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南嶺鄉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下轄鄉(已撤銷)
-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南嶺鄉
- 蓮花縣下轄鄉
-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南嶺鎮
南嶺鄉
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南嶺鄉
南嶺鄉位於瀾滄縣境中部,東靠謙六鄉,南界糯扎渡鎮,西鄰竹塘鄉,西南接勐朗鎮,北與富邦鄉和東河鄉相連,面積471平方千米,距縣城59公里。全鄉山區半山區占土地面積的99%,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516米,最低海拔800米。因地形因素,立體氣候顯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20℃以上,無霜期不少於335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
南嶺鄉位於瀾滄縣境中部,西北與東河鄉、富邦鄉接壤,北面、東面與謙六鄉、新城鄉毗鄰,東南至西南與雅鄉、謙邁鄉、東朗鄉、竹塘鄉隔黑河相望,土地面積471平方公里,鄉駐地丫口新寨,距縣城59公里。山區半山區占土地面積的99%。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516米,最低海拔800米。鄉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主要有生長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闊葉林、西南樺、思茅松等,河流主要有芒弄河、謙哲河、勐坎河、黑河等,黑河沿岸地帶海拔在800-1400米之間。因地形因素,立體氣候顯著,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20`C以上,無霜期不少於665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適宜種植稻穀、玉米、小麥、油菜、大豆、花生、茶葉、水果等不同種類的糧食經濟作物。
2000年末,全鄉轄芒弄、下南現、勐炳、謙哲、芒付、勐坎、黃草嶺、麻栗8個村民委員會。
清代,大部分地區屬黃草嶺土千總管轄。民國時期先後屬第四區、大嶺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正式設南嶺區,1969年冠以文勝公社名稱,1971年為南嶺公社,1984年改為南嶺區,1988年改為南嶺鄉。
土地資源
南嶺鄉
土地的利用狀況,經綜合,耕地面積46811畝,佔全鄉土地總面積的6.63%,各種林地395386畝,佔55.96%,園地5500畝,佔0.78%,荒地及零星地168234畝,佔23.81%,石山等難利用地83297畝,佔11.79%,小庫塘、河流、溝渠等水域面積4419畝,佔0.63%。道路交通及田地廈2853畝,佔0.4%。
土地利用方式單一,絕大部分土地用於農業,其中耕地大部分又用於種植糧食。在耕地中,旱地佔大多數,集約化經營程度低,且多為坡地,台地極少。從2004年土地“兩地兩權”流轉的數據上看,186234畝,佔全鄉土地總面積23.81%的荒山荒地零星地均可分別用於農業,但尚未開發利用。
水資源
南嶺鄉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黑河、謙哲河、勐坎河,但是綜合利用率低。一是分佈不不均勻,流經鄉邊界的黑河利用率幾乎為零;二是降水集中在5—10月份,時旱季及冬季農業開發用水明顯不足;三是水資源多彙集於山谷,山高水低,水資源難以有效利用。
植物資源
1、林 類 鄉內主要有思茅松、曼登、青岡櫟、包頭櫟、毛櫟樹、麻樹、樟樹、山槐、合歡、楊柳、牛肋巴、秧青、炮繩、榕樹、桉樹、萬年青、皂英樹、白蠟樹、山合樹、紅杏樹、黑心樹、水冬瓜樹、椿樹、桂花樹、拐棗樹、漆樹、木荷、花皮樹、木漿子樹、豆腐樹、白木、枇杷樹等。其中思茅松為多。樟樹、白木為珍貴樹種,其中白木在南嶺鄉芒弄村有少量分佈。此外,還有多種雜、灌木分佈於多地。
2、竹藤類 野生竹類主要有苦竹、綿竹、泡竹、黃竹、實心竹等,多在山中或河邊、箐溝邊與灌木林共生;藤類有藤篾、藤葛、麻藤、小表藤等。慣藤篾主要分佈於南嶺鄉的冷涼地帶,是編製傢具地上等村料。
南嶺鄉
4、觀賞花類 主要有大葉杜鵑、山茶花、緬桂花、雨水花、檳榔花、搖錢樹花、櫻桃花、羊蹄甲、月季、喇叭花、鳳仙花、雞冠花、絲錢花、金鳳花、百合花、姜苗花、海棠、繡球花、菊花、刺桐花、仙人掌、金剛鑽、龍舌蘭、牽牛花、燈籠花、玫瑰、蘭花、吊蘭、夜來香、攀枝花、鳳花、萬年壽等。
5、中草藥類 南嶺鄉中草藥豐富,品種繁多,據初步調查,植物類藥材主要有三七、人蔘、蘇木、何首烏、三棵汁、胡茯苓、紅花、白茫、板蘭根、積克、秀緣、紫蘇、白扁豆、砂仁、金銀花、草果、蔓京子、蓽撥、紫草茸花、薄荷、女貞子、益母草、石斛、崴靈仙、草豆鼓、天冬、南五味子、繼斷、麥冬、鉤藤、百合、柴胡、重樓、黃精、蘿夫木、台馬、通草、膽草、秀附、馬尾黃邊虎杖、防風、三紅花、黃草、雞血藤、苦棋子、余甘子等。民間問草藥主要有馬蹄香、白虎草、大將軍、鍋葉、燈台樹、豌豆跌打、芋子蘭、理肺散、黑冬葉、鳳丹、小黃散、小紅蒜等等。
