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爾賓一家

茹爾賓一家

茹爾賓一家,作者弗謝沃洛德·阿尼西莫維奇·柯切托夫。小說初看起來是講一個改造舊船廠的故事,實際上描寫的卻是一個世代相傳的造船工人家庭的命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茹爾賓一家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弗謝沃洛德·阿尼西莫維奇·柯切托夫 作品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


五一節晚上,伊里亞·茹爾賓為慶祝孫子誕生,鳴放禮槍,鄰居、朋友紛紛前來祝賀。大家興高采烈,在茹爾賓家,沒有比“工人”更值得驕傲的了。正當伊里亞鳴槍祝賀孫子誕生之際,他的父親馬特維和弟弟華西里在“老莊宅區”的小屋裡下棋。馬特維是這個世代工人之家的家長,已經78歲了,曾在彼得堡造船廠當過鉗工,在遠洋輪船上當過伙夫,遊歷過很多國家。20歲時當過騎兵,和一位波蘭姑娘結婚,生了兩個兒子——伊里亞和華西里,1941年應徵到艦隊當水兵。十月革命改變了他的命運,他退伍后響應黨的號召,帶了兩個成家的兒子離開彼得格勒到遙遠的拉達河參加造船廠的重建工作。他和伊里亞在船錨街安家,華西里在“老住宅區”定居。伊里亞有4個兒子、1個女兒,大兒子維克托是模型工,由於發明萬能機床而榮獲斯大林獎金,但夫妻生活不美滿,妻子對他一心撲在工作上不滿,離家參加地質勘探隊;二兒子安東是工程師,與當演員的妻子住在莫斯科;三兒子柯斯加是電焊工,也就是新生嬰兒的父親;四兒子阿列克賽是個出色的鉚工,愛著建築局的繪圖員卡嘉,小女兒托尼亞還在上學。茹爾賓一家有著共同的“茹爾賓性格”:堅強、勇敢、不屈不撓,熱愛自己的工作,他們在造船廠不同的部門擔任不同的工作,一家人幾乎可以造一艘船。就在茹爾賓一家慶祝一個“工人”誕生時,他們得到安東的消息,說他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腿,但他並沒有灰心,戰後考進造船學院,刻苦學習,成了一名造船專家。他在別洛夫教授幫助下,擬定了改造拉達河造船廠的計劃:從建造小噸位的船隻轉到生產遠洋輪船。這就得改變原有的作業方法和技術。安東和別洛夫教授到了拉達船廠后,改造計劃立即付諸實施。在這種新形勢下,阿列克賽向哥哥柯斯加學習電焊技術。他改行后既學習書本知識,又進行實際操作,最終在競賽中超過柯斯加。他還想走安東的道路,成為一名造船工程師。馬特維老爺爺年近耄耋,不能勝任劃線的工作,欣然接受了在廠長辦公室值夜班的任務。他經驗豐富,勤勤懇懇,值夜班時發揮出“廠長”的作用。工人們戲稱他為“夜班廠長”。伊里亞雖年近花甲,但每天晚上向年輕的工程師齊娜學技術,終於跟上了新技術前進的步伐,堅持留在工作崗位上。齊娜剛到船廠就要求到艱苦的船架上工作,經過鍛煉,發揮出自己的才能,受到工人的歡迎。造船廠的技術改革成功了。在遠洋巨輪下水前,拉達河水位猛漲,全廠工人不畏艱難險阻,頑強戰鬥,終於使巨輪未被洪水沖走。水位下降后,輪船下水了,它向遙遠的國家駛去,驕傲地帶給人們幸福與和平。

