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南平王的結果 展開

南平王

南平王

南平王,中國古代王爵。歷朝可考南平王者凡39人。其中出名的有李希烈、高崇文、高季興等。

晉朝


司馬祥
司馬祥,吳王司馬晏次子,初封西平王,徙封宜都王,後過繼給淮南王司馬允為嗣,襲封淮南王。

北魏


元渾

元渾(拓跋渾),陽平王拓跋熙之子。廣平王拓跋連死無後裔。北魏太武帝為繼絕他的世系,下詔以元渾襲其爵位,改封南平王、加平西將軍。
元渾好弓馬,箭術出眾,深得太武帝喜愛,常侍奉太武帝左右。其後拜假節、都督平州諸軍事、領護東夷校尉、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平州刺史,鎮和龍。后又遷徙為涼州鎮將、都督西戎諸軍事、領護西域校尉,賜御馬二匹,臨鎮清慎。其間深得百姓喜愛,還京時更得父老一同涕泣追送。太和十一年(487年),跟從北魏孝文帝聖駕巡方山時在道中薨。

元霄

元霄(拓跋霄),原名元飛龍,元渾之子,襲封南平王,后賜名元霄。身長九尺,腰帶十圍,容貌魁偉。雅有風則,貞白卓然,好直言正諫,朝臣憚之。高祖特垂欽重,除宗正卿、右光祿大夫。詔曰:“自今奏事,諸臣相稱可雲姓名,惟南平王一人可直言其封。”遷左光祿大夫。太和十七年薨。賜朝服一具、衣一襲、東園第一秘器、絹千匹。高祖緦衰臨霄喪,哀慟左右,宴不舉樂。贈衛將軍、定州刺史,賜帛五百匹。謚曰安王。

元纂

元纂,元霄之子,襲封南平王。纂亦有譽於時,除恢武將軍,進平西將軍,領西中郎將,出為安北將軍、平州刺史。景明元年,薨於平城。

元伯和

元伯和,元纂之子,襲封南平王。永平三年薨。贈散騎侍郎,謚曰哀王。

元仲冏

元仲冏(490年-527年11月28日),名元暐,字仲冏,以字行,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六世孫,南平安王拓跋霄之孫,員外散騎侍郎元倪之子。元仲冏的堂兄南平哀王元伯和沒有兒子,因此由元仲冏承襲為南平王。

馮誕

馮誕,字思政,馮熙長子,長樂信都人,姿質妍麗。年才十餘歲,文明太后俱引入禁中,申以教誡。然不能習讀經史,故並無學術,徒整飾容儀,寬雅恭謹而已。誕與高祖同歲,幼侍書學,仍蒙親待。尚帝妹樂安長公主,拜駙馬都尉、侍中、征西大將軍、南平王。除誕儀曹尚書,知殿中事。及罷庶姓王,誕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中軍將軍、特進,改封長樂郡公。

宋伏龍

宋伏龍,冀州武邑人。476年五月,宋伏龍聚眾謀反,自稱南平王。郡縣捕斬之。

胡琛

宿勤烏過仁,複姓宿勤,起義軍將領。524年,胡琛起義,封宿勤烏過仁為南平王。後來被毛洪賓所擒。

劉宋


劉鑠

劉鑠(431―453),南朝宋宗室、詩人。字休玄,小字烏羊,原籍彭城(今徐州)。宋文帝第四子,母為吳淑儀。
元嘉十六年(439),封南平王,歷冠軍將軍、湘州刺史,累遷南豫州刺史、豫州刺史,領安蠻校尉,改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劉劭弒立,以為中軍將軍,進征虜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鑠少好學,有文才,未弱冠,擬古三十餘首。時人以為跡亞陸機,頗以自負,為此與劉駿發生矛盾。元嘉三十年(453),太子劉劭弒文帝自立,劉駿起兵討伐,鑠歸順較晚。同年五月,劉駿稱帝,鑠進司空,賜葯死,追贈侍中、司徒,謚“穆王”。

劉敬猷

劉敬猷,劉鑠之子,嗣封南平王,官至黃門郎。前廢帝劉子業景和末,召劉鑠妃江氏入宮,使左右於前逼迫之,江氏不受命。謂曰:“若不從,當殺汝三子。”江氏猶不肯。於是遣使於第殺劉敬猷、劉敬淵、劉敬先,鞭江氏一百。其夕廢帝亦殞。劉宋太宗即位,追贈敬猷侍中,謚曰懷王。