6、菌 類 主要有木耳、白參、樹花、香菌、雞樅、菇堆菌、麻櫟窩、雞油菌、紅菌、奶漿菌、米湯菌、羊肝菌、喇叭菌、黃面頭、辣菌、八擔柴、火炭菌、半鍋菌、芝麻菌、掃把菌、蒒子菌、根菌、馬屁泡等可食用和其它多種毒菌。
7、草 類 有茅草、香茅草、扁草、掃把草、水草、狗尾草、四樓草、飯勺草、含羞草、鬼針草、三棱草、秧草、飛機草、牛毛草、槍桿草、燈芯草、馬蹄草、魚草等、全鄉各地都有分佈。此外,還有計較不知名的雜草,分佈於鄉。
動物資源
獸 類 有豹、狗能、野豬、豺狗、麂子、獐、岩羊、狐狸、九節狸、刺蝟、風猴、灰猴、水獺、野貓、黃鼠狼、破臉、野兔、竹鼠、飛鼠、田鼠、松鼠、穿山甲、蝙蝠等。
鳥 類 主要有白閑、畫眉、山鴣、鸚哥、八哥、野雞、麻雞、錦雞、長尾鳥、百靈、鷓鴣、鵪鶉、布穀、夜鶯、貓頭鷹、老鷹、野鴨、斑鳩、燕子、喜鵲、烏鴉、鷺鷥、麻雀、谷雀、屎鳥、秧雞、點水雀、打魚郎、黑頭等。
南嶺鄉
水生類 有白魚,青魚,細鱗魚、鯉魚、草魚、鰱魚、團魚、面瓜魚、豹子魚、大頭魚、刺角魚、紅尾巴魚、扁頭魚、黃鱔、泥鰍、烏龜、螃蟹、田螺、蚌、蝦、螞蟥等種。
礦藏資源
南嶺鄉的礦藏資源據歷史記載的初步探明的有鉛、鋅、鐵、錫等礦種。鉛、鋅等礦種在南現、謙哲麻粟片區發現,但至今尚未探明儲量。鐵礦各村都有發現,但尚未探明儲量。
旅遊資源
南嶺鄉雖然沒有文物古迹,但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拉祜族的蘆笙舞、擺的、哈尼族的竹筒舞,使人第進無限的想;全縣最高的山麻栗黑山(海拔2516米),白鳩柳樹山仙里具有生物的多樣性,是人們旅遊觀光、考察避暑的好的方;百草溫中的雅口溫泉,位於南嶺鄉麻栗村雅口村旁,出水量15立方/分鐘,溫度40,距思瀾路7 公里, 尚待開發。
2005年末,全鄉轄芒弄、南現、勐炳、謙哲、芒付、勐坎、黃回、麻栗8個村民委員會,126個自然村,176個村民小組,5825戶,23475人,其中女性10142人,農業人口5569戶,22966人,佔全鄉總人口的97%,非農業人口256戶,509人佔總人口的23%;居住著拉祜族、漢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回族、白族共九種民族,其中:拉祜族12415人,佔全鄉總人口的53%,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71%。年內出生200人,出生率8.5‰,年內死亡209人,死亡率8.9‰,年內遷入160人,遷出19人,自然增長率-0.4‰,人口密度50人/畝。
南嶺鄉一九七八年在經濟體制上實行公社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礎的體制。公社和大隊分別向生產隊每年提取公共積累總數的百分之五和百分之十,作為公社積累和大隊積累,由公社和大隊使用。政治體制上實行政社合一,黨政一員化領導,書記主任一人當任。
南嶺鄉
一九七八年農村總收入1515760元,人均69元,比上年增收333145元,28.2%.在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1369840元,佔總收入的90.3%;其中糧豆折款1278680元,占收入的84.3%。林業收入48649元,佔總收入的3.2%;牧業收入22293元,佔總收入的1.5%;副業收入74984元,佔總收入的4.9%。
一九七八年全公社茶葉總面積2223畝,已摘面積969畝,干茶產量1400公斤。生產隊聯辦茶廠7個,從業人員222人,年收入合計7316元。全公社放養紫膠376畝,干膠產量2450公斤。水果面積931畝,產量合計42625公斤。
一九七八年實大牲畜8662頭。其中黃牛7207頭,水牛1460頭,騾馬19頭。年內出售163頭。山羊516頭。大畜屬集體所有。生豬存欄12363頭。其中集體養409頭。年內出售和宰殺肥豬2680頭。
一九七八年社辦畜牧場1個,從業人員7人,當年收入1200元。
一九七八年農村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業為主,糧食業為主。林。牧.茶。膠雖屬確定的支柱產業,但資金投入有限,發展緩慢。
一九七八年農作物各種自然面積2357畝,損失產量124000公斤。是歷史以來災情較輕的一年。
一九七八年完成上交國家農業稅(公糧)250000公斤,訂購糧490050公斤。社員人均實有口糧227公斤。
一九七八年全公社推廣施用化肥174噸,其中,氮肥43噸。種高產樣榜田1400畝,台地2225畝。
一九七八年是文革之後全國掀起農學大寨高潮的一年,公社黨委層層召開會議,認真慣徹執行中央和上級的各項指示精神。組織公社機關和所屬單位幹部職工積極投入農業學大寨運動。抽調機關幹部組成工作組,深入到各大隊生產隊,和社會員群眾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冬春兩季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發利用一切水利資源,組織群眾挖溝渠,築壩塘等,千方百計想辦法擴大灌溉面積。同時組織群眾開新田,挖台地,改造低產田等。工作組長期住紮在各生產隊,從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到春耕栽播,夏季鋤草田間管理,直到秋收秋種任務完成。工作組不但參加集體勞動,而且要負責指導社員群眾推廣使用化肥,農藥和化學鋤草,推廣伏良品種,種高產和示範樣榜田地等,同時要幫助群眾解決生產和生活上的困難問題,一九七八年糧豆總產和總收入都超過歷史最高年的一九六五年。
