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周圍循環衰竭的一組綜合征,是心泵衰竭的極期表現。本病死亡率極高,國內報道為70%~100%。本病是由於心肌收縮力極度降低、心室射血或充盈障礙而引起嚴重的急性周圍循環衰竭。心源性休克可出現持續性低血壓、少尿、意識障礙、四肢濕冷、呼吸困難、肢端發紺等表現。心源性休克以藥物治療為主要的治療方法,應在嚴密的血流動力學監測下積極開展各項搶救治療。心源性休克病情兇險,死亡率高,可併發呼吸衰竭、肝衰竭、腎衰竭、腦水腫、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

就診科室


● 急診科、心血管內科

病因


● 心源性休克是心泵衰竭的極期表現,由於心臟排血功能衰竭,不能維持其最低限度的心輸出量而導致血壓下降,重要臟器和組織供血嚴重不足,引起全身微循環功能障礙,從而出現一系列以缺血、缺氧、代謝障礙及重要臟器損害為特徵的病理生理過程。

癥狀


典型癥狀

● 輕度休克:意識尚清但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口乾、出汗、心率>100次/分鐘、脈速有力、四肢尚溫暖,但肢體稍發紺、發涼,收縮壓≥80mmHg(10.64kPa)、尿量略減、脈壓<30mmHg(4.0kPa)。
● 中度休克:面色蒼白、表情淡漠、四肢發冷、肢端發紺、收縮壓在60~80mmHg(8~10.64kPa)、脈壓<20mmHg(2.67kPa)、尿量明顯減少(<17mL/h)。
● 重度休克:意識模糊、反應遲鈍、面色蒼白髮紺、四肢厥冷發紺、皮膚出現大理石樣改變、心率>120次/分鐘、心音低鈍、脈細弱無力或稍加壓后即消失、收縮壓降至40~60mmHg(5.32~8.0kPa)、尿量明顯減少或尿閉。
● 極重度休克:意識不清、昏迷、呼吸淺而不規則、口唇皮膚髮紺、四肢厥冷、脈搏極弱或捫不到、心音低鈍或呈單音心律、收縮壓<40mmHg(5.32kPa)、無尿,可有廣泛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出現多器官衰竭徵象。

其他癥狀

● 由於心源性休克病因不同,除上述休克的臨床表現外,還有其他臨床表現。以急性心肌梗死為例,本病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常有心前區劇痛,可持續數小時,伴噁心、嘔吐、大汗、嚴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因腦急性供血不足可產生腦卒中徵象。

檢查


● 確診心源性休克需要進行實驗室檢查、心電圖、血流動力學等檢查。

血常規

● 了解出凝血功能是否異常。

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查

● 心源性休克時尿量減少,可出現蛋白尿,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併發急性腎功能衰竭、尿常規和腎功能檢查可幫助判斷。

血清電解質酸鹼平衡及血氣分析

● 可提示微循環衰竭,缺氧嚴重程度,憑估預后。

血清酶學檢查

● 急性心肌梗死併發心源性休克時,心肌酶升高幅度和持續時間有助於判斷梗死範圍和嚴重程度,休克晚期若併發肝功能損害可使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升高及相應的肝功能試驗異常。

心肌肌凝蛋白輕鏈及肌紅蛋白和心肌特異性肌鈣蛋白測定

● 急性心肌梗死時血清心肌肌凝蛋白輕鏈及肌紅蛋白的增高幅度與梗死範圍呈正相關,且較血清酶學改變為早,具有極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心肌肌鈣蛋白(cTnT、cTnI)測定是早期診斷心肌梗死特異性極高的指標。

有關DIC的檢查

● 休克晚期常併發DIC,可輔助診斷DIC。

血液流變學檢查

● 可判斷合併DIC時的病情變化。

微循環灌注情況的檢查

● 皮膚與肛門的溫差、眼底及甲皺檢查、血細胞比容檢查的測定,對判定休克時微循環障礙嚴重程度,以及合理選擇血管活性藥物等均有參考價值。

心電圖及心向量圖檢查

● 心電圖對急性心肌梗死併發心源性休克的診斷有幫助,對估計病變部位,範圍和病情演變均有很大幫助。凡遇不明原因的休克,均應常規作心電圖檢查,以排除心肌梗死。心向量圖僅在心電圖難以確診時,可作為輔助檢查。

