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

湖北省十堰市轄縣

房縣,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南部,東連保康、谷城縣,東北交丹江口市,南臨神農架林區,西與竹山縣毗鄰。房縣古稱“房陵”,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全國著名的“木耳之鄉”、“黃酒之鄉”。截至2012年,房縣下轄12個鎮、7個鄉、1個國營林場、國土總面積5110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西鎮人口為369776人。

2018年房縣實現生產總值95.3億元,增長8.2%;規上工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14.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59億元,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140億元,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1億元,增長12.2%;利用外資1038萬美元,同比增長20%;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為181.5、96.2億元,同比增長35.6%、18.9%;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839元、10000元,增長8.5%、9.5%。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8年9月25日,房縣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9年2月2日,房縣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截至2019年,房縣轄城關鎮,軍店鎮,化龍堰鎮,土城鎮,大木廠鎮,青峰鎮,門古寺鎮,白鶴鎮,野人谷鎮,紅塔鎮,窯淮鎮,尹吉甫鎮共12個鎮;轄姚坪鄉,沙河鄉,萬峪河鄉,上龕鄉,中壩鄉,九道鄉,回龍鄉,五台鄉共8個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歷史沿革


西周以前,房縣為彭部落方國。《房縣誌》卷六載“......(堯)帝子丹朱避舜於房陵。舜讓弗克,遂封於房,是為房子國。”(房國是有記錄歷史以來最早的部落方國)
房縣古為梁州城,西周以前為彭、房等部落方國。
春秋為防渚(屬麇(jūn),春秋時國名,為楚所滅,在今湖北省鄖縣西)、庸(古國名,都上庸,今湖北竹山縣東南,春秋時為楚國所滅)二國之地。戰國為房陵,屬楚。
秦置房陵縣,屬漢中郡,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得名。(房縣之名由此而來)
東漢末為房陵郡治,改屬荊州。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合房陵、上庸兩郡為新城郡,房陵為新城郡治。
晉惠帝元康六年(296年)改屬梁州。
南北朝時迭有變更。北周改房陵縣為光遷縣,為光遷郡治。
隋大業二年(606年)為房陵郡。
唐貞觀十年(636年)改光遷縣為房陵縣,為房州治,隸山南東道。
宋雍熙三年(986年)升房州為保康軍,隸京西南路。
元為房州治,隸湖廣中書省襄陽路。至正二年(1342年)省房陵縣入房州。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始稱房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襄陽府。成化十二年(1476年),鄖陽撫治,房縣改屬鄖陽府轄。
民國初年屬襄陽道;民國二十年(1931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改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房縣是革命老蘇區。1931年夏,賀龍,鄧中夏、柳直旬率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主力轉戰房縣,開闢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成立了房縣蘇維埃政府。
1946年7月,王樹聲、羅厚福率中原新四軍五突圍部隊轉戰房縣,在房縣中壩成立了鄂西北軍區,鄂西北行政公署和房縣人民政府,開創了以房縣武當山地區為中心的鄂西北根據地。
西河的夜景
西河的夜景
1949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謝兵團四縱十二旅和陝南軍區部隊,發動房竹戰役,解放房縣,成立了房縣人民民主政府,屬陝西省兩鄖專區。
1950年4月陝西省兩鄖專區劃歸湖北管轄,改屬湖北省鄖陽行政專員公署。房縣隸之。
1953年鄖陽行政專員公署撤銷,劃歸襄陽行政專員公署管轄。房縣隸之。
1965年襄鄖分離,復設鄖陽專署,房縣仍隸屬鄖陽地區。
1970年經國務院批准,房縣南部大部分地區(現神農架林區面積4/3)划入新成立的神農架林區,成為現今神農架的主要部分。
1994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鄖陽地區行政公署與湖北省十堰市地市合併,實行以市帶縣體制。房縣隸屬十堰市所轄。
1996年,房縣面積5110平方千米。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房縣總人口471311人,其中:城關鎮74786人,軍店鎮39436人,化龍堰鎮25812人,土城鎮16193人,大木廠鎮21086人,青峰鎮22563人,門古鎮18525人,紅塔鄉40427人,白窩鄉24603人,窯淮鄉18432人,板橋鋪鄉12777人,姚坪鄉15617人,秦口鄉13518人,通省鄉14844人,中堰河鄉14807人,榔口鄉11175人,沙河鄉12902人,萬峪鄉10719人,橋上鄉12218人,安陽鄉6521人,上龕鄉8523人,中壩鄉12799人,九道鄉12659人,回龍鄉4850人,五台林場虛擬鄉5519人。
2002年,房縣轄7鎮、12鄉、1個國有林場,有359個村(居)委會。國土面積5110平方千米,年末總人口48.8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21萬人。(根據《房縣年鑒2003年卷》)。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房縣在其中。
2020年4月,經縣級自評申請、市級初審、省級審核和第三方機構專項評估檢查,並報省扶貧攻堅領導小組同意,房縣符合貧困縣退出的程序和標準,擬退出貧困縣序列。
流放之地
房縣
房縣
房縣史稱“帝王流放之地”。《資治通鑒》載:漢武帝時的濟川王劉明、清河王劉年、漢景帝孫劉勃、隋文帝太子楊勇等都被貶房陵。唐中宗李顯流放房縣十四年半后又回京城當了皇帝。唐高宗太子燕王李忠等歷代先後有20多位帝王被流放房縣。

