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橋

歷史遺跡

北安橋始建於1939年,橋樑位於和平區與河北區的交界處。連接天津市河北區勝利路與和平區福安大街的跨海河橋。

1973年改建為鋼筋水泥橋。全橋三跨,跨徑為93米,橋跨為24.8米,橋寬24.6米,其中機動車道18米,人行道每側各3米,左右各0.3米欄桿。

2004年海河綜合開發改造時對其進行了抬升改造。由天津城建設計院設計、天津城建集團負責施工,改造后原橋抬升1.5米,原橋兩側各加寬9米,在原橋台兩側各加跨4米的親水平台,改造后的北安橋體現了古典式建築風格。

橋頭雕塑採用西洋古典表現形式,吸取中國傳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寓意東南西北四方平安,橋墩雕像為青銅正面裝飾盤龍,橋欄柱基上為四尊舞姿各異的樂女、金光閃閃,造型高貴典雅。手中分別抱著不同的樂器,琵琶、笙、簫。改造后的北安橋是古典與時尚的完美結合體,以其特有的風格,成為海河上的又一亮點。

橋樑歷史


北安橋
北安橋
海河上的北安橋建於1939年,原來是座木橋,建成后稱“新橋”、“日本橋”;1945年”抗戰勝利后該橋進行了重新拆建,更名為“勝利橋”,解放后一直用此名。1973年,改建為水泥結構的北安橋,取代了原有的勝利橋。

抬升改造


改造計劃

北安橋
北安橋
2004年,按照海河綜合開發改造規劃和通航要求,北安橋需要抬升1.2米,並在兩側各新建一座9米寬的新橋,其中6米用於非機動車行駛,3米為人行道。頂升后的北安橋老橋將專用於機動車行駛。新建橋樑的河中主跨的跨徑布置與原橋相同,同時考慮行人的通行和海河西路下沉式路面的跨越,增加橋跨布置。
北安橋頂升採用同步頂升方法,分五步進行。採用這種技術一方面能夠不損壞現有橋樑結構,另一方面對交通的影響範圍比較小,可以大大舒緩交通帶來的壓力。頂升將采由36台各承重200噸的千斤頂共同完成,每個橋墩對稱分為兩個控制區,全橋共劃分為8個區域。在封鎖交通后,工作人員將先切斷橋面連接,鬆開固定支座錨固連接螺栓,然後開始為橋體稱重,在確認各支座受力均衡后,進行試頂升2cm。接下來進行分級頂升至施工需要的高度,安裝墩台頂鋼支撐,下一步進行施工鋼管砼支座墊石,最後落梁就座固定支座。

抬升流程

第一步稱重
主要用於檢驗頂升系統的可靠性及橋樑整體頂升的安全性,同時檢驗稱重結果的真實性、可靠性。試頂升的高度為2厘米。
第二步試頂升
即測定橋樑的實際荷載分佈。根據現有橋樑圖紙,首先確定荷載的大致分布圖,按載荷分布圖計算各千斤頂的理論負載油壓。
第三步正式頂升
每個千斤頂的頂力保持不變,分十七次將橋樑抬升1.7米,每次頂升10厘米。
第四步鋼管砼支承墊石
第五步落梁就位
當橋樑鋼管砼支座施工完畢后,將橋樑逐分兩次級下落20厘米,完成1.5米的頂升高度。整個頂升過程結束。

橋樑裝飾


北安橋
北安橋
北安橋頂升就位后,將在其兩側新建加寬橋,並建設親水平台通道,同時進行總體的建築景觀裝飾。據專家介紹,此次建築裝飾設計既考慮海河兩岸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又結合原有橋樑的結構型式,同時借鑒法國巴黎亞歷山大三世橋,為西洋古典式的建築風格。北安橋橋頭雕塑採用了西洋古典式風格,其中包括寓意東、南、西、北四方平安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橋頭雕像,青銅壓紋的“盤龍”橋墩雕像以及橋欄柱基上舞姿各異的四尊“樂女”雕像。目前,4尊樂女雕塑和2條盤龍雕塑已經安裝完畢。其中,4個銅製的“樂女”分別高2.8米左右,手中各抱著4種不同的樂器:阮、排簫、琵琶、笙,力求突出中國古典韻味;2條盤龍雕塑採用了中西合璧的風格,龍頭、龍身、龍爪均為金色,它們分別盤踞在海河上下游的橋兩側,彷彿從水中升騰而出,栩栩如生。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路面為花崗岩鋪裝;寶瓶式石材欄桿。改建和裝飾過的北安橋將成為古典與時尚的完美結合體,在海河的新藍圖中橫添一道亮麗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