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風景區位於鄒平市西南長白山中。醴泉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有1500年的歷史,是一個叫莊嚴的法師創建的,當時名為龍台寺。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院,寺院落成之日,洽東山有一泉湧出,中宗賜名“醴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自古就有“品重醴泉”之說。醴泉寺建於群山環抱之中,坐南朝北環境幽美、山峪縱深、古木參天、為一方之名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遠景
醴泉寺
醴泉寺正門
醴泉寺
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院時東山有一泉湧出,中宗賜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寺坐南面北。
醴泉寺
2004年至2006年兩年間,市委市政府先後投資1200萬元在寺廟原始的基礎上,重修和擴建了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龜馱碑
醴泉寺
整座寺院有兩大主殿和三大偏殿組成。主殿由北至南分別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西偏殿由北至南為觀音殿、釋迦牟尼佛殿,東偏殿為地藏殿。大雄寶殿南為范公祠。
醴泉寺正門
醴泉寺范公碑林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景區景點
醴泉寺
5張
醴泉寺
2006年新建成的醴泉寺景區佔地20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
醴泉寺
醴泉寺雪景
在建築布局上繼承了明代風格。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醴泉寺
閣南為大雄寶殿,能容千人。中有釋迦牟尼石像,系一巨石刻成,僅頭部就有1米多高。殿後有東西兩個跨院,東為范公祠、西為三星殿等,整個建築完整和諧,渾然一體。
醴泉寺
醴泉寺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今屬江蘇)人,與包拯同朝,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他少小立志,發奮苦讀,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在鄧州知州任上留下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岳陽樓記》。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政治抱負名傳千古,載入史冊。范仲淹與醴泉寺還有很深的緣分呢。
范仲淹兩歲喪父,貧苦無依的母親帶著他改嫁到長山朱家,更名換姓,生活過得十分清貧。7歲時,生母謝氏教他識字,買不起筆墨紙張,他只得在地上用樹枝練習寫字,10歲時才入私塾讀書。
醴泉寺
醴泉寺
范公祠
但艱難的生活抵擋不住范仲淹對知識的渴望,他讀書非常刻苦,15歲即被舉為學究,並受到本縣告老還鄉的右諫議大夫姜遵的青睞,稱“他日中不惟顯官,當立盛名於世”。范仲淹曾在繼父友人的引薦下在鄒平醴泉寺讀書。醴泉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環境幽雅,是一處安心讀書的理想之地。
寺內住持慧通大師學問精深,對范仲淹疼愛有加,向他傳授《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及詩詞歌賦,生活上也處處周濟他。
這引起一些小和尚的嫉妒,常常吵吵嚷嚷擾亂安靜,又以“飯後鐘”相戲弄。為避開寺內喧囂,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靜山洞讀書,用家中送來的小米一次煮一鍋,待涼后劃上一個十字,每頓吃一塊,再切上一點野菜,撒上鹽末下飯,這就是“划粥斷齏”典故的來歷。
據江少虞的《宋朝事實類苑》記載,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薤十數莖,酢汁半盅,入少鹽,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隻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隻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
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醴泉寺
於是,慧通大師展開范仲淹書信,原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眾人恍然大悟,對范仲淹不貪財寶、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便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捐僧”的故事。
范公祠為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祠堂。范仲淹幼年隨母嫁適長山,曾寄讀醴泉寺,飽經流離寄寓之苦,后官途成名,醴泉寺亦名聲大震。
范仲淹去世后,縣人為其建祠紀念,醴泉寺香火也隨之日盛。范公祠面南背北,與大雄寶殿相背而建,且范公祠高出主殿2米,故有“天下寺院皆崇佛、唯有醴泉獨尊儒”之說。生動體現了鄒平人對范仲淹“先憂後樂”民本思想的繼承與崇仰。
醴泉寺
醴泉寺黌堂嶺讀書洞
醴泉寺
醴泉寺范仲淹讀書洞
5張
醴泉寺著名景點范仲淹讀書洞
鄒平汽車站乘坐203路公交車直達醴泉寺,票價1元。
山東省濱州市鄒平市青陽鎮醴泉村醴泉寺