黨員的英勇無畏精神感化敵軍,迫使敵軍自動打開城門,接受工農革命軍進城。1927年3月,奉黨組織指示,調任五華縣中共縣委書記。1928年組織農軍,反擊反動軍隊進攻五華縣,在五華縣橫流渡戰鬥中被捕。被捕后,寧死不屈,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凜然正氣,押赴刑場時,他視死而歸,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從容就義。犧牲時年僅25歲。
蔡皇勷——史學家,海豐鹿境新東北村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鹿境蔡姓始祖道山公之十三世孫。自幼勤敏好學,以才學品德見稱於世,堪稱一代文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二十五(1686年),前後兩次編修《海豐縣誌》,蔡皇勷兩次為縣令禮聘為編輯。蔡皇勷本人所專著的《皇勷手記》,從明崇禎四年(1631年)揮毫始錄,逐年記載,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歲次庚辰而止。詳實地記錄了明末清初六十多年的海陸豐地方史事。大至軍國大事小至災異佚聞,無所不及,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皇勷手記》是一部既翔實生動,又可歌可泣的歷史筆札。特別是他以一字千鈞的筆力,記載康熙初年“移民遷界"這一歷史大悲劇,沿海人民,被迫遷移,離鄉背井,走投無路;父母妻子,亦難相顧,餓殍遍野,無人收埋。這一切都為“正史"所掩蓋,為御用文人所避諱。《皇勷手記》自明迄今已有三百餘年,它是一部有歷史價值的筆札史冊。
呂躍池——教育家,又名夢攀,族字淑調,號“硯農呂半教"。海豐鹿境新南村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89年),是鹿境呂姓始祖青岡公十七世孫。自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24歲考中秀才,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縣內各地都有他任教的足跡。鍾敬文(中國民俗學家、民俗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九歲時曾在公平呂躍池主持的敬愛堂黃氏“養中"私塾就讀,是躍池的得意門生。呂偉東也曾拜躍池為師。他所教的學生遍布全縣大部份地區,故被稱為“硯農呂半教",享有盛名。著作有:《人論輯錄》、《平民千字課》、《廿四孝》等。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為統一鹿境呂姓輩序,曾編排從廿一世到四十四世的字輩即“誠慎薦馨香,貽謀美備前徽盛,著存猷愛敬,令德光昭世澤綿"。鹿境呂姓以及遷居外地的呂姓子孫(包括港澳台)已循呂躍池(呂半教)所排列的字輩統一族號。
呂景南:又名呂東,旅越愛國僑領。1894年生於海豐鹿境新南村,是青岡公十七世孫。早歲家貧,15歲遂往越南朱篤市謀生,並自學文化和中醫,日有所成,自開“萬和堂"藥鋪,熱心助人,在僑胞中享有聲譽。二十年代被選為朱篤市客家幫幫長,連任三屆,又被推選為西堤(西貢、堤岸兩市)中華總商會董事。1928年大革命失敗后,海豐部份中共黨員流亡越南,國民黨特務到越南追蹤,勾結法國殖民當局進行搜捕,景南不顧個人安危設法掩護和安置這些同志,使他們各有安全住所,並解決就業問題。抗日戰爭初期,流亡于越南的共產黨員陳子岐,邀請景南參與籌建“華僑抗日救國會"。該會成立后,景南出面與越南當局取得聯繫,得到同情和支持。呂景南為抗日救國不但保存了革命的力量,還動員華僑捐資支持抗日,為抗日作出了重大貢獻。呂景南在越南還積極支持越南抗法鬥爭,保護華僑的生命財產。1948年後,他兩個兒女先後回國參加解放戰爭。1950年夏,景南和家人也先後回國,被選為海豐縣人民代表。1952年逝世,終年58歲。
蔡可協:(男)海豐縣附城鎮新東村人,鹿境蔡氏濟陽堂十九世孫蔡銑三(陳烱明時代,出任廣州警備司令)之長子,生於公元一九一九年。自幼聰明好學,高中畢業後於一九三六年七月報考黃埔海軍學校廿四期航海輪機班。黃埔軍校深造期間適逢日寇發動侵華戰爭,一九三七年日寇佔領廣州,軍校由廣州長洲島遷西江連灘,廣州淪陷后再遷廣西柳州三都村,幾經遷徙,喘息未平,蔣介石又下令停辦軍校。黃埔海校23、24二期學員由李慶文校長送往都勻炮兵學校學習。後來,轉讀台灣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唐山交通大學)。畢業后追隨海校校長李慶文少將奔赴抗日戰爭前線,多次參加海防戰役,阻擊日艦侵犯。后奉命赴美國駕駛美援登陸雙棲艦《美盛》號軍艦回國,受任《美盛艦》艦長職務。