一九七九年南嶺公社通過學習和傳達貫徹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調整了部分生產規模,允許社員群眾實行季節性小片開荒,調動了社員群眾集體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集體生產。生產隊規模調整后,由原來的131個調整為294個。根據三中全會精神,允許社員群眾開墾集體放荒的小片土地(小片開荒)和在田邊地角種植糧食,蔬菜等。廣大社員為了掄節令,起早貪黑大搞小片開荒。一九七九年全公社社員小片開荒9872畝,主要種植糧食和瓜豆菜等。
根據三中全會精神,取消了公社和大隊每年向生產隊提取的公社積累。並減免了部分山區貧困生產隊的農業稅(公糧)負擔,受到廣大社員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全鄉農業稅金額由原來的46777元,減少到19979元,減少57.2%,其中有37個生產隊全免。
一九八0年全國農村實行體制改革。南嶺公社全面貫徹執行中央各項方針政策,認真落實社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社機關和大隊幹部深入到各生產隊,幫助社員群眾把土地和大牲畜等生產資料落實到戶。通過落實,全公社9個大隊,249個生產隊。4298戶,22937人,勞動力合計11563人。承包耕地98191畝,其中水田25598畝,旱地72593畝,劃定自留地33473畝(包括飼料地)。承包糧豆總產量5593650公斤,農業稅公糧80100公斤,定購糧356000公斤。作價變賣社員的大牲畜8444頭。
一九八0年社員開墾地種植糧食25082畝,戶均6畝。產量1265450公斤。集體種植和社員家庭種植糧豆總產7368600公斤,比一九七八年最高年產量增加639200公斤,增9.5%。其中玉米面積35901畝,產量1825900公斤,是歷史上玉米種植最多的一年。
一九八一年是家庭聯產包責任制實行已后收益的第一年。社員得到自主經營,計劃發展,合理安排產業。全社保持糧食穩步發展的同時,開展各種經營發展出經濟。全社經濟總收入比上年有所增長。
一九八二年是全公社災情較重一年,水田受災1869畝,旱地受害2451畝,因災損失產量189200公斤。洪災較重的謙折,芒付和蟲害嚴重的黃回,南現等村,使很多農戶造成糧食減產。雖然災情重。但全公社糧豆總產和經濟總收入分別比上年增加6.7%和7.9%。
一九八三年由縣上調整,將賽罕大隊和下屬的28個生產隊劃歸富邦公社管轄。南嶺公社下屬8個大隊,204個生產隊。總農戶3971戶,人口21729人,糧豆面積74150畝,產量5300250公斤,人均244公斤。經濟總收入1646343元,人均76元。
一九八三年按照縣人民政府的統一步置,全公社進行“兩山一地”的劃定落實工作。抽調公社機關和各大隊幹部,組成工作組深入到各生產隊實地劃定落實。把集體所有的森林分別劃定給社員開發經營。通過兩山一地的落實,全公社現有森林面積235476畝,劃定為國家有林地78939畝;集體林地劃為責任山給社員承包管理的面積114049畝;社員自主經營的自留山4288畝。兩山一地的劃定落實,根本解決了長期以來存在的護林防火和亂坎亂伐等很多問題,推動了林業生產的發展。
一九八四年是全國農村體制改革的一年。我縣全面進行設區建鄉體制改革。將南嶺公社改為文革前的南嶺區,把下屬的8個大隊改為鄉,把生產隊改為合作社。
設區建鄉以後,全區8個鄉,198個合作社。農業人口2172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1人。各鄉召開代表大會,選出新的鄉長,副鄉長。區公所屬縣的派出機構,實行黨政分開,由縣委,縣政府任命書記和區長。一九八四年的體制改革,新培養選拔了一批年輕,有文化,有知識,能辦事的“四化”幹部。換下來的一批老土改幹部,年老體弱,身體帶病,沒有文化,在新形勢下工作比較吃力,讓他們退休,安度晚年。
一九八四的體制改革,撤消了長達十多年的人民公社三級所有的體制,使之成為歷史。區、鄉、社體制的恢復,充分調動了各級幹部和廣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推動了經濟,社會及各項事業向前發展,改善了上下級之間,黨群干群之間的關係。
一九八五年省委提出在全省範圍內開展“增百致富”活動。號召全省各族人民迅速行動起來,力爭每個農業人口在年內增加一百斤糧食和一百元錢。在區委的統一領導下,區,鄉,社層層召開幹部和群體會議,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省委指示精神。並抽調區級機關幹部組成工作組,深入到各鄉、各社。幫助社員群眾訂計劃,找措施,並把計劃措施落實到行動中。
一九八五年全區種植糧豆61857畝,產量5124950公斤,比上年增產98450公斤,人均增4.4公斤,經濟總收入3961000元,人均增收85元,雖然未能實現百斤糧食和百元錢,但這次活動打開了廣大群眾的思路,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一九八六年在上級各部門的支配持下,利用思瀾公路開通的有利條件,麻粟和黃回兩個鄉開始規劃開發黑河沿岸土地。首先種植香蕉,菠蘿,咖啡和芒果等。后逐年試種推廣西瓜,玉米,黃豆和菜類。
一九八七年在區鄉兩級的統一規劃和具體指導下,開辦南現黑山茶廠和芒弄邦波茶廠。兩個茶廠屬合作社聯辦茶廠。從開墾土地,挖台地開始,移植茶苗,中耕薅鋤等都由各社抽勞動力。上級財政扶持資金,群眾投工投勞。
