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英籍德國作曲家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男,英籍德國作曲家。

亨德爾生於德國哈勒(Halle,S),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后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於1703年遷居漢堡,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6年後,在漢堡威爾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代表作有《阿爾米拉》《哈利路亞》等。

人物生平


演藝經歷

1697年老亨德爾去世時,念念不忘要讓兒子作一個律師而不要去搞什麼音樂。亨德爾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的藝術追求。
1685年2月23日出生於德國哈勒城的一個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
亨德爾少年時期曾跟隨當地風琴師、作曲家學習音樂,後來擔任了哈勒禮拜堂的風琴師,並開始創作。
此後的幾年中,亨德爾隨作曲家、風琴演奏家查豪學習了鍵盤樂器和作曲,也學會了演奏雙簧管和小提琴。
1702年先進入哈雷大學學習法律,算是不違父命,同時又在當地的教堂里擔任兼職管風琴師。
1703年遷居漢堡,並擔任了漢堡歌劇院的提琴師。
亨德爾任職的漢堡歌劇院
亨德爾任職的漢堡歌劇院
1705年創作的歌劇《阿爾米拉》的上演獲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留學的旅程。在當時義大利是全歐洲歌劇藝術的聖地。亨德爾越過阿爾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羅馬、佛羅侖薩和威尼斯等地學習了三年,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師都有交往,把義大利的歌劇藝術學到了手。
倫敦布魯克街亨德爾故居
倫敦布魯克街亨德爾故居
1709年他新創作的歌劇《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義大利歌劇界的一致好評。
1710年就任漢諾威選帝侯的宮廷樂長。但自從普賽爾1695年逝世后,英國的歌劇藝術就止步不前,需要新鮮的血液。亨德爾看準了這個機遇,就向主人請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國,此後幾年亨德爾就往返於英德之間。他的到來給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一股清風,在倫敦他的歌劇《里納爾多》大獲成功,1713年他以一首《女王生日頌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賞識,於是亨德爾索性就不回漢諾威了。
水上音樂
水上音樂
1714年以一部精心創作的《水上音樂》歡迎了新國王喬治。
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劇》的喜歌劇在倫敦上演。
1737年內外交困的亨德爾中風偏癱,人們以為他的音樂生涯完了。就在這種絕境中,亨德爾奇迹般的站起來了。經過幾個月的溫泉治療,他戰勝了偏癱。面對蕭條的義大利正歌劇市場,他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
1742年完成了清唱劇《彌賽亞》的創作。同年這部作品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低調上演。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次年在倫敦上演時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第二部分終曲《哈里路亞》奏響時,國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站起來聽完了全曲(《哈里路亞》要站著聽作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為了維護《彌賽亞》的地位不因過多的演奏而受損,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爾本人才有資格指揮。
1750年(巴赫在這年逝世)年邁的亨德爾在車禍中受了傷,第二年他的視力開始減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著病體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包括每年春天指揮《彌賽亞》的演出。
1759年春,74歲的大師照例指揮了演出,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老人倒下了。幾天以後的4月14日,這位樂壇上的巨星隕落了。亨德爾享受了國葬的待遇,長眠在歷代國王聖賢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裡有一座亨德爾紀念像聳立至今。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肖像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肖像

個人作品


作為一位多產的音樂家,其主要作品有:清唱劇《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彌賽亞》《猶大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劇四十六部,管弦樂《水上音樂》《森林音樂》《煙火音樂》各一套,管弦協奏曲十一首,大協奏曲四十二首,還有室內樂、組曲、序曲、恰空等器樂曲。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皇家水上音樂》《皇家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利路亞》流傳最為廣泛。