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京滬,在南京笆斗山戰役中,追隨國軍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將軍率部起義,為江面25艘艦艇起義獻謀獻策。深受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政委劉道生賞識。受編為人民解放軍華東海軍,《美盛艦》易名《黃河》艦,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任命為《黃河》艦艦長。為中國解放事業作出卓越貢獻。一九五四年,承蒙海軍軍事學院院長劉道生中將賞識,調南京軍事學院海軍系將官班任教官,為新中國海軍建設培養一大批人才。一九六七年轉業,任廣州市新中國造船廠廠長兼總工程師、廣東省航運局總工程師等職,離休后居廣州。(蔡馥應搜集)
呂彩瓊:(女)國家高等教育出版社副主任。鹿境呂氏始祖青岡公十八世孫,祖父輩是海豐鹿境新南村。1930年出生於越南朱篤市,1949年初,由中共越南地下組織介紹回國,參加革命,先後在中共中央統戰部青訓班和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畢業後於1950年底參軍赴東北參加抗美援朝。停戰後,轉業到中央團校黨辦工作,曾歷任北京市“越、老、柬歸僑聯誼會"1-4屆常務理事、國家高教出版社副主任。
呂以輦:1936年10月生於海豐鹿境新南村,始祖青岡公二十世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高中畢業,呂以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由於家中經濟困難,他只拿了幾件舊單衣和一包書籍就上路了。到了廣州,省招辦給了他一張到北京的火車票,光著腳進了北大,邁出了人生關鍵的一步。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后在中國科學院從事數學研究工作。在“黎曼曲面亞純數值分佈理論"和“復解析動力系統理論"等方面研究成果顯著。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並曾在國內各高等學院及香港、英國等地高等學府講學。他解決了代數體函數的Borel方向問題,1981年榮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號稱“中國數學巨星之一"。1995年8月14日他走完了平凡而輝煌的一生,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永遠離開了我們,時年58歲。他的逝世是我國數學界的—個重大損失。
呂瑪亭:男,1939年11月,生於海豐鹿境池口村農民家庭。青岡公十九世孫,195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海軍東海艦隊服役工作。呂瑪亭性喜游泳運動,在海軍經過數年的學習和訓練,成為一名出色的游泳運動和水球運動選手。1959年被部隊選拔參加全國第一屆運動會,榮獲全國水球比賽第一名,被授予運動健將。1960年6月,參加全國水球甲級聯賽,八戰八勝獲得第一名。同年參加全國男子游泳錦標賽,在自由泳800米、1500米個人比賽中都獲得亞軍,在800米接力賽中獲團體第二名,被部隊授予三等功二次。1962年被海軍授予“五好運動員"。1965年9月參加全國第二屆運動會又獲得水球比賽第一名,部隊記二等功。受到軍委副主席賀龍,總參謀長羅瑞卿的接見併合影留念。1966年代表中國體育代表團參加亞運會水球比賽,獲得水球錦標賽冠軍,得金牌獎章一枚。1977年8月慶祝建軍五十周年,參加全軍體育表演和比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的接見,併合影留念。呂瑪亭在體育運動比賽中,多次獲獎立功。為鹿境鄉親,為海豐人民和國家爭得榮譽。
蔡傑如:祖籍海豐縣附城鎮鹿境鄉。六十年代旅港,從小商販做起,秉承誠實信用、質量至上的經營理念,艱苦拼搏,兢兢業業,終於商畀翹楚。現任鴻地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傑如先生對祖國和家鄉有著深厚感情,尤其對家鄉教育和公益事業貢獻良多。八十年代初,他第一次回鄉,目睹家鄉小學校舍破舊不堪,人滿為患的窘境,當即慷慨解囊予以維修,后又捐資20萬元作為建校啟動資金,並繼續捐資興建蔡傑如教學樓,設立蔡傑如教學基金會,先後捐款120多萬元,使大批學子得到資助與鼓勵。他還為海豐縣附城中學的擴建、教學設施配置、環境美化而盡心儘力,大大改善了附城中學的辦學環境,使該校躋身於海豐縣一級學校行列。蔡傑如先生情系桑梓,不僅心繫教育,而且熱心公益,出資為村民引進自來水,鋪設水泥村道,建設衛生安全公廁。