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孫少平的結果 展開

孫少平

《平凡的世界》中人物

孫少平,路遙《平凡徠的世界》主人公,是孫少安弟弟。

《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是一個積極進取,敢於拼搏的青年。生在農村,學習相當艱苦,忍飢挨凍,始終不放棄,反而更加勤奮。小說勾刻他的求學、成長、奮鬥、成熟的經歷,通過對其周遭社會環境的描寫,按照史學家的方式記錄了一個時代。從這一點上來看,一沙一世界,一個人即是一個環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他的家庭、愛情、理想、朋友以及命運等等無不包含在小說中。正因為這樣,我們才從一個平凡的青年身上看到一個平凡的世界。他性格的成功,在於周遭環境及周圍人物的扶持。

人物關係


人物原型


小說中看到的田曉霞、潤葉、少安、紅梅、金波、金秀、孫玉厚等系列鮮活的人物,他們的愛,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喜怒哀樂無一不牽動著讀者,正因為這些外延,正因為少平背後的人物群,可以說少平背後有若干個世界。所以當看到少平敢於擁抱曉霞時,就同時想到少安與潤葉的愛情是怎樣結束的;當看到少平做工地背石頭的小工的辛苦時,同時會想到少安做磚窯的熬煎。少平成了大多數人情感經歷的集大成者,其紛繁的生活環境,艱辛的奮鬥過程,坎坷的心路歷程不正是人物豐富性的體現么?
孫少平,是《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精神的代表,他代表著年輕時的孫少安,他代表著年輕時的田福軍,更代表著世世代代像他一樣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他有年輕而敏感的自尊心,他有積極而遠大的夢想,他不甘於在這個窮山僻壤里度過自己的一生,他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
儘管孫少平出生在一個爛包光景的家裡,但是他卻有不同於常人的眼光和態度,他能從書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遼闊的眼界。他是不幸的,他內心充滿著矛盾和痛苦,他深切的明白自身條件的限制和他內心所追求的差距,年輕的心只能局限於此。但他又是幸運的,他的大哥少安已經為了這個家放棄了學業,他不能再像哥哥一樣回家務農,家裡所有的人都支持他讀書,這也就意味著支持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夢想。
“如果你知道往哪裡去,全世界都會為你讓步”。果然,他碰到了與他志同道合的田曉霞,若不是有她的激勵,恐怕少平依舊徘徊在去與留的邊緣。正是他的積極、樂觀與不畏艱險,讓他一步步靠近內心最初的夢想。
種種機緣巧合都為少平尋找到了一個他最想要的出路。縱使少平一直走在荊棘叢生的路上,但他從不向命運低頭。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難,對他來說不僅僅是考驗,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階梯。他的內心不但不會責怪那些曾經為難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們。他驕傲地將此稱作“苦難的學說”。
可是一路走來,少平似乎都在承受與他年齡並不相稱的折磨。當一切重新燃起新生活的生機時,一個突來的噩耗卻給這個年輕人當頭棒喝:曾經給過他最甜蜜愛情的愛人,還沒有跟她好好告別,就這樣香消玉殞了……
少平,這個世世代代年輕人的縮影,又重新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遠方追求夢想的路上。

人物經歷


孫少平是一個陝北農家的一個窮小子,他背負著沉重的家庭負擔來到當地縣城念高中,一開始他由於自己貧苦的家境、穿只能尚且遮羞的衣服和下等的吃食而在同學的面前充滿了自卑,隨後和同班的郝紅梅由於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少平在“初戀”失敗后初步成熟,隨後隨著出生大縣城,見多識廣,敢愛敢恨的田曉霞慢慢走近他的世界,他的視野逐步開放,高中畢業的少平先在村裡開辦的初中班教書,初中班解散後去了黃原城攬工,隨後獨自來到異地的煤礦當礦工,同時和田曉霞的關係也進一步發展。工作、感情生活不斷地鍛造著他,最後憑自己努力成為礦工組長的少平在曉霞意外死亡后經歷了巨大的打擊,惠英貼心的關懷讓他在自己的感覺和外界的看法上左右為難,故事最後少平因為礦難而毀容,在養傷期間他進一步成熟;他拒絕了脫離苦難礦工生活、拒絕了留在縣城的機會,毅然回到了礦區,回到惠英身邊,完成了平凡向偉大的蛻變......

