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約旦

外約旦

外約旦(英語:Transjordan)是指今日約旦河西岸的約旦地區的合稱。

外約旦原來單指“約旦河東岸”,但是還有“約旦河以外之地區”的意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奧斯曼帝國的疆土被列強瓜分,而外約旦成為了英國的託管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立國,外約旦改名為約旦。

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的圖勒凱爾姆省(約旦河西岸地區)
巴勒斯坦的圖勒凱爾姆省(約旦河西岸地區)
外約旦嚴格意義上說是指地名,但無論從政治還是地理上說,都是專指約旦河東岸,儘管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外約旦佔領了約旦河西岸(今天巴勒斯坦圖勒凱爾姆省),但是約旦河西岸和外約旦合併是在1950年4月24日,此前外約旦只是軍事佔領約旦河西岸,但並未對外聲稱對西岸土地擁有主權,因此在法律的意義上“外約旦”不包括約旦河西岸。

歷史沿革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為打敗德國,瓦解奧斯曼帝國,稱霸中東,以承認和支持奧斯曼帝國境內阿拉伯人在戰後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獨立國家為條件,取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英國又背著阿拉伯人同法國簽定了處理戰後奧斯曼領土的《塞克斯——皮科爾協定》。協定除劃分兩國的勢力範圍之外,規定巴勒斯坦由“國際共管”。爾後,在1917年11月,英國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福爾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
1917年11月6日,英國軍隊入侵巴勒斯坦,1918年9月佔領全境。1920年國際聯盟給予英國以管轄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1921年,英國政府以執行《貝爾福宣言》為由,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約旦河為界,將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西部仍為巴勒斯坦,由英國委任總督直接統治。
英國承認阿卜杜拉為外約旦的統治者,阿卜杜拉則承認英國的委任統治權。1923年外約旦成為英國委任統治下的一個半獨立的埃米爾國。外約旦的阿拉伯軍團由英國人指揮,王室的費用由英國政府資助,外交事務由英國總督掌管。1928年英國迫使外約旦接受為期20年的“英約協定”,使英國對外約旦的統治合法化。英國完全控制了外約旦的政治和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外約旦人民反對英國委任統治的鬥爭迅速發展。1946年3月22日,外約旦同英國簽訂倫敦條約,廢除了英國的委任統治,英國承認外約旦的獨立,但保留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特權。同年5月25日,阿卜杜拉登基為王(1946~1951在位),改國名為約旦哈希姆王國。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了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同日,猶太復國主義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國。有記載表明,阿盟支持阿拉伯巴勒斯坦的存在,這一步驟立即得到了英國的贊同。倫敦的外交發言人說,英國外交部贊成合併。這意味著英國和約旦的軍事聯盟將延及約旦河兩岸。這使以色列感到不安,因為以色列不想讓它的東部邊界有英國哨兵。5月15日,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中東戰爭正式開始。
1950年4月24日,外約旦與約旦河西岸地區合併,改名為約旦。安曼的這一政治步驟使約旦走上同以色列及阿盟各國家直接衝突的道路。
第一次中東戰爭最終以以色列的勝利而告終。這場戰爭的失敗不僅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備感恥辱,還給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和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混亂。約旦國內的大批巴勒斯坦難民,其它阿拉伯國家對約旦的資助以及從約旦去其他國家工作的公民都給約旦的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從而使得整個國家的經濟非常不穩定和複雜。1951年7月20日,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在耶路撒冷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海珊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手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勳章而倖免於難,於1953年繼位成為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