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包蟲囊腫
肝包蟲囊腫
肝包蟲囊腫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主要流行於畜牧地區,在我國以新疆、青海、甘肅、寧夏、西藏、內蒙、陝西和四川西部多見,隨著人口的流動性增加,其餘各省均有散發病例。由細粒棘球絛蟲的蟲卵孵化成六鉤蚴,六鉤蚴在肝內發育成囊體,長大並壓迫肝實質,在肝臟內形成一個具有多層壁結構和多種內容物的囊性包塊。初期無明顯癥狀,隨病情發展,可有壓迫癥狀、囊腫破裂、感染等癥狀。手術治療,一般預后良好。藥物治療,部分病人治療有效。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刺抽吸術,可多次使用以達到消滅蟲體的作用。囊壁破裂可致腸梗阻、變態反應、膽系感染、肺部感染,也可繼發過敏性休克、膜性腎小球腎炎等。
● 肝膽外科、普外科或外科
● 誤食細粒棘球絛蟲卵。
● 接觸蟲卵污染的草場、水源環境。
● 常見於畜牧業地區。
● 現居或曾經居住該病流行區,有狗、羊、污染的草場和水源環境接觸史。
● 早期可無明顯癥狀。
● 隨著棘球蚴囊逐漸增大而產生壓迫綜合征:
● ● 如肝區(左上腹)脹痛不適。
● ● 肝膈面巨大棘球蚴可使膈肌抬高,影響呼吸。
● ● 肝門部棘球蚴可壓迫門靜脈和膽道,引起梗阻性黃疸:皮膚黃染、尿色加深、大便顏色變淺,脾大、腹腔積液。
● ● 肝左葉棘球蚴壓迫胃影響食慾。
● 囊腫可破入膽道、腹腔、腸道、胸腔等而引起各種表現,如膽絞痛,蕁麻疹,梗阻性膽管炎,腸梗阻,過敏性休克,右上腹疼痛、發熱、腹肌緊張的膽系感染癥狀,肺部感染的表現等。
● 可通過體格檢查,超聲、X線檢查、CT、MRI、免疫學檢測等方法明確診斷。
● 查體可觸及右上腹腫塊。
● 超聲可顯示囊腫部位、大小和形態結構。
● 肺棘球蚴囊腫X線檢查可顯示囊腫外形。
● 此外,CT、MRI在棘球蚴病的定位、分型及與周圍臟器和大血管相互關係的診斷具有特殊價值。
● 免疫學檢測:常用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血凝法(IHA)、點免疫膠體金滲濾法(DIGFA)等,常用於流行病學的篩查。
● 通過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查體肝大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可診斷本病。
● 畜牧地區居住史,污染的環境接觸史。
● 具有棘球蚴壓迫、破裂或感染的相應臨床表現。
● 典型的棘球蚴囊腫查體可觸及右上腹腫塊。表面光滑,有彈性,叩之有震顫,可隨呼吸上下移動。
● 超聲可顯示囊腫部位、大小和形態結構。
● 肺棘球蚴囊腫X線檢查可顯示囊腫外形和周邊“弧形鈣化”影。
● CT、MRI在棘球蚴病的定位、分型及與周圍臟器和大血管相互關係的診斷具有特殊價值。
● 免疫學檢測:常用的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間接血凝法(IHA)、點免疫膠體金滲濾法(DIGFA),如果這些檢查結果陽性則提示患此病的可能性大。
● 需與先天性肝囊腫、細菌性肝膿腫、右側腎盂積水、膽囊積液相鑒別。如果出現不適,一定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 可通過影像學特點、棘球蚴免疫試驗加以鑒別。
● 手術摘除棘球蚴是主要的治療方法,藥物治療是手術前後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囊腫實變、直徑小於5cm或鈣化且無癥狀者可隨訪觀察。
● 肝棘球蚴內囊摘除術:最常用的手術方法,其特點是手術方法簡單,創傷較小,但存在殘腔膽瘺、複發和播散種植等併發症。
● 肝棘球蚴囊腫外囊完整剝除術:適用於原發性棘球蚴囊腫部分突出肝表面者。該手術剝離外囊時具有一定難度,並受棘球蚴囊腫的部位、大小和術后粘連的限制。
● 內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術:針對原位複發性棘球蚴與周圍粘連緊密,難以剝離者,降低了手術風險,又縮短了手術時間。
● 肝部分切除術:適用於囊腫局限在肝臟邊緣或複發的厚壁棘球蚴囊腫及合併感染或血性肉芽腫;或者外囊殘腔內膽瘺長期帶管或反覆清創不愈者。
● 經皮肝穿刺引流囊液:主要用於有棘球蚴手術史,已造成肝表面與腹壁粘連的病例,或者不能完全確診棘球蚴複發或是殘腔的病例。
● 腹腔鏡棘球蚴摘除術: 須在棘球蚴周圍以高滲鹽水紗布充分保護手術視野前提下實施包括完整棘球蚴外囊切除、內囊摘除術和肝葉切除術。
● 手術中常規使用抗過敏藥物(如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和過敏休克的搶救準備。
● 常用的抗棘球蚴病藥物有苯丙硫咪唑類(阿苯達唑和甲苯咪唑)及吡喹酮片劑等。
● 此方法適用於體積小、位於肝組織內的囊腫,可多次使用,達到消滅蟲體的目的。
● 出現壓迫癥狀時可出現上腹部疼痛、影響呼吸、胃脹滿不適。
● 囊腫可破入膽道、腹腔、腸道、胸腔等部位而引起膽絞痛、蕁麻疹、梗阻性膽管炎、腸梗阻、過敏性休克、膽系感染、肺部感染等。
● 可繼發性門靜脈高壓,出現脾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一系列表現。
● 是一種良性肝疾病,手術治療后預后較好。
● 避免接觸污染的環境。
● 注意個人衛生。
● 清潔飲水、飲食。
● [1] 趙玉裴,陳孝平。外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2] 陳孝平,汪建平。外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