概述

在英國期間,亨德爾時有佳作,著名的作品如《水上音樂》《皇家煙火》(英語: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1749年)及《彌賽亞》(英語:Messiah,1741年)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亨德爾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一生創作了大約41部歌劇,5首頌歌,5首加冕讚美歌,37支奏鳴曲,20支管風琴曲,還有許多教廷音樂及音樂小品。他還擔任音樂指揮和藝術總監,親自參加劇院的管理、技術協調等事務工作。後來他轉向創作神劇,將聲部的獨立地位用和聲代替。
1743年《彌賽亞》在倫敦上演,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聽到第二部分終曲《哈利路亞大合唱》時,國王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站立起來聽完了全曲,將它稱為“天國的國歌”。現今音樂會演奏此曲時全體觀眾均會起立聆聽,成為一個非常特別的慣例。

水上音樂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作品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作品
又稱《水樂》《船樂》。亨德爾作於1717年,是一部管弦樂組曲。傳說是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為新即位的英皇喬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樂”的美名。全部組曲由二十首小曲組成,開始是一首法國式的前奏曲,其後是布萊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種形式的舞曲,同時也有緩慢樂章。樂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橫笛、法蘭西橫笛、雙簧管、圓號、小號等。
現代人們演奏和聽到的《水上音樂》已經不是亨德爾的原作,而是後來英國曼徹斯特的哈萊樂隊指揮哈蒂(Harty)爵士為近代樂隊所改編的樂曲,共有六個樂章:快板、布萊舞曲、小步舞曲、號角舞曲(一種古代的三拍子舞曲)、行板、堅決的快板。由於旋律優美動聽,節奏輕巧而流傳後世。
這裡人們選錄了六個樂章中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和第六樂章。第一樂章為莊嚴的序曲,樂曲氣氛活潑熱烈,開始由圓號與弦樂器共同奏出輕盈的同音反覆和華美的顫音,相互對答。第二樂章為舞曲般的旋律,氣氛輕鬆舒展。第六樂章為堅決的快板,威武雄壯。《焰火音樂》,皇家焰火音樂是亨德爾晚期最偉大的樂隊作品之一,它是受命為英國慶祝“愛克斯-拉夏貝爾和約”的簽訂而作。這個和約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慶祝活動有焰火表演和與之配合的輝煌音樂。在創作時,國王強調不要“提琴”。這首焰火音樂首演於1749年4月21日,在倫敦渥哈爾花園。

彌賽亞

清唱劇《彌賽亞》之哈里路亞這一清唱劇作於1741年9月,作曲家亨德爾在一種不可遏止的熱情衝動下,只用了二十多天就寫出了這部註定要成為經典之作的清唱劇《彌賽亞》。這部作品曾是作者“流著眼淚寫作”而成的,同樣也打動了1743年在倫敦音樂廳觀看首演時的所有聽眾,甚至英王喬治二世在聽完第二幕終曲《哈里路亞》這一合唱后,起立以示敬意。這一舉動竟形成了傳統,直到今天,人們在現場欣賞合唱《哈里路亞》時,都必須全體起立以示敬意。
“彌賽亞”一詞源於希伯來語,意為“受膏者”(古猶太人封立君王、祭祀時,常舉行在受封者頭上敷膏油的儀式)。后被基督教用於對救世主耶穌的稱呼。全劇分三部分,共有序曲、詠嘆調、重唱、合唱、間奏等57首分曲。第一部分敘述聖嬰耶穌的誕生;第二部分是關於耶穌為拯救人類,四處傳播福音以及受難而被釘死於十字架上的經歷;第三部分則是耶穌顯聖復活的故事和讚美詩。這是亨德爾少數完全表現宗教內容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實際上其中對音樂的戲劇性和人性的宣傳遠勝於對宗教的虔誠感情。
全劇為主調和聲音樂風格,以旋律優美、和聲洗鍊見長。西西里民間樂器風笛的使用在當時是大膽而新穎的。由於其中不少分曲具有很高的技術訓練價值和藝術性,至今仍在音樂會和聲學教學中被廣泛採用。整個作品經典迭出,美不勝收。其中這裡所介紹的“哈里路亞”一段,則更是以其震撼的氣勢,洗鍊而悠長的旋律,以及教堂聖歌的莊重典雅,而成為傳世佳作。

