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

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代表作《大篷車上》

方方,本名汪芳,女,漢族。祖籍江西省彭澤縣,1955年5月生於江蘇南京,成長於湖北武漢。1974年高中畢業后在武漢當過裝卸工,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至湖北電視台工作。現任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省文學創作系列高評委會主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一級作家。

大事件

1955-05

出生

1955年5月生於江蘇南京,成長於湖北武漢。

1975-01

當裝卸工

1975年1月,在武漢運輸公司當裝卸工。

1982

分配至湖北電視台

1982年畢業後分配至湖北電視台。

1982

憑藉《大篷車上》正式開啟作家生涯

198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大篷車上》。

1987

憑《風景》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景》,獲1987—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被批評界認為“拉開‘新寫實主義’序幕”。

憑《風景》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9

調入湖北作家協會

1989年,調入湖北作家協會。

調入湖北作家協會
2007-09-22

當選為湖北省作協主席

2007年 9月22日,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湖北省作協主席。

2010

憑《琴斷口》獲魯迅文學獎

2010年,憑藉小說《琴斷口》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憑《琴斷口》獲魯迅文學獎
2012-04

獲華語文學大獎年度傑出作家

2012年4月,獲第十屆華語文學大獎年度傑出作家。

2016-12

當選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7

憑《軟埋》獲路遙文學獎

2017年,憑藉長篇小說《軟埋》獲第三屆路遙文學獎。

憑《軟埋》獲路遙文學獎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55年5月,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57年,隨父母遷居武漢。

工作經歷

1975年1月,在武漢運輸公司當裝卸工。
1982年畢業後分配至湖北電視台。
1989年,調入湖北作家協會。曾任《今日名流》雜誌總編輯。

教育經歷

1974年高中畢業。
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獲學士學位,在校期間始發小說及詩歌。

寫作經歷

1982年,發表小說處女作《大篷車上》。
1987年,發表中篇小說《風景》,獲1987—1988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被批評界認為“拉開‘新寫實主義’序幕”。1986年1月,出版短篇小說集《18歲進行曲》。
1989年,調作協湖北分會從事專業創作;同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江那一岸》,以描繪青年人的生活與心態為主,寫出了他們在這個波動的紛亂的時代各自的理想與追求。
1992年11月,出版短篇小說集《一唱三嘆》,收錄了《這天這年》《一唱三嘆》《落日》等9篇小說; 12月,出版中篇小說集《行雲流水》。 1993年,出版中篇小說集《隨意表白》; 11月,出版小說、詩歌、散文選集《方方》; 12月,出版中篇小說集《無處遁逃》,收錄了《行為藝術》《黑洞》《無處遁逃》《三人行》等6篇小說。
1995年4月,出版中篇小說集《何處是我家園》; 6月,出版散文集《閑聊》、短篇小說集《行為藝術》; 12月,出版中篇小說集《埋伏》《黑洞》《風景》、短篇小說集《兇案》《白夢》。 1996年1月,出版隨筆集《拈花一笑》; 3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推測幾種》; 10月,出版中篇小說集《桃花燦爛》。
1997年1月,出版地區書籍《武漢人》,告訴讀者不要忘記武漢的城市記憶。 1998年1月,出版散文隨筆集《雅興》; 3月,出版散文隨筆集《聽取自然》; 9月,出版圖文影記《方方影記》、散文集《出門看風景》; 12月,出版童話《有個小孩叫冬冬》。
1999年,發表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表現了1957年反右至1966年期間,一群居住在烏泥湖的水利專家所經歷的種種精神上、道義上、良知上的考驗和歷練。 2000年1月,出版中篇小說集《過程》 、散文集《又一個好人遠行了》 ;9月,長篇小說《烏泥湖年譜》出版。
2001年1月,出版長篇小說《何處家園》,並與葉兆言、范小青、何申、張宇、王兆軍、張石山等作家撰寫隨筆《閑說中國人》,記述了不同地域的中國人的性格特點,脾氣秉性及形成這一性格的地理、氣候及人文環境等; 5月,出版中篇小說集《都市謠言》; 9月,出版短篇小說集《暗示》、長篇小說《奔跑的火光》、散文集《方方散文》; 10月,出版散文集《到廬山看老別墅》,由十二篇講述廬山老別墅故事的散文組成。
2002年1月,出版小說、散文隨筆集《方方讀本》; 10月,出版遊記《閱讀武漢》。 2003年,出版短篇小說集《有愛無愛都銘心刻骨》; 1月,出版短篇小說集《祖父在父親心中》。 2004年1月,出版長篇小說《落日》; 5月,出版散文集《漢口的滄桑往事》,共十七篇有關漢口舊事的散文。
2006年1月,出版小說集《閉上眼睛就是天黑》; 12月,出版文史資料《漢口租界》,圖文並茂地對漢口租界的形成、發展作了詳解。 2007年5月,在《北京文學》雜誌上發表中篇小說《萬箭穿心》; 7月,出版中篇小說集《春天來到曇華林》; 9月22日,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湖北省作協主席。
2008年7月,出版小說集《方方自選集》、散文集《生命的韌性》; 12月,出版長篇小說《水在時間之下》。 2009年1月,出版散文集《風景深處》; 5月,出版遊記《客觀》,分別包括進入印度有如進入人的森林,我行我素之印度,海上的象島等內容; 6月,《萬箭穿心》獲百花獎優秀中篇小說獎;9月,出版中短篇小說集《琴斷口》。
2010年4月27日,任湖北省第二屆“長江杯”網路小說大賽評委;9月,出版中短篇小說集《紙婚年》。 2011年,推出長篇小說《武昌城》及中篇小說《民的1911》,《武昌城》分“攻城篇”與“守城篇”,從不同角度反映1926年整整40天的武昌圍城戰,《民的1911》全景式再現百年前辛亥革命第一槍武昌起義波瀾壯闊的經過。
2012年1月,出版中篇小說集《刀鋒上的螞蟻》; 4月,獲第十屆華語文學大獎年度傑出作家; 8月,出版中篇小說《聲音低回》,圍繞一名三十多歲的弱智青年阿里尋找媽媽的聲音展開; 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湖北省作協主席;11月16日,根據方方中篇小說《萬箭穿心》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 12月27日,與冷軍聯手的雅皮劇《桃花燦爛》在武漢首演。
2013年5月,出版長篇小說《塗自強的個人悲傷》,描述了一位山村青年艱辛奮鬥的短促人生; 7月,中篇小說《萬箭穿心》出版單行本。 2014年8月,出版小說集《惟妙惟肖的愛情》,描寫了一場讀書人與商人、博士生與高中生的競爭。
汪芳[湖北省作家]
汪芳[湖北省作家]
2018年4月,出版中篇小說集《中北路空無一人》。 2019年6月,與崔永元、賈淺淺等合著《我們的父親》《我們的母親》,以感動溫暖的筆觸,喚起人們對父親母親的懷念之情; 10月,出版散文集《拜訪狼巢》; 11月,長篇小說《是無等等》發表於《十月》第6期。
2020年1月,出版中短篇小說集《時於此間》; 4月,出版《武漢日記》英文版在亞馬遜網站預售,其中部分內容引發爭議。