一九八八年全縣開始撤區建鄉,由區公所改為鄉政府。下屬的8個鄉為行政村。新建的南嶺鄉,召開第一次鄉人民代表會議,選舉鄉人大主席,鄉長和副鄉長。原下屬的8個鄉鄉長任為村長。同時設立了鄉財政所,新的鄉人民政府有了自己的財政管理權。
一九八八年體改后,先後召開了黨代會,團代會和婦代會。新的各種組織機構開始運行。
根據上級黨委的指示精神,全縣開展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大穩定小調整工作。南嶺鄉抽調鄉級機關幹部和村公所部分幹部,組成工作組,先後深入到各村社,認真落實解決各種余留問題。通過這次調整落實,使社員群眾思想更加安定,推動了各項經濟的發展。
一九八八年全鄉8個行政村,197個合作社,4502戶,總人口23092人,全半勞力9825人。其中從事個體商業和運輸的18人。全鄉糧豆種植面積66156畝,比八七年減少2632畝。主要是改變過去落後的廣種簿收,減少低產作物,退根還林和還牧。開始縮小耕地面積,集約經營,提高單產,全年糧豆總產量5213434公斤,比八七年減產376178公斤,減產6.7%。一九八八年是糧食災害嚴重一年,全鄉農作物受災面積21054畝,因災害損失產量173610公斤。其中水田和旱地病蟲害面積18519畝,是歷年來少見的。
一九八八年經濟總收入5065568元,比八七年增收841768元,增19.9%。人均219元,比八七年增29元。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六日晚十時發生強烈的大地震。南嶺鄉鄰近地震中心,造成房屋倒塌和嚴重受損,人員傷亡和家庭財產損失。農田水利設施受到破壞。地震發生后,全鄉上下,各級各部門都以抗震救災工作為中心,首先搶救傷員,及時就醫,對死亡人員作好善後處理。同時著重解決好吃住問題。
一九八九年全鄉各村始大面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並在農科人員的指導下採用薄膜育秧新技術。全鄉推廣種植雜交水稻765畝,平均單產265公斤。從此南嶺鄉廣大農民群眾真正認識了雜交稻增產的優點。此後每年都會自覺地到農科部門購買雜交水稻籽種。
一九八九年全糧豆種植面積65659畝,產量5589731公斤,比上年增產376297公,增產7.2%。經濟總收入625362元。比上年增收1139794元,增收22.5%。人均增產16.7公斤,增收50.5元。
一九八九年施用化肥包括無償支援部分共483噸,比以前歷史最高年多293噸。
一九九0年重點抓茶葉生產,新辦的南現黑山茶廠,芒弄邦婆茶廠勐炳龍唐茶廠擴大茶葉種植面積。黃回和勐炳兩個茶廠主要對低產茶園進行更新改造。全鄉當年新植茶園面積115畝,總面積達到4292畝,茶葉產量28700公斤。黃回茶廠有利利用黑河沿岸熱區開發,在思瀾公路旁開辦了分廠,主要種植咖啡和水果等。同時在獨水井開發甘桔基地,準備引種甘桔。
一九九0年芒付村新開辦的松香廠正式投廠,當年采脂37500公斤。芒付松香廠屬鄉辦企,個人承包,財政扶持方式建廠的。總收入的百分之十五交鄉政府。
一九九一年在社教工作組協助下,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群眾投工修通芒弄公路。從此南嶺鄉8個村,村村通公路。加上南嶺鄉政府至思瀾公路的開通,南嶺的運輸業有了更快的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大大加快。全鄉一九九一年從事交通運輸,建築,工商,飲食服務等專業人員164人。經濟收入比例不斷擴大。在一九九一年的經濟總收入中,林業收入701345元,佔99%;牧業收入1124792元,佔16%;運輸,建築,工商飲食服務等收入871023元,佔12.3%。改變了過去糧食作物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經濟格局。
一九九二年冬春兩季各村大張旗鼓修村社公路,為進一步開發山區有利資源。通過辛苦努力,通公路的合作社從上年的63個增加到91個。一九九二年除勐炳和謙哲兩個村外,6個村普遍種植雜交水稻。全鄉雜交水稻種植面積2096畝,比上年增加1340畝。雜交水稻的種植成功,為南嶺鄉提高水稻單產,減少山地旱稻面積,解決全鄉人民的溫飽打下了基礎。
一九九三年重點抓黑河沿岸熱區開發種植和烤煙生產。麻栗和黃回共種植芒果220畝,香蕉5畝。其他6個村主要推廣種植烤煙,全鄉試種烤煙63畝,收取煙葉11735公斤。芒付、謙哲和勐坎推廣種植油菜新品種下田135畝,收穫產量2300公斤。
一九九四年全鄉經濟總收入突破一千萬元的歷史記錄。全鄉農村總收入12171127元,比上年增加4398354元,增56.6%,是歷史上增收最大的一年。在經濟總收入中,種植業包括糧豆、茶葉、水果等收入8377657元,佔68.8%;林業收入包括木材採伐、松香、松籽、紫膠、板栗等收入102362元,佔8.7%;畜牧業收入主要是大牲畜交易收入1726423元,佔14.2%,工副業包括商業零售,飲食服務,建築和運輸等收入531329元,佔4.6%。一九九四年全鄉木材採伐銷量大,農民家庭經濟收入增加。由於大力開展多種經營,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一九九五年黃回和麻栗兩個村部分合作社推廣種植甘蔗1684畝,為全鄉大面積種植甘蔗打下基礎。同時在麻栗開始推廣西瓜種植40畝,產量達20000公斤。全鄉烤煙種植擴大到191畝,但是煙葉產量由於質量不高而下將,只收取銷售2400公斤。
