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多間隙感染

口底多間隙感染

口底多間隙感染是頜面部最嚴重而治療最困難的炎症之一,為口底部位多個軟組織間隙的感染,雙側下頜下、舌下及頦下間隙同時受累。口底多間隙感染常見病因為細菌感染。口底多間隙感染常見癥狀:雙側下頜下、舌下及頦部均有瀰漫性腫脹,面部大面積水腫,嚴重者可至鎖骨、胸上部水平,有自發性劇痛、灼熱感,伴有言語不清、吞咽困難、呼吸困難等。口底多間隙感染治療主要包括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全身及局部反應均很嚴重,最主要危險是呼吸道的阻塞及全身中毒。早診斷、早治療可控制感染,消除病灶,嚴重者預后差。

就診科室


● 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科

病因


● 口底多間隙感染主要為細菌感染引起。
● 牙源性感染:如下頜牙的根尖周炎、牙周膿腫、骨膜下膿腫、智牙冠周炎。
● 化膿性口底蜂窩織炎:金色葡萄球菌為主的細菌引起。
● 腐敗壞死性口底蜂窩織炎:厭氧菌或腐敗壞死性細菌為主主的細菌引起。

癥狀


● 化膿性病原菌引起的炎症:初期腫脹多在一側下頜下間隙或舌下間隙;如炎症繼續發展擴散至頜周、整個口底間隙時,則雙側下頜下、舌下及頦部均有瀰漫性腫脹。
● 腐敗壞死性病原菌引起的炎症:軟組織的水腫非常廣泛,水腫的範圍可上及面頰部,下至頸部鎖骨水平,嚴重者甚至可達胸上部。頜周有自發性劇痛、灼熱感,皮膚表面略粗糙而紅腫、堅硬。腫脹區皮膚呈紫紅色、壓痛、明顯凹陷性水腫、無彈性。隨著病變發展,口底黏膜出現水腫,舌體被擠壓抬高。由於舌體僵硬、運動受限,出現言語不清、吞咽困難,不能正常進食,還可出現呼吸困難。嚴重者全身癥狀常很嚴重,多伴有發熱、寒戰,體溫可達39~40℃以上,呼吸短淺,煩躁不安,脈搏頻弱,發紺,甚至血壓下降,出現休克。

檢查


● 一般檢查。
● 血常規。
● 超聲檢查。
● 磁共振檢查。
● 錐形束CT。
● 面部及牙照相。

診斷


● 收集全部病史資料和檢查,分析形成口底多間隙感染的因素和機制。
● 患處捫及捻發音,切開後有大量咖啡色、稀薄、惡臭、混有氣泡的液體,並可見肌組織呈棕黑色,結締組織為灰白色,但無明顯出血。局部組織紅腫熱痛。
● 根據口底多間隙感染的臨床表現和超聲檢查分析,得出感染的特徵及範圍。
● 結合血常規有助於診斷。

鑒別診斷


● 急性化膿性下頜下腺炎:常在慢性下頜下腺炎的基礎上急性發作,表現有下頜下三角區紅腫、壓痛及發熱、白細胞總數增加,但多不形成下頜下膿腫,並有患側舌下肉阜區、下頜下腺導管口紅腫,壓迫下頜下腺有膿性分泌物自導管口流出。攝X線口底片多能發現下頜下腺導管結石。
● 頜面部蜂窩織炎:如果經過抗炎治療后腫脹雖有縮小,但腫脹區質地堅實,或有繼續增長者,應警惕惡性腫瘤繼發感染的可能,必要時應切取或切除病變組織做病理檢查。

治療


● 口底多間隙感染的治療需根據感染的不同病因、炎症的不同時期,並注意全身與局部治療相結合的原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全身治療:增強全身抵抗力和針對病原菌的抗感染治療。抗感染按一般原則進行;全身中毒反應明顯的患者可靜脈滴注抗生素,同時維持患者水、電解質平衡,注意全身支持治療。
● 局部治療:在間隙感染處於急性滲出期,應採用促進炎症消散或局限的治療原則,已出現波動或穿刺有膿者,應及早進行切開引流。

危害


● 全身及局部反應均很嚴重,最主要危險是呼吸道的阻塞及全身中毒。

預后


● 早診斷、早治療可控制感染,消除病灶,嚴重者預后差。

預防


● 積極治療下頜牙的根尖周炎、牙周膿腫、骨膜下膿腫、智牙冠周炎、頜骨骨髓炎,以及下頜下腺炎、淋巴結炎、急性扁桃體炎、口底軟組織和頜骨的損傷等。
● 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按時刷牙,不吃甜食。
● 減少齲病和牙周病的發生。
● 對於反覆引起智牙冠周炎且估計不能萌出者或雖能正常萌出, 並不能與對建立正常咬合關係者, 應予以拔除。

參考文獻


● [1] 張志願,俞光岩。口腔頜面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
● [2] 劉海梅。智牙冠周炎引起的頜面部間隙感染.Journal of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2008, Vol.29, No .23.
● [3] 白曉峰。口腔頜面部感染.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Stomatology [M].2010 Vol. 3, 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