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知青紀念館

南京知青紀念館

南京知青紀念館位於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侯沖社區,是南京首家知青類文化、生活、民俗展示館,佔地面積332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321平方米,共收藏有5000多件知青老物件。

南京知青紀念館於2014年12月破土動工,2015年9月開館。這裡全面展示《知青之歌》作者任毅等知青在侯沖插隊時的有關物件和其他地域知青活動的圖片實物文史資料,《知青之歌》的創作緣由、產生的重大影響以及與之密切關聯的許世友的一些史料等。

南京知青紀念館是一座以知青為主軸的體現知青文化主題的庭院式紀念館,其中文博館是由中國知青下放始末、永寧知青館、江浦知青名人館和知青民俗館四部分組成,主要展現知青上山下鄉時代的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生活場景以及當地知青統計和特別任務等內容,對曾經在這塊土地上生活過、勞動過的人、事、物進行還原和再現。

館外還建有知青廣場和知青紀念牆,知青紀念牆展示了當年在永寧插隊的知青任毅創作的《知青之歌》,由知青博物館、知青廣場、知青紀念牆組成的知青故里景點是侯衝風景區民俗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一個歷史縮影。

館內布展大約分為六大主題,整體設計風格是模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建築,主要採用青磚黑瓦。侯沖社區還在知青紀念館周邊配套建設兩平方公里的休閑區,將設有知青農場、知青植物園等。

選址緣由


南京知青紀念館由眾多知青倡議建設,談到選址侯沖,《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說,侯沖是南京知青的故里,《知青之歌》就是他1968年12月在南京市江浦縣永寧公社插隊時創作的,知識分子“上山下山”雖已過去幾十年,任毅卻常來侯沖回憶那段知青歲月。
此外,侯沖社區優美的環境也是這次選址的原因之一,侯沖社區坐落於老山與滁河之間,兼具自然山水、田園風光、農俗文化,知青文化遺存較為豐厚,是南京市美麗鄉村示範村之一,也是浦口“八顆珍珠”之一。藉助知青文化遺存,兼具自然山水田園風光和農俗文化,侯沖社區以此為基礎進行美麗鄉村建設。

自然環境


侯沖北枕滁河,南鄰老山,美麗鄉村建設以來,社區以生態農業為示範,民俗體驗為依託,以知青文化為主題努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的特色旅遊鄉村。隨著緊鄰的滁河風光帶建設推進,侯沖將充分利用這一景觀資源。
侯沖社區北面的河堤坡頂上6米寬的瀝青慢車道沿滁河蜿蜒前行,與其并行的是一條位於背水坡平台用紅色塑膠鋪設的慢行走道。500畝的濕地被完整保留了下來,距離河堤不到50米。社區已與復旦大學合作,根據原生態資源制定濕地公園規劃。

項目規劃


作為任毅的知青故里、歌曲《知青之歌》的發源地,侯沖社區也將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圍繞“知青故里、田園人家”這一主題,將知青歷史融入到旅遊文化建設當中,把知青文化作為侯沖發展的有利切入點,凸顯鄉村旅遊建設亮點,打造遠近聞名的景觀村。
知青紀念館建築風格為中式四合院,融合了知青舞台、休閑棧道與生態停車場等展館設施,還包括知青農場、知青禮堂、知青植物園、知青益壽休養基地、農趣館、濕地公園、影視基地等。不久的將來,將出現一個佔地2.4平方公里的旅遊小鎮。這裡將有知青之歌紀念館、知青文物陳列館、知青公寓、知青養老院、知青書畫院等等。
正對著紀念館門口,一面刻著《知青之歌》歌詞歌譜的紀念牆引人注目。這是最原版的《知青之歌》,跟任毅當時剛剛創作出來時一字不差。在知青紀念館的知青之家,這跟當年插隊時住的屋子一模一樣,舊座椅、勞動工具、收音機和茶壺等生活用品處處都還是當年下放勞動時的樣子。
知青故里景區內的素質拓展中心、水生博物館以及以滁河濕地風光為特色的濕地公園正在建設中,預計將於2016年5月對外開放運營。

館藏內容


知青紀念館里的紅旗供銷社內,鐵皮水瓶、梅花牌蛤蜊油在貨架上一字排開,南京人民印刷廠食堂餐票一下子把人帶入了那個“上山下鄉”的年代。按照原比例復建的供銷社實景是紀念館中布展難度最大的,門頭是按當時老浦口地區供銷社的樣子重建,照明的煤油燈也都是知青們用過的老物件。供銷社裡的搪瓷臉盆、鐵皮水瓶也都是老知青們當年使用過的生活用品,幾個漆面斑駁的南京餅乾鐵罐子是從老知青家裡徵集到的,當時這罐子家家戶戶都捨不得扔。
在知青紀念館中,5000多件老物件從全國範圍內徵集而來。放在供銷社貨櫃里當年在安徽蕪湖生產的梅花牌蛤蜊油,在南京早就找不到了,這些都是現在生活在安徽農村的知青捐贈的。上山下鄉時期的紅袖章也是紀念館展出的一大特色,紅袖章超過1000件,除了南京本地之外覆蓋了全國所有主要城市,數量也是國內最多的。

姚徐老街


距離知青紀念館不遠的姚徐老街是永寧知青故里的另一個核心景區,這裡已引進包括古床館、算盤館、地契館、婚慶館、老匾聯館、老電影海報館、木藝花雕館、小人書館、老將軍書畫館等獨具特色的展覽館,打造成具有濃厚鄉土氣息以及文化特色的博物館群。
在珠算收藏館里,鎮館之寶是一個人骨頭做成的算盤。算盤類似一部智能手機的大小,算珠很袖珍,微微泛黃,上面雕刻著一些符號。這是用13歲少女的頭骨和腿骨製作而成的,而這個算盤並不是用來計算,而是一件藏傳佛教里的法器。
珠算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則是一個表面做成算盤的小盒子,而這件藏品來源是和珅曾經居住過恭王府。這並非一個算盤,而是一個用來裝契約的盒子。在旁邊的契約館里,有三張恭王府的地契,當初正是裝在這個盒子里的。
契約館里一件有趣的藏品是民國時的賣身契,紅色的紙上黑色的字,自述內容是一位44歲名叫劉王氏的婦人,因荒年飢月度日不過,將自己賣給一個名叫卞峯章的人做妻,而賣身費用是130塊錢。《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渡江偵察記》、《雷鋒的少年時代》、《喬老爺上轎》,在小人書館的100度本藏品,可以讓無論孩子還是大人都邊看書邊喝茶,重溫童年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