一九九五年鄉鎮企業(主要指聯辦廠)收入突破百萬元。全鄉5個聯辦茶廠和芒付松香廠總收入1597069元,比上年增加712402元,增80.5%,是歷史以來的最高一年。其中5個茶廠增收535402元,增收70.9%;芒付松香廠增收177000元,增收136.2%。
一九九五年全鄉災害面積大,芒付和謙哲洪災嚴重,其他各村有病蟲害和風雹災。全鄉受害面積4317畝,旱地蟲災和風雹災2657畝,損失糧食產量642282公斤。
一九九六年撤消了芒付松香廠,全鄉國有林,集體林和社員自留山等的松脂開採權轉讓給浙江省一位個體戶承包。從此結束了本鄉農民采脂加工的歷史。
一九九六年全鄉除謙哲村外,7個村大面積推廣種植甘蔗,全鄉甘蔗面積7328畝,單產3085公斤,總產達2261噸。
一九九六年全鄉糧豆總面積52675畝,產量5757143公斤,比上年增產93263公斤,增產16%。經濟總收入15726072元,比上年增產1300392元,增9%。糧豆總產人均246公斤,經濟總收入人均671元。
一九九六年全鄉茶葉種植總面積4479畝其中已摘3877畝,茶葉產量117497公斤是歷史最高年。
一九九六經濟增長項目主要是甘蔗、茶葉和水果等。逐步改了產業收入結構。一九九七年全鄉重點抓甘蔗種植。鄉政府機關幹部包括書記,鄉長等帶頭承包土地種甘蔗,鄉屬機關各單位職工也積極承包土地種植。並用政策措施引進外鄉外縣人來承包土地種甘蔗全鄉種植甘蔗19073畝,當年單產2762公斤,總產達52680噸。西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到189畝,產量378000公斤。由於甘蔗面積擴大,經濟總收入達到19758963元,是歷史以來的最高年。比上年增加4032892元,增收257%。人均805元,比上年人均增收134元。
1999年,全鄉按照縣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在1984年“大穩定小調整”的基礎上,完成了第二輪土地順延承包工作。本次面積39212.94畝,順延承包人口5407戶,23539人。第二輪土地順延承包工作的完成,進一步鞏固家庭聯產承包的雙層經營體制,給廣大農民吃了顆定心丸,促進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當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676801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49元;糧食產量6770936公斤,人均佔有口糧242公斤。
2004年,全鄉大規模地開展了以落實農戶順延承包面積,加快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工作,在穩定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30年不變的前提下,加快農戶和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促進了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優化配置,實現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的規模效益。
從1979年允許社員群眾實行季節性小片開荒,1980年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3年“兩山一地”到戶,1984年“大穩定小調整”,到1999年第二輪土地順延承包,再到2004年的“兩地兩板”流轉,都是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經營權和管理權的明確和落實,每一次的明確和落實又都極大地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會事業的發展。
南嶺鄉的農業隨著生產關糸的變革而發生著重大變化,從1982年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到1984年的大穩定小調整后,農民的生產力得到了徹底的解放,一些剩餘業勞力逐步轉向養殖、服務、商業、運輸、建築等行業,結束了廣大農民世世代代依附在耕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1988年南嶺鄉開始式種雜交水稻的試點工作,雖然當時提供給農戶免費的雜交水稻籽種,化肥,但是推廣難度非常大,僅試種了10幾畝,次年,南嶺鄉又在麻栗村,黃回村,南現村試點,當年種下了765畝,單產265公斤,總產量203000公斤。如今,雜交水稻從原來一開始的10幾畝,幾千公斤的總產量發展到今天的7855畝,產量2786228公公斤。雜交玉米的推廣也一樣的艱難,從1988年試種171畝,產量54200公斤,發展到今天的6431為,產量933950公斤,遍及全鄉的各村,且自發性的種植。這樣,通過“兩雜兩化”的試點與推廣,化肥應用與普及,農民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還能更多的發展畜牧業,科技對農民的脫貧致富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005年來,全鄉實有耕地面積51881畝,其中,水田21495畝,旱地30386畝,人均有耕地2.34畝。全年糧豆種植面積48413畝,產量7711739公斤,農民人均佔有口糧298公斤。全鄉主要糧食作物的種植情況為,水稻21495畝產量549922公斤,其中雜交水稻7855畝,產量2786228公斤;旱稻2726畝,產量221632公斤;小麥95畝,產量3095公手;玉米14789畝,產量1501323公斤,其中,雜交玉米6431畝,產量933950公斤;其他作物3382畝,產量 149789公斤;豆類合計4209畝,產量 234298公斤。