地理環境


地形

房縣地勢西高東低,南陡北緩,中為河谷平壩。境內平壩、丘陵佔17.1%,而高山佔44.4%,高山區佔38.5%。以青峰斷裂帶為界,北部山地海拔在800—1000米之間,山脈走向一般是東西、東北或東南向,坡度一般在10°—50°之間,山背開闊,山頂垣狀,其間有河谷盆地零星分佈,是玉米、水稻、小麥、木耳的主產區;中部以縣城周圍的馬欄河谷為中心,形成一條狹長的斷陷盆地,海拔在400—600米,既是本縣的糧倉,又是果木林園發展的重要基地;南部為山區,山勢巍峨陡峻,大部分在千米以上,是玉米、雜糧及用材林主要產區。全縣最高海拔為西南部上龕關家埡,海拔2485.6米;最低海拔是大木的姜家坡,海拔180米,境內海拔高低差為2306米。

氣候

介紹縣城風情
介紹縣城風情
房縣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其特點為:冬長夏短,春秋相近,四季分明;垂直差異變化大,具有立體氣候;同一海拔高度,陰坡與陽坡氣溫相差1—2.5℃;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在10℃至15℃之間,極端最低氣溫-17.6℃(1977年1月30日);極端最高氣溫40.4℃(1996年7月20日)。無霜期年平均223天,北長南短,北部的大木為240天,南部的西蒿為174天,其餘地區大都為21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914毫米,雨日100—140天之間,由北向南逐漸增多。大木鎮雨日最少,為106天;橋上鄉西蒿雨日最多,為140天。年日照時數1700—2000小時之間。影響農作物生長的主要災害性天氣為春季“倒春寒”,夏季“卡脖旱”和秋季的陰雨低溫天氣。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房縣耕地面積47.86萬畝(其中水田11.78萬畝、旱地36.08萬畝),佔6.23%;林地622.85萬畝,佔81.15%;草場牧地56.97萬畝,佔7.42%;交通用地1.64萬畝,佔0.21%;城鎮建設和工礦用地11.06萬畝,佔1.44%;水域面積11.51萬畝,佔1.5%;未利用土地15.04萬佔1.96%。

