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廈門大學二級學院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廈門大學的二級教學單位,其源頭可追溯至廈門大學創立時期開辦的“化學”課;1923年,廈門大學化學系成立,為廈門大學初創時期首批建立的理學系科之一;1991年,廈門大學以化學係為基礎組建化學化工學院。

截至2016年2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共設有化學系、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生物學系3個系,開辦有4個本科專業;擁有1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4個二級學科具有碩士博士授權資格,建有2個博士后流動站;有在職教職工334人,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各類在校生2424人。

歷史沿革


1921年,廈門大學創建,全校設有17門課,其中化學列為其中之一。
1923年,廈門大學化學系成立,為廈門大學初創時期首批建立的理學系科之一。
1928年,耶魯博士紀育灃繼劉之後出長化學系。
1930年,繼紀育灃之後,物理化學家、化學史家張資珙博士出任化學系主任,兼理學院院長。
抗日戰爭期間,有機化學家劉椽為化學系主任,併兼過理學院院長。
1946年,旅美歸來的盧嘉錫博士,應聘回母校執教,接替劉椽出任化學系主任。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
1949-1950學年度,化學系在校學生達50名。
1951年,化學系開始招收研究生。
1958年-1960年,化學系設置放射化學專業。
1958年,化學系建立化學系總支委員會。
1960年,為籌辦福州大學與物質結構研究所,盧嘉錫教授赴榕任職(化學一所也隨之遷往福州)。
1963年,陳國珍教授調任於二機部。
1970年後,化學系連續招收了五屆工農兵學員。
1977年後,化學系先後恢復了正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制度。
1983年,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廈門大學物理化學研究所。
1986年,經國家計委,國家教委批准,建立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1年,廈門大學以化學係為基礎組建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2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教育部協同創新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研究中心2個,省級工程實驗室1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技術開發基地2個,市級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4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醇醚酯化工清潔生產國家工程實驗室、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教育部協同創新基地: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譜學分析與儀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電化學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福建省理論與計算化學重點實驗室
省級研究中心:福建省電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福建省納米製備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實驗室:福建省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關鍵材料工程實驗室
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化石能源化學與化工重點實驗室、福建省高校無機化學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省級技術開發基地:福建省電鍍及表面處理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福建省精細化工產業技術開發基地
市級重點實驗室:廈門市分子納米技術與分析科學重點實驗室、廈門市合成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創新團隊:複雜體系的計算化學研究團隊、碳資源高效利用的催化基礎研究團隊、雜環化學研究團隊、譜學分析研究團隊