衍生形象


熒幕形象

1990年版電視劇《平凡的世界》
劇名:平凡的世界
集數:14徠集
編劇:魯文浩晏唐
導演:潘欣欣
張寶慶飾孫少平
2015年版電視劇《平凡的世界》
劇名:平凡的世界
集數:56集
編劇:溫豪傑葛水平
導演:毛衛寧
袁弘飾孫少平

人物形象


性格分析

少平性格的明確性在於他對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執著追求。
少平生在農村,如果說當初的艱苦求學是為了走出農村,尋找出路,這是可以成立的。而後期,隨著年齡的漸增,他已不再只是尋求出路,而是開始構建較理想的生活。同步建設的,更深層次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小說中並沒有讓他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而是給他安排了豐富跌宕的情感經歷,濃墨重彩寫少年的心路歷程。在最後的抉擇中,少平選擇回到大牙灣煤礦與那對孤兒寡母互相照顧,不能不說包含了對理想自我的取向。正因為執著,他才一路走得那麼激動人心,每做一件事都能引起讀者得熱切關注。小說流露出的那麼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在少平的性格中充分地體現。沒有這一性格的明確性,大概難以寫出少平如何挨餓上課,如何奮鬥,如何扛起責任走過那麼多的溝溝坎坎!
少平的身上也具有著很強的主體性。人的性格不是永恆不變的,是豐富多彩的,變化發展的。小說把他安排在老實巴交的貧苦農民家庭中長大,成員眾多,有哥有妹,有老有幼,偌大一家子,一起活過這麼多年來是因為勇於擔當苦難的責任,學會了彼此照顧,為家人付出。也就從小熏陶了他的品質、性格。這樣的家庭出一個能吃苦、能忍耐、對人真誠的人一點也不突兀,一點也不意外。因為環境煉就了他的性格,所以面對拋棄自己,偷了手帕的紅梅他反而解救,顯現出了早熟懂事。也正是這麼多的苦難給他一種品質並漸化成為性格,一直秉持,發展著這一性格,帶入生命的每一項活動中。也正是從這些活動中,一次次提高,堅定自己的做法,直至成為他的烙印。小說結尾寫少平回大牙灣煤礦照顧那母子倆時,那是他主動的對自己的要求,我不覺得偉大,而恰恰是感動。當你不覺得是偉大而是感動時,他就是真實的,深入心中的。