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

豎琴協奏曲集(Harp Concertos)
豎琴協奏曲集(Harp Concertos)
又稱《豎琴協奏曲 Harp Concerto Op.4 No.6》
豎琴這一古老的樂器始終有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典雅之美,其音色平和、舒緩卻又極富底蘊。數百年來,豎琴雖然在交響樂團中一直扮演著配角,但是以它為主角的古典音樂卻往往令聽眾如痴如醉。亨德爾的《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Op.4 No.6可以說是最著名的豎琴協奏曲作品,其和op.4 No.5均改編自同編號的《管風琴協奏曲》。當豎琴作為主奏樂器后,賦予了作品全新的感覺,旋律優雅明快是本曲的特點。
樂曲一開始就以明快積極的弦樂讓聽者心情愉悅,旋律帶著明朗與優美的亮色。此後豎琴的主奏清脆歡快,如晶瑩的鵝卵石點綴歡暢的淺溪,如從透明的水晶里傳出的清涼靈動。抒情而優美的第二樂章,這時的豎琴相對安靜了下來,舒緩的旋律流溢典雅柔美的詩意,彷彿經歷愉悅后的寧靜沉澱,煥發著另種魅力。通過此曲來感受豎琴與古典音樂的魅力,當旋律蕩漾心間時,音樂帶來的靜心的清涼、舒適的明朗給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相關書籍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作品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作品
書籍名稱:《亨德爾畫傳》
作者:(法)讓·加盧瓦編著

人物軼事


天國禮讚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作品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作品
1741年8至9月,亨德爾在二十四天的時間裡,完成了他最著名的清唱劇《彌賽亞》。當他寫完《哈里路亞》合唱時,他的僕人看到亨德爾熱淚盈眶,並激動地說:“我看到了整個天國,還有偉大的上帝”。《彌賽亞》第一部分的《田園交響曲》,採用了義大利阿勃魯齊山區風笛吹奏者的音樂,據說是1709年亨德爾在羅馬聽到的。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的音樂協會,為亨德爾安排了一場慈善音樂會。亨德爾非常感謝他們的盛意,答應為他們“寫一些比較好的樂曲”,結果就創作出《彌賽亞》。
1742年4月《彌賽亞》在都柏林的尼爾斯音樂會堂首次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1743年3月《彌賽亞》在倫敦首次演出時,聽眾深深地為音樂所打動。當《哈里路亞》一曲中“主上帝全知全能的統治”一段開始時,聽眾感動得一齊肅然起立。當時英王喬治二世在座,也站了起來,一直站到合唱結束。從此形成習慣,每逢演出《彌賽亞》,唱到《哈里路亞》時,聽眾都要一齊起立。奇怪的是,《彌賽亞》的詞作者傑南斯對亨德爾的音樂並不滿意,他在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說,《彌賽亞》的音樂配不上他的歌詞。亨德爾死於1759年4月14日復活節前一天的早晨,死後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碑上刻著《彌賽亞》第四十五曲的第一句:“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

水上音樂

1712年在漢諾威選帝侯的宮廷里擔任樂長之職的亨德爾,再次向宮廷請假去英國。宮廷批准了他的請求,但要他及時回來。亨德爾到倫敦后,取得了英國宮廷作曲家的職位,於是常住英國,久久沒有返回漢諾威。
1714年,漢諾威選帝侯繼承了英國的王位,稱喬治一世,他對亨德爾的遲遲不歸一直心存芥蒂。據說,第二年喬治一世乘漁船巡行泰晤士河時,亨德爾為他寫了《水上音樂》,才重新博得了他的歡心。
其實,亨德爾的《水上音樂》,是1717年才完成的,那時喬治一世對亨德爾的不快早已煙消雲散。據布蘭登堡公爵駐英國的使節彭內特的記述,亨德爾的《水上音樂》是為1717年喬治一世從蘭貝斯到舍爾西(均為倫敦泰晤士河沿岸地名)的水上巡行而作的。基爾曼西格男爵精心安排了這次巡行,舳艫迤邐,侍從如雲,極宴樂之盛。一隻遊船上安置著五十人的樂隊,包括小號、獵號(即圓號)、雙簧管、大管、德國長笛、法國長笛(鳥嘴笛)和弦樂器,但沒有歌者。亨德爾為這次巡行特別創作的《水上音樂》,包含二十個曲子,演奏一遍要一小時。亨德爾的音樂大為喬治一世所賞識,他命令在晚餐前和晚餐后各演奏一遍。當時碧波萬頃,管弦齊作,其獨特意境可想而知。

