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派

管理學派

現代管理理論眾多學派並存,從不同角度對管理理論進徠行卓有成效的探討,都對管理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人們用“管理理論叢林”來形容現代管理理論。管理科學步入一個發展、創新、分化、綜合併存的時期。

學派分類


政治經濟學派

從徠政治經濟學角度,認為管理是具有二重性的社會功能,即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馬克思在其《資本論》中提出管理二重性理論,認為企業管理的中心就是生產管理和經濟核算。

管理過程學派

管理過程學派是在法約爾一般管理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代表人有美國的哈羅德?孔茨和西里爾?奧唐奈。管理過程學派強調對管理過程和職能進行研究。

行為學派

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華生(J.B.Watson)則根本否認意識而只研究行為,因為行為是可以測量記錄的。他在1913年發表的《行為主義者眼光中的心理學》一文中創立了“行為主義”理論。行為學派對醫學心理學的早期形成過程有過重大影響。巴甫洛夫利用經過條件反射訓練的動物分辨圓形與橢圓形圖形,當圓形燈亮時,給予強化,使唾液大量分泌,當橢圓形燈亮時,不予強化,而使唾液分泌停止。斯金納也認為一些精神疾病和病態行為都是通過操作性條件作用獲得的。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究竟是意識(包括心理過程)還是行為?從洛克、貝特萊到馮特、鐵欽納都認為主要是研究意識。但也有人認為象意識、心理這種主觀的體驗,只能自己內省而不能為他人觀察,很難予以客觀定量。而研究行為,從行為的表現上看意識或心理過程,所獲得的資料較為可靠。德國的雅克。洛布的動物行為研究,桑戴克的動物智慧研究,俄國謝切諾夫、別赫切列夫和巴甫洛夫的反射學說的研究都可作為代表
這一學派把管理看作是對組織行為的領導和協調,堅持認為抓好對人的管理是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經驗主義學派

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彼得?德魯克,代表作《有效的管理者》。經驗主義學派重點分析許多組織管理人員的經驗,然後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經驗中具有共性的東西,使其系統化、理論化,並據此向管理人員提供實際的建議。

社會系統學派

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巴納德,代表作《經理的職能》。他被譽為“現代管理理論之父”。主要貢獻是從系統理論出發,運用社會學的觀點,對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團體及個人做出了全面分析。

系統管理學派

側重以系統觀點考察組織結構及管理基本職能,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卡斯特和羅森茨韋克。主要貢獻,把管理組織視作一個開放系統。對組織地運行進行了系統分析。

決策理論學派

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西蒙和馬奇。強調決策的重要性,決策貫穿於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這一學派重點研究決策理論。片面地強調決策的重要性,但決策不是管理的全部。

管理科學學派

把管理看成是一個類似於工程技術、可以以精確計劃和嚴格控制的過程,因此也被稱為技術學派。其局限性:適用範圍有限,不是所有管理問題都能定量。實際解決問題中存在許多困難。管理人員與管理科學專家之間容易產生隔閡。此外,採用此種方法大都需要相當數量的費用和時間,往往只用於大規模複雜項目。

權變理論學派

代表人物有英國的伍德沃德和美國的菲德勒。把管理看成一個根據企業內外部環境選擇和實施不同管理策略的過程,強調權宜應變。
權變管理學派注重研究組織和和環境的關係,權變管理學派強調,管理者的實際工作取決於所處的環境條件。按他們的觀點,管理者可以針對一條裝配線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一種適應於它的高度規範化的組織形式,並考慮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

總體概述


各學派各持己見,並依據自己理論框架,創造出花樣繁多的管理工具,但是就管理學而言,沒有系統理論框架。各學派都沒能將管理納入統一框架加以研究,形成管理學自有的研究框架,這樣的研究結果自然會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只有當管理學統一框架建立之後,就此基本框架形成的管理理論才真正能為管理實踐提供依據,管理者才能系統的利用管理工具而不會出現管理工具組合間的自相矛盾,此時管理學才能夠真正稱之為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