水力資源

房縣境內大小河流1261條,總長3455公里,境內有四大水系,即南河、堵河、北河、官山河,總長2612公里,流域面積佔全縣的100%。全縣有小二型以上水庫74座。其中,中型小庫兩座,小一型水庫13座,小二型水庫59座,總滿水能力6535.5萬立方米。
全縣水力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1261條,南河、堵河、官山河等四大水系縱橫交錯,水能蘊藏量35萬千瓦,可開發20萬千瓦以上。
房縣溫泉
房縣溫泉
據《中國溫泉紀要》記載,房縣溫泉在春秋戰國時期即為全國名泉之一。境內五處熱礦泉自然露頭於世界著名的“青峰大斷裂帶”上,被譽為“中華泉水之冠”。開發利用的僅有大小溫泉兩處,主要用於飲用,療養種養殖。溫泉礦水源於房縣青峰斷裂帶,有溫泉寺、小湯池、戚家溝三處泉眼,水源豐富,水質晶瑩清澈,口味純正,物理性能良好,房縣溫泉水屬一種優質天然礦泉水,含有人體所需的鍶、鋰、鐵等10多種微量元素及氣體。被稱之為
“中國最好的礦泉水”房縣政府採取措施,成立礦泉水開發公司,生產絞股藍、神農、礦泉黃酒等礦泉水系列飲料。房縣用溫泉水建成100餘畝名貴魚種場,還建成200多張床位的礦泉療養院。

礦產資源

房縣礦產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大。現已探明的金屬礦產有:鉛、鋅、銅、鎂、鐵、錳釩等7種;非金屬礦產有:磷、硅石、石灰石、白雲石、重晶石、滑石、石膏、石煤、石材(大理石、花崗石、板石)、礦泉水(地熱)以及粘土、砂石等72種。

生物資源

森林資源
房縣是國務院授予的“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境內森林茂密,群山林海茫茫,林業用地525萬畝,占國土總面積的68.5%,森林覆蓋率67.8%,活立木蓄積量438萬立方米。以房縣為重點的秦巴生態功能區,是抵禦沙塵暴南下東移和酸雨北上西進的生態調節器,被譽為中國真正的“生態心臟”。
草場資源
房縣山場遼闊、飼草繁茂,是發展草食家畜的優良場所,可利用牧草面積287萬畝,居湖北省第一,成片千畝以上草場107萬畝,理論載畜量130萬個羊單位,是湖北省百萬隻商品羊基地之一。

礦泉水資源

房縣溫泉礦泉水源於房縣青峰斷裂帶,水源豐富,水質晶瑩清澈,口味純正,物理性能良好,房縣礦泉水屬一種優質天然礦泉水,含有人體所需的鍶、鋰、鐵等10多種微量元素及氣體。

