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葉藤黃的結果 展開

大葉藤黃

大葉藤黃

大葉藤黃,別名:人面果、嶺南倒捻子、香港倒捻子、歪脖子果、郭滿大、郭埋拉、勿茂,拉丁文名:Garcinia xanthochymus Hook.f. ex T. Anders.),是雙子葉植物綱、藤黃科、藤黃屬喬木,小枝和嫩枝具明顯縱稜。葉兩行排列,厚革質,具光澤,橢圓形、長圓形或長方狀披針形。傘房狀聚傘花序,腋生或從落葉葉腋生出;邊緣具睫毛;子房圓球形,通常5室。漿果圓球形或卵球形,成熟時黃色。長圓形或卵球形,棕褐色。花期3-5月,果期8-11月。

產於雲南南部和西南部至西部及廣西西南部,廣東有引種栽培。生於海拔100-1400米的溝谷和丘陵地潮濕的密林中。該種果實可食用,莖、葉可入葯。

形態特徵


喬木,高8-20米,胸徑15-45厘米,樹皮灰褐色,分枝細長,多而密集,平伸,先端下垂,通常披散重疊,小枝和嫩枝具明顯縱稜。
葉兩行排列,厚革質,具光澤,橢圓形、長圓形或長方狀披針形,長(14-)20-34厘米,寬(4-)6-12厘米,頂端急尖或鈍,稀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中脈粗壯,兩面隆起,側脈密集,多達35-40對,網脈明顯;葉柄粗壯,基部馬蹄形,微抱莖,枝條頂端的1-2對葉柄通常玫瑰紅色,長1.5-2.5厘米,干後有稜及橫皺紋。
傘房狀聚傘花序,有花(2-)5-10(-14)朵,腋生或從落葉葉腋生出,總梗長約6-12毫米;花兩性,5數,花梗長1.8-3厘米;萼片和花瓣3大2小,邊緣具睫毛;雄蕊花絲下部合生成5束,先端分離,分離部份長約3毫米,扁平,每束具花藥2-5,基部具方形腺體5枚,腺體頂端有多數孔穴,長約1毫米,與萼片對生;子房圓球形,通常5室,花柱短,約1毫米,柱頭盾形,中間凹陷,通常深5裂,稀4或3裂,光滑。
漿果圓球形或卵球形,成熟時黃色,外面光滑,有時具圓形皮孔,頂端突尖,有時偏斜,柱頭宿存,基部通常有宿存的萼片和雄蕊束。種子1-4,外面具多汁的瓢狀假種皮,長圓形或卵球形,種皮光滑,棕褐色。花期3-5月,果期8-11月。
大葉藤黃
大葉藤黃
(註:大葉藤黃圖片圖冊資料來源)

生長環境


生於溝谷和丘陵地潮濕的密林中,海拔(100-)600-1000(-1400)米。

分佈範圍


產雲南南部和西南部至西部(尤以南部西雙版納分佈較集中)及廣西西南部(零星分佈),廣東有引種栽培。喜馬拉雅山東部,孟加拉東部經緬甸、泰國至中南半島及安達曼島也有,日本有引種栽培。模式標本采自孟加拉東部。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果成熟后可食用,其味較酸;

使用價值

種子含油量17.72%,可作工業用油。

藥用價值

【傣葯】郭滿大(西傣):鮮莖葉漿汁內服驅蟲;外用於螞蝗人鼻(鮮莖汁滴 人鼻中)《滇省志》。
哥麻啦,歪屁股果:莖、葉漿用於驅蟲,螞蝗人鼻《版納傣葯》。
戈嗎拉:用於螞蝗人鼻《傣醫藥》。戈嗎拉:莖葉之汁用於螞蝗人鼻《傣葯錄》。
哥麻啦,埋嗎啦:莖、葉漿汁的鮮汁滴入鼻內治螞蝗人鼻《滇葯錄》。

植物鑒別


過去有的學者將Garcinia pictoria Roxb. (Fl. Ind. 2: 627. 1824.) 歸併入本種中,但該種花4數,單生,無花梗,柱頭4裂,果具4稜而有較大差別,屬瘤柱組 (Sect. Hebradendron (Grah.) Planch. et Triana) 應予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