社會活動


2007年9月22日,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省作協主席。
2010年4月27日,任湖北省第二屆“長江杯”網路小說大賽評委。
2012年9月25日,在湖北省作家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再次當選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一級作家。
2016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方方出生於純粹的知識分子家庭。方方以前借住在隔壁的宗白華先生家。父親為三峽工程調來武漢,方方兩歲即隨父母也來了武漢。此後就一直住在這裡。
方方的曾外祖父楊賡笙是國民黨元老,“二次革命”的秘書長。當年的討袁檄文就是他寫的。
方方的外祖父畢業於日本慶應大學,他去世得很早,所以母親一直隨曾外祖父生活。
方方的伯祖父汪辟疆,是南京大學的教授。
1982年,方方大學畢業分到電視台一個月
1982年,方方大學畢業分到電視台一個月
方方母親畢業於九江教會學校勵女中,結婚後沒參加工作。
方方母親家族中的小舅公楊叔子是科學院院士,曾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方方父親193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方方有三位兄長:
大哥1964年以湖北省高考第一名進入清華大學,他是華中科大教授,研究天體物理。
二哥從華科大研究生畢業后,一直在東北大學教書,也是教授,研究自動控制。
三哥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在美國麥道公司工作幾年後,引進回武漢,現是武漢直升飛機公司CEO。