地熱資源

據《中國溫泉紀要》記載,房縣溫泉在春秋戰國時期即為全國名泉之一。房縣境內五處熱礦泉自然露頭於世界著名的“青峰大斷裂帶”上,來自4000米以下地質斷層,富含氡、鍶等20餘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日流量1.5萬噸,常年水溫保持在37.7℃,醫療、飲用、沐浴效果均佳,開發利用的僅有大小溫泉兩處,主要用於飲用,療養種養殖。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房縣總面積5110平方千米,人口50.3萬人。轄7個鎮、17個鄉:城關鎮、軍店鎮、化龍堰鎮、青峰鎮、大木廠鎮、土城鎮、門古寺鎮、紅塔鄉、橋上鄉、安陽坪鄉、回龍鄉、中壩鄉、上龕鄉、九道鄉、秦口鄉、窯淮鄉、姚坪鄉、板橋鋪鄉、通省鄉、白窩鄉、中堰河鄉、萬峪河鄉、沙河鄉、榔口鄉,境內有1個國營林場。縣政府駐城關鎮。
房縣風光
房縣風光
2004年底,房縣總人口453282人。轄城關、軍店、化龍堰、土城、大木廠、青峰、門古寺7個鎮,窯淮、榔口、紅塔、白窩、橋上、沙河、萬峪河、九道、上龕、中壩、姚坪等12個鄉,12個居委會、279個村委會。
2005年10月9日,湖北省民政廳《關於房縣白窩鄉更名為白鶴鄉的批複》(鄂民政發[2005]67號):經省政府批准,同意房縣白窩鄉更名為白鶴鄉。
2010年初,湖北省政府批准同意湖北省十堰市房縣撤銷橋上鄉設立野人谷鎮,撤銷白鶴鄉設立白鶴鎮。
2011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廳批複,同意房縣分別撤銷窯淮鄉、紅塔鄉,設立窯淮鎮、紅塔鎮。
2012年3月,經省政府批准、省民政廳批複,同意房縣撤銷榔口鄉,設立尹吉甫鎮。調整后,房縣共轄12鎮、7鄉、1場。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房縣為湘鄂西片區。
2019年,房縣轄12鎮、8鄉、有359個村(居)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房縣轄共12個鎮;轄8個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轄區詳情
城關鎮軍店鎮化龍堰鎮土城鎮大木廠鎮
青峰鎮門古寺鎮白鶴鎮野人谷鎮紅塔鎮
窯淮鎮尹吉甫鎮姚坪鄉沙河鄉萬峪河鄉
上龕鄉中壩鄉九道鄉回龍鄉五台鄉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房縣總戶數19.96萬戶,總人口48.8萬人,戶籍人口為47.61萬人,年平均人口47.63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5.29萬人,女性人口22.32萬人,人口性別比為113.3,人口出生率為12.7‰,死亡率為7.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年末常住人口40.11萬人,城鎮化率40.66%,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2021年,十堰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臨西鎮人口為369776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房縣地區生產總值共955328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5473萬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316565萬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341190萬元,增長9%。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7年的31.8:32.9:35.3調整為31:33.2:35.8,與2017年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3個百分點。第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貢獻率分別為11.9%、49%、39.1%,第二產業貢獻率比上年提高9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
2018年,房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75元,比上年增長8.8%。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03元,比上年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48元,比上年增長10%。城鄉居民收入比2.76。
截至2018年末,房縣社會從業人員26.9萬人,比2017末增加324人,增長0.1%。其中第一產業7.69萬人;第二產業7.17萬人;第三產業12.04萬人。
2018年,房縣國稅稅收收入47615萬元,比上年增長18.3%,地稅稅收收入29138萬元,增長8.7%。

第一產業

2018年,房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95350萬元,同比增長3.1%。全縣耕地面積29293公頃。農作播種面積54310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1669公頃,油料播種面積8789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2430公頃。糧食總產量97694噸,其中稻穀40800噸,小麥5984噸,玉米42200噸,大豆1903噸。油料產量23322噸,水果產量8955噸,蔬菜產量217495噸。肉類總產量21940噸,其中豬肉產量15344噸。禽蛋產量8787噸。蔬菜產量217495噸。水產品產量2724噸。

第二產業

2018年,房縣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全縣年末規模工業企業達5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62.2億元,同比增長28.6%,實現工業增加值27.7億元,比上年增長13.7%,佔GDP比重29.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3%。其中輕工業總產值366315萬元,增長32.2%,重工業總產值256147萬元,增長23.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7%,增速居全市第一位。
2018年,房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9850萬元,同比增長4.2%。全縣資質以上建築業12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04525萬元,同比增長30.2%;竣工總產值141913萬元,同比增長13.3%。資質內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9.4萬平方米,房縣竣工面積90.4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8年,房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1026萬元,同比增長12.2%。分行業看,批發業同比增長27.6%;零售業同比增長22.1%;住宿業同比增長24.6%;餐飲業同比增長16.4%。從經營規模看,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371026萬元,增長20.8%;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80470萬元,增長10.3%。
2018年,房縣實際利用外資1038萬美元,同比增長20%。全縣進出口總額達7742萬美元,同比增長23.6%。
2018年,房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972萬元。全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25266萬元,同比增長20%;電信業務總量8725萬元,增長35.1%,聯通業務總量5032萬元,增長10.8%,移動業務總量11509萬元,增長2.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9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8萬戶(其中:移動17萬戶、聯通4.9萬戶、電信6.1萬戶),寬頻用戶11.2萬戶。