南嶺鄉有了多處連片的天然草場,分別位於麻粟村的牧高廠,芒付勐坎村交界處的“十五草皮街”,芒付村的小河邊後山,各個草場都在3000畝以上,另外還有豐富的零星放牧地,發展大牲畜的養殖潛力很大;鄉內還廣泛、大量種植芭蕉、芭蕉芋、紅白薯藤、芋頭等飼料,且利用率比較高,是廣大農民群眾養殖的主飼料。為了改變傳統落後的養殖方式,1996年2月,南嶺鄉首先從縣畜醫站種豬場引進鄉5頭太湖種母豬進行品種改良,2003年,在縣農業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6萬餘元建起了南嶺鄉良種豬供精站,推廣豬人工授精技術,並引進1 頭杜落克公豬,1頭漢普種公豬,對南嶺鄉豬的品種改良取到了較好的效果。在牛品種的改良方面,2005年首先在鄉內進行牛凍精改良,共3個品種,即西門塔爾7頭,短角牛2頭,摩拉水牛3頭,共12頭,均獲成功。
通過品種改良,改變飼養方式方法,畜牧業已成為南嶺鄉的一大支柱產業,是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2005年末,全鄉大牲畜存欄10796頭,出欄303頭,其中黃牛存欄9184頭,出欄279頭,水牛存欄1462頭,出欄24頭,馬存欄12頭;年末生豬存欄18849頭,出欄7242頭;家禽飼養98881隻,年內出售和自宰61853隻,年內禽蛋產量3807公斤;養蜂1077箱,產量為3655公斤。
林業是南嶺鄉的一大支柱產業,全鄉共有森林面積395386畝,森林覆蓋率為51.9%。多年來,南嶺鄉按照縣委政府對林業的總體要求,積極做好林業的各項工作。全鄉共實施造林面積66049.9畝,其中人工造林48514.8畝,(退耕還林11736畝,荒山造林9549畝,桉樹種植2453畝),飛播20235畝,在人工造林中有經濟林10232畝(茶葉9065畝,芒果867畝,咖啡300畝)。南嶺鄉在做好造林增加森林面積的同時,不斷加大對森林的管護力度,嚴禁亂砍濫伐,為做好此項工作,鄉成立領導機構,組織人員定時不定時到鄉路上進行檢查,遏制了林業的不法行為;在護林防火方面,通過聘請國有林代管員9名,加上每年的3月至5月間聘用的中4名巡山林員,各村委會及鄉級機關分別組建森林防火應急分隊,鄉村組各級認真開展森林防火宣傳,堅持防火期間全天候值班制度,嚴格管理野外生產生活用火,為護林防火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78年年底,開通了竹塘東主至南嶺37公里的縣鄉公路,從此結束了南嶺無公路的歷史。1991年1月開通第二條縣鄉公路,起點思瀾公路138公里處,里程29公里,投資170萬元;2004年擴建路程29公里,投資60萬元,其中:鄉上投資15萬元。1984年以來,由鄉村組織,群眾出工開通了芒付、謙哲、勐坎三村公路24.5公里,架橋等投資15萬元,投工12000個。南現、芒弄兩村公路34公里,其中改道9.3公里,投資16萬元,投工14135個。勐炳公路18公里,架橋修路投資18萬元,投工10800個。黃回、麻栗兩村公路28.5公里(27公里縣鄉公路)麻栗村開挖1.5公里,投工3500個。2005年全鄉有縣鄉公路2條,全長66公里,鄉村公路4條,全長105.4公里,村組公路55條,全長227公里。有汽車10輛,農用汽車11輛,大小拖拉機106輛。
由於地方財政收入缺乏新的增長點,政策性減收因素多,農村稅費改革后涉及農戶稅收大幅度下降,財政收入受限,同時國家連續出台有關政策,提高社會保障人員補助標準,剛性支出增加。南嶺鄉為提高財政管理水平,實現財政收支平衡,採取了以下四項措施。一是主動配合地稅及時分析研究稅源情況,並直接參與部分稅款的徵收;二是樹立“節支也是增收”的觀念。嚴格執行預算,強化預算約束,加強財政監督,最大限度減少浪費,嚴格控制非生產性支出,實行公用經費和專項經費包干,堅持定期審核,減少不合理開支,壓縮人、車、會、話、醫等方面的費用。同時,還加強預算外資金的管理;三是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加強財源建設,建立鄉域經濟發展的支撐點。2005年,在完全取消農業稅涉農稅收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全年財政總收入85786元,財政總支出達5623787元,銀行各項貸款餘額3295400元,存款餘額5767900元,農村存款2920300元,人均儲蓄款246元,全鄉有154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保險金38000元,參加醫療保險246人,月繳費金額3433元。
