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積豐

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院長

何積豐,1943年8月5日出生於上海市,計算機軟體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院長,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所長,上海開源大數據研究院理事長。

1965年何積豐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並被分配到華東師範大學工作,先後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被派往美國舊金山大學進修;1984年在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實驗室任客座教授、高級研究員;1998年擔任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2001年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學院院長;2002年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首批終身教授;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受聘為杭州師範大學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院長;2010年被英國約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2014年受聘為上海農業物聯網首席專家;2016年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院長。

何積豐主要從事計算機軟體理論及應用研究,針對軟體的複雜性、正確性和可靠性等問題開展系統性的研究。近年來,研究的軟硬體協同設計系統,為減少系統晶元設計時間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經歷


何積豐
何積豐
1943年8月5日,何積豐出生於上海市。
1960年5月,何積豐進入上海復旦大學數學系學習。
1965年2月,何積豐從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並被分配到華東師範大學工作,是上海高校中第一批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人員。
1980年7月,何積豐作為訪問學者,被華東師範大學被派往美國舊金山大學進修,專攻計算機應用,課餘時間裡,他常常到遠離舊金山的斯坦福大學和另一所名牌大學去旁聽課程,斯坦福大學的導師被他打動,不久,何積豐被批准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至1981年7月)。
1984年12月,何積豐在英國牛津大學計算機實驗室任客座教授、高級研究員(至1998年7月)。
何積豐 演講 報告
何積豐 演講 報告
1986年8月,何積豐晉陞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1995年8月,何積豐被聘為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
1998年7月,何積豐任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01年11月,何積豐擔任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學院院長。
2002年12月,何積豐成為華東師範大學首批終身教授。
2005年,何積豐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5月,何積豐擔任天津師範大學軟體學院名譽院長。
2009年,何積豐受聘為杭州師範大學杭州國際服務工程學院院長。
2014年10月22日,何積豐受聘為上海農業物聯網首席專家。
2016年,何積豐受聘為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軟體工程學院院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80年起,何積豐從事程序設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1986年和C.A.R.Hoare提出了“程序分解運算元”,並將規範語言與程序語言看成是同一類數學對象。接著又提出了採用“關係代數”作為程序和軟體規範的統一數學模型,使得關係代數可用來描寫程序的分解和組合過程,直接支持軟體的開發。在數據精化方面,給出了處理非確定性程序語言數據精化的完備方法。1995年,在總結了多類程序語言語義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與C.A.R.Hoare提出了程序設計統一理論和連接各類程序理論的數學法則。還提出了用形式化的界面理論溝通幾種程序語言,以及非確定性數據流的數學模型及代數定律。他在研究的軟硬體協同設計系統,為減少系統晶元設計時間和降低成本提供了有益的方法。
• 學術論著
截至2014年4月,何積豐出版英文專著2部,在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60餘篇,他引4000餘次。
Jifeng H.103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targeting Stat3 and HIF-1alpha is a potent strategy for prostate cancer therapy[J].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Supplements, 2010, 8(7):40-40.
Jifeng H,Li X, Liu Z.rCOS:A refinement calculus of object systems[J].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2006, 365(1):109-142.
He J, Li X, Liu Z.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etical Aspects of Computing. Springer-Verlag, 2005.
He J, Li X, Liu Z. Component-based Software Engineering: the Need to Link Methods and their Theories[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5, 13(2):72--97.
He J, Liu Z, Li X, et al. A Relational Model for Object-Oriented Designs[C]// Asian Symposium on Programming Languages & System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4.
Jifeng H. A Behavioral Model for Co-design[M]// FM’99 — Formal Method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99.
• 承擔項目
截至2014年4月,何積豐先後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科技部973計劃、863計劃主題項目首席科學家,領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
時間項目名稱項目來源
2001年—2003年VERILOG模擬器和合成器設計上海市信息委項目(CX20010005)
2002年—2004年UML軟體開發進程的形式化理論教育部重點項目(02104)
2002年—2007年網構軟體形式化理論與方法研究973項目(2002CB31200001)
2003年—2005年安全軟體理論與軟硬體協同設計“211”項目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4年4月,何積豐先後以唯一完成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各1項,以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與科技成果獎一等獎4項。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85年電子工業部軟體一等獎
198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0年設計嚴格安全軟體的完備演算系統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2年設計嚴格安全軟體的完備演算系統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何積豐努力踐行服務社會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始終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從事教學、科學研究服務並反哺教學,強調對青年道德品性的培養。他探索軟體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新路子,倡導“以學生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求發展”的國際化辦學理念,並構建了新穎的創新型軟體人才分層培養一體化機制。
• 講授課程
何積豐為本科生開設了第一門由院士主講的通識教育課程《計算機文化》,並梳理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為研究生開設了《程序統一理論》課程。
• 教學成果獎勵
2006年何積豐獲得上海市教學名師稱號,2013年9月獲得第三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他還被評為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88年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1989年英國先進技術女皇獎
1993年英國先進技術女皇獎
2005年感動上海十大人物
2006年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
2007年上海市勞動模範
2010年4月17日英國約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2014年4月1日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2016年7月1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中國科學院信息學部常委會副主任
國家可信軟體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可信軟體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
上海市高可信計算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6年8月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8年8月南京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年5月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6年11月—2011年11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常務委員、委員 
2008年5月天津師範大學軟體學院兼職教授
2011年11月—2018年9月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副主席、常務委員、委員 
2012年7月8日西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2013年浙江警察學院公安信息化應用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個人生活


何積豐到美國半年後,擔任中學女教師的妻子張蕾蕾,在一起意外事故中受傷,雙目失明。何積豐回國后一直照顧妻子,有時候,為了幫助妻子練習英語,他們就用英語聊天。每個星期六的上午,何積豐都會陪妻子逛菜市場、超市,買來一周的生活用品。

人物評價


何積豐是信息領域領軍專家,被國際計算機科學界譽為面向模型軟體開發方法的奠基石。他在安全軟體設計方面的論著被國際軟體界廣泛引用。他率先提出關係程序設計語言,這項工作被歐洲計算機界認為是繼過程語言、函數程序、邏輯程序之後的第四類程序語言的先驅,他因而被歐洲軟體界權威人士贊之為“軟體設計技術上的一座里程碑”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評)
“何老師始終把學術事業和祖國的命運與黨領導的事業密切地聯繫在一起,為自己能夠在國家發展、學術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中發揮作用而感到自豪。”(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評)

人物觀點


在發展物聯網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新通道”。“過去搞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的專家很少與研究社會科學的專家在一起討論問題,但現在我們知道類腦人工智慧就是需要研究腦科學的專家參與。”神經科學、心理學等科學領域同樣需要與社會學研究結合,學科間的相互整合很好地促進了物聯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