文化


房縣野人洞
房縣野人洞
房縣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文化資源品味高,有上古神農氏炎帝嘗百草之地,武王伐紂時闡教十二真仙青峰山紫陽洞,有西周詩經的採集者,編著者,被譽為文武吉甫,萬邦為憲的尹吉甫家廟,創世史詩,非物質文化遺產黑暗傳有很大可能發源於房,因為《黑暗傳》搜集整理者胡崇峻甫他是在神農架和保康地區收集整理的,但是房縣也還流傳黑暗傳裡面的內容,房縣打待屍裡面都有黑暗傳當中的內容。再者,神農架、保康兩地在古代都是房縣的縣域。
神農架1970年由房縣劃出,保康明清時期由房縣劃出。神農架在房縣南部,保康在房縣東南。所以黑暗傳有很大可能發源於房。唐中宗流放房縣帶來的宮廷文化,如房縣的敬酒文化,吃飯擺菜的方式,說話等等紅白喜事更能看出,和十堰地區和襄陽地區有所不同。還有漢代的黃香,在小西關有黃孝子祠遺址,碑文尚在,明代御賜忠孝名邦掛在當時城東門,忠說的是尹吉甫,孝說的是黃香。關於黃香到底是哪裡人,死後葬在哪裡?有房縣和安陸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生於房,葬於房。一種說法是生於安,葬於安。太平寰宇記這本書兩存其說。但是房縣碑文記載黃香生於房,在安陸當官,死後葬於房,安陸只是他的衣冠冢。

流放之地

房縣史稱“帝王流放之地”。房縣系中國古代四大流放地(湖北房縣、黑龍江、海南、新疆),且房縣是中國中心地帶,流放等級最高,從皇帝、皇親國戚、王侯將相等。秦始皇滅趙國后不殺趙王,將趙王遷流放於房陵。《史記》載:秦始皇仲父、相國呂不韋家族一萬戶、秦始皇太后幸郎嫪毐家族四千戶被流放於房陵。《資治通鑒》載:漢武帝時的濟川王劉明、清河王劉年、漢景帝孫劉勃、隋文帝太子楊勇等都被貶房陵。
地區方言
屬於西南官話鄂北片(房縣話),調值上接近中原官話。(兒話音較多且聲調向後仰)
房陵文化圈
“房陵文化圈”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顯著特點:蘊藏量大,形式多樣,積澱深厚,層次分明,特色鮮明,傳承自覺。

地方特產

房縣黃酒
房縣黃酒
房縣大宗骨幹土特產品千餘種,代表世界消費潮流的綠色產品50餘種,黑木耳、香菇、黃酒、天麻、板栗、核桃、山野菜、絞股藍等,皆以其品質卓越、純天然無污染而馳名中外。特別是黑木耳、香菇、黃酒為房縣千年歷史特產,早在隋唐時期已作為欽點貢品而譽滿京師。“雲耳”、“燕耳”,在國際貿易中以質優味美、營養豐富,贏得“房耳”盛譽,產品暢銷五大洲。香菇年產量在1000噸以上,大部分銷往亞、非、北美等地。黃酒是唐中宗李顯貶居房陵而流傳後世的“宮廷御酒”。此酒將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嫁接糅和,進行特殊配方而成,富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具有極高的飲用價值和醫用價值,是符合國際酒類發展方向和國際消費趨勢的暢銷飲品,被人們譽為“神酒”和“液體蛋糕。其次是藥材資源豐富。房縣是神農嘗百草之地,也是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生產基地,素有“華中藥庫”之稱。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400多個中草藥標本採集於房縣。杜仲、桔梗、金釵、靈芝、猴頭、天麻、黨參、江邊一碗水、七葉一枝花等名貴藥材享有盛名,“北岸黃蓮”屬全國佳品。中草藥基原種類達628種,資源蘊藏量348萬噸,全部是純天然無污染的有機藥材。

交通


截至2018年,房縣公路里程共5179.9公里,路網密度99.0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客運周轉量8.9萬人公里。房縣新建通村公路343.5公里、提檔升級項目387.9公里、縣鄉道改造項目31.8公里;完成農村公路橋樑改造5座1043延米。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全年完成306.2公里。

