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聖心大教堂

廣州市地標之一

石室聖心大教堂,位於廣州市越秀區一德路。聖心大教堂於1863年6月18日聖心瞻禮日正式舉行奠基典禮,故命名聖心大教堂。歷時25年始建成,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石室聖心大教堂由法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工匠建造而成。

石室聖心大教堂總面積為2754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石室聖心大教堂1861年耗資40萬法郎建立,可與聞名世界的法國巴黎聖母院相媲美。

石室聖心大教堂,是天主教廣州教區最大教堂,國內現存最宏偉的雙尖塔哥特式建築之一,也是全球四座全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築之一(另外三座是巴黎聖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由於教堂的全部牆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岩石砌造,所以又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聖心堂”、“石室天主教堂”。

石室聖心大教堂,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背景


石室聖心大教堂 2張
石室聖心大教堂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並把兩廣總督行署夷為平地,當時羅馬教廷任命的兩廣教區“宗座監牧”傳教士明稽章看中了被夷為平地的兩廣總督部堂地基,並要求划給他建教堂,但兩廣總督勞崇光拒絕了他的要求,於是明稽章請法軍司令出面,寫信威脅勞崇光如果1天以內不給土地給他,法軍將實行全城戒嚴,於是1861年,中法不平等條約規定,法國人至通商各口岸地方其租地自行建禮拜堂學房。
明稽章曾回法覲見法皇拿破崙三世,得50萬法郎專款。聖心大教堂土動工在1861年8月26日,並在1863年12月8日舉行了盛大的奠基典禮。明稽章還專門從羅馬和耶路撒冷運來泥土一公斤,表達天主教創立於東方之耶路撒冷,興起於西方之羅馬。教堂東側牆角下“JERUSALEM1863”和西側牆角下的“ROME1863”刻字依然清晰可見。1864年法國教會專門請來兩位建築師VONUTRIN和HUMBERT主持,仿巴黎的聖克洛蒂爾德設計。到1888年教堂竣工,蔡孝已由原來二十幾歲的小夥子變成了五十多歲的老人。但這已是比較短的教堂建築時間了,巴黎聖母院建了87年,而德國科隆主教堂更是建了7個世紀才完成。

歷史沿革


石室聖心大教堂 2張
石室聖心大教堂
石室一共經歷了兩次重大破壞:
第一次抗日戰爭期間,一架日機撞上了塔尖避雷針,撞在教堂前的滄海茶樓,並爆炸,部份拿破崙時期的彩色玻璃被震碎;第二次才算是顛覆性的破壞,在文化大革命中,石室遭到了重大破壞,所有宗教油畫被撕掉,抗戰後剩下的部份拿破崙時期的彩色玻璃全被打碎,花窗被打碎,所有經書和講道用有跪板的長椅堆成小山在教堂里焚燒掉,石壁石柱部份被燒得爆裂,歷經數次修復,但仍有燒痕。樓頂的獅頭排水口全用鐵鎚打碎,文革期間,這裡一度成了垃圾處理場。
1979年7月,市政府重新落實了宗教信仰政策,開始籌備重新開放石室。廣大信徒過著正常的宗教生活,世界各地的信徒和遊人也到石室觀光。

教堂修整

聖心大教堂建成后總共大修了三次:
第一次是1920年代,將石室屋頂及大梁、東西塔樓樓梯等木結構全部改成混凝土鋼筋結構。第二次是1980年代,由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國家宗教事務局)先後撥款15萬元維修教堂。但因長期風吹雨打、漏雨和年久失修等原因,教堂再度傷痕纍纍,部分結構和構件嚴重損壞。2004年7月,石室教堂第三次大修開工,已於2006年秋季完成並重新開放。此次大修費用達2000萬元。大修前,石室教堂只能用一些普通玻璃代替花窗,此次修復的一大重頭戲就是全部換上專從菲律賓定製的98扇特殊玻璃,這些玻璃可是“價比黃金”,700平方米共耗資430萬元。
而玻璃圖像則以《舊約》、《新約》里的故事、代表人物為原型,刻畫了包括耶穌誕生、耶穌受洗、最後晚餐等約60個聖經故事。大修中教堂又重新安裝了機械大鐘,現已開始運行。此外還對教堂的樓梯、通道、梁架進行整修,內外牆花崗岩以人手進行翻新清洗、修補石柱、天頂、祭台、告解亭、唱經樓、照明線路、燈光等全部室內配置。