作品賞析


柯切托夫以善於描寫現代生活而著稱。二戰後,他作為新聞記者,多次回到以前工作過的造船廠進行採訪,逐步加深了對造船工人思想品德的了解。工人階級的形象和性格特點在他腦海中越來越高大、清晰,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慾望。 《茹爾賓一家》是柯切托夫的成功之作。小說初看起來是講一個改造舊船廠的故事,實際上描寫的卻是一個世代相傳的造船工人家庭的命運。描寫了從爺爺到孫子三代人在造船廠的勞動和主活,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拋棄原有的知識和技術,大膽迎接時代的挑戰。小說也反映了他們的愛情和友誼,心地的善良和坦誠。維克托家庭生活不和諧,阿列克賽愛情幾經風波,他們苦惱,倍受折磨,但沒有喪失崇高的信念,有著執著的追求,表現出工人階級特有的優秀品質和新的生活、新的道德、新的世界觀。 《茹爾賓一家》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相結合的描寫工人生活的優秀作品。柯切托夫創作風格的主要特點是能抓住時代最尖說的問題,揭示工人階級思想中的本質內容,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來表現他們的勞動、生活、道德和優秀傳統。作品著眼於關係社會命運的大事和人物命運轉折時的心理變化,以揭示作品主人公的思想、創造精神和心靈美,從而使作品充滿革命、樂觀和亢奮的精神。柯切托夫創作風格的這些特點在《茹爾賓一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小說首先是圍繞“人應該怎樣生活”展開的。安東身殘志不殘,發奮讀書,刻苦鑽研造船技術,成長為傑出的工程師,大膽提出革新船廠的方案,並且歷盡艱辛使它付諸實現。阿列克賽全心全意投人工作,精通鉚接技術,改進氣壓鉚錘,使氣錘生產能力成倍提高,榮譽地位接踵而來,可是船廠的改革,要使他最拿手的鉚接技術變得無用武之地,為了適應新的要求,他毅然向柯斯加廠里的朋友學習電焊技術,而且很快熟練地掌握了這門技術,在革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的未婚妻卡嘉上當受騙離開了他,有了身孕后又被遺棄。她帶著沒有父親的孩子艱難地生活著。在這不幸的時刻,阿列克賽不顧世俗的觀念,把她和孩子接到身邊,表現出工人階級的崇高境界和他對卡嘉的真情實意,從而得到了失去的愛情和幸福。為了生活得更充實,他又到列寧格勒上大學,開始了新的追求。伊里亞這位船廠的裝配工場主任,為了懂得造船原理,假裝釣魚,偷偷請年輕的女工程師齊娜為自己上課。老爺爺馬特維已有65年工齡,曾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火,猛攻冬宮,後來仍不願退休享清福,不怕勞累值夜班。凡此種種,體現出柯切托夫在整個造船廠進行火熱建設的背景之下,把以茹爾賓一家為代表的工人階級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寫得有聲有色。柯切托夫不是概念化地描寫主人公如何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標,而是從人生信念、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思維方式情緒起伏、個人氣質這些方面來加以描述,從而使人物性格熠熠生輝。如伊里亞的性格主要就是從他的內心風暴中表現出來的。當別洛夫教授到他家辭別時,批評他不上大學是錯誤的,伊里亞辯解說,著名的工程師吉托夫連鄉村學校都沒有讀完,別洛夫欲言又止,一言不發地起身告辭。伊里亞對此大發脾氣,對一切都挑刺責備,說南瓜放得不是地方,靴子擠腳,晚飯遲了,吃完飯走進卧室,說再也不去看戲了。可是一到晚上7點,全家準備上戲院時,他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出來了,頭上還灑了點香水,說:“我還得等多久?快點走吧!”從這裡,可以看到一個年近60的老人的固執,他竭力要在未來生活中走在排頭,又不肯失去家長的威風,更看到他變革舊習的自信,一個活生生的人物躍然紙上。柯切托夫非常懂得在情節安排上掌握時空關係,在《茹爾賓一家》的開端,通過五一節晚上不同場景的描寫,引出主要人物伊里亞、阿列克賽、馬特維、華西里,間接提到安東,使小說的框架大致定型。接著柯切托夫圍繞這個格局,擴大情節線索,引進新的人物。以後,儘管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性格五光十色,都可以從開端定下的格局中找到線索。柯切托夫在《茹爾賓一家》中還成功地使用了同心圓擴散法,他以茹爾賓家的主要成員為軸心,沿著技術革新的過程,向四周擴散,刻畫了黨委書記茹科夫、廠長斯切潘諾維奇、女工程師齊娜等人物,使讀者感受不同類型的種種典型人物、同一典型的不同色素人物和同一色素的不同氣質人物。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鮮明個性。柯切托夫在《茹爾賓一家》中以其優美的文筆、清新的風格,真切、感人地歌頌了工人階級,歌頌了勞動與創造,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藝術形象,因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評論界的好評。

作者簡介


弗謝沃洛德·阿尼西莫維奇·柯切托夫(1912—1973),前蘇聯作家,出生於農民家庭,在諾夫戈羅德度過自己的童年和早期的學生時代,後到列寧格勒讀完中學。從事過多種體力勞動,在造船廠和列寧格勒船塢當過造船工人。1931年畢業於農業技術學校,成了農技師。在莫斯科、列寧格勒的拖拉機站和國營農場工作過幾年,當過列寧格勒附近一個農業實驗站的研究員。1934年開始創作,衛國戰爭時期任戰地記者。戰爭的第一年,在列寧格勒被圍困的極端艱難的日子裡,他開始寫作他的第一部熱情歌頌列寧格勒保衛者英雄業績的中篇小說《在涅瓦平原上》(1946)。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說《市郊》(1947)描與戰區人民的生活。1944年加入蘇聯共產黨。戰後,柯切托夫專門從事文學創作,作品甚多,大多是描寫他所熟悉的勞動和勞動者。有中篇小說《太陽照耀著誰》(1949年作,1961年改名為《麥鮑羅多夫教授》)、《涅瓦河》和長篇小說《在祖國的天空下》(1950年作,1961年改名為《農藝師同志》),反映了戰後的農村生活;短篇小說集《性格的特徵》(1949)、《十字街頭的住宅》(1951)等。1952年發表代表作《茹爾賓一家》。另有《青春常在》(1954)、《葉爾紹夫兄弟》(1958)、《州委書記》(1961)、《戰時札記》(1964)、長篇小說《落角》(1967)、《你到底要什麼》(196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