社會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房縣衛生機構共439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1個,中醫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1個,鄉鎮衛生院20個,衛計綜合執法局1個,疾控中心1個,私立醫院4個,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總數3151張。全縣衛生技術人員2742人,其中執業醫師914人。

設施建設

房縣
房縣
截止到2012年以“城市管理年”為抓手,大力實施提檔升級工程,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全年投入資金2.1億元,延伸房陵大道5000米,改造人行道3500米、供水管網4362米;迎賓大道綜合整治基本完成;三道河音樂噴泉、迎賓公園投入使用;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基本完工;南部新城、詩經文化廣場等項目快速推進。詩經大道、城關至軍店一級路路基完成,改造縣鄉公路45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158公里。十房、谷竹高速公路有序推進。城鎮帶建設全年投資12億元,實施“一建三改”2000戶,改造特色民居1520戶,新建示範小區3個、集鎮廣場4座、新型社區10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紮實有效,創建紅塔七河、化龍古城等省級生態文明村5個,野人谷鎮成為國家級生態文明鎮。
截止到2012年財政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達到6.1億元,增長27.5%。徵收五大保險費2億元,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髮放率100%。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報銷比率提高。城鄉低保、五保新標準全面落實,孤寡、貧病、傷殘等困難群體有效救助,80歲以上高齡補貼兌現到位。發放各類保障救助資金9867萬元。開展就業培訓4886人次,開發公益性崗位980個,新增城鎮就業3513人,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01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幫助異地務工人員追回賠償金680萬元。扶貧搬遷、移民搬遷755戶3536人,扶貧開發、移民后扶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5萬人。改造棚戶區700戶,建設公租房400套。殯儀館主體工程完工。
截止到2012年新建城區停車場3個、城市公廁2個;興建安全飲水工程30處;改造農村危房2612戶;硬化背街小巷泥巴路1萬平方米;城區主幹道改造完成;建成農家書屋40家、全民健身工程27處、文化廣場5個、社區文化中心10處;120急救指揮中心、二級精神衛生中心啟動建設;天明小學擴建、軍店小學遷建征地拆遷完成。
2018年7月,房縣機場在規劃選址中。

科教文衛

房縣
房縣
截止到2012年新增市級科技企業2家,申報專利121件,居全市第一。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費入學,新增保育制學校10所,消除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258間;高考上線2641人,本科上線率位居六縣(市)之首;縣一中創省級示範學校通過評審。首屆房縣文化藝術節成功舉辦,群眾性文體活動廣泛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6.8%。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啟動,參保3.1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9‰,符合政策生育率94.2%。新增有線電視2400戶,完成廣電“村村通”132個。全國經濟普查、土地調查和污染源普查順利進行。新增就業崗位3600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社會保險擴面3447人。完成倒房重建834戶。向汶川災區捐款264萬元,捐獻棉衣(被)1050件。“助行工程”裝配假肢135個;“復明工程”實施白內障手術193例。安全生產工作被評為“全省安全生產先進縣”。縣領導帶案下訪、集體接訪制度全面推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防控體系不斷完善,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增強。
截至2018年,房縣新增市級以上各類創新創業平台5個,其中校企共建研發中心2個;星創天地2家;創新創業團隊1家;房縣專利申請量達到233件,其中發明專利元-10月份133件,全面完成全年發明專利任務130件的101%;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37個,佔全年任務的617%;完成技術合同交易登記3.59億元,佔全年任務1.2億元的298%;全年對上爭取項目10個,資金到位410萬元,佔全年任務230萬元的178%,完成比例居全縣第一位。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房縣共有小學15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8所,初級中學15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所。全縣小學在校生27544名,專任教師1410名;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6414名,專任教師1394名。
房縣第一中學:湖北省級示範高中,市級重點中學。歷史悠久,清乾隆三年(1738年)房縣建立“穆清書院”,挑選縣內文行皆優的秀才或縣試合格者入院研習功課,以應鄉試(考舉人)之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一批有識之士在“穆清書院”基礎上籌建了“私立房縣穆清中學”。1949年秋,學校奉命改為“兩鄖第二聯合中學”,1950年改名為“湖北省房縣初級中學”。隨著形勢的發展至1956年,定名為“房縣第一中學”。
房縣二中:位於房縣軍店鎮。
房縣三中:原華嚴寺中學,為全房縣最高學府。
博林雙語學校