建築特色


布局結構

聖心堂原佔地6000多平方米,除教堂外,還有醫院、神學院及中、小學校等房舍,現存教堂、主教府和東西的頤鐸堂,門前為廣場,周邊為商鋪及民居。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坐北向南,分為3層。
底層開3個尖拱券門,門框外有層層退入的7對柱線與7層尖拱肋,中部正中有直徑6米、石雕鏤空的玫瑰窗。東西兩側的牆下方分別刻有“Jenuslem1863”和“Roma1863”拉丁文。
石室聖心大教堂 2張
石室聖心大教堂
二層當中是一用石頭雕刻鏤空的圓形玫瑰窗。三層為鐘樓,一對八角形的尖形塔頂高峻陡峭,大鐘樓裝有四具從法國運來的大銅鐘;西邊鐘樓的西、南、北三個塔面安裝有羅馬字鐘面的時鐘,東邊鐘樓內懸掛著以聖母瑪利亞命名的銅鐘組;堂內以二排縱向束柱把空間分為中廳和側廊,採用尖形肋骨十字拱頂,東西兩側的外牆建有飛拱和飛扶壁,凌空斜撐。整座建築的尖形拱窗、玫瑰窗、女兒牆及室內裝飾精細,束柱的柱頭以變形的麥穗作裝飾,束柱柱礎並在一起表示堅如磐石;出水口為中國傳統風格的石獅式樣。
石室教堂正面是典型的左右三段式和上下三段式格局,基座是三座尖拱門,中央大門最大,左右門對稱,這三座門及東西兩側的橫門都是層層疊疊的尖券門,具有很強的透視效果。門楣上有精緻的石雕圖案,中間是碩大的玫瑰花窗,兩側對稱的窗子和三樓的兩扇窗都是合掌式的,與大門一樣的暗紅色,同樣裝飾尖券,在上下兩部分之間,都刻有排列有序的欄桿。
走進教堂,左右各有10根巨型石柱支撐交叉、急劇上升的尖拱,使整個教堂內部保留著和外觀一致的向上的升騰感覺。堂頂中間最高,兩側稍低,呈現起伏的態勢。從大門向祭壇方向,由於石柱的排列和堂頂的尖拱結構,整個大堂有一種向上和向前延伸的感覺,渲染出莊重的宗教氣氛。
石室中正面、東面、西面各有直徑7米的圓形玫瑰花窗,用深紅、深藍、紫黃等玻璃鑲嵌。窗花心為一小十字,共有放射花瓣24瓣,花瓣之間頂尖上有12個小圓,圓之間又有12個小十字,組成一朵玫瑰圖案。正面大門上面和四周牆壁分佈的花窗欞,都是合掌式,彩色玻璃窗歷經百年,多有損壞,多用國產的藍綠色玻璃修補。而在當時,這些玻璃窗上所繪的是聖經故事。
石室的平面為拉丁十字形平面。在遠古時代,“十”字在世界各地都是太陽和火的象徵,也即光明的象徵;后成為基督教的標誌。石室的平面採用拉丁十字形,但兩翼突出較少,這是法國教堂常見的平面形制,與英國教堂平面的兩翼突出很長有顯著區別。
拉丁十字平面的教堂也被比擬為一個神秘的人體。左右的兩個側廳相當於兩臂;唱詩班所在的位置,相當於人的胸部,是心臟部分;而中殿及兩側的側廊,相當於身體的下半部分。後堂則象徵人的頭部和大腦。後堂代表著基督教聖靈的精神性空間,而教堂的其餘部分,則代表著世俗世界的物質性空間。

建築風格

哥特式:雙塔石室聖心大教堂正面是一對高聳的尖頂石塔,象徵升向天堂,皈依天主;正立面的鐘樓上聳立尖塔,是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的特徵,也是建築造型藝術魅力的內是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形穹窿;尖塔為空心的八角形錐體,用石塊砌成,其下是三層樓房,尖塔越往上越陡峭,最後像錐尖刺向蒼穹。
石室通常的哥特式建築,石柱一般稱作束柱,感覺是一束柱子被捆綁在一起。從外觀上看,石室的石柱似乎和普通束柱有所區別,這裡的每根石柱都是由整塊的花崗岩壘成,石面之間嚴絲合縫,對榫準確,石塊之間是用桐油糯米漿粘合。
彩色窗戶教堂正立面和東西側立面各有一個直徑近7米的圓形玫瑰花窗。所有門窗都以法國製造得較深的紅、黃、藍、綠等七彩玻璃鑲嵌。這玻璃可避免室外強光射入,使室內光線終年保持著柔和,形成慈祥、肅穆的宗教氣氛。這正是哥特式教堂的特色之一。

中國元素

教堂的真正指揮完成建造全是由廣東揭西坪上鎮尖田村的石匠——客家人蔡孝所完成的,看到的這幢奇特的哥特式建築里,又融入了不少中國元素,整座教堂的建造,全用了中國的土辦法糯米桐油代替水泥,這樣既防水又牢固,穹頂石塊也從中鑿雙孔中用鐵枝穿起來,這樣更牢固,教堂樓頂的出水口,也改成了中國獅子造型,地板也改掉了原先設計的石塊改成廣東大階磚,這樣防濕性更好,門上也刻上了廣式木雕。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為:8:00-17:30(節假日不休息)
彌撒時間周一至周五周六周日
第一場06:3006:3006:30
第二場07:0007:0008:30(粵語)
第三場19:30(普通話)10:30(普通話)
第四場15:30(英語)
免費開放時間07:00-17:00

交通信息

地鐵:地鐵6號線到一德路站A出口步行470米即到;地鐵2號線到海珠廣場站B2出口步行590米即到。
公交路線:4路;8路;61路;82路;86路;823路;夜16路;夜33路;夜6路到一德中路站下即到。
自駕:一德路是西南走向的單行線,不推薦駕車進入一德路,大部分的車道基本被各種各樣海味玩具批發的貨車所佔用。可以選擇在萬菱廣場地下停車場或者人民南路的新中國大廈地下停車場停車。

保護措施


2035年廣州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打造三大城市客廳,其中就包括石室聖心教堂廣場,將對其進行空間環境整治及景觀提升,在植物綠化、燈光照明、路面鋪裝、景觀小品、街道傢具、無障礙設施、標識系統等景觀要素方面實施修復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