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2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在《Science》、《Nature》上發表5篇論文,在Nature子刊上發表論文16篇,包括《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和《Nature Protocols》上分別發表論文4篇、8篇、1篇、2篇和1篇。
截至2016年2月的5年內,學院發表於SCI源刊物的論文數量年均逾400篇,共承擔各地企事業單位橫向課題項目260項,建立校企共建平台31個(含延續),合同經費約1.7億元,合同經費逾百萬項目40餘項,逾千萬項目3項,獲授權專利272項,其中轉讓或實施許可11項專利或專利申請權。截至2016年2月的10年內,學院獲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三項,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二項,二等獎二項,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三等獎各六項,兩項成果入選“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一項成果入選“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
年度獲獎成果完成人員獎項信息
2019電化學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學研究田中群、任斌、李劍鋒、吳德印、劉國坤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9基於動態超分子聚集體的化學感測江雲寶、黎朝、嚴小勝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9碳鏈與金屬的螯合化學夏海平、張弘、朱軍、朱從青、王銅道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9基於仿生識別體系的生物感測楊朝勇、朱志、宋彥齡、官志超、柯國梁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19納米流式檢測技術的研發、應用及產業化顏曉梅、朱少彬、馬玲、田野、楊玲玲、王碩、陳超翔、吳麗娜廈門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8金屬納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學鄭南峰、黃小青、傅鋼、陳光需、楊華艷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8空間分辨腐蝕電化學儀器方法及應用林昌健、卓向東、吳浚瀚、林理文、杜榮歸福建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8天然氣化工清潔技術研發及靛藍等特色產業鏈的構建尹應武、張正西、毛永生、師雪琴、欒敏紅福建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8一種鋰離子電池陶瓷隔膜粘結劑的選擇方法趙金保、張鵬、石川第二十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
2018一種全合成培養基及其製備方法和用於培養裂殖壺菌的方法盧英華、倪潔、周林、陳麗珠、敬科舉、喬興忠第七屆廈門市專利獎
2018電化學技術創新及工程應用林昌健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
2018N-乙烯基吡咯烷酮生產技術黎四芳中國商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7手性醯胺的高選擇性合成與高效轉化及其應用黃培強、肖開炯、鄭嘯、王愛娥、阮源萍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7電解電容器用高性能鋁箔納米布孔/異形波變頻腐蝕技術及產業化林昌健、譚幗英、陳宇峰、王文寶、錢國慶、成頑強、孫嵐、程永剛、卓向東、譚惠忠、秦力、全振浪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7高性能滲透汽化膜的設計與合成劉慶林、張秋根、陳建華、熊鷹、吳建洋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7高安全陶瓷隔膜及其在動力鋰離子電池中的應用趙金保、肖亞洲、懷永建、張鵬、潘芳芳、王靜、王海文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7納間隙結構的表面增強拉曼效應及表徵新技術吳德印、任斌、田中群、黃逸凡、趙劉斌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16電化學技術創新及工程化應用林昌健第六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成果)
2016高密度培養裂殖壺菌發酵生產DHA盧英華第六屆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成果)
2015新型富勒烯的合成謝素原、譚元植、鄭蘭蓀、呂鑫、黃榮彬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5一維結構納米二氧化鈦可控構築、構效關係及性能優化林昌健、孫嵐、賴躍坤、葉美丹、杜榮歸、郭文熹、王夢曄、黃巧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5化學鍵本質中的理論方法與應用吳瑋、曹澤星、蘇培峰、陳振華、應富鳴福建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5基於仿生識別技術的微納可視化檢測體系及其應用楊朝勇廈門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4高密度培養裂殖壺菌發酵生產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盧英華、黃建忠、敬科舉、江賢章、鍾惠昌、陳水榮、王寶貝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4新型富勒烯的合成謝素原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成果)
2014電動車用高安全性陶瓷隔膜的產業化趙金保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成果)
2014電化學催化團隊孫世剛中國僑界貢獻獎(創新團隊)
2014生物絮凝劑的高效生產與應用研究何寧、王遠鵬、李清彪、盧英華、沈亮、彭雅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2013電催化劑的表面結構效應、設計合成和反應機理研究孫世剛、周志有、田娜、陳聲培、姜艷霞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3過渡金屬導致物質從反芳香性向芳香性的突變夏海平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2013貴/重金屬離子的生物吸附與生物還原的過程原理李清彪、黃加樂、孫道華、林種玉、鄧旭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2新型富勒烯的合成謝素原、譚元植、鄭蘭蓀、呂鑫、黃榮彬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1新型熒光探針的設計、合成和性能研究江雲寶、趙一兵、郭祥群、李順華、鄭洪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1聚合物鋰離子電池董全峰、鄭明森、蔡亨江、王晶良、林祖賡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1循環流化床(CFB)鍋爐燃燒過程優化控制系統江青茵、曹志凱、師佳、周華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1防污自清潔“氟硅”高分子樹脂的可控制備關鍵技術及工業應用羅正鴻、何騰雲、於海江、徐偉、關成梅福建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1PTA氧化殘渣資源化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李清彪、陳少岳、鄭艷梅、黃雙能、黃加樂福建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學術資源