南嶺鄉沒有被列為扶貧攻堅鄉,歷史欠賬多,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扶貧工作任務艱巨。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南嶺鄉採取五項措施狠抓落實扶貧工作。一是產業扶貧。在確保糧食穩定的基礎上,擴大政策、資金、技術扶貧力度,因地制宜幫農民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門路。二是基礎設施扶貧。主要是加大鄉村公路和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三是科技扶貧。重點放在種、養殖業的技術培訓。四是安居溫飽扶貧。五是勞務輸出扶貧。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切實加大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提高勞動力開發的組織化程度,力爭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勞動市場去來增加農民收入。截至2005年底,南嶺鄉各類扶貧總投資1361萬元,其中財政資金投入1016萬元,分別是2002年投入515萬元用於易地移民工程。2003年投入160萬元用於茅草房改造工程,投資80萬元用于謙哲村重點村建設,投入8萬元用於黃回村瀾巴寨坡改梯工程。2004年,財政資金投入60萬元用於茅草房改造工程,投入13萬元用於芒弄村岩鐵組坡改梯工程。2005年,上級財政投資160萬元用於南嶺鄉茅草房改造工程,投入20萬元用於勐坎村重點村建設。
社會幫扶資金總投入345萬元,分別在2002年投資287萬元用於上海白玉蘭安居溫飽工程,2004年投資25萬元建蓋芒弄村希望小學教學樓,2005年投資33萬元用於南現村黑亮小組上海白玉蘭重點村建設。
由於南嶺鄉受到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雖然得到了上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但成效顯著的村寨並不突出。
1978年,全公社9個生產大隊,131個生產隊,總人口21968人,糧豆總產量672940公斤,人均有糧227公斤;農村經濟總收入1517760元,人均69元。在經濟總收入中,農業收入佔90.3%;林業收入佔3.2%,牧業收入1.5%,副業收入佔4.9%。
1994年,全鄉8個村,總人口23088人,糧豆總產量5825650公斤,農民人均佔有糧食253公斤;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2171127元,在經濟總收入中,種植業佔總收入的68.8%,林業收入佔8.7%,畜牧業佔14.2%,工商、飲食服務其他收入8.3%;農民人均純收入350元。其中麻栗村的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240153元,農民純收入為403元,比全鄉收入最低的勐坎村多138230元和165元。一九九四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首次突破一千萬元大關,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2005年,全鄉農業人口22966人,糧豆總產量7711739公斤,農民人均佔有口糧298公斤;全鄉經濟總收入19318480元,在經濟總收入中,種植業佔62.8,林業佔8.9%,畜牧業佔16.9%,工商飲食服務及其它佔11.4%;農民人均純收入506元。各村中收入最高的是麻栗村,農村經濟總收入4130000元,人均純收入664元;最低的是勐坎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580000元,人均純收入356元。2005年,鄉財政收入85786元,財政支出5634573元,財政自給率為1.5%。按南嶺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在625元以下,農民人均佔有中糧300公斤以下,南嶺鄉仍有3698戶,14604人口處於貧困線以下,扶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
南嶺鄉的教育事業起步早,但發展緩慢,教育基礎設施落後,辦學條件差,教育教學質量不高。南嶺鄉教育大體經歷三個大的發展階段。
創辦階段(1936年至1978年)。最早開小學教育始於1936年的黃回村小,此後逐步開辦了昔海小學、芒付小學、芒弄小學、此後鄉中心完小,到1978年,全鄉共開辦小學15所,小學教育基覆蓋全鄉各村。
鞏固發展階段(1978至1991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南嶺鄉的教育迅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於1969年屬附開設初級中學,到199年,全鄉小學校點共有44所,教師94名,在校學生2335名。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校點分散,辦學條件差,專任教師缺乏,學生入學率低。完學率低。
