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熱
壯熱
壯熱是指病人自覺熱甚,或惡熱,喜棄衣被,捫之肌膚烙手,測其體溫39℃以上者,多因外邪入里,邪正相搏,陽熱內盛,蒸達於外所致。常見於外感溫熱病氣分階段,屬里實熱證,多兼面赤、汗多、煩渴飲冷、舌紅苔黃等熱盛之症。
● 英文名稱:High Fever
● 又稱:高熱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症:陽明經證
● 有人壯熱為病著,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金匱要略》)
● 感覺躁熱難受,體溫升高明顯,身熱灼手,或伴有惡熱煩渴的表現。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壯熱指患者身體出現高燒(體溫多在39℃以上)不退癥狀,是病邪入里的標誌之一,多見於外感熱病的中後期階段,常見於時行感冒、肺熱病、濕溫、溫毒發斑等。
● 問寒熱屬於中醫問診的必不可少內容之一。
● 寒與熱是臨床最常見癥狀,通過詢問患者怕冷與發熱的情況,可以辨別疾病的性質和陰陽盛衰的變化。
● 寒為陰征,熱為陽象,寒熱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應。
● 壯熱也叫高熱,是指患者身體出現高燒(體溫多在39℃以上)持續不退,不惡寒只惡熱的一種癥狀,通常伴有頭痛、面部赤紅、口渴難耐、大汗淋漓、舌紅苔黃、脈搏跳動有力的表現,也就是常說的高燒不退。
● 陽明經證:可見壯熱,通常與面赤,汗大出,口大渴,舌紅,脈洪大並見,為氣分熱盛證。
● 形成壯熱的成因很多,其病機主要為風熱內傳,或風寒入里化熱,正氣與邪氣相互抑制,但陽熱熾盛佔優,最終蒸達於外所形成。
● 小兒壯熱一般由於小兒血氣盛,五臟生熱,熏發於外。或挾伏熱,或挾宿寒。挾伏熱者,大便黃而臭;挾宿寒者,糞白而有酸氣。因腑臟不調,冷熱之氣俱乘腸胃,蘊積漸染而發。
● 現代醫學認為壯熱是一些疾病的前驅癥狀,可由急性感染性疾病(如細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膚感染等)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如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藥物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代謝疾病等)引起。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1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