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生土

火生土

中國古人認為,世間萬物皆由五行組成,且五行相生相剋;“火生土”就是其一,意為火在灼燒後會化為灰土,即火生土。

五行是中國古人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學說是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簡介


● 英文名稱:Fire Engengers Earth/Fire Generating Earth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五行學說

古籍摘選


● 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五行大義》)

名詞解釋


● 五行之中,火有資生、助長土的作用,用以說明心對脾的資助關係。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火生土屬於中醫五行相生,中醫運用五行學說,通過比類、取象,認為五行中的火土相生關係在人體的正常生理過程中,即表現為心臟對脾臟的滋養關係。心與脾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液的生成與運行。

心主血,脾生血

● 人體血液的生成需要脾、心等臟器共同參與完成。首先血來自於水谷精微,而脾為水谷運化的場所,食物入口進入胃中,脾起到運化的作用,脾之運化作用的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精微物質的生成。因此後世醫家將脾胃稱為氣血生化之源。
● 血液的生成還需要心氣的參與,稱為“奉心化赤而為血”,因此心脾二臟在血液的生成方面相互資生促進。心陽充沛可以溫煦脾陽,使脾胃功能正常發揮。

心主行血,脾主統血

● 血液在脈中運行,既需要心氣的推動與脈管的約束,還需要脾氣的固攝作用。
● 若心氣不足,不能正常輸布全身會出現瘀血及局部供血不足,影響機體功能的正常發揮;脾氣可以固攝血液,防止溢出脈外,對心主血脈功能的發揮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生活經驗

● 若心陽不足、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會導致心血不足,影響神志功能的正常發揮,臨床當中會出現心悸、胸悶、失眠等心失濡養的表現,同時會伴見食少、腹脹、納呆、便溏、乏力等脾氣虧虛的癥狀,治療可以人蔘歸脾丸加減,或以黃芪、黨參、桂圓、大棗等健脾養心的中藥食療。
● 若心氣不足或脾氣虧虛,血液不能在脈中正常運行,會溢出脈外或在脈中形成瘀血等病理產物。脾氣虧虛時,固攝作用不及,會導致身體下焦的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紫癜等,治療當補氣養血兼以活血化瘀,可以補中益氣湯或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新世紀第四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