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花水柏枝

檉柳科、水柏枝屬直立灌木

疏花水柏枝(學名:Myricaria laxiflora (Franch.) P. Y. Zhang et Y. J. Zhang)是檉柳科、水柏枝屬直立灌木,高可達1.5米;老枝紅褐色或紫褐色,光滑,葉密生於當年生綠色小枝上,葉披針形或長圓形,先端鈍或銳尖,總狀花序通常頂生,較稀疏;苞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具狹膜質邊;萼片披針形或長圓形,花瓣倒卵形,粉紅色或淡紫色;子房圓錐形,蒴果狹圓錐形,6-8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湖北秭歸、巴東及四川巫山峽口長江兩岸地區。生長於路旁及河岸邊。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於1984年在三峽地區發現其模式物種並定名,僅分佈於長江流域四川省、重慶市和湖北省。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確定該物種為極度瀕危滅絕物種。

形態特徵


疏花水柏枝
疏花水柏枝
直立灌木,高約1.5米;老枝紅褐色或紫褐色,光滑,當年生枝綠色或紅褐色。葉密生於當年生綠色小枝上,葉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4毫米,寬0.8-1毫米,先端鈍或銳尖,常內彎,基部略擴展,具狹膜質邊。
總狀花序通常頂生,長6-12厘米,較稀疏;苞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4毫米,寬約1.5毫米,漸尖,具狹膜質邊;花梗長約2毫米;萼片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3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鈍或銳尖,具狹膜質邊;花瓣倒卵形,長5-6毫米,寬2毫米,粉紅色或淡紫色;花絲1/2或1/3部分合生;子房圓錐形,長約4毫米。蒴果狹圓錐形,長6-8毫米。種子長1-1.5毫米,頂端芒柱一半以上被白色長柔毛。花、果期6-8月。

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湖北秭歸、巴東及四川巫山峽口長江兩岸地區。生長於路旁及河岸邊。模式標本采於四川巫山峽口長江沿岸。

繁殖方法


剪取當年生半木質化新枝,穗長7-10厘米。保留頂部兩片葉,並將保留葉片剪去1/3,扦插深度為插穗長的1/3-1/2處,插穗間距4厘米×4厘米,早晚進行。
扦插苗床長6米,寬1.2米,扦插基質為河沙:珍珠岩:塘泥:泥碳土(1:1:1:1)的比例配製,基質厚度30厘米,平鋪於苗床上,扦插前7天用甲托(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900倍液對基質進行徹底消毒翻曬。
扦插初期,保持空氣相對濕度為80%左右,扦插後期減少補水次數,創造生根環境。扦插后每15天用70%甲托1000-1500倍液苗床噴霧,預防病蟲害的發生。

保護級別


疏花水柏枝
疏花水柏枝
保護級別:疏花水柏枝因三峽工程建設而導致生境喪失。因此,《中國紅色物種名錄》(第一卷)中,疏花水柏枝被列為瀕危種。
保護對策:物種保護的途徑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殘留疏花水柏枝居群的存在使得該物種的就地保護成為可能。殘留居群中的宜昌居群和宜都居群在研究的12個居群中具有最高的遺傳多樣性併產生了這兩個居群特有的等位基因,而枝江居群的遺傳多樣性雖然較低,但是在野外觀察中該居群內幼苗更新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對3個殘留居群進行保護,尤其是在庫區自然居群全部消失的情況下。在野外觀察中宜昌居群和宜都居群具有很強的幼苗更新能力,因此建設自然保護小區對這兩個居群可以進行就地保護。而枝江居群中表現出的後代適合度下降,使得對該居群進行就地保護的同時有必要進行遷地保護。在對3個殘留居群進行保護的同時,對已有的遷地居群也要進行合理的管理以儘可能減少該物種遺傳資源的流失。三峽工程建成后改變了下游原有水文節律,清水下瀉將對殘留疏花水柏枝的生境帶來影響。

相關報道


宜賓江安疏花水柏枝
宜賓江安疏花水柏枝
2008年1月1日,人們在三峽大壩下游約100公里處的枝江市董市鎮沙灘上發現了一種新奇的植物,經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博士、研究員江明喜等權威植物學家現場嚴格鑒定確認,這些植物為珍稀瀕危植物——疏花水柏枝這是該物種世界唯一的野生居群,改變了以往三峽工程蓄水導致該物種滅絕的學術觀點。
2014年11月上旬,四川瀘州攝影愛好者在江陽區發現極度瀕危易滅絕的野生植物—疏花水柏枝。隨即,四川省林業廳相關人員與四川省工程諮詢研究院何飛博士在宜賓的南溪區、翠屏區等地也發現有疏花水柏枝的蹤影。這種之前只在長江流域的湖北、重慶發現過的極度瀕危易滅絕物種是首次在四川被發現。
2018年1月,在宜賓江安縣桐梓鎮雙江村的一片長江河灘上,發現了3萬餘株極度瀕危滅絕物種——疏花水柏枝。這是全國目前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疏花水柏枝種群。疏花水柏枝沒有什麼經濟價值,基於物種多樣性和稀少性而進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