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

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

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魯西南、豫北、直南(直隸南部)及江蘇西南一小部。

基本簡介


【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是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魯西南、豫北、直南(直隸南部)及江蘇西南一小部。抗戰爆發后,中共冀魯豫邊各地方組織,曾發動抗日武裝鬥爭,初步建立了泰西、魯西、微山湖西和直南等抗日游擊根據地。1939年,八路軍115師主力先後進抵魯西南、直南、魯西和泰西地區,相繼取得樊鎮、梁山等戰鬥勝利,使許多小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初步形成了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

詳細情況


1937年底至1938年春,在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下,華北重鎮太原、濟南相繼淪陷,國民黨軍隊向南潰退,地方政權瓦解,使平漢、津浦、隴海、石德四大鐵路之間的廣大地區成為真空地帶。河北省委和山東省委根據黨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深入這一地區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為創立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1938年春,直南、豫北、魯西南地方黨組織,建立了游擊隊,初步打開了冀魯豫根據地的局面。同年底,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部隊進入魯西南地區,推動了該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和根據地的建設。1939年2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代旅長楊得志等率部分兵力,從晉東南進到濮陽、內黃、滑縣一帶,和地方武裝合編為冀魯豫支隊,開展游擊戰爭,連續取得反日偽軍“掃蕩”的勝利。到年底,部隊擴大到7000餘人。1940年4月,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在黃克誠率領下,由太行山區東進到冀魯豫邊區,同冀魯豫支隊會師合編,成立冀魯豫軍區,黃克誠兼任司令員,崔田民任政治委員。同時,成立魯西軍區,蕭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勇任副司令員。不久,黃克誠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率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三四四旅和新編第二旅由冀魯豫南下,加強華中抗日根據地。到1940年底,冀魯豫根據地向南發展到隴海路,西面、北面接連晉冀豫根據地,東面與山東根據地相鄰。1941年1月,冀魯豫邊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晁哲甫為主任,崔田民、賈心齋為副主任。至此,包括直南、豫北、魯西南地區的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冀魯豫根據地處在極端困難時期。根據地軍民執行精兵簡政、主力部隊地方化、敵進我進等方針,粉碎了日偽軍多次“掃蕩”,渡過了嚴重困難局面。
1941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冀魯豫區與魯西區合併,成立新的冀魯豫區黨委、軍區和行署。新的冀魯豫區黨委書記張霖之,行署主任晁哲甫,新的冀魯豫軍區仍由2縱隊兼任,縱隊司令員楊得志,軍區司令員崔田民,縱隊兼軍區政治委員蘇振華。為了統一冀魯豫邊區,加強對敵鬥爭,1942年底,中共中央決定將湖西區及豫皖蘇水東區劃歸冀魯豫邊區,黃敬任區黨委書記。
1943年,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進入恢復和再發展時期。在八路軍總部的統一指揮下,冀魯豫軍區和太行軍區於七八月間先後發起衛(河)南戰役和林(縣)南戰役,取得殲滅日、偽軍1.2萬餘人的重大勝利,開闢了衛南、豫北廣大地區。
1944年,冀魯豫軍民發動攻勢,攻克日軍據點50餘處,恢復昆(山)張(秋)地區,打開了東平、汶上的局面;隨即收復魚台、單縣、豐縣、沛縣間地區,恢復了微山湖中心區,並向鄆城、荷澤等地攻擊,使魯西各小根據地連成一片。5月,冀魯豫區與冀南區合併,成立中共中央冀魯豫分局和新的冀魯豫軍區,黃敬任分局書記,宋任窮任軍區司令員,黃敬任政委。同年7月,冀魯豫軍區派一部分兵力南下,恢復黃河以東的水東根據地,開闢水西根據地,在14個縣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擴大了豫東根據地。
1945年春、夏季,冀魯豫根據地軍民同其他敵後抗日根據地一起,對日、偽軍展開了反攻作戰,擴大了解放區。8月,晉冀魯豫地區部隊開始對日、偽軍全面反攻。20日,晉冀魯豫軍區成立,劉伯承為司令員,鄧小平為政治委員。在新的軍區統一指揮下,各地反攻作戰密切配合、協調一致,一部進攻開封、新鄉、安陽、邯鄲等地,一部配合山東解放區部隊進攻濟南,解放了全區大部分城鎮。此時,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面積達1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00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