形象分析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遙著力刻畫的有兩個人物:一個是孫少安,他是20世紀80年作新型創業農民的代表和典型;另一個是孫少平,他是很早的“農民工”——非正式的煤礦工人,這兩兄弟雖然生活道路不盡相同,但都是擁有獨立人格自強不息品性的人,而主人公孫少平最具人格魅力,孫少平的性格是複雜的,人生態度也是在成長之中一步一步地日趨成熟的。《平凡的世界》可能不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作品,也不會成為文學評論家們頌揚品評的經典,然而這仍然無法掩蓋在三百萬文字中蘊含的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以及絢麗魅力。《平凡的世界》記錄了這個人的成長過程,塑造了一個自強自立有自我意識對生活有獨特理解的人物。縱觀全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概括分析孫少平這一形象。
自卑與封閉
這是孫少平高二之前的主要性格特點,剛上高中的孫少平家境已經不是一個“貧困”所能形容的了,飯都吃不飽的他從來沒有奢求過“歐洲面”亞洲面他都吃不起,他只有“非洲面”小麥玉米高粱這三種糧食被劃分為歐亞非三種麵食也只有路遙這位體驗過貧苦生活的作家能夠想到了。可怕的是,即便是非洲面他也不敢吃飽的,他沒那麼多錢放開肚皮吃——他吃多了家裡人就吃不飽了,家人能供他上學已經是相當不容易了。因為貧困,他才會擁有特別敏感的自尊心,而過分的自尊又使他過分的自卑,所以他不和人家一塊吃飯逛街看不慣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顧養民所以他不和女生說話,他躲避公眾的目光,一種不說出來但是讓你比那還要難堪的鄙視。他渴望有一身體面的衣服站在女生的面前,渴望自己能永遠躲開別人可怕的鄙夷的目光,他的心敏感而羞澀,他過分的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自我封閉甚至是對自己沒有別人卻擁有的東西有一種莫名的鄙視和恐懼。事實上,凡是經歷過貧困痛苦體驗的人都知道,特別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總會有一段歲月莫名的自卑和敏感,對於自己、對於家人都有可憐的不自信,形成心理上永遠也抹不掉的陰影,哪怕是今後生活條件變得在優越那段心靈多雨的歲月再也揮之不去,只是,那段憶苦思甜的記憶成為幸福和感慨而已。
渴望知識
渴望了解外部的世界,難以遏制的求知慾。高中的時期,孫少平自從忘我的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後,再也無法抵擋書籍對他的誘惑,通過讀書他開始明白原來在他的原西縣之外還有一個更為精彩更為浩渺繁華和神奇的世界,原來他的生活是那麼的卑微即便是他羨慕的人和地方和那個世界相比,也是很渺小和貧困。“到遠方去,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每個人在青年時都應該多讀書,了解世界,揚起走向遠方開闢新生活的夢想的帆。通過讀書,孫少平開始用一種更為廣闊的視野看待自己周圍的事物,對生活也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種自信開始在他身上建立和成長起來。是讀書讓他放棄自卑,找回自信從各種角度審視和觀察每種現象,讓他放棄了最初的虛榮,讓他大大方方地站在吃飯的隊伍中領他的兩個“黑兄弟”,讓他懂得一個人活得是否有意義,不僅僅是吃得好穿得好,還要具有許多人難以言說的東西——像才情,像知識,像人格魅力,像田曉霞說的那樣,氣質……
樸實的心
金子般的樸實的心,比如見義勇為。跛腳女子侯玉英曾在上課時揭發他偷看《紅岩》,還當眾頂撞他揭發他和班花郝紅梅之間的“戀愛”關係,在一次山洪暴發時候,孫少平依然跳入水中把她給救出來了,他的舉動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包括同學和候玉英自己。在搭救打工女孩翠翠時,包工頭胡永洲威脅他說“你小子吃了豹子膽了,實話告訴你,我表弟就是地委副書記高鳳閣!”“高鳳閣和我球毛不相干”孫少平清楚的知道,這個和黑社會官場都有聯繫的老大勢力確實不小,可是他依然挺身而出,把自己的工錢給了小翠,自己離開工地另謀生路。在這個人人為己的社會裡,像孫少平這樣的人,越來越少,甚至社會道德淪落到問路都要收費的地步,有一點幫助別人的心,真的是難能可貴。
路遙
路遙
自尊和獨立。第一次到黃原打工,孫少平受到了曹書記和他一家人的熱情幫助,結工時人家看他心眼挺好還那麼的能幹,就多給了他一個月工資作為感謝,但他雖知道這是人家的好意仍堅持不要。“我出門在外遇到像你們這樣的人已經很滿足了,這錢我不能要的”他沒有接受饋贈,反而把自己的工資抽出一部分作為對曹氏夫妻的感謝。在大亞灣煤礦,孫少平有著驚人的耐力每個月都是上全班,不像其他的礦工一樣不能吃苦受累,這當然贏得了別人對他由衷的尊重,經濟上的獨立也讓他獲得了精神上的獨立。沒有獨立的自尊,可能只是自戀或是自戀,如果連他人對自己的尊重都獲得不了,談何自尊。“其實,他在靈魂深處並沒有低看自己。她顯然不了解他這兩年的變化。他之所以不願和她再聯繫。的確是因為兩個人在生活中的處境差異太大。但這並不是說,他認為所走的道路就比上大學低賤。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低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他已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職業的高貴與低賤,不能說明一個人生活的價值。恰恰相反,他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歷盡千辛萬苦而釀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說’了