唱歌鐵匠

倫敦附近的埃治威爾有一家鐵匠店。傳說有一天亨德爾走過店門前,看見一個愉快的鐵匠,一面打鐵,一面唱歌,鐵鎚打擊鐵砧的聲音,和諧而勻稱地伴隨著歌聲的節拍。亨德爾頓時被這動人的歌聲所打動,以致久久不能忘懷;回家后,他根據鐵匠的歌唱的曲調,寫了一首古鋼琴變奏曲,取名《快樂的鐵匠》。這首變奏曲是亨德爾第一套古鋼琴曲集第五組曲中的第四樂章,在亨德爾生前出版的樂譜中從沒有用過《快樂的鐵匠》作為這個變奏曲的標題,所以這個傳說並不可靠。還有一種說法,這個曲調是刻在埃治威爾墓地一個鐵匠的墓碑上的,亨德爾從墓碑上抄下這個曲調,用作變奏曲的主題。這顯然也是不真實的。
《快樂的鐵匠》原名《詠嘆調與變奏》,古鋼琴曲,為亨德爾所作《古鋼琴組曲》第一集第五組曲中的第四曲。後人改名為《快樂的鐵匠》。樂曲由主題及五個變奏組成,稱為“詠嘆調”的主題簡練純樸,跳躍卻又略顯單調的旋律和丁丁當當的節奏,使人聯想起鐵匠作坊中那種特有的愉悅氣氛(片段1),其後的五個變奏都建立在這個主題之上。第一變奏採用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樂曲氣氛更為歡快,但主題依然清晰分明;在第二變奏中,十六分音符連綴而成的音型移至低聲部,主題隱伏在上面兩個聲部中;第三變奏和第四變奏採用川流不息的急速三連音,先出現於上聲部,后移至低聲部,情緒興奮活躍;由音階式上下進行的波浪式的旋律線組成的第五變奏,充分運用力度的強弱變化等表現手法,使樂曲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義大利著名吉它演奏家和吉它作曲家朱利亞尼曾將這首名曲改編為古典吉他獨奏曲,並改名為《亨德爾主題變奏曲》。
其實,第一個在這首變奏曲的樂譜上加上《快樂的鐵匠》標題的,是樂譜出版商林特倫。他原來是個鐵匠,外號“快樂的鐵匠”,後來才作的樂譜商。顧客常常要求他演奏這個曲子,為了譜子好賣,他把組曲中的這個樂章單獨出版,並用自己的外號作了變奏曲的標題。

魔鬼亨德爾

1707年在亨德爾秘密遊歷威尼斯期間,他應私人朋友之邀參加一個假面舞會,因為不擅長跳舞,他便坐下來彈奏鋼琴。當時,義大利著名作曲家斯卡拉蒂也在場,而兩人並不相識,但他曾聽過亨德爾的演奏,當他忽然聽到美妙的琴聲傳來時,一下子驚呆了,他指著帶著假面具坐在鋼琴旁的人大聲喊叫:”啊,魔鬼!魔鬼!那個彈鋼琴的如果不是魔鬼,便一定是亨德爾!“斯卡拉蒂邊喊邊衝過去,一把掀開彈琴的人的面罩,果然,那人正是亨德爾。兩位大師由此結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