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淙斌
符淙斌
符淙斌,1939年10月14日出生於上海,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院長。
1962年符淙斌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1967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畢業;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當選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
符淙斌徠長期從事氣候和全球變化研究,是最早參與國際全球變化科學領域開拓工作的中國學者之一。
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
1967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畢業,瑞典哥德堡大學名譽博士。
1981—1983年和1990—l991在美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任客座研究員。曾先後擔任國際START全球變化東亞區域研究中心主任、973項目“我國生存環境演變和北方乾旱化趨勢預測研究”和“北方乾旱化和人類適應”首席科學家。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5年,當選芬蘭科學與人文院外籍院士。
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溫廓線劃分厄爾尼諾的思想和方法,被國外稱為“符DF廓線”;
系統研究了氣候變化和氣候突變,發現20世紀20年代南亞季風的突然增強與全球迅速增暖是同步發生的;
應用模擬研究發現大範圍植被覆蓋狀況變化可對區域氣候乃至季風環流產生明顯影響;
他領導建立的區域環境系統模式(RIEMS)研究,被國際上譽為全球變化區域響應研究的一個範例;
發表學術論文l30餘篇,其中SCI論文和其它國際刊物上的論文30餘篇,SCI引用300餘次,CSCD引用400餘次,著譯編書6本。
獲獎記錄
曾獲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二等獎,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共4項。作為第一完成人,其成果“東亞季風氣候-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獲200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氣候變化”江蘇省協同創新中心科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等職。
國際START全球變化東亞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並在國徠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亞太全球變化研究網路(APN)科學委員會和國際氣候變化委員會(ICCL)等國際學術組織任職。
國際科學聯盟(ICSU)執行委員、太平洋科學協會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
符淙斌作為最早參與開拓全球變化科學領域的中國學者之一,在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季風氣候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氣候突變及其對全球增暖的響應和區域氣候模擬等前沿領域取得了系統的創新成果,為中國全球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