金錢觀
孫少平放棄家裡穩定的工作不做,外出打工為了什麼?錢?是也不完全是。他可以為了五毛錢拼死拼活地扛一天石頭不要命的掙錢,可以在礦井下忍受陰冷的地氣掙一月幾百塊錢的工資。同樣他也可以把自己辛苦掙來的錢毫不吝惜的送給素不相識的小翠,他可以把積攢了幾年的工資悉數寄給家裡和妹妹,可以花掉全部的工資給家裡人買禮物,可以用自己所有為父親箍窯洞。在他眼中,錢就是自我價值的象徵,自我獨立的實現,很多時候是一種責任:對弱者的同情和幫助,對家人的關愛,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對勞動的理解。他是在社會的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痛苦著受盡折磨,它不僅僅將勞動看作是謀生的手段——職業的高低貴賤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價值。勞動,只有勞動才能讓一個人變得強大,讓人充實,要想求得解放就要深深地投入到勞動中去。至少你曾經竭盡全力的為生活而不懈的努力過,你曾經為了生活和人格的獨立而奮鬥過。
對挫折和苦難的理解。挫折在孫少平的生命中從來就沒有遠走過,可是,他也沒有在他面前顯示過多大的力量,苦難卻給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年幼時家庭的貧困曾經給他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陰影,讓他長大的時候也難以忘記所受的屈辱;更大的不幸,自己深愛的人卻在那個浪漫的永遠沒有實現的約定之前被洪水奪去生命……苦難從來都是盲目的,卻總是有意降臨到本來已經足夠不幸的人的身上。只是,在那些對生活有深刻認識的人的面前,苦難可能會造成一段時間的悲觀沉淪卻是永遠無法把他們擊垮,因此,孫少平總能在每次打擊面前崛起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當然,客觀來看,孫少平這一人物形象,也過多地融合和滲透著路遙本人的性格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我們很容易能看到少年求學時的孫少平,儼然就是當年的路遙,他貧苦的出身和對於苦難的漫長承擔,是這一人物言行的來源。同時,路遙對於特定時代的理解,過多地考慮了政治因素,緊跟時代主流,甚至是過分地強調家國觀念與集體式的生活理念,對於個人獨立意識的挖掘,僅僅限於對財富的理解、對勞動的理解、對於社會人生的一些稍顯“大眾”化的認識,這在某種程度上,又使孫少平,成了一個“時代主流”青年。
愛情
孫少平的愛情是一個浪漫的傳奇,一個現代的常人看來不可能實現的虛無飄渺的夢,說它不可能是因為從世俗的觀點來看他們雙方是那麼的格格不入:一個是攬工漢一個是省報記者;一個高中畢業一個是大學本科;一個是世襲農民,一個出身幹部家庭;一個是平凡的窮小子,一個是美麗的富女孩;一個是……從哪方面看,他們也休想結合在一塊。可是,事實是,他們兩個孤獨的心不但從高中就走到一起,並且開始了一段長達七八年的馬拉松式的愛情長跑——從最初的朦朧的彼此認同到生活理想的共鳴價值觀念的相互認同,再到一次又一次彼此的思念和愛慕,再到靈魂的高度契合,他們成就了一段不可複製的愛情神話。田曉霞的死,可能是路遙的一種對世俗的妥協但是那段感人的愛情,卻足以讓我們為之淚流滿面,很多人讀到那段令人心碎的文字時候,都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偉大的生命,不論以何種形式,將會在宇宙間永存。我們這個小小星球上的人類,也將繼續繁衍和發展,直至遙遠的未來。可是,生命對於我們來說又多麼短暫,不論是誰,總有一天,都將會走向自己的終點。死亡,這是偉人和凡人共有的最後歸宿。熱情的詩人高唱生命的戀歌,而冷靜的哲學家卻說:死亡是自然法則的勝利……是的,如果一個人是按自己法則壽終正寢,就生命而言,死者沒有什麼遺撼,活著的人也不必過分地傷痛。最令人痛心和難以接受的是,當生命的花朵正蓬勃怒放的時候,卻猝然間凋謝了。
人類之樹誰知凋落了多少這樣的花朵。零落成泥,只有香如故……
美麗的花朵凋謝了也是美麗的。
是的,美麗。美麗的花朵永不凋謝;那花依然在他心頭開放……
瞧,又是春天了。復甦的萬物就是生命的寫照。從礦區望出去,山野里到處都是盛開的桃花、杏花、梨花;一片如霞的緋紅,一片如玉的潔白。小河邊泛出了淡淡的淺綠。祭墳的紙錢在暖洋洋的春風中飄飛。礦醫院後面的山灣里,間或傳來上墳婦女如怨如訴的哭泣,猶如在唱一支眷戀往昔的歌。
這是一個傷感而斷魂的季節……孫少平上井以後,洗完澡換好衣服,便一個人走出喧騰不息的礦區。他看起來比過去消瘦了一些,眼神和臉色卻更加嚴峻,頭髮總是被汗水捲曲得零零亂亂。他匆忙而專註地走著。似乎要擺脫什麼,抑或在尋找什麼;又象是有誰在召喚他。
象通常那樣,他從礦部那個小坡上走下來,走過黑水河上搖曳著綠枝的樹橋,爬上了對面的山,不停留地一直走向山野深處。然後,他隨意在某個無人處停下來,或坐,或躺,或久久地駐足而立。
多少日子來,他天天都是如此。”
誰又會嘲笑孫少平的痴情呢?
這樣,孫少平的形象就已經很圓滿的了,除了他那令人遺憾扼腕的愛情,我們能從孫少平身上值得學習的人格精神太多了。這個中國80年代保爾式的人物鼓舞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農村走出來的青年人,在繁華的都市,在每個自己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接受很大挑戰的時候,孫少平無疑將在他們心中閃耀著鼓勵的光芒,在每個黑暗的夜裡給他們點燃前進的火炬,照亮他們孤獨的前進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