旅遊


野人谷

野人谷
野人谷
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房縣境內,北接房縣縣城,南鄰神農架林區。這裡是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連接點。野人谷內氣候濕潤、風光優美、溶洞發育、植被茂盛、山高水深、峰巒疊嶂。
野人谷處在我國地勢第二階梯,是我國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區,北有秦嶺屏障,南有巴山相隔,在第四紀冰川時期受到山地冰川寒流的影響極為微弱,使野人谷成為第三紀植物的“避難所”之一,從而保存了豐富、古老、珍稀的森林植被。野人谷內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4種、Ⅱ級保護植物22種;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5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動物53種,還有許多珍稀的白化動物,如白熊等,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野人谷與野人洞毗鄰,因經常有“野人”出沒而得名。十里長峽,山雄水美,潭綠石奇,曲徑通幽,有“人間仙境,世外桃園,野人故鄉,植物王國”之稱。峽谷內有珍珠坡、麒麟峰、野花盪、屈尊關、龍字岩、蒼鷹壁、野人府、偉人峰、野人睽谷、野人城堡、野人部落、三潭野浴、龍鬚飛瀑、絕世天根、九龍攀岩、河馬豪飲等多處景觀。野人谷是陽春賞花、盛夏避暑、深秋寫景、嚴冬詠雪的理想去處。

野人洞

野人洞
野人洞
房縣野人
洞位於湖北“兩山之間”(武當山、神農架、長江三峽)旅遊黃金中段,209國道橫貫全境,交通便利,野人洞景點距離襄樊280公里,距十堰市130公里,距神農架木魚127公里,距武當山155公里。
野人洞為天然石灰岩溶洞,1974年,當地農民殷洪發在此洞口與野人搏鬥而得名(此人健在),是國家AAA級旅遊區,現已開發洞長1980米,觀賞面積2.1萬平方米。整個溶洞共分上下兩層,中間由人造百米天梯連接而成,天梯在國內眾多溶洞里奇有,驚險刺激。洞內分為“三廳”(即擂鼓廳、天河廳、神龜廳)、“兩宮”(即野人寢宮、洞內迷宮)、“一會”(即情人會)。洞內峰迴路轉,曲徑通幽,景觀布局疏密參差,鐘乳石形象各異,姿態萬千,或如仙、如佛、如獸、如林、惟妙惟肖。洞內四季恆溫14攝。
中國旅遊幹部管理學院王洪賓教授看后,驚嘆:“景觀壯麗堪稱鄂西北第一洞府”,為國內少見“野人”洞府。

掛榜岩

房縣城南45公里處的橋上鄉掛榜岩,傳說是唐中宗李顯被廢為廬陵王貶遷房州即房縣後起兵反周掛榜招賢之地。
觀音洞位於房縣城南3公里處的鳳凰山,沿209國道。觀音洞始建於唐朝,經過歷代維修、擴建形成規模,現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化龍堰木佳溝