為支持家鄉交通建設,他捐款120多萬元,並在港奔走呼籲,籌資340萬元,建設鎮道海河公路鹿境段,改建渡仔橋等,徹底改變"路難行"現狀。無私奉獻換來家鄉新面貌,新北村被評為廣東省第二個文明村鎮。蔡傑如先生做事低調,好事不張揚,三十多年來,為家鄉和國內其它地區無償捐款累計超千萬元,在深圳寶安區救災扶貧,希望工程做出微力,深受鄉人尊敬,而在他能力範圍內,亦會繼續為公益,為教育作出貢獻。"興國興家一舉兩得不偏倚,利民利已兩全其美常生財",是他的人生座右銘。他現為廣東省汕尾市榮譽市民,在香港被聘任為香港汕尾市社團聯會名譽會長、香港汕尾市海陸豐同鄉會名譽會長、香港汕尾市海陸豐陸河文康總會永遠榮譽會長、香港汕尾市海陸豐陸河文康總會永遠榮譽會長。
呂欽:1962年8月生於廣東惠東縣稔山鎮,先輩為海豐鹿境甲科村、始祖青岡公二十世孫。中共黨員,中國象棋國際特級大師、中國棋類學校校長,二十世紀十大傑出人物之一。全國第八屆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黨代會代表。1986年,在全國象棋個人賽中,問鼎全國個人冠軍,1988年再登全國冠軍寶座,1989-1993年,在第九屆至第十三屆“五羊杯"全國冠軍賽中獲“五連冠"。在“廣洋杯"大棋聖賽,“中立杯"快棋賽中均榮獲冠軍。1999年又獲得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冠軍。2002年1月第九次又捧“五舉杯"皇冠。2003年第4次登上全國象棋個人錦標賽冠軍寶座,四度稱王。1990年,在新加坡首屆世界象棋錦標賽中,奪得中國第一個世界象棋冠軍,在第四、五屆世界象棋錦標賽中,榮獲個人和團體冠軍。在第七屆世界象棋錦標賽中,再獲冠軍、“四奪王座"。在美國首屆“佛乘杯"象棋世界棋王賽中,又榮膺棋王冠軍。戰功赫赫,譽滿全球,堪稱中華精英。相關棋藝書籍(呂欽實戰100局)
(人物傳略順序按出生年代安排)
1911年--1949年
呂銘珍:(男)生於1901年,中共黨員,任一區區委書記,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在海城戰鬥中犧牲。
呂祖貽:(男)生於1907年,中共黨員,任一區通訊員,1925參加農民自衛軍,1926年5月在海城戰鬥中犧牲。
呂培其:(男)生於1890年,又名呂深,中共黨員,任鹿山村農會會長,1925年參加農會,1926年任四區赤衛隊交通員,1927年10月海城戰鬥中犧牲。
蔡覃恩:(男)生於1898年,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7年在海城被捕犧牲。
蔡潮周:(男)生於1892年,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7年6月在海城被捕犧牲。
蔡再順:(男)生於1882年,中共黨員,任四區交通員,1925年參加農會,1926年任四區赤衛隊交通員,1927年10月在海城戰鬥中犧牲。
蔡明周:(男)生於1887年,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農會,在三區參加赤衛隊,1927年11月在可塘戰鬥中犧牲。
呂乃榮:(男)生於1875年,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7年海城戰鬥中犧牲。
呂覃宜:(男)生於1899年,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7年在海城戰鬥中犧牲。
呂育章:(男)生於1904年,又名:呂潭冰,中共黨員,任一區赤衛隊大隊長,1925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6年任赤衛隊大隊長,1927年在海城戰鬥中犧牲。
呂煥標:(男)生於1901年,又名:呂朴,中共黨員,1925年參加革命,1926年任一區區委秘書,1927年在海城被捕犧牲。
呂祖式:(男)生於1903年,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農會,同年任一區區委委員,1927年3月在海城被捕犧牲。
呂培壯:(男)生於1904年,又名:呂健,中共黨員,1926參加自衛軍,同年任鹿山赤衛隊長,1927年在海城戰鬥中犧牲。
呂培傑:(男)又名:呂幫,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農民自衛軍,同年在一區參加赤衛隊,1927年3月在海城戰鬥中犧牲。
蔡翠德:(男)生於1898年,1925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6年參加赤衛隊,1928年在海城被捕犧牲。
呂岳:(男)生於1910年,中共黨員,1927年參加赤衛隊,1928年7月被捕,在海城犧牲。