個人作品


方方中年時期
方方中年時期
作品名稱首版時間作品類型
《大篷車上》1984年小說集
《18歲進行曲》1986年小說
《風景》1987年中篇小說
《江那一岸》1989年隨筆集
《一唱三嘆》1992年小說
《行雲流水》1992年12月小說集
《隨意表白》1993年小說隨筆
《無處遁逃》1993年12月中篇小說
《方方文集》1995年小說集
《桃花燦爛》1995年中篇小說
《行為藝術》1995年中篇小說
《閑聊》1995年散文集
《何處是我家園》1995年小說
《推測幾種》1996年小說隨筆
《武漢人》1997年小說
《現代女性悄悄話》1997年隨筆集
《心箭叢書》系列1998年小說集
《有個小孩叫冬冬》1998年童話
《烏泥湖年譜》1999年長篇小說
《又一個好人遠行了》2000年散文集
《奔跑的火光》2002年小說集
《祖父在父親心中》2003年小說
《落日》2004年中篇小說
《閉上眼睛就是天黑》2006年中篇小說
《漢口租界》2006年文史資料
《春天來到曇華林》2007年小說
《水在時間之下》2008年散文集
《琴斷口》2009年中篇小說
《武昌城》2011年長篇小說
《民的1911》2011年中篇小說
《有愛無愛都銘心刻骨》2012年小說集
《萬箭穿心》2013年中篇小說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2013年中篇小說
《漢口的滄桑往事》2014年文化隨筆
《惟妙惟肖的愛情》2014年小說
《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2015年中短篇小說集
《中北路空無一人》2018年中篇小說集
《武漢日記》2020年日記
方方生活照
方方生活照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獎作品獲得獎項獲獎結果
▪ 2015-6-27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 第十六屆百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獲獎)
▪ 2012-4 
《武昌城》  2011“年度優秀女性文學”獎(獲獎)
▪ 2011-11 《武昌城》  2011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獲獎) 
▪ 2010 《琴斷口》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獲獎)
▪ 2009《萬箭穿心》 第十三屆百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獲獎)
▪ 1987 《風景》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獲獎)
▪ 2012-4  《武昌城》 第十屆華語文學大獎年度傑出作家(獲獎)

人物事件


2015年4月18日,湖北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方方在其個人微博上公開發出一篇6千多字的“我的一份質疑書。”方方在該質疑書中,落款為“湖北省作協主席、”,實名舉報湖北某獲魯獎詩人職稱晉陞過程中涉嫌違規操作,並明確點名,我質疑的對象是湖北省人社廳。
該質疑書迅速在微博、微信上傳播開來。方方的質疑內容清晰,邏輯明晰,很多讀者讀後表示認同,表示支持方方的不在少數,諸如“如此公開大膽的質疑,也是足夠的勇氣與自信!
方方在疫情期間的不當言行,價值觀扭曲,家國情懷何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評)
2020年正月初一開始,身在武漢的方方以日記的方式,記錄封城后她在這座城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武漢日記》一經發布,迅速流傳網路。支持者認為她仗義執言;非議者認為她“傳播負能量”。
2020年4月8日,方方所寫下的《武漢日記》英文版在亞馬遜網站預售,其中所描述的所謂“客觀事實”、“殯儀館扔得滿地的無主手機”、“說出真相的李文亮,受到責罰,丟了性命,到死都沒人向他道歉”、“廣西援鄂暈倒護士去世”等罔顧事實的內容引發爭議與網友批評。
2020年5月12日,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張伯禮院士,在一場天津大中小學生“抗疫第一課”報告會上肯定青年一代在此次抗疫中的成長和擔當的同時,還專門提到了一些反面案例,例如方方、許可馨、梁艷萍等人在疫情期間的不當言行,批評其扭曲的價值觀,反問極少數“知識分子”:家國情懷何在?張伯禮院士直斥方方在《武漢日記》在中“滿地手機”是褻瀆和造謠感染死難同胞,是惡意抹黑和攻擊。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題材
方方小說創作主要集中在市民題材和知識分子題材兩個領域。市民題材的小說主要有《行雲流水》《落日》《桃花燦爛》等作品,是對人生世相的揭示和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思考。雖然方方筆下的市民生存場景大多表現出陰冷,殘酷的風格,人物性格扭曲而矛盾,但是這其中貫穿著作家對社會現實嚴肅的思考。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20世紀80年代,方方去採風時發現依然有許多人落後於時代的發展。他們沒用過自來水,不會用淋浴器洗澡,時代在飛速進步,而這些人的生活依然緩慢而落後地繼續著。原來世上有很多人,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可能他們對宏大的世界一無所知,也沒體驗過時代飛速變化的感覺,對社會發展毫無敏感性,但卻也擁有自己完整的生存世界,對自然中微小的東西了如指掌。這種超越時代的存在是個體生命自由和無限意識的表現。在方方這種人生閱歷下,豐富了其對生命內涵的理解。
此外,其知識題材的小說有《在我的開始是我的結束》《何處是我家園》《烏泥湖年譜》等,內容主要集中於對知識分子命運和人格的反思。方方是一位具有知識分子的正義、良知、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她的創作既有對現實的冷峻的反映,又富有女性作家特有的溫柔悲憫。她以女性視角和女性身份,表現出了超越性別的女性力量。方方在小說中以清醒的眼光觀照個體生命存在狀態,發掘現實生活苦難和困境下人的生命體驗,從而促使形成了冷峻的生命意識,即對生的執著與死的和解。方方稱小說只是她的個人表達,是她傾訴的方式,這種傾訴是在生活中體會到個體存在的孤獨和人與人之間脆弱關係后得到的生命體驗,而小說創作正是化解這種孤獨生命體驗的途徑。在這種生命獨特的感受下,方方形成了對個體生命冷靜旁觀的觀照態度,以一己之痛苦感知現世大千世界芸芸眾生,從個體的生命意識體驗中感知那破碎了的世界和畸變了的人性,以冷靜旁觀的方式觀照普通市民生活,敘述百態人生。
荒原意識
方方在書寫底層物質匱乏時滲透“荒原”意識。底層群體最顯著的特點是生活空間的狹小與社會地位的低下,蘊含在底層生存表象之下的則是底層無處逃遁的現實荒原。“荒原感”是方方描寫底層的文學創作的底色和基調,她撇開了生活中常見的溫馨、趣味和生存幽默,裸露出粗糙惡劣的生存狀態。底層群體的荒原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物質荒原與精神荒原。其中生存空間的逼仄、物質財富的匱乏直接導致底層群體的愛情親情遭到解構,人們為了生存做著人性的表演。作品暴露出的則是底層群體在荒原化的社會條件下,物質與精神雙重匱乏的現狀。
底層思考
方方有著自己對底層出路的獨特思考,做著對苦難出路的嘗試探尋。她一方面傳承了知識分子的身份和精神特質,另一方面又在明確的“職業意識”中自然融入了知識分子的精神血液與價值尺度,為底層階級的苦難設置了兩種出路模式:抗爭中毀滅或留在塵世間堅守。在抗爭中自我毀滅側重表現的是無論底層努力與否,在時代和社會外力作用之下,他們的命運都會被現實所吞噬。寫作愈發成熟的方方看到生存背後無法化解的矛盾之後,雖然承認人們對於生存多數時間無法把握與控制,但即使這樣也不能輕言放棄。因此方方在作品中讓底層人物以善良、正義的特性堅守在塵世之中來對抗現實的苦難。