《電化學》
電化學
電化學
《電化學》由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田昭武於1995年創辦,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化學會和廈門大學共同主辦、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協辦的學術性期刊,其面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旨在及時反映中國電化學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動態,設有綜述、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等欄目;期刊先後被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遴選為“中國核心期刊”,並於2005年被《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列為精品期刊,2012年被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

學術交流

據學院官網2016年2月信息顯示,近五年,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共主辦或協辦35場學術會議,2010年成功承辦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參會代表逾3000人。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國家人事部111引智基地。截至2016年2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已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教授、柯爾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諾沃·肖洛夫教授等多位國際知名學者曾先後到學院講學,展開教學交流活動。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16年2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設有化學系、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生物學系共3個系,開辦4個本科專業。
專業設置
系部專業
化學系化學
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系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工程
化學生物學系化學生物學

師資隊伍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截至2016年2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有在職教職工334人,179位專任教師中教授90人,副教授77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88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169人;在職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入選者4人,青年7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萬人計劃”入選者3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8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才計劃4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蔡啟瑞、田昭武、張乾二、黃本立、萬惠霖、趙玉芬、鄭蘭蓀、田中群、孫世剛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鄭蘭蓀、孫世剛、林昌健、田中群、黃培強、楊勇、吳瑋、江雲寶、呂鑫、謝素原、王野、謝兆雄、龍臘生、任斌、夏海平、鄭南峰、顏曉梅、陶軍、楊朝勇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錦豪、田娜、朱志、孔祥
國家級教學名師孫世剛、郭祥群
國家級教學團隊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人才培養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2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有教育部化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精品課程6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1個。2014年9月4日,學院郭祥群教授、朱亞先教授、夏海平教授、黃培強教授、張洪奎教授、袁友珠教授、任斌教授作為主要完成人的《多元化、高層次化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教育部化學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級精品課程: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綜合化學實驗、結構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及實驗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學科體系

截至2016年2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二級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14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化學
二級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生物學、納米材料化學、能源化學、工業催化、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能源化工
博士后流動站: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院徽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外圓圈內上方"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為盧嘉錫先生親筆題寫的院名,下方是院名的英語全稱,內圓圈中三顆星,代表中國傳統哲學中之三才,即天然中之精神、宇宙、人類三大原素。
院徽內圓圈中圖案由"H"字母和大門構成。"H"既是化學、化工拼音首寫字母,又代表化學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個元素;門為大廈之門,既為廈門之表記,又指學府門戶大開;內圓圈下方"1921"指學院學科之起始時間。

精神文化

院歌
《起航》(學生之歌)
歌詞:朝霞映紅了海的臉龐,沙灘親吻著如雪的細浪,水手,水手驛動著驛動著年輕的心,短笛在清風中清風中悠揚,前程未必總是惠風和暢,海面更多是風雨激揚,探索,探索來開拓,開拓夢想,創造讓青春,青春飛揚,彼岸閃耀著陽光,我們拔錨起航,挑戰伴隨著希望,我們揚帆起航,前航,揚帆起航。
學生活動
籃球賽
籃球賽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組織有“正新杯”籃球賽、挑戰杯競賽、遠動會等學生活動。2012年3月10日至5月12日,學院舉辦了首屆“正新杯”籃球賽;2012-2013學年度下學期,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前後5次開展了愛星星——自閉症兒童關愛活動;2014年11月5日,學院在化四112教室召開第49屆學生田徑運動會動員大會;2015年5月,學院“正新杯”籃球全明星賽展開。

領導團隊


現任團隊

職務姓名
院長謝兆雄
黨委書記林輝
副院長袁友珠、朱亞先、李軍、張昌勝
黨委副書記李芬芬、劉俊傑

知名校友


藍偉光創業膜科技企業家。
黃金陵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國家級專家”、國家教委“全國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
李法西中國海洋化學主要奠基人。
劉思職生物化學家、免疫化學家。
陳國珍分析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是研製中國原子彈、氫彈和核潛艇等尖端技術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