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又叫超額需求拉動通貨膨脹,又稱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是凱恩斯先提出來的,認為總需求超過了總供給,拉開“膨脹性缺口”,造成物價水平普遍持續上漲,即以“過多貨幣追求過少商品”。
具體解釋是當經濟中實現了充分就業時,表明資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在此條件下,如果總需求繼續增加,閑置的機器設備由於已全部使用上了,過度的需求不僅不會促使產量增加反而引起物價上漲,產生通脹。此處,特彆強調是超額需求(區別於成本推動型通脹,成本推動型通脹是在無超額需求的情況下,由於供給方面成本的上升所導致)。後來又有人補充,當經濟中未實現充分就業時,由於需求增加后,總供給的增加無法迅速滿足總需求的要求便產生了暫時的供給短缺,從而推動了價格水平,產生通脹。由於經濟尚未達到充分就業,價格水平的上漲仍會刺激總供給逐漸增加,從而也使國民收入隨之增加。
因總需求的增長持續超過總供給在充分就業條件下可達到的水平,而導致的價格總水平的持續上漲。圖中縱軸P表示物價水平,橫軸Q表示產量水平;D1、D2、D3、D4、D5表示不同水平的總需求;Qf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利用現有資源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充分就業產量)。當價格為P1時,總需求為D1,產量為Q1;當價格為P2時,總需求為D2,產量為Q2;當價格為P3時,總需求為D3,產量為Qf,這時在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約束下的產量已達到最大,因此,總需求繼續增大(由D3分別上升為D4、D5),將不可能引起產量增加(仍為Qf),而價格則由P3分別上升到P4、P5。
把A、B、C、D、E連成一線,可以得到通貨膨脹軌跡。其中,CE段意味著過度需求的存在,所以CE段被稱為真正的通貨膨脹。
引起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實際因素主要有:①政府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而形成財政赤字,並主要依靠財政透支來彌補;②國內投資總需求超過國內總儲蓄和國外資本流入之和,形成所謂的“投資膨脹”;③國內消費總需求超過消費品供給和進口消費品之和,形成所謂的“消費膨脹”。上述三個因素中任何一個發生作用,在其他條件不變時都會導致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缺口,這種缺口只能通過物價上漲才能彌合,這就引起了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還可能由貨幣因素引起。經濟學意義上的需求都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上述實際因素引起的過度需求雖然最初在非金融部門中產生,但若無一定的貨幣量增長為基礎,便不可能形成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換言之,過度的需求必然表現為過度的貨幣需求。從貨幣因素考慮,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可以通過兩條途徑產生:①經濟運行對貨幣需求大大減少,於是,即使貨幣供應無異常增長,原有貨幣存量也會相對過多;②在貨幣需求量不變時,貨幣供應增加過多。一般情況下,後者是貨幣因素造成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
根據過度需求形成的機制,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還可以進一步區分為:①自發性通貨膨脹,由總需求的擴張獨立於實際的或預期的成本變動而造成。②誘發性通貨膨脹,由成本增加帶動收入和工資增加,進而導致高消費支出所造成。由於廠家在成本上升時或減少持有的現金餘額,或需要更多的銀行貸款,因此,這時導致總需求擴張的成本上升,必然與貨幣供應增加相聯繫。③支持性通貨膨脹,表現為政府利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或補償成本膨脹引起的總需求下降,因此,又稱政策性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