劉子產

劉子產,宋孝武帝劉駿第十八子,母徐昭容。劉鑠的子嗣全死了,於是把劉子產過繼給劉鑠,襲封南平王。不久,劉子產也死了。

劉宣曜

劉宣曜,劉休祐之子。泰始五年,立晉平王劉休祐第七子劉宣曜為南平王過繼劉鑠為嗣。劉休祐死後,劉宣曜被廢還本。

劉伯玉

劉伯玉,南朝宋宗室,衡陽恭王劉嶷第二子。后廢帝元徽元年(公元473年),立衡陽恭王嶷第二子伯玉為南平王過繼劉鑠為嗣。后官至給事中。升明二年(公元478年),謀反被誅,國除。

南齊


蕭銳

南平王蕭銳,476年-494年11月7日,字宣毅,齊高帝蕭道成第十五子,母為李美人。齊武帝永明元年正月壬戌(483年2月5日),封南平王。延興元年九月乙未(494年11月7日),蕭銳被宣城郡公蕭鸞所殺,時年十九歲。
永明七年(489年),出任散騎常侍,尋領驍騎將軍。永明八年(490年),改任左民尚書。蕭銳上朝勤謹,未嘗以疾請假,受到了齊武帝的讚賞。永明十年正月戊午(492年2月14日),改任持節、都督湘州諸軍事、南中郎將、湘州刺史。永明十一年(493年),進號前將軍。
延興元年九月乙未(494年11月7日),蕭銳被宣城郡公蕭鸞所殺,時年十九歲。晉熙王蕭銶、宜都王蕭鏗也同時被殺。

蕭寶攸

蕭寶攸(?—502年4月5日),字智宣,《南史》作蕭寶修,明帝蕭鸞第九子也。建武元年,封南平郡王。二年,改封邵陵王。三年,為北中郎將,鎮琅邪城。永元元年,為持節、都督南北徐南兗青冀五州軍事、南兗州刺史,郎將如故。未拜,遷征虜將軍,領石頭戍事。丹陽尹,戍事如故。陳顯達事平,出為持節、督江州軍事、左將軍、江州刺史。以本號還京師,授中軍將軍,秘書監。中興二年(502年)謀反,宣德太后令賜死。

南梁


蕭偉

南平元襄王蕭偉(476—533),字文達,南梁太祖蕭順之第八子也。天監元年(502年)、梁朝建國,加散騎常侍,進督荊、寧二州,余如故。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戶。天監十七年,改封南平郡王,邑戶如故。遷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中大通五年,薨,時年五十八。

蕭恪

蕭恪,字敬則,南平元襄王蕭偉子。襲封南平王。

陳朝


陳嶷
陳嶷,字承岳,陳後主陳叔寶第二子也。方正有器局,年數歲,風采舉動,有若成人。至德元年,立為南平王。尋除信武將軍、南琅邪、彭城二郡太守,置佐史。遷揚州刺史,進號鎮南將軍。尋為使持節、都督郢、荊、湘三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郢州刺史。未行而隋軍濟江。禎明三年入關,卒於長安。

唐朝


李希烈

李希烈,遼西人,李忠臣族侄。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之子李惟岳、魏博節度使田悅勾結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起兵反唐,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奉詔討伐,被唐德宗加封為南平郡王。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命李希烈兼任平盧、淄青節度使,奉命征討割據淄青的李納,他反與李納通謀,並與叛亂的河北藩鎮朱滔、田悅等勾結,自稱天下都元帥、建興王。公元784年攻入汴州,旋稱楚帝,年號武成。不久為劉洽所敗,逃歸蔡州,貞元二年(786年)被部將陳仙奇毒死。

高崇文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字崇文,先世乃山東名門渤海高氏。唐代名將。高崇文生性樸厚寡言,不通文字,但卻聰穎敏慧,才智過人。
貞元五年(789年)夏,吐蕃軍三萬人犯寧州(今甘肅寧縣),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戰於佛堂原,大破之,遷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封渤海郡王。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節度副使劉辟割據西蜀,發兵圍攻東川節度使李康。宰相杜黃裳力主討劉辟,推薦時為神策軍將領的高崇文為帥。唐憲宗乃拜高崇文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以士兵五千人,自長武城出兵。是年九月,高崇文連破劉辟軍,八戰皆勝,次年二月,段文昌開門投降。高崇文進入成都,秋毫無犯,市肆不驚,劉辟等二十餘口被押送回京師,蜀境遂平。
元和三年(808年)冬,高崇文被加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寧慶節度使,南平郡王。
元和四年(809年)九月二十五日(11月6日),高崇文病故,追贈司徒,謚威武。