位於房縣化龍堰鎮渭溝之南,距縣城約30公里。這裡峽谷幽長,瀑布疊韻,奇岩異洞,鳥語花香。

望佛山

在房縣門古寺境內,有一座聞名遐邇的望佛山,人文景觀源遠流長,自然景觀奇峰競秀,勝景迭出,可謂滿眼奇觀勝景。

顯聖殿

顯聖殿位於房縣城西12公里處的軍店鎮軍馬河口,相傳怪人費長房在此顯聖,殿因此得名。清乾隆年間創建。

遺址

房縣鄂西北臨時分特委舊址
房縣鄂西北臨時分特委舊址
鄂西北臨時分特委舊址1931年,房縣城關鎮北街,縣級,
房縣六區蘇維埃政府舊址1931年,房縣紅塔鄉高梘況營村
文廟正殿明代,房縣城關鎮棉花倉庫,
觀音洞古建築清代,房縣城關鎮炳公村省級,2002年11月7日鄂政發[2002]35號,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溫泉寺清代,房縣城關鎮溫泉村,
紅軍烈士塔現代,房縣城南鳳凰山,
七里河遺址新石器時代,房縣七里河,
鄂西北軍事幹校舊址1931年,房縣實驗小學內,
天明小學1938年,房縣城關二小內,
桃園漢墓群漢代,房縣城關鎮桃園村,
明代城牆明代,房縣一中內,
寶堂寺明代,房縣尹吉甫鎮(原榔口鄉)白漁村。

代表人物


尹吉甫(生卒年不詳),房縣人。周宣王輔佐大臣,是湖北歷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學家、詩人。
曹景郕(?—1903)房縣人。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補直隸省深州直隸州知州。性格耿直,為人正派,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深得百姓愛戴。因鎮壓地方不法之徒,與劣紳結冤,被暗殺於宅邸。
戢翼翚(1878—1908)房縣人。清末進士,鄂省最早留日學生,興中會會員。主持創辦《譯書彙編》、《國民報》、《大陸》月刊,后被指“交通革命黨,危害朝廷”罪,革職押解回籍,1908年逝於武昌。
丁仁傑(1891—1920)房縣人。1905年參加湖北陸軍四十一標,次年考入武昌陸軍特別小學堂,后加入振武學社文學社,復入共進會。肇和艦起義失敗,丁被逐出上海法租界。1920年在征剿陳炯明的戰鬥連獲勝利時被敵人暗藏的高壓電害死,年僅29歲。
余德元(1877—1920)房縣人。清末貢生。1902年4月與黃興同赴日留學,任《湖北學生界》編輯,鼓吹民族革命,宣傳愛國思想。歸國後任兩湖師範學堂教習,加入日知會,民國建立後任國會議員,孫中山授勛四等加禾章。1920年逝於北京。
李明銓(1906—1932)房縣人。192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奉派入黃埔軍校政治大隊學習。北伐時隨周逸群一道到賀龍部任政治教官,任主席,兼任房縣獨立團團長,與國民黨反動武裝開展鬥爭。下洪湖后被誣陷殺害。
房縣
房縣
高振霄(1881—1945)房縣人。早年間任《湖北日報》、《政學日報》編輯,抨擊時政,鼓吹革命。武昌首義暴發,入都督府參謀戰事,參與籌建鄂軍政府。任上海策反委員,從事抗戰活動,先後救護張執一、李先念等一大批黨的領導幹部和抗日誌士脫離險境。1945年3月,高振霄被日、偽、頑毒殺於住所。
雷天明(1916—1947)房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房縣以民眾教育館為陣地,積極為《動員日報》撰稿,以學生救國團的名義編輯出版《五月》雜誌、《民先日報》等進步報刊專員兼房縣縣長,帶領部隊與敵周旋,出生入死受盡磨難。1947年被敵人殺害於房縣榔口。
陳凱(1918—1963)房縣人。1931年加入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授少將軍銜。1963年3月病故。
賈文治(1909—1967)河北省三河市人。於中國大學畢業后,歷任山東省政府錄事、山東第五區專員公署秘書、德平縣縣長、鄖陽專署主任秘書。河北省礦物局局長,通城專區專員。1967年逝世。
戢翼翹(1885—1976)房縣人。早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中,參加上海光復之役,任滬軍先鋒隊參謀長。被選為民社黨中央常委,組織部長,後任民社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總統府咨委。1976年逝於台北。
鄧子新(1957—)房縣人。微生物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57年出生於湖北房縣。1982年畢業於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現任上海交通大學Bio-X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5個國際刊物編委。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獲得榮譽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中有房縣。
2020年6月,房縣被命名為第二批“湖北省食品安全示範縣(市、區)”。
2020年7月29日,房縣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
2020年11月,入選水利部第一批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市、區)名單。
2020年11月,入選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