呂校:(男)生於1908年,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農民自衛軍,1927年參加赤衛隊,1928年在陸豐碣石戰鬥中犧牲。
呂干保:(男)生於1898年,又名:覃佑,中共黨員,任一區農會文書,1926年參加農會,1928年4月在海城被捕犧牲。
呂冰:(男)生於1903年,又名:芳友,任五區赤衛隊秘書,1927年參加赤衛隊,1928年在海豐馬宮戰鬥中犧牲。
蔡維周:(男)生於1909年,中共黨員,任汕頭地委宣傳幹事,1925年參加革命,1931年在汕頭市執行任務被捕,經受嚴刑酷打,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蔡潭良:(男)生於1893年,任公平一村農會會長,1925年參加農會,1928年在公平戰鬥中犧牲。
呂雲佳:(男)生於1919年,中共黨員,1938年參加華南抗日游擊隊,1938-1939年任游擊隊分隊黨代表,1940-1941年任游擊隊中隊指導員,1941年在東莞大雲嶺戰鬥中犧牲。
呂鳴:(男)生於1907年,又名:呂鴻山,中共黨員,1940年參加抗日工作,任一區交通站站長,1945年被捕犧牲。
呂進:(男)生於1920年,又名:呂媽秦,中共黨員,1943年參加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六支隊二連戰士,1945年7月在坪山戰鬥中犧牲。
呂國梁:(男)1939年參加抗日游擊隊,任三中隊班長,1941年在惠陽坪山戰鬥中犧牲。
呂明:(男)生於1912年,又名:呂染,中共黨員,1932年參加黨地下工作,任村財糧委員,后參加抗日工作,1945年7月被捕犧牲。
呂志明:(男)生於1907年,又名:覃壘,中共黨員,1928年參加農會,任一區稅務站站長,1945年7月在馬宮被捕犧牲。
呂煥亮:(男)生於1917年,又名:呂度,中共黨員,1938年在村參加黨地下工作,任東江縱隊三連連長,1939年在惠陽坪山戰鬥中犧牲。
呂義:(男)生於1919年,1941年在龍山參加東江縱隊六支隊,任排長,1944年在惠來戰鬥中犧牲。
蔡肯宜:(男)1944年參隊,1949年在鵝埠戰鬥中犧牲。
蔡侯:(男)生於1929年,1947年參隊,任粵,贛,湘縱隊四連班長,1949年10月在博羅石坡戰鬥中犧牲。
<<革命烈士英名表>>根據海豐縣民政局烈士名冊抄錄,按不同時期編排,排名不分先後
1912年--1949年
呂舜階:(男)新南村人,旅越愛國僑領,曾任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委員,延安陝北公學名譽董事。
呂楚雄:(男)新南村人,大革命時期,曾任農民自衛軍衛生部長。
呂柱漢:(男)新南村人,大革命時期,曾任龍山區區長,農會會長,衛生部負責人。
呂曉湖:(男)又名:心鏡。新南村人,歷任和平縣縣長,瓊崖(現海南省)巡邏員,兩廣軍法處長。
呂斗香:(男)又名:奕亭。新南村人,歷任增城縣縣長,陳炯明秘書長。
呂茂德:(男)新南村人。陳炯明時期,任兩廣制銀局局長(銀行行長)
蔡洗三:(男)又名:省三。新東村人,陳炯明時期,任廣州警備司令,駐佛山統領。
呂振華:(男)甲科村人,陳炯明時期,曾任粵軍師參謀長。
呂楚深:(男)新南村人,陳炯明時期,任粵軍一等軍區(上校軍銜),海豐平民醫院院長。
蔡受梅:(男)新北村人,1907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後任國民黨瀋陽戰區師長,抗日青年遠程軍獨立團少將團長。
蔡可男:(男)新東村人,國民黨東三省高空少將觀察員。
呂偉東:(男)新南村人,歷任廣州市參議會參議員,青年黨中央評審員。
蔡魯:(男)新北村人,台灣國民黨中常委,香港海陸惠同鄉會會長。
呂鐵鋒:(男)新南村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國防部保密局粵南工作站中校站長。
蔡可協:(男)新東村人,原國民黨海軍美生艦艦長,解放後任廣東航運廳主任。
蔡如一:(男)新北村人,國民黨上饒集中營上校軍官。
呂洪宜:(男)新南村人,原國民黨木門(現香港)海關關長兼艦艇艇長,解放後任汕頭海關負責人。
呂務雄:(男)新南村人,原國民黨中央教導團少校教官。
呂樂:(男)又名:呂務樂。新南村人,二十世紀60年代任香港華人總探長。
蔡生:(男)又名:蔡鐘聲,新北村人,曾任香港警務處探長。
呂六:(男)池口村人,曾任香港警務處探長。
蔡可為:(男)新東村人,國民黨軍隊團參謀長。
呂鐵槎:(男)又名:呂月槎。新山村人,1923年曾任海豐縣名選縣長,海豐中學首任校長。
呂松如:(男)新山村人,民國初期,任廣東軍政府財政廳處長。
註:1950年以後縣團級以上人員眾多,不勝枚舉(有待續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