超聲心動圖和多普勒超聲檢查

● 超聲心動圖能幫助診斷急性心肌梗死、乳頭肌功能不全、腱索斷裂、室間隔穿孔和急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彩色多普勒超聲與二維超聲心動圖相結合,能半定量估計室間隔穿孔和二尖瓣反流量的大小,對急性心肌梗死某些併發症的診斷價值頗大。此外,通過超聲心動圖可無創測定心功能,對估價病情也有幫助。

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像

● 心肌顯像是利用某些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物直接顯示心肌形態的技術,能直接顯示梗死區的部位、大小和形態,顯示病變較直觀,是心電圖和酶學等檢查的重要補充,此外,通過核素心血管造影和血池顯像,尚能對心功能狀態作出評價。

X線檢查

● 床旁X線胸片檢查可發現有無肺充血、肺水腫徵象,以評價心功能狀態,對鑒別診斷如肺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主動脈夾層和併發症,如肺炎的發現,有一定幫助。

血流動力學監測

● 對診治心肌梗死併發泵衰竭(尤其是左心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起了一定作用,近年來廣泛應用於臨床。

診斷


● 醫生根據基礎心臟病病史、休克的典型癥狀診斷本病。
● 嚴重的基礎心臟病(廣泛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臟壓塞、心律失常、機械瓣失靈等)。
● 休克的典型臨床表現(低血壓、少尿、意識改變等)。
● 經積極擴容治療后,低血壓及臨床癥狀無改善或惡化。
● 血流動力學指標符合以下典型特徵:
● ● 平均動脈壓<8kPa(60mmHg)。
● ● 中心靜脈壓正常或偏高。
● ● 左室舒張末期充盈壓或肺毛細血管楔嵌壓升高。
● ● 心輸出量極度降低。

鑒別診斷


● 急性心肌梗死並心源性休克時應與急性心包炎,尤其是急性非特異性心包炎、急性心臟壓塞、急性肺動脈栓塞、主動脈夾層,以及某些急腹症,如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相鑒別。
● 如果出現持續性低血壓、少尿、意識障礙、肢端發紺等表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體格檢查、心電圖、實驗室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診斷一旦確立,應立即開展搶救,積極對症治療和加強支持治療,防治併發症和重要臟器功能衰竭。

藥物治療

● 血管活性藥物和正性肌力藥物
● ● 血管活性藥物:主要指血管擴張葯和血管收縮葯兩大類,一類使血管擴張,一類使血管收縮,二者作用截然不同,但均廣泛用於治療休克。
● ● 正性肌力藥物: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泵衰竭以應用嗎啡或哌替啶和利尿葯為主,亦可選用血管擴張葯以減輕心臟前、后負荷。
● 新型抗休克藥物
● ● 納洛酮。
● ● 1,6-二磷酸果糖。
● ●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藥(ACEI)。

手術治療

● 急性心肌梗死施行緊急經皮冠脈腔內成形術(PTCA)和冠脈搭橋術(CABG)。

其他治療

● 絕對卧床休息,立即吸氧,有效止痛,儘快建立靜脈給葯通道。
● 機械性輔助循環:目前國內應用較廣的是主動脈內氣囊反搏術。主動脈內氣囊反搏無效可考慮左心室輔助裝置。

危害


● 心源性休克可併發呼吸衰竭、肝衰竭、腎衰竭、腦水腫、DIC等。心源性休克病情兇險,死亡率高。

預后


● 心源性休克住院病死率大多在80%以上。近年來開展各種早期冠狀動脈再灌注和維持血壓的措施使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心源性休克仍是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

預防


● 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應積極進行降血脂、控制血壓、降血糖治療。
● 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
● 注意氣候變化,適當加減衣服。
● 保持良好的心態。
● 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