趙匡凝

趙匡凝,字光儀,蔡州人,趙德諲之子。歷任忠義軍節度、山南東道管內觀察處置三司水陸發運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中書令、兼襄州刺史、上柱國、南平王、檢校太師、荊襄節度使、楚王。

鍾傳

鍾傳,洪州高安人。他本是商人。王仙芝起義,江南大亂,洪州為了自保,自組民兵,推舉鍾傳為首領,自稱高安鎮撫使。後來唐僖宗擢升鍾傳江西團練使,鎮南節度使、檢校太保、中書令,爵潁川郡王,又徙南平郡王。

五代


劉隱

劉隱(873年―911年),上蔡人,封州刺史劉謙長子,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嶺南藩鎮,南漢政權奠基人。
開平元年(907年),朱溫廢黜唐哀帝李柷,自行稱帝,建立後梁政權。同年五月初三日,朱溫加任劉隱為檢校太尉,兼任侍中,並封爵大彭郡王。
開平三年(909年)四月初四日,後梁加任劉隱為檢校太師,兼任中書令,封南平王。
乾化元年(911年),後梁進封劉隱為南海王。同年三月,劉隱病情緊急,上表朝廷委任其弟節度副使劉䶮暫時主持留後事務。三月初三日,劉隱病逝,時年三十八歲,劉䶮繼任其位。
貞明三年(917年),劉䶮稱帝,建立大越政權(后改國號漢,史稱南漢),追謚劉隱為襄皇帝。

高季興

高季興(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貽孫,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又稱荊南)開國君主。
高季興早年曾為朱溫義子朱友讓的家奴,后被朱友讓收為義子,成為朱溫的親隨牙將。后因破鳳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鑾毅勇功臣”稱號,遷宋州刺史。隨朱溫掃蕩青州,累功升至潁州防禦使。
907年,朱溫稱帝,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14年,被封為渤海王。後唐滅後梁后,高季興向後唐稱臣,並親自入朝覲見。924年,後唐庄宗封其為南平王。
926年,高季興截獲蜀地入朝貢物,又向後唐索地,妄圖擴大地盤。後唐明宗罷黜高季興官爵,發兵征討。高季興不敵,轄地日蹙,遂向南吳稱臣,被封為秦王。
929年,高季興病死,其子高從誨繼位,重新向後唐稱臣,因此後唐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謚號武信。

高從誨

高從誨(891年—948年),字遵聖,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二任君主。高從誨初仕後梁。高季興建立南平國后,任命其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等。天成三年(929年),高季興去世,高從誨繼位。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謚號文獻王。

高保融

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長,南平文獻王高從誨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三任君主,948年―960年在位。
高保融在位時期,稱臣於後周,並曾勸說南唐、后蜀向後周稱臣。建隆元年(960年),北宋建立后,高保融愈發恐懼,因此一年內三次向北宋進貢。同年高保融病逝,死後追贈太尉,謚號貞懿王(一作正懿王)。

高保勖

高保勖(924年—962年12月19日),亦作高保勗,字省躬,南平文獻王高從誨第十子,貞懿王高保融同母弟,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君主,960年9月20日―962年12月19日在位。
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繼沖年紀尚小,因此遺命高保勖繼位。建隆三年(962年),高保勖因病去世,被宋朝贈侍中。

高繼沖

高繼沖(公元943—973年12月11日),字成和(一作字贊平),五代十國末期南平國君主。為高保融之長子,高保勗之侄。高保勗病死後繼位。建隆四年(963年),宋軍假道南平,趁機控制南平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城巷,高繼沖只得納地以歸,南平亡。開寶六年(973年)高繼衝去世。

宋朝


盧均

景德元年四年,宜州戍卒陳進反,擁宜州判官盧均為首領,僣號南平王,圍象州,張煦以兵會曹利用斬之。

李睍

李睍(?―1227年),西夏神宗李遵頊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西夏最後一位皇帝。初封南平王,李德旺死後繼位,西夏滅亡史被蒙古所殺。