發展提高階段(1992年至2005年)。1995年完成“普四”工作,這個階段出現了學校教育、成人教育兩個辦學高峰。一是學校辦學高峰,1988年完成“普六”,並通過了縣級驗收;二是開始進行大規模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在1995年2005年的10年間,南嶺鄉共掃除青壯年文盲7000餘人,全鄉掃盲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鄉文盲率迅速下降。隨著國家對邊疆少數民族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南嶺鄉的教育基礎設施、教育隊伍也得不斷的改善和增強,1990年至2005年國家共投入排危工程項目資金169。5萬元,共改造危房84間,6226平方米,新建4173平方米。共投入項目工程款202.7方元,新建教學用房3367平方危改項目及工程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南嶺鄉辦學條件,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2005年,南嶺鄉共有小學校點23所,初級中學一所,教師154名,在校學生2193名。
南嶺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鄉,主體民族拉祜族,漢族和哈尼族。三個主體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習俗和傳統文化;春節是各民族的共同節日,殺年豬,粑粑是共同特點,婚娶婚嫁也基本上在春節期間舉行,因為春節期間是農閑季節,萬物復甦,春光明眉,是各民族歡歌載舞,傳頌歷史,歌頌生產生活的傳統節日。
拉祜族的“蘆笙舞蹈”,漢族的“三腳歌舞”,哈尼放的“竹筒舞舞蹈”都代表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拉祜族“情歌”“民歌”,漢族“山歌”,哈尼族“哦吵咪娘”(出門調),“民歌”豐富多彩,歌頌歷史,歌唱生產生活,在科技文化欠發達山區,特別是拉祜 族和哈尼族在沒有文字的條件下,靠老人們用歌,舞形成一代又一代相傳,傳頌歷史,其民族精神難能可貴。
文化立立:南嶺鄉文化站1984年成立,建站條件是民辦公助,所謂“民辦公助”就是鄉級政府提供場所(辦公用房和住房),縣文化局負責配套物質包括人員工資,利屬關係,鄉級主管,縣級協管(業務主管)。1人1站,1000元,包括人員工資,報刊,雜誌,差旅費。
文化站工作人員楊紹勇,1986年區政府投資8000元建蓋南嶺區文化站,為便於開展工作,文化建在街頭政府球場底下,建築面積80,圖書閱覽室60,宿舍20,土木結構。1984年6月至1986年,文化站主要開展業務有:圖書閱覽,出黑板報,組織青年舞會,圖片書畫展覽,組織藍球比賽,歌詠比賽,攝影、每周組織看一次電視,各大節日組織區單位青年開展文體活動。
1986年9月由文化局幫助貸款4500元,購買一套電視錄像設備,在開展以上業務的同時,開展補文創收活動,縣局下達文化站每年完成300場,6000元創收任務,當時門票價格每票在0、15—0、30元,下鄉放映每場15 元,(含汽油和先租費),放映收入全部由政府財務室統一管理使用。
1988年11月文化教育站遭受11·6大地震影響,房層財產嚴重損壞;因此,文化站除開展錄像放映外,其它業務基本停止,文化站圖書等所有設備搬入鄉政府倉庫。1991年省政府投入24000元,區地財政局投資1000元,重建文化站,建築結構,磚混泥面,建築面積126,地點,南嶺街尾西面距街100米,重建后的文化是由於根據省規劃院設計鄉鎮50年遠景規劃進行建蓋,由於當時鄉鎮不發展,人口不集中,地勢偏辟,避免等原因,不便於開展活動,因此,經鄉政府同意,1995年文化站房子以25000元買給個人;1995年底文化站又重新在南嶺街底西側鄉衛生院對面建蓋,正視確定文化站新的站址。2003年文化站和廣播電視站合併,統稱南嶺鄉文化與廣播電視站,楊紹勇任站長,負責管理全盤工作,張瑞勇任副站長,經廣播員。2003年列入鄉政府篇制,納入鄉政府統一管理。
1984年—2005年文化組織開展重大活動情況:
1、1984年11月至1985年3月,參加瀾滄縣委組織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工作,完成南嶺區8個鄉(村),民族民間藝人普查任務。
2、1984年11月由文化站推薦,代表南嶺區參加第二屆瀾滄縣農民文藝調演南嶺鄉農民民歌手,李會(芒弄村半坡寨人),羅十光芒付村下付坎人,榮獲瀾滄縣本屆優秀歌手獎,李會由縣級推薦到省、市榮獲優瀋陽秀歌手獎。
3、1992年1月由文化站組織黃回村大回掌農民演出隊,參加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第三屆農民文藝演出,參加演出人《哈尼擺舞》和《哈尼尾人的盛》榮獲優秀節目獎。
4、1993年,文化站組織黃回村大回掌農民演出隊,參加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四十周年農民文藝高演參演藝節目6個。
5、1994年,文化站組織,黃回村大回掌農民演出隊參加思茅地區第四屆民族運動會大型文藝表演,參演的《哈尼竹椅舞》榮獲優秀節目獎。
6、2003年3 月—12月,文化站楊紹勇參加瀾滄縣民族文化調查,獨自完成南嶺鄉民族文化調查工作,上投項目7個,2個項目由縣政府上報省政府。
7、從1984年—2005年,南嶺鄉文化站積極協助鄉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在開展文化活動同時,做好文化市場管理和村文化的指導工作,多年來為南嶺鄉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發展和繁榮農村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