人物形象

市民形象
市民形象是方方小說中特色的形象系列,1986年方方《風景》發表,小說中刻畫的市民形象引起了評論家們的注意。方方小說的市民形象描寫進行了詳細而具體的論述。20世紀中國文學中對市民的描寫都是片面的和局部的,而方方對市民的描寫是全方位的和系統的,富有了“歷史的厚度”和“現實的寬度”,方方的作品以犀利的眼光開掘深深埋藏在凡俗人生中人性的醜惡與虛偽,挖掘人性的深度,刻畫出生動鮮活的市民形象。
女性形象
方方在她的創作中一直都關注著女性,尤其是底層女性的生存與發展。與其他女作家不同,方方對於底層女性的描寫是向外轉的,題材不僅限於女性簡單的家庭生活和個人感受,而是灌注了豐富的人文關懷於筆觸,展現了當代底層女性的身份困境、情愛睏境與心靈困境,展示了一幅全景式的底層女性生命困境。在方方的小說中有許多渴望歸宿的女性,無論是在生活中,感情里還是思想上,這些底層女性都做不到完全的獨立,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男性的附屬品。除了要面對生活的困頓之外,情感困境更讓底層女性無力招架。當她們為家庭和愛情完全付出自我后,愛情往往會顯露出它殘忍的一面,女性難逃被拋棄的命運。一些底層女性在愛情中受到冷淡之後轉向自我性格的異化,最終走向毀滅他人又自我毀滅的道路。
知識分子形象
方方的知識分子形象創作,堅守知識分子的寫作立場,描摹知識分子的生存百態,既有新寫實的客觀冷靜,又完成了對新寫實的超越,“把握了歷史與人文的雙重張力”,豐富了當代知識分子形象的藝術長廊。方方以理性的眼光審視現實,在重塑知識分子形象的同時客觀展現了時代的變革,挑破“人與生活,現實與內心之間的不和諧”,表達了對現存秩序的懷疑和不滿,對現存價值觀念和倫理標準的反叛,同時方方的創作始終關心現代人的精神問題,試圖把握知識分子的內心衝突,尋找當代知識分子的出路。值得注意的是,方方對知識分子內在精神困境的深度挖掘,對人性中無法根除的“惡”的冷靜表現和批判,對普遍人性的揭露毫無疑問在現代社會仍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