黎桓

黎桓(Lê Hoàn,941年-1005年),越南前黎朝開國君主,980年至1005年在位。黎桓是丁朝的開國功臣,擔任十道將軍殿前都指揮使。980年被軍隊擁立為帝,改年號天福,定都華閭。1005年三月,黎桓去世。
993年,北宋封黎桓為交趾郡王。997年,北宋又加封黎桓為南平王兼侍中。

李公蘊

李公蘊(Lý Công Uẩn;974年-1028年),又稱李太祖(Lý Thái Tổ),字兆衍,是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1009年至1028年在位,年號順天。
李公蘊原為前黎朝的大臣,官至左親衛殿前指揮使,賜姓黎。1009年,前黎朝發生內亂,李公蘊趁機奪取帝位。1028年,李公蘊病逝,廟號太祖,謚號神武皇帝(Thần Vũ Hoàng Đế),葬於壽陵。
1017年(順天八年),乾元殿震。宋真宗封王為南平王。

李德政

李德政,又名李佛瑪(Lý Phật Mã)李公蘊之子,越南李朝第二任君主。宋朝加封其為交趾郡王,進封南平王。

李日尊

李聖宗(Ly Thánh Tông 1023年-1072年)諱李日尊(Ly Nhật Tôn),越南李朝第三代皇帝,1054年—1072年在位。李朝太宗李佛瑪第三子,母金天皇太后枚氏。宋朝加封其為交趾郡王,進封南平王。

李乾德

李仁宗(Lý Nhân Tông 1066年-1127年),諱李乾德(Lý Càn Đức),越南李朝第四代皇帝,1072年-1127年在位,是越南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他是李聖宗長子,猗蘭元妃黎氏所生。宋朝加封其為交趾郡王,進封南平王。

李天祚

李英宗(Lý Anh Tông)名李天祚(Lý Thiên Tộ ,1136年-1175年),越南李朝(越南語:Nhà Ly)第6位皇帝。1138年-1175年在位,享年40歲。
李天祚即位后,宋朝就下詔冊封其為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尉、兼御史大夫、安南都護、上柱國、交趾郡王,紹興二十五年進封南平王。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大宋皇帝冊封李天祚為安南國王。

元朝


禿魯

孛兒只斤·禿魯,元太宗窩闊台的曾孫,祖父元定宗貴由,父親禾忽。至元九年(1272年)二月賜印,封南平王,為金鍍銀印駝紐王。
禿魯,禾忽子。至元九年(1272年)從皇子西平王奧都赤征建都蠻,封南平王,賜龜紐銀印,仍賜金、銀符各五,及所部有功者三十五人銀鈔定,衛士人各馬三匹,從者一匹。明年,換駝紐鋈金銀印,命鎮守六盤山。及聞其父禾忽已附海都,即於十四年(1277年)冬舉兵反。安西王遣鞏昌總帥汪惟正等西討,敗禿魯於武川,獲之。
禿魯以有罪宗王子弟的身份,隨其父參加蒙古征伐南宋的戰爭,至元九年受封為持銀印龜紐等級(五等)南平王,至元十二年逃離駐地回到窩闊台汗國,可以說他自始至終參與了海都與元朝政權的軍事對立,也就是說自他回到窩闊台系陣營起,就放棄了在元朝政權的所有利益,成為了元朝政權的敵人,所以在元朝文檔中僅有一個至元九年記錄。

鐵木健

鐵木健,元朝時漢人,傳說封南平王,食邑湖廣行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鐵改余氏的祖先,生於13世紀中後期,卒於14世紀中葉。鐵木健的九子一婿,傳說都考中了元朝的進士,任職情況為四太守五尚書一侍郎。但是,查遍《元史》、《元代進士輯考》、《湖廣通志》、《黃州府志》、《麻城縣誌》、同期名人筆記,遍訪其他姓氏的同期麻城移民,都找不到鐵木健及九子一婿的痕迹。內蒙古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岱玉在2008年《<元史·諸王表>補證及部分諸王研究》一書中指出:“從鐵改余氏族譜所記錄的南平王鐵木健的幾個兒子均為元朝進士、任太守的情況看,他們完全不懂元代諸王不出仕不尚科舉及元代無太守之職的情況,胡編亂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