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嵩

清代名士

陳嵩是清代泰州人,是當時家喻戶曉的社會名士。他考中秀才后再考舉人卻屢試不中。陳嵩聰明過人,熟悉清代法律,足智多謀、精通文墨,而樂於助人。每當有平民受冤屈遭欺凌,他總是不懼權勢,幫人寫訴狀,斗邪戰惡,以智慧出奇制勝,使平民平反冤屈,轉危為安。其助民排憂解難,撫危助困的作為,深得平民尊敬。

簡介


陳嵩妙計建周橋,乃是陳嵩一生中敢於同貪官污吏鬥智,敢於與邪惡爭雄的典型故事,也是周橋建園的主題思想。現在讓我們走進周橋遊園,去賞閱陳嵩歷史故事立體化、藝術化的再現場景。
周橋遊園位於老城區鼓樓路東側,周橋河北側,為馬路拓寬拆遷留的建園空地。面積4000平方米。該園由中國建築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古園林研究會會員、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規劃師魯晨海設計。
遊園大門面街朝西,在大門西側,建有一佔地約4平方米的清式頂蓋的方形亭。朝街亭檐下橫匾上題字為“周橋口”。整個亭體像—只豎立在地上的巨型精緻的印章。它成為周橋古地名及遊園藝術化建築的一個創新標誌。
走進遊園,迎面由四棵高大廣玉蘭點綴的小廣場,這是供市民晨練、做操、跳舞的場地。小廣場向東直至牆壁,建有一方水池。池水清可見底,它象徵此地曾是一條可以行船的河。“河”中南北各建有一方抽象的船形水泥平台,象徵著兩隻船停在河中。南船上立著,身著古式長袍加坎肩馬褂的陳嵩,北船上站著,留山羊鬍,頭戴瓜皮帽,身著長袍加對襟馬褂的離任州官。兩人表情各異,州官腰微躬,心懷鬼胎地應付著陳嵩的來意。人物像均為玻璃鋼仿銅雕塑,由東南大學環境藝術系趙思毅設計創作。
陳嵩[清代名士]
陳嵩[清代名士]
東側水池中,從南向北有七塊長條形花崗石石磴,等距間隔至岸邊。兩邊池水通過水槽可以流通。池東側是巨型的花崗岩浮雕,長15米,高9米。再現了陳嵩乘小船追上州官智取藏金菊花盆的傳奇故事情景。市民和遊客站在池邊或石磴上,可以品讀欣賞濃縮的浮雕故事。

歷史


清代從康熙年間起,歷朝有捐官制度,地方官想陞官花巨款可以從官方買到。“陳嵩妙計建周橋”的故事說的是清代泰州有個知州離任時,將不義之財兌成金元寶,藏匿在菊花盆內,企圖乘船從水路帶回家鄉。陳嵩得知這一消息后,便雇了一隻小船加速追趕,且三撞官船。州官問陳嵩:“來此何事?”陳嵩答曰:“陳嵩送大人好花!”州官心領神會,心懷鬼胎,只好順水推舟叫管家捧了兩盆菊花送到陳嵩的船上,遂開船而去。陳嵩回家后,從菊花盆中果然取出若干金元寶,經考慮決定以此款在河上建成一座磚橋,定名為州橋,久而久之被偕音演變叫成了周橋。浮雕上刻畫的就是這個故事。號稱是泰州城內可供“五馬并行”的唯一一座橋。
據考舊時的周橋長約20米,為磚拱橋,橋面和欄桿均用磚塊鋪砌。鼓樓路拓寬前,周橋仍基本完好。原橋拱小,路橋改道后原橋下仍留有涵洞,象徵周橋可流通河水。在遊園南側的河邊,建有一飛檐翹角、古色古香的“義亭”,是為紀念陳嵩為民修橋的義舉而建,坐在亭內的廊椅上,可以欣賞經過整治后的玉帶河。
在遊園北側,有一條和義亭相對應的廊亭。廊頂中段隆起,東西兩段略低,給人以起伏曲線的美感。廊亭風格為清代古建模式,廊柱間有長凳相連,可供游入休憩、南北二亭隔池相望,從不同角度,人們可盡情觀賞園景,品味陳嵩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