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是指體內營養素失衡所引起的消化系統疾病,包括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臨床中多以營養不足為主,多由於良性疾病所致,近年來由惡性腫瘤所引起的營養不足人群也逐年增加。營養不良在世界各地,男女老少都可發生,但以嬰幼兒和老人為多見。營養不良依據發病機制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營養不良主要由於食物中蛋白質和能量攝入不足,長期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所致,多因經濟落後、食物缺乏、戰亂飢荒引起,各年齡人群都可發生,但以嬰幼兒為多見。繼發性營養不良則多為其他疾病所引發。營養不良的主要表現為身體消瘦、體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漸消失、精神差、易疲勞、木呆、不愛活動、食慾減退,甚至出現肢體水腫。小兒則以體重增長落後、生長發育速度減慢等癥狀為主。營養不良的治療方法是根據食慾、消化功能好壞、病情嚴重程度,酌情添加食物和使用藥物。營養不良可引起周身水腫,嚴重者常有鈉滯留和鉀、鈣、鎂、磷等缺乏,易併發各種急、慢性感染和傳染病,特別容易引起呼吸道和腸道感染。病情重危者病死率高。兒童患病影響生長發育,長期不愈可導致矮小身材和智力低下。一般治療及時,則預后良好,改善食慾、進食增加后1~2周即可顯示效果,如水腫消退、食慾大增、體重逐漸增加、全身情況好轉等,大多可以完全恢復。繼發性營養不良的預后與原發病有關,治療則應側重原發病,同時輔助飲食治療。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內科、小兒內科、兒科

病因


● 營養不良根據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營養不良主要因食物中蛋白質和能量攝入不足,長期不能滿足人體生理需要所致。繼發性營養不良則為疾病誘發。病因非常複雜,與多種因素有關,具體如下:
● 食物攝入不足:多發生於發生戰亂、飢荒或經濟貧困地區。
● 不良飲食行為習慣:如偏食、挑食、厭食等。
● 先天營養基礎差:多見於胎兒營養不良引起的低出生體重兒,母乳不足和餵養不當,更易發生消瘦型營養不良。
● 營養素吸收障礙和長期丟失營養。
● 機體對營養的需求量增加。
● 衰老。
● 心理及社會因素,如過度節食減肥等。
● 疾病,如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慢性肝病等。

癥狀


● 營養不良的典型癥狀包括體重下降、消瘦、皮下脂肪消失、小兒生長發育落後。此外,還可能會出現水腫、皮膚改變、毛髮和指(趾)甲改變、情緒變化及消化吸收功能紊亂以及免疫功能低下。
● 典型癥狀
● ● 體重下降。
● ● 消瘦。
● ● 皮下脂肪逐漸消失,面頰下陷,全身皮膚鬆弛、光薄、起皺,僅剩皮包骨頭。
● ● 小兒生長發育落後,體重增長速度慢甚至體重越來越輕,身高增長速度慢甚至停止增長,身材矮小。
● 其他癥狀
● ● 水腫:嚴重者會出現皮膚水腫。輕者僅出現踝部凹陷性水腫,重者會出現全身水腫甚至腹水。
● ● 皮膚改變:皮膚乾燥、粗糙、無正常的光澤、脫屑、褪色或色素沉著,或毛囊突起如疙瘩或有點狀出血,皮下出血而有青紫斑,皮膚有水腫,傷口癒合慢或癒合不良。
● ● 毛髮和指(趾)甲改變:頭髮失去正常的光澤,變薄、變細、變稀疏、變乾燥。指(趾)甲生長緩慢,脆薄易斷。
● ● 情緒的變化:易激怒、健忘,思想欠集中,失眠,易疲乏。
● ● 消化吸收功能紊亂:食慾越來越差,甚至完全拒食,經常發生腹瀉、嘔吐,遷延不愈。對食物耐受性較差,尤其對脂肪、蔗糖、乳糖不能耐受。
● ● 免疫功能低下:很容易併發各種感染,尤以呼吸道感染為多。

檢查


● 確診營養不良的檢查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測定、血常規、血生化檢查,有時可能需要做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
● 維生素、微量元素測定
● ● 通過血液檢測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準確檢查人體是否存在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鉛、鋅、銅、鈣、鎂、鐵等)缺乏。
● 血常規
● ● 血液中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值降低,可以判斷存在貧血。
● 血生化
● ● 血液中白蛋白、總蛋白、轉鐵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血漿蛋白等蛋白的數量降低,血脂和膽固醇水平下降,可以及時、靈敏地反映機體營養狀況發生的變化,提示可能發生了營養不良。
● 影像學檢查
● ● 必要時可能需要做影像學檢查,如X線、CT、磁共振成像等,可以幫助評價內髒的健康狀況和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狀況,以及排除一些其他器質性病變。

診斷


● 醫生診斷營養不良,主要依據臨床癥狀、微量元素測定、血常規、血生化等血液的檢查,同時排除其他疾病。
● 營養不良主要表現為身體消瘦、體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漸消失、精神差、易疲勞、木呆、不愛活動、食慾減退,甚至出現肢體水腫等癥狀。
● 微量元素測定顯示多種微量元素缺乏;血常規檢查顯示貧血;血生化檢查顯示低白蛋白血症。
● 影像學檢查可以幫助評價內髒的健康狀況和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狀況,排除器質性病變。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身體消瘦、體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漸消失,精神差、易疲勞、不愛活動、食慾減退,甚至出現肢體水腫等癥狀,這些疾病有惡性腫瘤(胃癌、食管癌、肝癌、結腸癌等)、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多發性肌炎、重症肌無力、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導致的消瘦、腸炎導致的消瘦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 醫生將綜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給予診斷。

治療


● 應採取綜合措施,包括增加營養、防治併發症以及藥物治療。
● 增加營養
● ● 最主要的是食用營養豐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補充足夠的能量和優質蛋白質。
● 防治併發症
● ● 平時要加強護理,細心照料,預防感染及併發症。
● ● 對於水腫型營養不良,急性期必須首先到醫院緊急搶救,進行水、電解質調整,積極抗感染治療,有心力衰竭等情況必須緊急處理,待病情穩定后再逐漸調整飲食。
● 藥物治療
● ● 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鈣鐵鋅硒等)、白蛋白等。

危害


● 不良情緒、精神差、易疲勞等癥狀會為生活和工作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如工作無法調動積極性、不良情緒影響與周圍人交流等。
● 身體消瘦、皮膚水腫嚴重影響個人的外貌、美觀及工作生活。
● 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破壞,容易發生感染。
● 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 嚴重的營養不良可以導致眼視力下降、腎功能異常、心臟供血不足、血管彈 性差、肝功能異常,甚至出現多臟器衰竭。

預后


● 營養不良的治療效果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年齡、嚴重程度及併發症、基礎身體狀況等。總體來說,早期、合理、正規治療,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

預防


●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 ● 不挑食,營養均衡,合理飲食。
● 加強健康知識學習
● ● 要努力學習營養與健康的相關知識,對正處於迅速生長發育時期的嬰幼兒,提倡母乳餵養,適時合理添加輔助食物,為斷乳做好充分準備,以及從小培養良好飲食習慣,定期完成計劃免疫,防治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 定期體檢
● ● 定時健康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營養問題,隨時予以糾正,是防止營養不良繼續發展,防治水腫型營養不良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