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琦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何毓琦,1934年3月1日出生於中國上海,祖籍浙江諸暨,自動控制專家,動態系統現代控制理論創導者之一,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1950年16歲的何毓琦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先後獲得電子工程學士學位(1953年)、碩士學位(1955年);1958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應用數學博士學位;1961年博士畢業后一直在哈佛大學應用物理與工程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65年拿到終身教授職位。1969年晉陞為哈佛大學戈登·麥凱教授;1983年擔任哈佛大學跨系決策科學博士方向的主席;198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89年獲得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控制科學與工程獎;2000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1年受聘清華大學講座教授;2007年在科學網撰寫博客;2009年在科學網撰寫的博文精選集《科學人生縱橫》出版。
何毓琦主要從事系統控制科學及工程應用研究,在最優控制、微分對策、團隊論、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和智能系統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何毓琦院士](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7/mb797ed8fed5293d819647cc42ca09046.jpg)
何毓琦院士
1949年,15歲時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並在香港完成高中教育。
1950年,16歲時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並在1953年拿到電子工程學位,1955年拿到電子工程碩士學位後進入Bendix Aviation工作。
1958年,結束在三年的工作,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攻讀應用數學博士學位。
1961年,博士畢業后一直在哈佛大學應用物理與工程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
1965年,拿到哈佛的終身教授職位。1969年,晉陞為哈佛大學戈登·麥凱教授。
1983年,擔任哈佛大學跨系決策科學博士方向的主席。
198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00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1年,受聘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2007年4月25日,何毓琦入駐科學網博客,其中《一個大學教授在美國的生活》一文備受關注。
2009年,何毓琦在科學網撰寫的博文精選集《科學人生縱橫》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 科研綜述
何毓琦是動態系統現代控制理論的創導者之一。開創了微分對策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識別領域提出了Ho-Kashyap規則等。
何毓琦與合作者共同開闢了“Nonzero sum differential games”這一系統控制中一般對策理論研究的新途徑。提出團隊論的概念並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結構。率先研究離散事件系統,奠定了“擾動分析”和“序貫最優”研究領域的基礎,已導致生產自動化和通訊網路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
何毓琦科學工作的突出特色是理論與實際,廣度與深度,創造性與應用性的緊密結合。他從分析大量的生產過程實際中抽提並率先研究離散事件系統,開拓出全新的研究領域。這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現已導致生產自動化和通信網路等研究中一系列新的突破,成為控制理論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
• 論文著作
出版時間 | 圖書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2009.11 | 《科學人生縱橫 何毓琦博文集萃》 | (美)何毓琦著 |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4.05 | 《新學者融入世界科壇 中英文本》 | (美)何毓琦等著 |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4 | 《科壇新學者指南》 | (美)何毓琦等著 |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
1982.02 | 《應用最優控制-最優化。估計。控制》 | (美)布賴森,何毓琦著;錢潔文等譯 | 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
1976 | 《大規模系統的方向》 | (美)密特,何毓琦主編 | |
1975 | 《應用最優控制》 | (美)布賴森,何毓琦著 |
截至2009年,何毓琦指導了50多名博士生和大量的博士后,分佈在十多個國家,其中不少已成為知名學者和學術帶頭人。其中在清華大學培養了3名名博士生,分別是:賈慶山、白紅星、沈震。
何毓琦對中國科技事業,特別是自動化理論和工程實踐十分關注和支持。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為中國培養了近10名博士生和多位訪問學者。通過系列演講和合作研究,推動了中國對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和製造系統等方面的研究。
時間 | 榮譽/表彰 | 來源 |
1970年 | Guggenheim Fellowship | |
1988年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
1993年 | Chiang Technology Achievement Award | |
1989年 | IEEE Control System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ward(IEEE控制科學與工程獎) | |
1999年 | American Automatic Control Council Richard E. Bellman Control Heritage Award | |
1999年 | Rufus Oldenburger Medal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 |
2000年 |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
2000年 |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
2004年 | Isaacs Awar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Dynamic Games | |
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高級會員 |
時間 | 擔任職務 | 來源 |
1971年-1973年 | 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諮詢委員會主席 | |
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控制系統分會(CSS)管理委員會和董事會成員 | ||
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NSF)決策與管理科學領域成員 | ||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 ||
美國多個政府委員會和工業組織的顧問 | ||
控制、決策和最優化方面的七個國際雜誌的編委 |
何毓琦的父親何競武是中華民國中將,陸海空軍總司令副官長;她的弟弟何毓璇擔任美國利時康石油集團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何毓琦在40餘年的學術生涯里,已經和太太去了旅遊手冊《有生之年必去的1000個地方》中的230個。
何毓琦在系統控制科學及工程領域,包括最優控制、微分對策、團隊輪、離散事件動態系統及智能系統等重要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是動態系統現代控制理論的創導者之一。 (清華大學評)
何毓琦為鼓勵中國的科學技術研究創造,出資在中國國內設立了“何潘清漪離散事件系統論文獎”,並在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設立了“何潘清漪獎學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